目录
引子
东至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历代祖先留下的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石雕、纪念地遍及城乡。城北“寿字崖”为宋代进士严华保得汉武帝嵩山石刻摹崖五峰山半,气势磅礴;县南“水帘崖”飞瀑如帘,明代阁老孔贞运依崖建亭庙,隐者读书其中,游舌流连忘返;东流镇“天然塔”、“秀峰塔”一左一右,与陶公祠相映生辉,登临览胜,群山竞秀,江水南来,一泻千里,令人心旷神怡;梅城“大成殿”,钢筋水泥结构,屋顶覆盖金色琉璃瓦,脚下水泥混凝土地平,殿内雕刻龙、狮、仙、释各种图案,雄伟壮观,玲珑别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县内收藏的宋代永丰监“关子钞版”、“金银见钱关子库印”,是难得的珍贵文物,为今人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唐至今县人所撰写的典籍有251卷;清乾隆年间,艺人周三毛迎驾演出《崔子弑君》,扮演齐庄王甚为传神,乾隆钦赐“江南第一丑”雅号,赏金字灯笼一对;清末梅城人胡璋,书画润笔丰满,日本国王以胆瓶求绘设色,绘成,王大赞赏,赐给金牌,一时轰动日本。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专门文化机构,只有少数文人的单独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皆寓于庙会、传统节日和民间文艺团体中。比较普遍的是唱戏、赛龙舟、舞灯等,都和婚丧喜事、祭祀相联系。民国16年革命先烈陈仲亭组织读书会,始有群众性文化组织。19年,东流、秋浦(至德)两县先后建立群众教育馆,才正式有了公办的文化机构。24年,江南特区苏维埃成立读书班,组织男女青年学文化,唱革命歌,使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在苏区得以传播。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设文教科、文教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华书店等局级文化机构,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县内文化事业面貌一新,其间虽有曲折,仍取得显著成就。38年来,建有县区乡镇文化馆站50个,村文化室、业余剧团109个;设有图书网点76个,年销售图书321万册;有各类放映单位99个,电影放映机100多部;戏剧曲艺有高腔、目莲戏、鸡公调、文词戏和黄梅戏,文艺创作遍及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美术、书法、摄影的展出和获奖作品近千幅;县有广播电视局,建有1座50瓦电视转播台、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区乡镇都有广播站,38个材建有广播室,全县广播线路8378杆公里,有339个村、2817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机2万多台,全县平均每5户有1部电视机。文化事业正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繁荣和发展。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设文教科、文教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华书店等局级文化机构,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县内文化事业面貌一新,其间虽有曲折,仍取得显著成就。38年来,建有县区乡镇文化馆站50个,村文化室、业余剧团109个;设有图书网点76个,年销售图书321万册;有各类放映单位99个,电影放映机100多部;戏剧曲艺有高腔、目莲戏、鸡公调、文词戏和黄梅戏,文艺创作遍及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美术、书法、摄影的展出和获奖作品近千幅;县有广播电视局,建有1座50瓦电视转播台、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区乡镇都有广播站,38个材建有广播室,全县广播线路8378杆公里,有339个村、2817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机2万多台,全县平均每5户有1部电视机。文化事业正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