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建 筑 业
一、建筑队伍
清代,本县有不少能工巧匠,九华山多数寺庙庵篷的建筑和修缮都由他们承担。民国时期,从事建筑业者亦多为分散的工匠。主要集镇均有由父子师徒所组成的泥、木、竹、石店铺或作坊。大型建筑,则由工头邀集,工兴则聚,工竣则散。民国19年(1930),蓉城建“鲁班庙”,是年成立“鲁班会”,承揽建筑工程,组织手工匠人施工,并协调经营,解决纠纷。农村工匠,多为亦工亦农,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1949年末,全县有泥、木、竹、石店铺63家,分散的泥瓦工400多人。
1955年9月,建立新蓉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集体性质,职工90余人。1958年1月,更名为县城关建筑队,隶属县基本建设局。1960年4月,改名县建筑工程公司,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12月,更名县建筑工程队,恢复集体性质。翌年,改队为社,划归手工业局。1965年2月,城关、庙前、木镇3个建筑队合并为县手工业联社建筑工程队。“文革”期间,工程队停产。1979年复称县建筑公程公司,为三级建筑企业。至1989年末有职工3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71人。生产经营场地2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5025平方米,仓库783平方米。各类施工机械130余台,固定资产80余万元。1956至1989年共建筑各类楼房3671954平方米。1980至1989年完成建筑工程竣工面积150102平方米,完成产值260667万元,累计实现利润121万元,主要竣工项目有县政府办公楼、缫丝厂主体厂房等,在建工程有县邮电局营业楼等。
建筑队伍表
至1989年末,全县有建筑公司4个,乡办建筑工程队9个,村建筑队6个,石工队1个。是年,建筑业完成产值3984万元,竣工面积308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8198元,实现利润49万元。
二、建筑设计
清代,城乡建筑工程,多由负责施工的工匠自行设计,较大工程本县无设计能力。民国时,仍无专业设计机构,不能承担大型设计任务。天主教堂由西班牙籍工程师林修绘图设计、监造。50年代,本县建筑设计有县建筑技术公司人员承担。60年代后期,公司建立设计室,负责设计与制图。1980年3月,建立县建筑工程设计室,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承揽全县建筑设计任务。1980年11月设计的杨田影剧院图纸被选入华东地区城镇影剧院图集;1985年设计的丁桥文化中心图纸,被选入华东地区公共民用建筑图集。是年5月,经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审定为丙级设计单位。1986年获芜湖市“优秀设计”二等奖。至1989年,有设计人员7名,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共设计大小项目303项,建筑面积214830平方米。此外,县建筑公司等单位也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三、建筑设备
民国时期,泥瓦匠仅有泥刀、泥夹之类工具,木工也只有斧、锯、刨、凿、锤等简易工具,均全凭手工操作。建国初沿用。60年代后,县建筑公司逐步引进并使用建筑机械,技术装备不断更新,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木工已使用圆盘锯、带锯、轧刨、板刨、凿孔机、开榫机、刨边机等;泥瓦工广泛使用打夯机、筛砂机、拌灰机、拌和机、水磨石机、平板震动器、插入式震动器、卷扬机等。
1980年,添置QY16A型汽吊、QJ25型塔吊等大型施工机械。1989年末,县建筑公司拥有各类建筑机械130余台,净值48万元。蓉城、城东、庙前3建筑公司及乡村建筑队也都拥有拌和机、震动器、电焊机、圆盘锯等施工机械及水平仪、经纬仪等工具仪器,除砌墙、粉墙外基本上实现了施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四、建筑技术
明、清时期,本县公署、庙宇、祠堂等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设计精美,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建筑保留了传统特色,结构形式有所变化,有木主砖辅、砖主木辅、砖木混合3种,其通风、采光、防湿等技术处理都很有特点。
房基:一般高出地面03至1米,墙脚垒以块石,灌以石子夯实,置顶柱磉墩,磉墩一般以花岗岩制作,饰以花纹。
布局:较大的建筑群及住宅,依据山区特点,多倚山营造,给人以恬静峻拔的美感。临街铺面,房屋多相互毗邻,巷道窄小不利防火。农村住宅多为零星建筑,自由定向定位。
屋架:寺庙双檐结构,民居多单檐结构。柱、梁、枋、椽、柁、磉等组合合理,整体性强。一般为四列架和两列架(俗称四匹檀子和两匹檀子)。在寺庙、祠堂中,还配用童墩、挑仿、吊墩、扑基、撑拱等构件,既庄重雄浑,又坚固防震。
屋面:寺庙屋面均置搬鳌坐脊,翘角凌空,中堆宝塔,坡度陡,出檐长,以便抗暴雨,防积水。屋脊多用筒瓦安装。民舍屋檐常置泥塑“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人物造型。
装修:民国时期,农户住宅以土墙为主,以草拌泥或石灰抹面,富户以木板隔间,饰以花纹图案。寺庙、祠堂及富户住宅门窗设计考究,门有方、椭圆、六方、扇形、月牙、圆等形状;窗有汉纹、冰纹、龟纹、盘条、万字格、杂色窗心等种类;壁有虎皮壁(又称宝壁)、半装裙壁、照壁等,老庙和老宅基,门前多置石狮一对。建国后新建建筑,以砖、石、水泥、钢材为主要材料,以砖混结构为主,另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营造方法分为框架浇注和局面预制装配,大型楼房多建筑钢筋混凝土屋面,建筑式样多长方形,式样陈旧。80年代后,设计建筑了一些风格别致、式样新颖的建筑物,如西峰山庄的庭院式建筑群、文化局的仿古式办公楼,土产公司的仿古式综合大楼等。农村住宅亦向高层发展。
清代,本县有不少能工巧匠,九华山多数寺庙庵篷的建筑和修缮都由他们承担。民国时期,从事建筑业者亦多为分散的工匠。主要集镇均有由父子师徒所组成的泥、木、竹、石店铺或作坊。大型建筑,则由工头邀集,工兴则聚,工竣则散。民国19年(1930),蓉城建“鲁班庙”,是年成立“鲁班会”,承揽建筑工程,组织手工匠人施工,并协调经营,解决纠纷。农村工匠,多为亦工亦农,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1949年末,全县有泥、木、竹、石店铺63家,分散的泥瓦工400多人。
1955年9月,建立新蓉建筑工人生产合作社,集体性质,职工90余人。1958年1月,更名为县城关建筑队,隶属县基本建设局。1960年4月,改名县建筑工程公司,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1年12月,更名县建筑工程队,恢复集体性质。翌年,改队为社,划归手工业局。1965年2月,城关、庙前、木镇3个建筑队合并为县手工业联社建筑工程队。“文革”期间,工程队停产。1979年复称县建筑公程公司,为三级建筑企业。至1989年末有职工3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0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71人。生产经营场地2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5025平方米,仓库783平方米。各类施工机械130余台,固定资产80余万元。1956至1989年共建筑各类楼房3671954平方米。1980至1989年完成建筑工程竣工面积150102平方米,完成产值260667万元,累计实现利润121万元,主要竣工项目有县政府办公楼、缫丝厂主体厂房等,在建工程有县邮电局营业楼等。
建筑队伍表
至1989年末,全县有建筑公司4个,乡办建筑工程队9个,村建筑队6个,石工队1个。是年,建筑业完成产值3984万元,竣工面积308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8198元,实现利润49万元。
二、建筑设计
清代,城乡建筑工程,多由负责施工的工匠自行设计,较大工程本县无设计能力。民国时,仍无专业设计机构,不能承担大型设计任务。天主教堂由西班牙籍工程师林修绘图设计、监造。50年代,本县建筑设计有县建筑技术公司人员承担。60年代后期,公司建立设计室,负责设计与制图。1980年3月,建立县建筑工程设计室,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承揽全县建筑设计任务。1980年11月设计的杨田影剧院图纸被选入华东地区城镇影剧院图集;1985年设计的丁桥文化中心图纸,被选入华东地区公共民用建筑图集。是年5月,经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审定为丙级设计单位。1986年获芜湖市“优秀设计”二等奖。至1989年,有设计人员7名,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共设计大小项目303项,建筑面积214830平方米。此外,县建筑公司等单位也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三、建筑设备
民国时期,泥瓦匠仅有泥刀、泥夹之类工具,木工也只有斧、锯、刨、凿、锤等简易工具,均全凭手工操作。建国初沿用。60年代后,县建筑公司逐步引进并使用建筑机械,技术装备不断更新,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木工已使用圆盘锯、带锯、轧刨、板刨、凿孔机、开榫机、刨边机等;泥瓦工广泛使用打夯机、筛砂机、拌灰机、拌和机、水磨石机、平板震动器、插入式震动器、卷扬机等。
1980年,添置QY16A型汽吊、QJ25型塔吊等大型施工机械。1989年末,县建筑公司拥有各类建筑机械130余台,净值48万元。蓉城、城东、庙前3建筑公司及乡村建筑队也都拥有拌和机、震动器、电焊机、圆盘锯等施工机械及水平仪、经纬仪等工具仪器,除砌墙、粉墙外基本上实现了施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四、建筑技术
明、清时期,本县公署、庙宇、祠堂等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设计精美,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建筑保留了传统特色,结构形式有所变化,有木主砖辅、砖主木辅、砖木混合3种,其通风、采光、防湿等技术处理都很有特点。
房基:一般高出地面03至1米,墙脚垒以块石,灌以石子夯实,置顶柱磉墩,磉墩一般以花岗岩制作,饰以花纹。
布局:较大的建筑群及住宅,依据山区特点,多倚山营造,给人以恬静峻拔的美感。临街铺面,房屋多相互毗邻,巷道窄小不利防火。农村住宅多为零星建筑,自由定向定位。
屋架:寺庙双檐结构,民居多单檐结构。柱、梁、枋、椽、柁、磉等组合合理,整体性强。一般为四列架和两列架(俗称四匹檀子和两匹檀子)。在寺庙、祠堂中,还配用童墩、挑仿、吊墩、扑基、撑拱等构件,既庄重雄浑,又坚固防震。
屋面:寺庙屋面均置搬鳌坐脊,翘角凌空,中堆宝塔,坡度陡,出檐长,以便抗暴雨,防积水。屋脊多用筒瓦安装。民舍屋檐常置泥塑“八仙过海”、“西游记”等人物造型。
装修:民国时期,农户住宅以土墙为主,以草拌泥或石灰抹面,富户以木板隔间,饰以花纹图案。寺庙、祠堂及富户住宅门窗设计考究,门有方、椭圆、六方、扇形、月牙、圆等形状;窗有汉纹、冰纹、龟纹、盘条、万字格、杂色窗心等种类;壁有虎皮壁(又称宝壁)、半装裙壁、照壁等,老庙和老宅基,门前多置石狮一对。建国后新建建筑,以砖、石、水泥、钢材为主要材料,以砖混结构为主,另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营造方法分为框架浇注和局面预制装配,大型楼房多建筑钢筋混凝土屋面,建筑式样多长方形,式样陈旧。80年代后,设计建筑了一些风格别致、式样新颖的建筑物,如西峰山庄的庭院式建筑群、文化局的仿古式办公楼,土产公司的仿古式综合大楼等。农村住宅亦向高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