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有线电报民国9年(1920年)本县始用旧式莫尔斯机与大通直接通报。抗日战争后,拆除莫尔斯机,通报方式改为话传。不久即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线路,使用音响机。
1953年,本县与芜湖、铜陵县开通话传电报。至1954年,发展成为皖南地区的转报中心,担负转接铜陵、大通、太平、石台、顺安等地的电报任务。此外、芜湖至屯溪电报线路如遇障碍,屯溪方向电报也由本县转接。50年代末,本县只与安庆有电报线路相连,所有进出口电报均由安庆经转。1965年底,本县与贵池间开通一条幻线报路,使用音响机收发电报,至此本县所有电报由贵池进出。1977年起,该报路使用BDO55型电传打字机,通信质量、工效都有很大提高。1980年2月,关闭至贵池报路,开通至芜湖报路。1982年,本县至芜湖市开通BZP—01型四路载波机,增加了4条报路,结束了长期以来用幻线通报的局面。1984年,县局报房增设BF—D01型单机头发报机。1986年,青(阳)芜(湖)报路安装BZP801C型四路载波机,BZP—01型四路载波机从该线上拆除,安装在本县至石台报路上。1987年底,本县有4路载波电报电路与芜湖相连。此外,县局报房与气象站有用于拍发气象电报的专线连接,与已开办电报业务的九华山、陵阳、木镇、庙前、杨田、杜村、童埠、乔木、酉华、茗山等分支机构以及竹阳、五溪两个代办所无专用报路,办理电报业务由人工话传。
无线电报民国20年,在蓉城设5W无线电台一座,使用哈特雷式发报机,三管再生式收报机。抗日战争时期迁至朱备,后撤销。
1966年,本县始办无线电报业务,是年调入一部15W81(102E)电子管无线收发报机,与贵池开通无线电路,每日定时联系两次,不收发电报。1978年始收发少量明码电报。1980年2月,关闭至贵池无线电路,开通至芜湖电路。1984年5月,本县设一座15W81(102E)晶体管无线电台,作为备用设备。1986年,安装自动译码机一部。
电报业务1949年前,本县电报业务种类有官方电报、军方电报、加急电报、寻常电报、其它电报(含新闻电报、水情电报)。1950年本县曾办交际、夜信、庆贺、旅行等电报业务,1953年停办。1984年12月,电报项目由11种调整为以下8种: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等、本县年平均发报量3万份左右,1989年发报量3.4万份。
电报投递蓉城镇电报由一专人投递,电报随到随送;各邮电支局、邮电所所在地电报由话传接受后,即时送出;乡村电报则采取乡邮员投送的方式,内容紧急则用电话先将内容告之。
二、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2年(1933)8月,架通贵池至本县长途电话线路,始开长话业务。民国26年,架通本县至太平双铁线长话线路。抗日战争期间,通信一度不畅。至民国38年,本县与贵池、石台、芜湖、南陵、大通保持联系。
1950年初,本县与安庆开通直达长途电话。1954年8月,装设特高频设备,本县成为南京与安庆间的长话中继站。1958年,安庆至芜湖长途线路开口进入本县;是年,开通至铜陵直达电路,12月,本县邮局设立机务站。1959年架设至芜湖铜线一对,用于开通芜湖至屯溪三路载波机。1960年,本县至南陵直达线路拆除,改由芜湖经转。1963年,为改善沪汉干线通信质量,本县机务站将312—B型载波增音机全部更换为321—4型。翌年增装1台十二路增音机,开通芜湖至屯溪十二路载波。1968年,本县至贵池线路安装ZM—202电子管三路载波机,本县邮局首次使用载波终端设备。1972年本县至贵池线路安装B—845C型单路载波机。翌年,本县至铜陵市、铜陵县线路分别安装B—845C、B—845B型单路载波机。1974年架设至太平铝线一对,沟通贵池与太平间的联系。是年,本县机务站增设贵池至铜陵载波增音机,至此,合肥至芜湖、贵池至芜湖、贵池至铜陵长途电话均由本县固定转接。1977年,本县增设至铜陵实线一对。是年,开通本县至太平实线电路。1980年,增设两条至芜湖、一条至铜陵长话线路。翌年,本县与合肥开通直达电路。1981年后,本县邮电局逐步成为皖南长途通信的辅助中心。1981至1982年,本县陆续开通至芜湖、黄山、铜陵、安庆等地的十二路载波机;开通至宣城直达电路。1983年本县至芜湖线路首次使用高十二路载波机。至1986年,本县至太平、贵池(芜湖、铜陵等地线路全部使用高十二路载波机。是年,开通至芜湖的两条半自动电路。1988年,安装安庆至芜湖高十二路载波增音机1部。1989年,本县至芜湖电路由7条减至6条,至贵池电路由3条增至4条。
1979年以前,本县长途交换机与农话交换机合设1台,使用1部30门磁石交换机。1980年4月,更换为JT502型长途交换机,同时设立JP703型长途转换架。
1961年,本县设长途会议电话汇接台1部,与农话合用。1980年4月,将会议电话汇接机改用JH102型汇接机,仍与农话合用,该机确保了会议电话的质量。1987年4月,本县邮电局设立“173”特快业务台,办理特快业务,本县至芜湖、贵池、合肥、铜陵、宣城、安庆、太平等地长话均能办理此项业务。
建国前,长话为军政使用。1959年,本县开办会议电话业务。目前业务种类有防空情报、特种。紧急调度、特种公务、政务、加急、普通和会议电话等。1989年,本县长话业务量达67149份。
市内电话民国22年(1933),本县创办电话。至1949年,仅少数军政单位装有电话。1951年,市话用户只有12户。此后,市内电话有较大发展。
1953年,对市内电话线路进行修理,用户增至35户。1957年,本县首次在市话线路上使用电缆,交换机容量达100门,用户达77户。1958年,市话交换容量又增加30门。至1959年容量达200门。1965年,更新市话线路,增加电缆,总长度达1.21皮长公里。到1979年,电缆长度已达2.7皮长公里,明线已大部分为电缆替代。市话杆路由木杆逐渐向水泥杆发展。
1980年1月,市话改为自动电话,使用HJ一905型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4年,市话主干电缆全部实现自动充气。到1987年,对出局电缆进行更新改造,铺设800对电缆。1988年,新增市话杆路1公里,电缆1皮长公里。是年,由省计算中心、省邮电科研所和本县邮局3家联合研制的HZJ—01型微机复式计算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并于翌年获得省科技成果4等奖。1989年,市话电缆达11.5皮长公里,交换机容量为600门,市内电话用户已达431户,并安装“117”报时器1台。
本县市内电话开办的业务有普通电话正机及附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出租线路、特服、公用电话等。
农村电话民国22年(1933)创办,至民国26年,木镇、乔木、杨田、九华山、庙前、陵阳、朱备等乡镇与县政府都有电话相通。抗战期间,电话管理处迁至朱备江村,下设木镇、陵阳、庙前3个交换站,分别有5门、10门、5门交换机一部,分乡没有电话单机。由于杆线年久失修,大部份乡镇通话不畅。民国36年重建县城至木镇、庙前、杨田;庙前至九华山;杨田至陵阳等中断线路。建国前,县内电话杆路全是杂木杆。1949年县内电话共55杆公里、65条公里。
1950年,新建木镇至丁桥、陵阳至石台中继线,是年县内电话交换机容量扩充到50门。1956年,对农村电话线路、设备进行改造,至庙前、木镇、陵阳、杨田四个交换点的中继线路,首次采用双线。是年末,全县共有44个通话点。1958年,交换机增至285门,用户达235户。1959年架设县城至大盖山铁矿专线,拆除新河至木镇中继线路,开通县城至新河直达电路。1960年,于县城至木镇中继线上试用简易单路载波机,到年末,用户达432户。这一时期,农村电话畸形发展,到1963年底,用户下降到159户。
1971年,蓉城至木镇杆路全部更换为水泥杆。1974年,开通至木镇三路载波。1975年,蓉城至童埠铺设地下电缆。1976年,蓉城至庙前杆路更换为水泥杆。到1986年末,除陵阳至南阳、陵阳至沙济、蓉城至朱备仍为木杆线路外,全县其余中断线路已全部更换为水泥杆路。1978年,蓉城至庙前线路使用三路载波机。是年本县与九华山开通单路载波。1980年,农村电话交换机更换为JT502型。1981年,至九华山单路载波机拆除,使用三路载波机。是年,农村电话线路始使用引入测试架。同时,出局电缆使用高频电缆,并首次在农村电话中继线路上使用“三圈一器”。1984年,九华山、庙前、木镇、陵阳四个邮电支局,丁桥、乔木、杨田、童埠四个邮电所安装环路载波设备,县局与支局,所及支局、所相互之间可自动拨号,中继线路增至46条,全县农村电话半自动通信网初步形成。1985年,庙前支局首次使用自己组装的太阳能电源,为全省农村支局第一家。1986年,本县县城至朱备开通无线特高频电路。是年7月,九华山邮电支局在全国农村支局中首次使用HJT—02型程控电话交换机。1988年,青阳至朱备中继线路更新改造,新增水泥杆路10杆公里、交换机40门、木镇、陵阳支局安装太阳能电源各1部。1989年全县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124门,用户299户,常年去话量168650张左右。
附:传真
1982年,中共青阳县委办公室机要科购1台国产1类传真机(OF—1型),1983年起开通使用,通过本县邮电局一条专线,与中共芜湖市委办公室专用传真机对接,收发明码电报。同年,县公安局购上海产、常州产1类传真机(OF—1型)各1台与芜湖市公安局机要科传真机对接,年收发量100份左右。1985年,县委办公室原传真机停止使用,重新购进2台日本进口3类传真机(OF—23型),年收报量700份,发报量100份左右。1988年,青阳县政府办公室购进1台国产3类传真机(uf—23型)。同年公安局因传真机经常性故障,停止使用。1989年,县委办、政府办年收报量分别为765份、80份,发报量分别为111份、25份。是年11月,县公安局传真机修复使用。
有线电报民国9年(1920年)本县始用旧式莫尔斯机与大通直接通报。抗日战争后,拆除莫尔斯机,通报方式改为话传。不久即与安庆局开通电报线路,使用音响机。
1953年,本县与芜湖、铜陵县开通话传电报。至1954年,发展成为皖南地区的转报中心,担负转接铜陵、大通、太平、石台、顺安等地的电报任务。此外、芜湖至屯溪电报线路如遇障碍,屯溪方向电报也由本县转接。50年代末,本县只与安庆有电报线路相连,所有进出口电报均由安庆经转。1965年底,本县与贵池间开通一条幻线报路,使用音响机收发电报,至此本县所有电报由贵池进出。1977年起,该报路使用BDO55型电传打字机,通信质量、工效都有很大提高。1980年2月,关闭至贵池报路,开通至芜湖报路。1982年,本县至芜湖市开通BZP—01型四路载波机,增加了4条报路,结束了长期以来用幻线通报的局面。1984年,县局报房增设BF—D01型单机头发报机。1986年,青(阳)芜(湖)报路安装BZP801C型四路载波机,BZP—01型四路载波机从该线上拆除,安装在本县至石台报路上。1987年底,本县有4路载波电报电路与芜湖相连。此外,县局报房与气象站有用于拍发气象电报的专线连接,与已开办电报业务的九华山、陵阳、木镇、庙前、杨田、杜村、童埠、乔木、酉华、茗山等分支机构以及竹阳、五溪两个代办所无专用报路,办理电报业务由人工话传。
无线电报民国20年,在蓉城设5W无线电台一座,使用哈特雷式发报机,三管再生式收报机。抗日战争时期迁至朱备,后撤销。
1966年,本县始办无线电报业务,是年调入一部15W81(102E)电子管无线收发报机,与贵池开通无线电路,每日定时联系两次,不收发电报。1978年始收发少量明码电报。1980年2月,关闭至贵池无线电路,开通至芜湖电路。1984年5月,本县设一座15W81(102E)晶体管无线电台,作为备用设备。1986年,安装自动译码机一部。
电报业务1949年前,本县电报业务种类有官方电报、军方电报、加急电报、寻常电报、其它电报(含新闻电报、水情电报)。1950年本县曾办交际、夜信、庆贺、旅行等电报业务,1953年停办。1984年12月,电报项目由11种调整为以下8种: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等、本县年平均发报量3万份左右,1989年发报量3.4万份。
电报投递蓉城镇电报由一专人投递,电报随到随送;各邮电支局、邮电所所在地电报由话传接受后,即时送出;乡村电报则采取乡邮员投送的方式,内容紧急则用电话先将内容告之。
二、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22年(1933)8月,架通贵池至本县长途电话线路,始开长话业务。民国26年,架通本县至太平双铁线长话线路。抗日战争期间,通信一度不畅。至民国38年,本县与贵池、石台、芜湖、南陵、大通保持联系。
1950年初,本县与安庆开通直达长途电话。1954年8月,装设特高频设备,本县成为南京与安庆间的长话中继站。1958年,安庆至芜湖长途线路开口进入本县;是年,开通至铜陵直达电路,12月,本县邮局设立机务站。1959年架设至芜湖铜线一对,用于开通芜湖至屯溪三路载波机。1960年,本县至南陵直达线路拆除,改由芜湖经转。1963年,为改善沪汉干线通信质量,本县机务站将312—B型载波增音机全部更换为321—4型。翌年增装1台十二路增音机,开通芜湖至屯溪十二路载波。1968年,本县至贵池线路安装ZM—202电子管三路载波机,本县邮局首次使用载波终端设备。1972年本县至贵池线路安装B—845C型单路载波机。翌年,本县至铜陵市、铜陵县线路分别安装B—845C、B—845B型单路载波机。1974年架设至太平铝线一对,沟通贵池与太平间的联系。是年,本县机务站增设贵池至铜陵载波增音机,至此,合肥至芜湖、贵池至芜湖、贵池至铜陵长途电话均由本县固定转接。1977年,本县增设至铜陵实线一对。是年,开通本县至太平实线电路。1980年,增设两条至芜湖、一条至铜陵长话线路。翌年,本县与合肥开通直达电路。1981年后,本县邮电局逐步成为皖南长途通信的辅助中心。1981至1982年,本县陆续开通至芜湖、黄山、铜陵、安庆等地的十二路载波机;开通至宣城直达电路。1983年本县至芜湖线路首次使用高十二路载波机。至1986年,本县至太平、贵池(芜湖、铜陵等地线路全部使用高十二路载波机。是年,开通至芜湖的两条半自动电路。1988年,安装安庆至芜湖高十二路载波增音机1部。1989年,本县至芜湖电路由7条减至6条,至贵池电路由3条增至4条。
1979年以前,本县长途交换机与农话交换机合设1台,使用1部30门磁石交换机。1980年4月,更换为JT502型长途交换机,同时设立JP703型长途转换架。
1961年,本县设长途会议电话汇接台1部,与农话合用。1980年4月,将会议电话汇接机改用JH102型汇接机,仍与农话合用,该机确保了会议电话的质量。1987年4月,本县邮电局设立“173”特快业务台,办理特快业务,本县至芜湖、贵池、合肥、铜陵、宣城、安庆、太平等地长话均能办理此项业务。
建国前,长话为军政使用。1959年,本县开办会议电话业务。目前业务种类有防空情报、特种。紧急调度、特种公务、政务、加急、普通和会议电话等。1989年,本县长话业务量达67149份。
市内电话民国22年(1933),本县创办电话。至1949年,仅少数军政单位装有电话。1951年,市话用户只有12户。此后,市内电话有较大发展。
1953年,对市内电话线路进行修理,用户增至35户。1957年,本县首次在市话线路上使用电缆,交换机容量达100门,用户达77户。1958年,市话交换容量又增加30门。至1959年容量达200门。1965年,更新市话线路,增加电缆,总长度达1.21皮长公里。到1979年,电缆长度已达2.7皮长公里,明线已大部分为电缆替代。市话杆路由木杆逐渐向水泥杆发展。
1980年1月,市话改为自动电话,使用HJ一905型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84年,市话主干电缆全部实现自动充气。到1987年,对出局电缆进行更新改造,铺设800对电缆。1988年,新增市话杆路1公里,电缆1皮长公里。是年,由省计算中心、省邮电科研所和本县邮局3家联合研制的HZJ—01型微机复式计算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并于翌年获得省科技成果4等奖。1989年,市话电缆达11.5皮长公里,交换机容量为600门,市内电话用户已达431户,并安装“117”报时器1台。
本县市内电话开办的业务有普通电话正机及附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出租线路、特服、公用电话等。
农村电话民国22年(1933)创办,至民国26年,木镇、乔木、杨田、九华山、庙前、陵阳、朱备等乡镇与县政府都有电话相通。抗战期间,电话管理处迁至朱备江村,下设木镇、陵阳、庙前3个交换站,分别有5门、10门、5门交换机一部,分乡没有电话单机。由于杆线年久失修,大部份乡镇通话不畅。民国36年重建县城至木镇、庙前、杨田;庙前至九华山;杨田至陵阳等中断线路。建国前,县内电话杆路全是杂木杆。1949年县内电话共55杆公里、65条公里。
1950年,新建木镇至丁桥、陵阳至石台中继线,是年县内电话交换机容量扩充到50门。1956年,对农村电话线路、设备进行改造,至庙前、木镇、陵阳、杨田四个交换点的中继线路,首次采用双线。是年末,全县共有44个通话点。1958年,交换机增至285门,用户达235户。1959年架设县城至大盖山铁矿专线,拆除新河至木镇中继线路,开通县城至新河直达电路。1960年,于县城至木镇中继线上试用简易单路载波机,到年末,用户达432户。这一时期,农村电话畸形发展,到1963年底,用户下降到159户。
1971年,蓉城至木镇杆路全部更换为水泥杆。1974年,开通至木镇三路载波。1975年,蓉城至童埠铺设地下电缆。1976年,蓉城至庙前杆路更换为水泥杆。到1986年末,除陵阳至南阳、陵阳至沙济、蓉城至朱备仍为木杆线路外,全县其余中断线路已全部更换为水泥杆路。1978年,蓉城至庙前线路使用三路载波机。是年本县与九华山开通单路载波。1980年,农村电话交换机更换为JT502型。1981年,至九华山单路载波机拆除,使用三路载波机。是年,农村电话线路始使用引入测试架。同时,出局电缆使用高频电缆,并首次在农村电话中继线路上使用“三圈一器”。1984年,九华山、庙前、木镇、陵阳四个邮电支局,丁桥、乔木、杨田、童埠四个邮电所安装环路载波设备,县局与支局,所及支局、所相互之间可自动拨号,中继线路增至46条,全县农村电话半自动通信网初步形成。1985年,庙前支局首次使用自己组装的太阳能电源,为全省农村支局第一家。1986年,本县县城至朱备开通无线特高频电路。是年7月,九华山邮电支局在全国农村支局中首次使用HJT—02型程控电话交换机。1988年,青阳至朱备中继线路更新改造,新增水泥杆路10杆公里、交换机40门、木镇、陵阳支局安装太阳能电源各1部。1989年全县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124门,用户299户,常年去话量168650张左右。
附:传真
1982年,中共青阳县委办公室机要科购1台国产1类传真机(OF—1型),1983年起开通使用,通过本县邮电局一条专线,与中共芜湖市委办公室专用传真机对接,收发明码电报。同年,县公安局购上海产、常州产1类传真机(OF—1型)各1台与芜湖市公安局机要科传真机对接,年收发量100份左右。1985年,县委办公室原传真机停止使用,重新购进2台日本进口3类传真机(OF—23型),年收报量700份,发报量100份左右。1988年,青阳县政府办公室购进1台国产3类传真机(uf—23型)。同年公安局因传真机经常性故障,停止使用。1989年,县委办、政府办年收报量分别为765份、80份,发报量分别为111份、25份。是年11月,县公安局传真机修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