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乡 镇 纪 略
木镇镇位于县城东北。东邻竹阳乡,南接酉华乡,西界新河乡,北连丁桥乡。总面积48.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0.6平方公里。有耕地17156亩、山场31137亩、水面1527亩。境内丘陵占80%,圩区占20%。南河、北河于镇区汇流称七星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1989年末人口14965人。
建国初,吴潭区公所设木镇(清代称木竹潭,民国时期改称木镇)。1950年1月,木镇属石安区。1952年置木镇乡。1957年原青梅、青义、长狮3个乡并入。1958年成立木镇公社。1960年,丁桥、新河两公社并入,1961年分置。1983年改木镇公社为木镇乡。1987年改乡为建制镇。
农业以水稻、油菜为主,油菜种植面积及单产、总产均名列全县榜首。1989年油菜籽产量288.8吨,居全县第一位。养蚕历史悠久,为全县重点产茧地区之一。境内有地区白水泥厂,镇办汽车配件厂、轮窑厂等工业企业。是年,工农业总产值86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33万元。木镇镇区自古商业兴盛,为本县东部商业重镇和木竹集散地。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1989年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10所,教职员168人、学生2912人。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站、放映队各1个,中心医院、血防站各1所,村医疗室10个。
镇区处于芜(湖)大(渡口)、铜(陵)石(台)、青(阳)大(通)等公路交会处,交通方便。
城东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北与新河乡毗连,东南与杨田乡接壤,西临青通河,面积43.7平方公里。有耕地23757亩、山场15135亩、水面1500亩。全境地势南高北低,东端为丘陵,中南丘畈相间,北部岗圩紧连。东河由东向西北斜贯全境;青通河由西境向北流入蓉城镇。1989年末人口19618人,乡政府驻地杨家山嘴距县城1.5公里。
1952年境内设双溪、三合、建兴、联溪4乡,属蓉城区。1956年并三合、建兴、双溪、清桥、平桥5乡建临城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5年属城郊公社。1972年分置城东、城西公社。1983年建立城东乡建制。该乡是县苎麻主要产区之一。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950万元,其中农产值631万元。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1989年有初中2所,小学13所,教职工162人,在校学生2718人,有医院1所、村医疗室10个,医务人员17人。另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
童埠乡位于县境北部,处于本县、贵池、铜陵三县交界处。东连丁桥乡,南接新河乡,西与贵池县茅坦接壤,北交铜陵董店乡。面积38.5平方公里。有耕地4714亩(童埠圩有土地13000亩)、山场19800亩、水面6698.2亩。全境三面依山,中部为圩区。七星河由东向西、青通河由南向北汇合于河口村而后曲折北流。1959年圈堤建“童埠圩”。1989年末人口4748人。乡政府驻地童埠镇距县城10.4公里。童埠镇清代称铜埠镇,后因童姓在此开设木行,贸易兴盛,遂称童埠。
1952年,属丁桥区洪山乡。1956年,属木镇区洪山乡。1957年,属新河乡。1958年属新河公社。1969年析新河公社常州、河口、乌龙、陀龙四个大队及丁桥公社的老山大队设童埠公社。1987年,改社为乡。
童埠乡水产养殖业兴盛,产淡水鱼、蟹等,年产量100吨左右。童埠港建有码头、货场。有拖拉机站、修配厂等乡村企业。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棉花年产量4650公斤,居全县首位。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34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2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为沦陷区。日军曾在乌龙、陀龙村各办1所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建国前夕,仅有1所乌龙小学,学生45人左右。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教职工41人,学生842人。另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医院1所,专设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5个。
新河乡位于县境东北。东邻木镇、酉华乡,南依城东乡,西接童埠乡,北界丁桥乡。有耕地17513亩,山场44621亩,水面3198.5亩。全境南高北低,东南多山,西北较平坦,属山丘区。东山河呈网状叶脉分布全境。1989年末人口13299人。乡政府驻地十二里半距县城5.9公里。
1952年,境内设平山、洪山、黄檀3个乡,属丁桥区。1955今年,东山河改道,开挖新河入青通河,黄檀乡更名新河乡。1956年,境内置新河、洪山乡,属木镇区。1957年,两乡合并,翌年成立新河公社。1969年,常州、乌龙、陀龙。河口大队划归童埠公社。1984年恢复新河乡建制。
境内有丰富的煤、铁、硫铁、白云石等矿藏资源。乡办工业有轮窑厂、再生胶厂、煤矿等。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10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54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169人,教职工99人。有广播放大站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11个。
竹阳乡位于县境东北。东依乔木乡、南陵县河湾乡,南靠木镇,西邻丁桥乡,北与南陵县丫山乡接壤。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15965亩、山场27221亩、水面1342亩。全境为丘陵,北河自东向西穿境内南侧。1989年末人口12172人,乡政府驻地燕口距县城17.5公里。
建国初,属石壁乡。1952年境内设云桥、青义、长狮3个乡,分属丁桥、木镇区管辖。1956年3乡合并,置青义、长狮2乡,属木镇区。1957年分属木镇、丁桥之乡。1973年设立竹阳公社,辖原木镇公社的长丰、月路、竹阳、新春、曙光、乔合6个大队,翌年乔木公社的慈云、云桥大队并入。1984年改称竹阳乡。
竹阳乡为县蚕桑生产基地,1979年产茧35.7吨,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1989年有桑园1521亩,产茧102.5吨。土特产有丹皮等。是年,工农业总产值59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1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5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教职工74人,在校学生1946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影剧院1座,医院1所,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8个。
丁桥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竹阳乡、丫山乡(南陵县),南接木镇镇,西连童埠乡,北界铜陵县朱村乡。面积94.2平方公里。有耕地18768亩、山场86713亩。全境地属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冲相间,东南丘、岗毗连,西南圩、塘连片。七星河自东向西流经南境。1989年末有居民5053户,人口20284人,乡政府驻地丁家桥距县城14公里。
丁桥乡1949年属吴潭区。1950年设丁桥区。1952年境内置丁桥、天屏、茗山、长狮、牛山、平山等乡。1956年丁桥、茗山乡并入木镇区。1957年丁桥、茗山合并成立丁桥乡。1958年建丁桥公社。1960年并入木镇公社,翌年恢复。1969年析老山大队归童埠公社。1984年恢复丁桥乡。
丁桥乡有乡(村)办水泥、煤矿、铁矿等厂矿企业。山区产木材,圩区产鱼蟹,丹皮年产量1.455万公斤,居全县首位。1989年,丁桥乡饲养水牛1497头,居全县乡镇之首。是年,工农业总产值1191.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99.5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3所,教职工120人,在校学生2860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14个,血防组1个。
酉华乡位于县境东部。东邻乔木乡,南依泾县厚岸乡,西接杨田、城东、新河乡,北连木镇、竹阳乡。面积117.7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的乡。有耕地16498亩、山场109349亩。全境四面环山,中夹丘畈。1989年末人口15109人。乡政府驻地杨家村距县城15.6公里。
1949年属吴潭区,翌年划归石安区。1952年,境内置酉华、东山、长河、金石4个乡,属木镇区。1956年,4乡合并为酉华、金石两乡。1957年,两乡合并为酉华乡。1958年成立酉华公社,1960年与乔木公社合并成立石安公社,翌年分置。1984年恢复酉华乡建制。
酉华乡为本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除国营酉华林场外,有村办林场11个,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约180立方米。1979年,粮食总产582.59万公斤,蚕茧8.15万公斤,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1989年,桑园面积3821亩,年产蚕茧180.1吨,均居全县首位。有酉华乡缫丝厂、九华可乐饮料厂、竹木加工厂等乡村企业。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76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78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学生2007人,教职工101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各1个,乡属医院1所,县属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11个。
乔木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与南陵县烟墩、河湾乡毗邻,西南与酉华乡相接,西北与竹阳乡相连,面积5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779亩、山场54229亩、水面731亩。乔木地处丘陵,南河自东向西穿流全境,当地人有“四十里长西流水”之说。1989年末、人口11523人。乡政府驻地乔木湾距县城22.6公里。相传古时此地河湾松柳成荫,大者数人合抱,高4丈许,故而得名。
1952年境内置金源、乔河、云桥3个乡,属木镇区。1956年3乡合并为乔河乡。1957年改称乔木乡,翌年称乔木公社。1960年与酉华公社合并称石安公社。1961年分置。1984年恢复乔木乡建制。
农业以水稻为主。有粮油加工厂等乡办工业。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7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1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1301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1492人,教职工78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影剧院1座;医院1所,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8个。
杨田乡位于县境东南。东邻酉华,南连东堡,东南与泾县毗连,西接朱备乡,北界城东乡。面积74.6平方公里。有耕地19997亩、山场31341亩、水面813.3亩。全境属丘陵畈区,涧河、五梅两村为山区,其余均属平畈区。东河由南向北斜贯其中,1989年末总人口17313人。乡政府驻地杨田埂距县城8.5公里。相传宋代杨姓在此围埂垦田,故名。
建国初属蓉城区。1952年设杨田区,境内置杨田、五梅、石山、和坦、东溪、新中、鸡海、朱备、东桥等11乡。1956年调整为杨田、桥梅、五梅、石山、鸡海、东溪6个乡。1957年6乡合并为杨田乡。1958年建杨田公社。1960年撤朱备公社并入杨田公社,翌年分置。1972年分置东堡公社。1984年改杨田公社为杨田乡。
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量9471吨,居县境各乡之首。境内有磷肥厂、硫精砂矿等乡(村)办工矿企业,是年,工农业总产值8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0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3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9所,教职工124人,学生2333人,并有广播放大站1个、影剧院1座、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9个。
东堡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泾县厚岸、黄山市永丰乡,西连朱备乡,北接杨田乡,面积33.9平方公里。有耕地6244亩、山场35220亩、水面73.1亩。全境地属山区。1989年末人口4936人。乡政府驻地胡村铺距县城14.3公里。
1952年置东溪乡。1957年并入杨田乡。1972年析东溪、上东、下东、竹溪、溪田5个大队置东堡公社。1984年改为东堡乡。
东堡乡农业以水稻为主。有粮食加工厂等乡办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158.6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2所,学生70余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662人,教职工39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各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5个。
陵阳乡位于本县南部。东临黄山市永丰乡,南连沙济乡,西接南阳、九华乡,北倚东堡、朱备,面积98.2平方公里。有耕地14892亩、山场103128亩、水面568.4亩。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陵阳河自北向南横贯其中。1989年末人口11513人。乡政府驻地陵阳镇距县城25公里。
1949年设陵阳区。1952年置陵阳、分石、所村、兰石4乡。1957年合并为陵阳乡。1958年南阳、沙济并入成立陵阳公社。1963年分置,1984年恢复陵阳乡建制,
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陵阳茶干、豆腐果,品质优良。陵阳乡是全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有乡村林场10个,乡办千亩油桐基地1处。特产有香菇、石耳、茶叶等,“黄石名茶”久负盛名。有制茶、篾席、矿笆等乡村企业。1980年起,所村蔑席由外贸部门统一经销。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92.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44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6所、省立陵阳师范1所。1989年有高级职业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10所,教职工374人,学生1825人。并有电影院1座,电影队3个,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各1个;中心医院1所,村医疗室10个。
南阳乡位于县境南部。东邻沙济乡,东北与陵阳乡相交,南连石台县六都乡,西接贵池县棠溪乡,北抵九华山南麓。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7730亩、山场64889亩、水面120.3亩。属山区,四面环山,中夹丘畈,喇叭河流经境内。1989年末人口5209人。乡政府驻地南阳湾距县城29.3公里。
1952年境内设南阳、三河2个乡,属陵阳区。1958年并入陵阳公社。1963年,析南阳等6个大队置南阳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
南阳乡为全县林业重点产区之一,除国营南阳林场外,有乡村林场6个。土特产有香菇等。农业以水稻为主。境内神仙洞已对外开放J989年工农业产值249.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6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5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720人,教职工54人。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6所。
沙济乡位于县境南偏东。东依黄山市永丰乡,南邻黄山市广阳乡、石台县六都乡,西接南阳乡,北交陵阳乡。面积49.3平方公里。有耕地15135亩、山场37710亩、水面510.2亩。境内三面傍山,地属丘陵。陵阳河自北向东南流经境内。1989年末人口9829人。乡政府驻地桥头店距县城28.6公里。
1952年,境内设沙济、上东、梅山3个乡。1956年,合并为沙济、梅山2个乡。1957年,两乡合并为沙济乡。1958年属陵阳公社。1963年,析谢村等7个大队置沙济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沙济乡是县南部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地。沙埂毛豆腐,风味独特。1989年,工农业产值538.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56万元。是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售先进乡。
建国前有小学4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1342人,教职工82人。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8个。
朱备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杨田、东堡,南接陵阳,西连九华,北交城东乡、蓉城镇。面积67.7平方公里。有耕地10342亩、山场527301亩。1989年末人口9631人。乡政府驻地朱备店距县城10.7公里。朱备店清代称朱村社,后朱姓毛笔远近闻名,改称朱笔店,后讹传成朱备店。
1952年,境内置朱备、良海、东桥3个乡,属杨田区。1956年,3乡合并为朱备乡。1958年,成立朱备公社,1960年并入杨田公社,翌年恢复原建制。1984年,改社为乡。
朱备乡为本县重要的茶叶、苎麻产地。有县第二丝织厂、拉丝厂等乡办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744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16.8万元,为本县乡(镇)工业产值之首。丹皮产量仅次于丁桥乡。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100余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243人,教职工72人。有影剧院1座,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7个。
五溪乡位于县境西部。西北与贵池县墩上乡接壤,东邻蓉城镇,南连庙前乡。面积18.7平方公里。有耕地3653亩、山场17195亩、水面1604亩。1989年末人口4698人。乡政府驻地五溪桥距县城8公里。
1952年置五溪乡,1957年并入庙前乡。1984年7月,析庙前乡云山、五溪、河西3个村建立五溪乡。
五溪山青水秀,为九华山北大门。有毛巾厂等乡办工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2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3万元。
1989年,五溪乡有中学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003人,教职24102人,有乡文化站1所,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有乡医院1所,村办医疗室3所。
庙前乡位于本县西南部。东邻蓉城镇,南依九华乡,西接杜村乡,北靠贵池县墩上乡。总面积505平方公里。有耕地17628亩、山场35014亩、水面5046亩。全境多丘陵。八都与九都河在庙前镇北汇流称九华河,流经全境。1989年末人口22985人。乡政府驻地庙前镇距县城11.7公里。庙前镇清代称慕善镇,因主街在五显庙之前,改名庙前。
1949年,庙前区公所设庙前镇。1952年置庙前、善渠、罗华、逸兴、华源、五溪玉屏等7乡。1957年7乡合并为庙前乡。1958年并九华、杜村、庙前3乡为九华公社。1963年分置3个公社。1984年改庙前公社为庙前乡。
庙前乡为本县重要产粮区。1989年,产粮8968.5吨,茶叶16.3吨,蚕茧148.3吨。茶叶、蚕茧产量名列全县第二。有制茶厂、石英砂厂、星星涂料厂等乡村办工业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1074.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97.4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县办九华中学在其境内,有初中1所,小学16所,教职1219人,在校学生3797人。另有影剧院1座,文化站1个,广播放大站2个,中心医院1所,村医疗室14个,血防组1个。
九华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朱备乡,南依九华山,西交杜村乡,北连庙前乡。面积67.6平方公里。有耕地10340亩、山场39451亩、水面620.4亩。全境为山区。九都河由南至北贯穿境内。1989年末人口11835人。乡政府驻地柯村距县城10.3公里。
1952年,境内置九华、二圣、老田、狮拥4个乡,属庙前区。1956年,4乡合并成老田、华源2个乡。1957年,2乡合并置九华乡。1958年,并庙前、九华、杜村建九华公社,1963年分置。1977年,九华大队、佛教大队划归九华山管理处管辖。1984年恢复九华乡建制。
九华乡是本县重要茶叶产地之一。1989年,产茶叶28.6吨,占全县第二位。九华工艺厂生产的草墙纸,远销美国、日本等地。1989年工农业产值52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49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492人,教职工83人,有电影院1座,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6个。
杜村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依九华乡,北靠庙前乡,西南交贵池县刘街乡,西北邻贵池墩上、解放乡。面积74.8平方公里。有耕地17688亩、山场47233亩、水面1015亩。全境三面傍山,属低山丘陵区、北部较平坦,中部为冲畈区。八都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境。1989年末,人口22190人。乡政府驻地杜村距县城17.7公里。
1952年,境内置镇华、西河、东河、长垅、上宗5个乡,1956年并为镇华、西河、东河3个乡。1957年3乡合并为杜村乡,1958年并入九华公社,1969分置杜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杜村乡是本县重要经济作物产区。1989年,茶园面积3625亩,产茶叶38.3吨,均为全县第一。生猪饲养、出栏数也居全县第一。是年,工农业总产值72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33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百人。1989年有初中2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2770人,教职工117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2个。
附:九华山管理处
九华山位于本县西南境,自古一直归本县。民国3年(1914)6月属庙前乡,民国28年划属九华乡,建国初属九华区九华乡。1957年后,成立九华和佛教2个大队。
1955年置九华山管理处,管理九华山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分管。1978年后,从本县析出,划归省和池州行署双重领导,为县级事业单位。
建国初,吴潭区公所设木镇(清代称木竹潭,民国时期改称木镇)。1950年1月,木镇属石安区。1952年置木镇乡。1957年原青梅、青义、长狮3个乡并入。1958年成立木镇公社。1960年,丁桥、新河两公社并入,1961年分置。1983年改木镇公社为木镇乡。1987年改乡为建制镇。
农业以水稻、油菜为主,油菜种植面积及单产、总产均名列全县榜首。1989年油菜籽产量288.8吨,居全县第一位。养蚕历史悠久,为全县重点产茧地区之一。境内有地区白水泥厂,镇办汽车配件厂、轮窑厂等工业企业。是年,工农业总产值86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33万元。木镇镇区自古商业兴盛,为本县东部商业重镇和木竹集散地。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1989年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10所,教职员168人、学生2912人。有影剧院、文化站、广播站、放映队各1个,中心医院、血防站各1所,村医疗室10个。
镇区处于芜(湖)大(渡口)、铜(陵)石(台)、青(阳)大(通)等公路交会处,交通方便。
城东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北与新河乡毗连,东南与杨田乡接壤,西临青通河,面积43.7平方公里。有耕地23757亩、山场15135亩、水面1500亩。全境地势南高北低,东端为丘陵,中南丘畈相间,北部岗圩紧连。东河由东向西北斜贯全境;青通河由西境向北流入蓉城镇。1989年末人口19618人,乡政府驻地杨家山嘴距县城1.5公里。
1952年境内设双溪、三合、建兴、联溪4乡,属蓉城区。1956年并三合、建兴、双溪、清桥、平桥5乡建临城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5年属城郊公社。1972年分置城东、城西公社。1983年建立城东乡建制。该乡是县苎麻主要产区之一。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950万元,其中农产值631万元。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1989年有初中2所,小学13所,教职工162人,在校学生2718人,有医院1所、村医疗室10个,医务人员17人。另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
童埠乡位于县境北部,处于本县、贵池、铜陵三县交界处。东连丁桥乡,南接新河乡,西与贵池县茅坦接壤,北交铜陵董店乡。面积38.5平方公里。有耕地4714亩(童埠圩有土地13000亩)、山场19800亩、水面6698.2亩。全境三面依山,中部为圩区。七星河由东向西、青通河由南向北汇合于河口村而后曲折北流。1959年圈堤建“童埠圩”。1989年末人口4748人。乡政府驻地童埠镇距县城10.4公里。童埠镇清代称铜埠镇,后因童姓在此开设木行,贸易兴盛,遂称童埠。
1952年,属丁桥区洪山乡。1956年,属木镇区洪山乡。1957年,属新河乡。1958年属新河公社。1969年析新河公社常州、河口、乌龙、陀龙四个大队及丁桥公社的老山大队设童埠公社。1987年,改社为乡。
童埠乡水产养殖业兴盛,产淡水鱼、蟹等,年产量100吨左右。童埠港建有码头、货场。有拖拉机站、修配厂等乡村企业。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棉花年产量4650公斤,居全县首位。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34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2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为沦陷区。日军曾在乌龙、陀龙村各办1所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建国前夕,仅有1所乌龙小学,学生45人左右。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教职工41人,学生842人。另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医院1所,专设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5个。
新河乡位于县境东北。东邻木镇、酉华乡,南依城东乡,西接童埠乡,北界丁桥乡。有耕地17513亩,山场44621亩,水面3198.5亩。全境南高北低,东南多山,西北较平坦,属山丘区。东山河呈网状叶脉分布全境。1989年末人口13299人。乡政府驻地十二里半距县城5.9公里。
1952年,境内设平山、洪山、黄檀3个乡,属丁桥区。1955今年,东山河改道,开挖新河入青通河,黄檀乡更名新河乡。1956年,境内置新河、洪山乡,属木镇区。1957年,两乡合并,翌年成立新河公社。1969年,常州、乌龙、陀龙。河口大队划归童埠公社。1984年恢复新河乡建制。
境内有丰富的煤、铁、硫铁、白云石等矿藏资源。乡办工业有轮窑厂、再生胶厂、煤矿等。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10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54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169人,教职工99人。有广播放大站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11个。
竹阳乡位于县境东北。东依乔木乡、南陵县河湾乡,南靠木镇,西邻丁桥乡,北与南陵县丫山乡接壤。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15965亩、山场27221亩、水面1342亩。全境为丘陵,北河自东向西穿境内南侧。1989年末人口12172人,乡政府驻地燕口距县城17.5公里。
建国初,属石壁乡。1952年境内设云桥、青义、长狮3个乡,分属丁桥、木镇区管辖。1956年3乡合并,置青义、长狮2乡,属木镇区。1957年分属木镇、丁桥之乡。1973年设立竹阳公社,辖原木镇公社的长丰、月路、竹阳、新春、曙光、乔合6个大队,翌年乔木公社的慈云、云桥大队并入。1984年改称竹阳乡。
竹阳乡为县蚕桑生产基地,1979年产茧35.7吨,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1989年有桑园1521亩,产茧102.5吨。土特产有丹皮等。是年,工农业总产值59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1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5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教职工74人,在校学生1946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影剧院1座,医院1所,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8个。
丁桥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竹阳乡、丫山乡(南陵县),南接木镇镇,西连童埠乡,北界铜陵县朱村乡。面积94.2平方公里。有耕地18768亩、山场86713亩。全境地属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冲相间,东南丘、岗毗连,西南圩、塘连片。七星河自东向西流经南境。1989年末有居民5053户,人口20284人,乡政府驻地丁家桥距县城14公里。
丁桥乡1949年属吴潭区。1950年设丁桥区。1952年境内置丁桥、天屏、茗山、长狮、牛山、平山等乡。1956年丁桥、茗山乡并入木镇区。1957年丁桥、茗山合并成立丁桥乡。1958年建丁桥公社。1960年并入木镇公社,翌年恢复。1969年析老山大队归童埠公社。1984年恢复丁桥乡。
丁桥乡有乡(村)办水泥、煤矿、铁矿等厂矿企业。山区产木材,圩区产鱼蟹,丹皮年产量1.455万公斤,居全县首位。1989年,丁桥乡饲养水牛1497头,居全县乡镇之首。是年,工农业总产值1191.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99.5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3所,教职工120人,在校学生2860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14个,血防组1个。
酉华乡位于县境东部。东邻乔木乡,南依泾县厚岸乡,西接杨田、城东、新河乡,北连木镇、竹阳乡。面积117.7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的乡。有耕地16498亩、山场109349亩。全境四面环山,中夹丘畈。1989年末人口15109人。乡政府驻地杨家村距县城15.6公里。
1949年属吴潭区,翌年划归石安区。1952年,境内置酉华、东山、长河、金石4个乡,属木镇区。1956年,4乡合并为酉华、金石两乡。1957年,两乡合并为酉华乡。1958年成立酉华公社,1960年与乔木公社合并成立石安公社,翌年分置。1984年恢复酉华乡建制。
酉华乡为本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除国营酉华林场外,有村办林场11个,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约180立方米。1979年,粮食总产582.59万公斤,蚕茧8.15万公斤,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1989年,桑园面积3821亩,年产蚕茧180.1吨,均居全县首位。有酉华乡缫丝厂、九华可乐饮料厂、竹木加工厂等乡村企业。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76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78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学生2007人,教职工101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各1个,乡属医院1所,县属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11个。
乔木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北与南陵县烟墩、河湾乡毗邻,西南与酉华乡相接,西北与竹阳乡相连,面积5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779亩、山场54229亩、水面731亩。乔木地处丘陵,南河自东向西穿流全境,当地人有“四十里长西流水”之说。1989年末、人口11523人。乡政府驻地乔木湾距县城22.6公里。相传古时此地河湾松柳成荫,大者数人合抱,高4丈许,故而得名。
1952年境内置金源、乔河、云桥3个乡,属木镇区。1956年3乡合并为乔河乡。1957年改称乔木乡,翌年称乔木公社。1960年与酉华公社合并称石安公社。1961年分置。1984年恢复乔木乡建制。
农业以水稻为主。有粮油加工厂等乡办工业。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7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1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1301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1492人,教职工78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影剧院1座;医院1所,血防组1个,村医疗室8个。
杨田乡位于县境东南。东邻酉华,南连东堡,东南与泾县毗连,西接朱备乡,北界城东乡。面积74.6平方公里。有耕地19997亩、山场31341亩、水面813.3亩。全境属丘陵畈区,涧河、五梅两村为山区,其余均属平畈区。东河由南向北斜贯其中,1989年末总人口17313人。乡政府驻地杨田埂距县城8.5公里。相传宋代杨姓在此围埂垦田,故名。
建国初属蓉城区。1952年设杨田区,境内置杨田、五梅、石山、和坦、东溪、新中、鸡海、朱备、东桥等11乡。1956年调整为杨田、桥梅、五梅、石山、鸡海、东溪6个乡。1957年6乡合并为杨田乡。1958年建杨田公社。1960年撤朱备公社并入杨田公社,翌年分置。1972年分置东堡公社。1984年改杨田公社为杨田乡。
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1989年,粮食总产量9471吨,居县境各乡之首。境内有磷肥厂、硫精砂矿等乡(村)办工矿企业,是年,工农业总产值8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0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3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9所,教职工124人,学生2333人,并有广播放大站1个、影剧院1座、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9个。
东堡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泾县厚岸、黄山市永丰乡,西连朱备乡,北接杨田乡,面积33.9平方公里。有耕地6244亩、山场35220亩、水面73.1亩。全境地属山区。1989年末人口4936人。乡政府驻地胡村铺距县城14.3公里。
1952年置东溪乡。1957年并入杨田乡。1972年析东溪、上东、下东、竹溪、溪田5个大队置东堡公社。1984年改为东堡乡。
东堡乡农业以水稻为主。有粮食加工厂等乡办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158.6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2所,学生70余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662人,教职工39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各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5个。
陵阳乡位于本县南部。东临黄山市永丰乡,南连沙济乡,西接南阳、九华乡,北倚东堡、朱备,面积98.2平方公里。有耕地14892亩、山场103128亩、水面568.4亩。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陵阳河自北向南横贯其中。1989年末人口11513人。乡政府驻地陵阳镇距县城25公里。
1949年设陵阳区。1952年置陵阳、分石、所村、兰石4乡。1957年合并为陵阳乡。1958年南阳、沙济并入成立陵阳公社。1963年分置,1984年恢复陵阳乡建制,
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陵阳茶干、豆腐果,品质优良。陵阳乡是全县木材重点产区之一,有乡村林场10个,乡办千亩油桐基地1处。特产有香菇、石耳、茶叶等,“黄石名茶”久负盛名。有制茶、篾席、矿笆等乡村企业。1980年起,所村蔑席由外贸部门统一经销。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492.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44万元。
建国前有小学6所、省立陵阳师范1所。1989年有高级职业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10所,教职工374人,学生1825人。并有电影院1座,电影队3个,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各1个;中心医院1所,村医疗室10个。
南阳乡位于县境南部。东邻沙济乡,东北与陵阳乡相交,南连石台县六都乡,西接贵池县棠溪乡,北抵九华山南麓。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7730亩、山场64889亩、水面120.3亩。属山区,四面环山,中夹丘畈,喇叭河流经境内。1989年末人口5209人。乡政府驻地南阳湾距县城29.3公里。
1952年境内设南阳、三河2个乡,属陵阳区。1958年并入陵阳公社。1963年,析南阳等6个大队置南阳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
南阳乡为全县林业重点产区之一,除国营南阳林场外,有乡村林场6个。土特产有香菇等。农业以水稻为主。境内神仙洞已对外开放J989年工农业产值249.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6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15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720人,教职工54人。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6所。
沙济乡位于县境南偏东。东依黄山市永丰乡,南邻黄山市广阳乡、石台县六都乡,西接南阳乡,北交陵阳乡。面积49.3平方公里。有耕地15135亩、山场37710亩、水面510.2亩。境内三面傍山,地属丘陵。陵阳河自北向东南流经境内。1989年末人口9829人。乡政府驻地桥头店距县城28.6公里。
1952年,境内设沙济、上东、梅山3个乡。1956年,合并为沙济、梅山2个乡。1957年,两乡合并为沙济乡。1958年属陵阳公社。1963年,析谢村等7个大队置沙济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沙济乡是县南部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地。沙埂毛豆腐,风味独特。1989年,工农业产值538.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56万元。是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售先进乡。
建国前有小学4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1342人,教职工82人。有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8个。
朱备乡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杨田、东堡,南接陵阳,西连九华,北交城东乡、蓉城镇。面积67.7平方公里。有耕地10342亩、山场527301亩。1989年末人口9631人。乡政府驻地朱备店距县城10.7公里。朱备店清代称朱村社,后朱姓毛笔远近闻名,改称朱笔店,后讹传成朱备店。
1952年,境内置朱备、良海、东桥3个乡,属杨田区。1956年,3乡合并为朱备乡。1958年,成立朱备公社,1960年并入杨田公社,翌年恢复原建制。1984年,改社为乡。
朱备乡为本县重要的茶叶、苎麻产地。有县第二丝织厂、拉丝厂等乡办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744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16.8万元,为本县乡(镇)工业产值之首。丹皮产量仅次于丁桥乡。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100余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243人,教职工72人。有影剧院1座,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7个。
五溪乡位于县境西部。西北与贵池县墩上乡接壤,东邻蓉城镇,南连庙前乡。面积18.7平方公里。有耕地3653亩、山场17195亩、水面1604亩。1989年末人口4698人。乡政府驻地五溪桥距县城8公里。
1952年置五溪乡,1957年并入庙前乡。1984年7月,析庙前乡云山、五溪、河西3个村建立五溪乡。
五溪山青水秀,为九华山北大门。有毛巾厂等乡办工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2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3万元。
1989年,五溪乡有中学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003人,教职24102人,有乡文化站1所,影剧院1座,广播放大站1个,有乡医院1所,村办医疗室3所。
庙前乡位于本县西南部。东邻蓉城镇,南依九华乡,西接杜村乡,北靠贵池县墩上乡。总面积505平方公里。有耕地17628亩、山场35014亩、水面5046亩。全境多丘陵。八都与九都河在庙前镇北汇流称九华河,流经全境。1989年末人口22985人。乡政府驻地庙前镇距县城11.7公里。庙前镇清代称慕善镇,因主街在五显庙之前,改名庙前。
1949年,庙前区公所设庙前镇。1952年置庙前、善渠、罗华、逸兴、华源、五溪玉屏等7乡。1957年7乡合并为庙前乡。1958年并九华、杜村、庙前3乡为九华公社。1963年分置3个公社。1984年改庙前公社为庙前乡。
庙前乡为本县重要产粮区。1989年,产粮8968.5吨,茶叶16.3吨,蚕茧148.3吨。茶叶、蚕茧产量名列全县第二。有制茶厂、石英砂厂、星星涂料厂等乡村办工业企业。1989年,工农业产值1074.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97.4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县办九华中学在其境内,有初中1所,小学16所,教职1219人,在校学生3797人。另有影剧院1座,文化站1个,广播放大站2个,中心医院1所,村医疗室14个,血防组1个。
九华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朱备乡,南依九华山,西交杜村乡,北连庙前乡。面积67.6平方公里。有耕地10340亩、山场39451亩、水面620.4亩。全境为山区。九都河由南至北贯穿境内。1989年末人口11835人。乡政府驻地柯村距县城10.3公里。
1952年,境内置九华、二圣、老田、狮拥4个乡,属庙前区。1956年,4乡合并成老田、华源2个乡。1957年,2乡合并置九华乡。1958年,并庙前、九华、杜村建九华公社,1963年分置。1977年,九华大队、佛教大队划归九华山管理处管辖。1984年恢复九华乡建制。
九华乡是本县重要茶叶产地之一。1989年,产茶叶28.6吨,占全县第二位。九华工艺厂生产的草墙纸,远销美国、日本等地。1989年工农业产值52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49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1所,学生不足200人。1989年,有初中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492人,教职工83人,有电影院1座,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医院1所,村医疗室6个。
杜村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依九华乡,北靠庙前乡,西南交贵池县刘街乡,西北邻贵池墩上、解放乡。面积74.8平方公里。有耕地17688亩、山场47233亩、水面1015亩。全境三面傍山,属低山丘陵区、北部较平坦,中部为冲畈区。八都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境。1989年末,人口22190人。乡政府驻地杜村距县城17.7公里。
1952年,境内置镇华、西河、东河、长垅、上宗5个乡,1956年并为镇华、西河、东河3个乡。1957年3乡合并为杜村乡,1958年并入九华公社,1969分置杜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
杜村乡是本县重要经济作物产区。1989年,茶园面积3625亩,产茶叶38.3吨,均为全县第一。生猪饲养、出栏数也居全县第一。是年,工农业总产值72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33万元。
建国前仅有小学2所,学生不足百人。1989年有初中2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2770人,教职工117人,有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各1个;乡医院1所,村医疗室2个。
附:九华山管理处
九华山位于本县西南境,自古一直归本县。民国3年(1914)6月属庙前乡,民国28年划属九华乡,建国初属九华区九华乡。1957年后,成立九华和佛教2个大队。
1955年置九华山管理处,管理九华山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分管。1978年后,从本县析出,划归省和池州行署双重领导,为县级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