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名胜
陶公祠又名陶靖节祠,为敬奉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建。位于东流镇南牛头山上。
据嘉庆《东流县志》记载,东流镇,晋为彭泽属地。陶公任彭泽令,种菊于此,后人仰其高风亮节,或寄情怀,或借以教化于民,故名其地曰菊邑,江曰菊江,继又建祠,立主以把,陶公祠始建的年代无考,明弘治三年(1490)重建,万历元年(1573)复建,清顺治二年(1646)移建于秀峰塔前之今址。198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政府拨款修复,占地面积366平方米,祠3间,青砖小瓦平房建筑。正厅内立陶公塑像。“松菊犹存”,匾额高悬;两侧厢房陈列有关陶公的史籍、图片。祠前四周仿古花墙。庭院中央有鹅卵石道直通院门,院门首嵌“陶公祠”石额,左右植五柳、松竹、白墙黑瓦、翠竹掩映,幽静清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公亭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而建。位于县城北2.5公里白象山麓。
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城人,景佑二年(1035)任建德县令。据《建德县志》记载,梅公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田家语》、《汝坟贫女》、《观博阳山火》、《陶者》诸诗,言简意深的反映了民间困苦,为后人所传颂。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康熙十年(1671)3次重建,民国7年(1918),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缈临秋浦,两岸波涛送晚潮。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追民国子莅官建德,越年甲寅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名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仲秋,城人王人鹏记。”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化大革命”中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山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相传舜耕于此。山上有2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山下有仙姑井,《方舆纪要》载:“观者呼仙女,则花涌出”。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登临远眺,南望匡庐,西瞰江清。明代建尧舜祠于山中,今尚存法藏寺,有僧尼2人。历山是东至县北部屏障,抗日时期是日军的据点。当午曾驻扎历山的日军,今来东至旅游,必登山览胜。
迎春洞又名藏春洞、银珠洞,在徐村乡境内,距县城6公里。洞如屋形,旁有两石穴,可秉烛入也可点火把入。洞口宽4米,高6米,曲折深度约10余里,内有泉水塘、石钟、石笋、石泉、石床,冬暖夏凉。洞外建有庙宇。清末和民国期间,上海、苏州、南京一带前来敬香拜佛者,终年不绝。“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宇遭到破坏,但自然风光和洞外景致犹存,可供避暑和游览。
香口温泉位于香口乡政府西200米处,温泉原融在一片茫茫湖泊之中,湖内一处有温泉,故名暖水湖温泉。因香口乡政府设此,故又名香口温泉。过去每年冬季湖上雪积冰封,但泉眼仍然暖流奔涌,热气升腾,远远望去,如游龙升天,因此又有“龙王湖”之称。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暖水湖便成为旱地,唯有温泉水常年不息。人们在泉眼四周筑坝蓄水,形成一个椭圆形池塘。池水久旱不涸,久雨不盈,天愈旱而水愈盈;天愈冷而水似乎愈热。池上终年蒸气袅袅,薄雾蒙蒙。池内水族莲荷不受时令所限,六月荷花四月就开。1980年春,省地质局第二勘察队测量,测定此泉水温度为摄氏43度,水量每昼夜600吨。它是由300米以下的地下水,沿结构断裂隙缝上升而形成。温泉水温均衡,流量稳定,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臭,可饮可浴。温泉测定为砾砂泉,含有大量的砂、钙、镁、硼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经常用此泉水沐浴,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肠胃病均有一定疗效。
二、古遗址
枣林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枣林湾,又名神山头,位于合镇乡香隅村与同心村交界处。1983年7月,县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5米,面积12250平方米。西为丘陵,东、南、北三面环田(旧为沼泽地),地面耕地层暴露有:石斧、石、夹砂红陶鼎足、素面夹砂红陶鼎足、红烧土块等大量标本,是县内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遗址。
三、古建筑
天然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春三月,三载而成。由东流知事倡议,东流邑人周士信夫人陈氏资助建修。“用金七千二百有奇”。塔5层6方,砖木结构,高11丈,周6丈6尺,方方有门、塔体外飞檐,内画栋,塔前有天然书院,旁有真武行祠,有屋宇26间。清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周士信裔孙周振柱等兄弟3人又捐款重修,即为现存之塔。塔成后,登览者行踪不绝。登塔俯瞰,大江东去,浪遏飞舟,渔火点点,尽收眼底。清人史明义曾赋诗赞曰:“春潮带雨晚江风,登眺天然塔半空。绝顶牵裙飞鸟似,片帆逐浪浴鸥同。皖公城下余开府,罗刹矶头等倚中。吊古几番看不尽,昭明楼在斗牛东。”
秀峰塔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位陶公祠侧。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刑记司狱金城买丽山门外山地建造。金城认为:“县学之脉,发自历山,少耸拔之势,虽东有画龙寺,北有天然塔,柳堤外接湖亭,内寺控引有情,若南关当学官之巽,再峙一塔,培补文枢,更增秀气。”于是修了此塔,以秀气名之,5层6方,高1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因塔与陶公祠紧紧相连,人们瞻谒陶公祠后,必登塔远眺。
文庙大成殿坐落东至县城东北2.5公里的白象山下,梅城河旁。
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宋嘉定年间吴渊为建德令时,移址于梅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四年(1631),知县杨锡璜改建于梅城西北门外,毁于明末兵火。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高寅复建于梅城西北隅。咸丰年间,再毁于兵乱,片瓦无存。光绪年间,时直隶臬司(按察使),建德人周馥独捐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按照旧址大小规式建造”,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开工,二十二年正月完成,周馥于宣统二年(1910)三月作“重修文庙记”叙其事。据《建德县志》载:文庙原有潘池门二,下马牌石二,根星门三,大成门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桥,月台、崇圣祠、敬一亭、会馔堂、名官祠、乡贤祠、忠义祠、宰牲所等建筑。
建德山城,四周层峦迭峰,拱抱环绕,文庙所在西北隅。峰凹势坦,正处风口,白蚁滋生。民国初,文庙已腐朽不堪。民国13年(1924),原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继父业,为达长久之目的,以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重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但大成殿犹存。该殿为清式重檐建筑,正面门上镶嵌着“大成殿”3个鎏金大字,四面飞檐,下有16组浮雕栏板,刻着龙、狮、仙、释各种图案,周围设有外走廊,道宽2.1米,有廊柱16根,殿有顶梁柱4排,每排6根,面盖金色琉璃瓦,混凝泥土面地面,通高10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整体宏伟壮观,结构玲拢别致。为文庙建筑史上所罕见。现属省级重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四、古墓葬
周馥墓在县城东南34公里处的石城乡大桥村云雾坑山坡上,山下原建有神道,今废。两侧尚存水泥塑翁神5个,均完整无损。穿过神道有青石砌成台阶,拾级而上,坟前有拜台,墓框以青石水泥砌成,总面积59平方米,家高1.1米,墓冢前后各嵌立石碑一块,前碑高0.57米,宽0.65米,碑文楷体阴刻直书:“清授光禄大夫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显考乡贤公墓,男周学渊、学熙、学辉。后碑高1.35米,宽0.49米。碑额楷体阴刻横书:“周氏祖墓”。碑文直书5行,楷体阴刻:“中华民国十一年戌春月乙山辛向兼卯酉清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显考谥乡贤公讳馥字玉山府君之墓大土名云雾坑小土名灰炭冲皮字坞男周学渊、学熙、学辉敬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