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工业、农业、能源利用及医药卫生等方面科研活动都在深入开展。
一、工业科研活动
50年代初,本县工业企业即开始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改造。1957年,本县创造和仿造农业机械铁木制品30多种,其中有经多次试验制成的揉茶机、播种机、木制双轮双铧犁、扎滚机等。是年,城关建筑社制成刨料箱,由两人每天刨板5块,提高到100至200块;印刷生产社改进划线机后,由原3人操作减少到1人。1959年,县缫丝厂工人,利用蚕衣、长吐煮茧水等废料、废液,试制丝铵酸取得成功。木镇农具社试制锯齿镰刀获得成功。1971年5月,本县衣机厂承担省定课题“煤粉化铁炉”的研制任务,翌年试制成功。1973年,新河公社万春大队木工制成山区田机滚船,称“青阳—12型机耕船”。1975年,于该机基础上,在省地农机研究部门的协助下,改制成“江淮—12型机耕船”,被确定为省内推广产品。
1978年后,本县下达工业技术方面科研项目13项,先后研制成稻谷风干机、墙纸压光机、出口机制镰刀等新型工业机械;试制成功“106内涂剂”、“B—215防水涂料”、“216新型涂料”、“真丝花软缎”以及“合成装饰板”、“夜光窗帘”等新产品。县粮食局引进应用了光电自控发粮油器,县化肥厂引进试制电感电炉获得成功,县棉织厂引进应用自动换棱调格器,均获县级科研成果奖。1981年,县农机研究所江淮手扶拖拉机犁耕乘座的研制获宣城地区科研成果荣誉奖。1984年,县农业机械厂成功试制了“81—2型”民用高效节煤炉,该炉主要技术指标:1、燃烧热效率56—61%(比普通煤炉高1倍以上)。2、上火速度1.78℃—1.9℃/分。3、每分钟蒸发水量23—25克。4、节煤率21%以上。5、封火性能12小时以上,该项目取得了由县科委、县能源办签署的技术鉴定证书。
二、农业科研活动
50年代,随着科学种田宣传普及工作的开展,广大农民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1952年,九华区镇华乡的一个互助组,采用萧县农场的“小麦春化法”进行试验,取得成功。1953年开始推广“条播密植”的先进栽培技术,并在县农场等地推广“大2419原麦新品种”,取得一定的收效。是年春,在63个乡403个互助组的3163户,推广改良蚕种2438张、实生桑苗86万株、嫁接桑苗5万株,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同时,引进推广油菜甘兰型良种。1955年,木镇区新桥农业初级社从“南特号”的变异中系统选育出“乌咀子”早稻新品种,后改名“新桥一号”。1956年,城东乡五星村生产的优质细叶绿苎麻作为全国三麻纤维收购标准麻样,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1958年后,推行了水稻良种的自选、自繁、自留、自用。1965年,在“新桥一号”的基础上选育成功“青阳一号”早稻新品种,该品种比“南特号”成熟早(全生育期100余天),粒大,亩产275至300公斤,当时推广面积达本县总面积的70%以上,并为新疆、山东、江西以及本省的芜湖、徽州、安庆等地区引种。随着科学种田活动的不断发展,1976年开始试种三系杂交稻。
1978年后,本县承担了省科委计划下达农业技术方面科研项目2项,地市级下达项目7项,本县科研项目83项。杜村乡东风村进行“晚粳温室无土育秧”试验成功,7月3日催芽,4日进室,12日寄秧,13日移栽大田,收割时草测,0.9亩大田总产170公斤,折合亩产189公斤,接近一般大田的水稻产量。1979年冬开始,东堡乡农民徐来生进行白翅叶蝉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历时3年,找出了白翅叶蝉的习性、形态特征、发生滋长消亡规律及危害性,同时总结了防治方法。是年,池州地委下达“九华名茶恢复试制和研究”的课题,翌年,本县邀请各地名茶生产科研代表,在九华乡举行了该地名茶生产研究会议,恢复了“九华云雾”等名茶。1981年,县农科所对中稻良种进行了区域性试验,从引进的18个中稻良种中筛选出性能好、抗病性强、早熟、产量高,适应本县栽培的优良品种。是年,本县农科所参加了安徽省南部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联合试验,选育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青阳早黄豆,该品种全生育期118天、株高106.2厘米,生长整齐,白花棕毛,籽粒椭圆,抗病虫害,亩产200公斤。1982年,由县科委、县农牧渔业局立题,先后从江西九江、浙江黄岩引进温柑嫁接苗,在杜村、丁桥、杨田、东堡等4个乡6个农户的向阳庭院进行抗寒栽培试验,得出结论:本县属柑桔生产的北缘地带,为次适宜地区,可以利用东西及东北走向的山脉为屏障,在山坡地带利用向阳坡发展柑桔生产。本县发展柑桔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低温冻害,从而积累了一套冬灌、培土、树冠盖草、树干涂白、喷雾、熏烟、用常绿树营造防风林等一系列防寒经验。同时采取了一套栽培、施肥、防治病虫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使树体生长健壮,增强了树体本身的抗寒性,为栽培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五年试验,至1987年,柑桔科技户王金舟栽培的柑桔亩产已达1370公斤,最高单株产量63.8公斤,是年该项目通过市级鉴定。此外,木镇镇的“三角蚌人工繁殖和彩色珍珠的试验”,沙济乡农科站的“油稻三熟高产栽培的试验”、南阳日新茶场的“茶树密植免耕丰产的试验”、九华乡九华云雾茶的试制、东堡乡下东林场和杜村乡漆树丰产栽培及割漆技术研究、沙济乡的“细绿萍越冬试验”、杨田乡农科站的“花生新品种引进栽培试验”、县农科所的“稻田放鸭治虫试验”以及姚家圩“稻鱼轮作试验”、城西兽医站“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引进”、杨田乡的“煤油灯的孵鸡技术”、东堡乡“甲鱼(鳖)的人工养殖”、县兽医站的“当地黄牛人工改良”、县水产养殖场的“螃蟹引进养殖”等项科研活动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县农业科技受奖情况表

三、农村能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1958年6月,在县委食堂进行太阳能烧水煮饭的试验获得成功,后五金社、木器社联合制成铁木质太阳能炊具。
1984年,本县购置一台采光面积1.5平方米,反光材料反射率约为60%的太阳灶,于是年7月上旬初试,16分钟烧沸3公斤水。由于反光材料的面未能达到抛物曲面的技术要求以及粘贴不光滑,太阳光线射入后不能大量地被反射汇聚一点等原因,光的利用率低于1%。是年,庙前邮电支局安装了一台太阳能光电转换自动跟踪装置,该装置由36×24硅电池板组成,光电转换率低于2%。阳光照射时,硅电池板将光能转换成电能送往蓄电池贮存,蓄电池对外供电,在正常情况下电压27伏,电流0.3安培,功率(W—ⅠV)8.1瓦。庙前支局利用该装置对庙前、杜村、九华3个乡的6路自动电话环路载波机供电,晴天一天接收的光转电能可供该所用23天,解决了乡镇因停电而电话不通的问题。
推广省柴灶1983年,本县始用“青阳Ⅰ号”省柴灶和紫铜热水器。是年,全县1.6万户安装此灶。使用该灶及热水器,0.7公斤柴,11分钟可烧开水9公斤,一般五口之家,一天生活用柴只需3—4公斤,比老灶节约50%。
1984年,省能源办公室在本县举办3期改灶训练班。是年,本县设计成功“青阳Ⅱ型”省柴灶,该灶方便卫生,升温段热效率一般达到20%以上,最高达到30%。据国家验收组抽测:青阳Ⅱ型省柴灶吊火14厘米,灶门14×16平方厘米,烟囱高3米以上,全段热效率35.1%,升温速度4.1℃/分,蒸发速度0.025公斤/分,回升速度0.875℃/分,被定为全国先进省柴灶之一。
1986年6月,本县为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省柴节煤试点县。是年,即建400个高标准示范灶和20个示范点。1987年,推广“青阳Ⅱ型”省柴灶38119户,安节能水箱21004只,每年可节柴5万吨,价值250余万元,相当于育林11万亩。至1989年,全县累计建省柴灶56800户,占总农户的96.2%,安节能水箱24900只,占改灶户的44%。
沼气利用1958年,本县曾做采集沼气点灯、烧水试验,取得成功。1974年,在庙前公社玉屏大队进行试点,建一圆形、拱顶、卵石结构、混凝土浇注、体积1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试压一次成功,翌年春开始投料使用,达到预期效果。1975年,全县建沼气池296个,总容积2300立方米,但因质量差,多数无使用价值。
1982年,成立县沼气办公室,管理沼气利用技术,培养建池技术力量,先后在木镇河北村、沙济上章村、九华柯村、城东光明村成功建成4个沼气池示范点。1989年统计,全县有沼气池220个,总容积1256立方米,年产沼气5万立方米,节省柴薪30万公斤,折合人民币1.5万元。
四、医药卫生科研活动
1956年,卫生部门在全县4个区41个乡的范围内开展地方病的调研工作。当时在309个农业社37366个农户的156845人中,查出血吸虫患者24219人,血丝虫患者1889人,常发流火1219人,头癣病患者2074人,甲腺肿患者6543人,麻风患者28人。
1970年,下放在木镇落户的陈子达教授,在木镇血防组开展血防科研活动,试制出供查病、皮试筛选用的肝卵抗原1000万人分、固体血防“846”10万余颗(血防“846”由麻油剂改片汽制为全国首创)以及肝、肾、蛹熟藏组织液等药物,为地方病防治做出了贡献。
1976年6月23日,县医院外科与妇产科医师配合,采用针麻切除一老年患者的26公斤卵巢肿瘤,手术圆满成功。翌年8月30日,县医院进行了“长效臂从阻滞麻醉下行断肢再植术”,手术历时4.5小时,获得成功,该项目获宣城地区科研成果荣誉奖。
1975年,本县医药公司始于九华山天台“老藏居”试验基地试种黄连、天麻等名贵中药材,1982年,栽植成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