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解放前小学经费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小学,按其经费来源分私立、区立、县立、省立等几种形式。私立小学经费由殷实富户捐献资产,或由氏族公堂出钱出粮;省立小学经费来源于省教育厅拨款。本节所述以县立小学经费为主。
县级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学产收入、捐款附加和捐赠等渠道。学产收入,指的是学校原有的学田、学湖等租息;捐税附加包括田赋、契税、牙贴、牲畜等各种捐税的附加;捐赠指的是个人捐资。
抗日战争以前,东流县小学教育经费除去少量捐税附加外,学湖渔库和湖边滩地的利息是县文高小和县立第三区高小办学的主要经费。至德县以茶捐为大宗,学田租息为次。县立小学数量极少,教育经费勉强维持学校的开办。后来,小学渐次增多,经费原本不足,加上地方官署、污吏的挪用侵吞,致使教员薪俸、办公费用都难以支付。下面是有关教育经费的几个年度统计数字,这些数字来源于当时省教育厅编印的期刊表册,仅作举例。
从统计数字看,当时县级地方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产租息、物产学捐和各种附加。同时还可看出,经费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小学增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货币逐年贬值有关。特别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引起物价飞涨,教育经费年度收付字面数目多到亿位,其实仅能维持战前最低水平。
教育经费岁入岁出统计表(东流、至德两县合计)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向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无奈当时政府腐败,战事迭起,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更有甚者,维持地方教育来源的学产收入,不断遭到地方土豪恶霸的吞噬。最为突出的是1929年恶霸周雪屏勾结东流县垦务局长黄剑凡,侵吞东生湖滩洲地收入,当时的教育局长宋文奎因收回学产事而捐命。
民国期间,县办小学的经费,在抗日战争以前,多赖校产维持,抗战事起,财政限制,各校校产收归县有,学校经费才由县署列入预算,统筹支给,地方教育经费遂视县财力而定。1944年后,各校兼办民教事务所需经费日益增加,而且拨经费甚微,不敷乃巨,教育情形每况愈下。
县级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学产收入、捐款附加和捐赠等渠道。学产收入,指的是学校原有的学田、学湖等租息;捐税附加包括田赋、契税、牙贴、牲畜等各种捐税的附加;捐赠指的是个人捐资。
抗日战争以前,东流县小学教育经费除去少量捐税附加外,学湖渔库和湖边滩地的利息是县文高小和县立第三区高小办学的主要经费。至德县以茶捐为大宗,学田租息为次。县立小学数量极少,教育经费勉强维持学校的开办。后来,小学渐次增多,经费原本不足,加上地方官署、污吏的挪用侵吞,致使教员薪俸、办公费用都难以支付。下面是有关教育经费的几个年度统计数字,这些数字来源于当时省教育厅编印的期刊表册,仅作举例。
从统计数字看,当时县级地方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产租息、物产学捐和各种附加。同时还可看出,经费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小学增多,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货币逐年贬值有关。特别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引起物价飞涨,教育经费年度收付字面数目多到亿位,其实仅能维持战前最低水平。
教育经费岁入岁出统计表(东流、至德两县合计)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向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无奈当时政府腐败,战事迭起,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更有甚者,维持地方教育来源的学产收入,不断遭到地方土豪恶霸的吞噬。最为突出的是1929年恶霸周雪屏勾结东流县垦务局长黄剑凡,侵吞东生湖滩洲地收入,当时的教育局长宋文奎因收回学产事而捐命。
民国期间,县办小学的经费,在抗日战争以前,多赖校产维持,抗战事起,财政限制,各校校产收归县有,学校经费才由县署列入预算,统筹支给,地方教育经费遂视县财力而定。1944年后,各校兼办民教事务所需经费日益增加,而且拨经费甚微,不敷乃巨,教育情形每况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