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获奖项目
1978年以来,全县各条战线科研活动频繁,成绩显著。1978年到1987年,获奖科技成果19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项、部级成果奖3项、省级成果奖7项、地区级成果奖3项、县级成果奖175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目获地区级科技成果奖




二、成果选介
甘蓝型油菜大壮苗移栽技术境内原种油菜生产水平较低,年平均亩产仅40公斤左右,且产量极不稳定,气候有利的1979年,总产达7000吨;气候不利的1977年,总产仅2375吨。1980年,县农业、科技部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总结分析县内油菜生产的薄弱环节,重点示范推广甘蓝型油菜和大壮苗移栽技术,结果普遍比往年增产1至3成,有的高达5成以上,全县油菜亩均产量稳定在60公斤左右。1985年,全县种植15万亩,亩产65公斤,总产达9480吨。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金寺山林场的查光济、汪远光等从1964年开始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开展研究。1970年,实验出“围剿松毛虫基地控制松毛虫灾害的成果”。1972年《安徽文学》杂志载《春风吹绿金寺山》长篇散文作了赞扬。1978年,他们又初步探索出围歼松毛虫发生中心,控制松毛虫二次发生的技术。此后,他们经过1980年到1985年6年艰苦细致的工作,长期地系统地观察马尾松毛虫发生、演变及猖獗危害的规律,系统地提出有效、简便、易行的预测预报方法,系统地提出了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并在该场得到验证,达到了控制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目的。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这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低产茶园改造研究改造低产茶园,是省科委下达的科研课题。平原乡在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的帮助下,针对建园基础差,分户经营力量单薄,茶园管理水平低的现状,进行了改土、改树、改园、改革采摘技术、改进制茶技术的综合性研究。经过4年的实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茶园面貌明显改观,茶园肥力有一定提高,茶树长势明显增强;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4年来,通过试验示范的带动,完成了全乡亩产低于25公斤的3550亩茶园的改造任务,占全乡茶园总面积的46.5%,进而推动了全乡茶叶生产。改造的3550亩茶园,总产由1981年的75吨上升到1985年的192吨,平均亩产由21.5公斤上升到51.1公斤,亩产值由69.84元上升到194.67元。
J0810锯末机油滤芯试制锯末机油滤芯是根据多孔深度过滤原理研制的。多孔深度过滤比表面过滤有更高的滤清效率,能阻拦污垢粒子和吸附污垢粒子,提高滤芯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在研制过程中反复优选,找到较佳配方,模压成型后进行树脂热固化处理。该产品能降低主副油消耗比,延长机油衰变和换油期,节约机油,滤清效果好,流量达标,能减少内燃机易损件的磨损,强度高,纳污量大,使用寿命长。
县锯末滤芯厂和县科委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帮助下,从1980年开始试制,经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严密测试,新疆石油公司等单位行车2万公里对比实验,均优于纸制滤芯。
中华猕猴桃野生资源保护与改造该项目系1983年省科委下达,由县科委承担,在官港乡政元村凌村队小坞山设置科研基地,面积250亩。1987年9月,该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专家们认为有以下特点:
投资小,见效快。保护改造一亩山场,从开始挂果需投资150元,而人工栽培,一亩需要1000元左右。同时,第一年改造,第二年见果,第三年投产,比幼苗嫁接定植提早两年进入盛果期。保护发挥了山区资源优势,保持了生态平衡,为育种提供了优质原始材料。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模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是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项周期短的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