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 物
传费冠卿
费冠卿(生卒年月不详),字子军,本县人。品性高洁,擅长诗文。曾与姚合、张籍、马载、萧建、殷尧藩等待人交游,互相唱和(见《唐诗选》)。元和二年(807)中进士后,客居长安待授官职。忽闻其母病危,即不假驰归。至家,见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其母墓旁结庐守孝。孝满,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15年。长庆二年(822),御史李仁修察知费冠卿之孝行,敬其志性,上疏朝廷举荐,唐穆宗遂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费冠卿接到诏书后,叹息道:“我求官是为赡养母亲,母逝,我亦无意为官了”,遂婉辞谢绝,隐居九华,终生绝迹仕途。时人以其“征诏不出”,尊称为“费征君”。隐居期间,他写下咏唱九华山水的诗篇多首。清光绪版《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均有选载。
刘放
刘放(生卒年月不详),字世疏,本县人。庆历年间(1041—1048)隐居九华山双峰下,自书“清隐岩”3个直径2尺的大字,并勒于石壁。自嘉佑至熙宁年间(1056—1068),朝野名流慕名来访者不绝,并多自刻姓名于岩壁,形成今天的“刘冲摩岩石刻”群。宋诗僧希坦有诗赞曰:“当时若也羁缰锁,争得高名是世疏”。遗著有《九华拾遗》二卷。
章贲
章贲(生卒年月不详),字元明,别号嘿笑居士,本县蓉城人。宣和六年(1120中进士,不求官职,筑室九华山读书、作画。建炎中兴,初任县主簿,后转任县丞。其时,秦桧执政,网罗名士,扩充个人势力,因使人示意章贲欲以掌故要职重用之。章责鄙视秦桧之为人,以不愿留京谢绝。出任武威军节度判官,仕至奉议郎,终生不为秦桧所罗致。章贲善诗词,工书法,尤擅长水墨画,为宋代有名画家,名载《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词典》。
程九万
程九万(生卒年月不详),字鹏飞,别号双峰居士,本县蓉城牌楼村人。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后,先任武威县知县。任内,薄赋轻徭,奖耕重桑,百废俱兴,县民各安其业。以政绩卓越,升任司农簿太府丞,任职期间,曾奉命出使两淮,所到之处,惩办贪官污吏,打击豪强,平雪冤狱,民众称为“青天大人”。后改任盐铁使,拟制改铸铁钱,任职数年中,立身清廉,受到朝廷褒奖,出任和州知州,逾年升任襄阳安抚使,后晋升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以善断疑案著称。
程九万博学多才,工诗善画,时人称其“才兼文武,无愧将相”。著作有《九华诗集》、《历阳记》十卷、《九华四图》等。逝后,葬于今朱备乡东桥村福海寺旁,浩封“青阳开国公”。
陈岩
陈岩(1240~1299),字清隐,本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咸淳末,屡举进士不第。元灭宋后,世祖征求隐逸,陈岩深怀亡国之痛,不甘为元朝官吏,遂漫游江湖。晚年,爱九华山水之胜,在双峰下筑九华书院隐居,自号九华山人,以读书、吟咏自娱,终生不涉仕途。尝集杜少陵诗句编成《凤台髓集》,并遍游九华名胜,赋诗成集。至清代,其《九华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陈岩诗作,潇洒高逸,别出蹊径,友人杨少愚(青阳人,元代学者)有诗赞之曰:“一统逢全盛,斯人独爱闲。无心入燕市,有梦亦商顽。足迹半环宇,诗人满世间。坟埋三尺许,高并九华山”。
陆仲远
陆仲远(生卒年月不详),江南有名中医。明初,行医至青阳,爱九华风景,遂移家迁居青阳姑溪。学识渊博,精通中医理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四乡登门求诊者,每日数以百计。精心研读唐孙思邈的《千金方》;逐一临床试验,经过长期实践,写成《千金圣惠方》传世。
章允贤
章允贤(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龙,本县二十三都(今酉华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会试亚魁。历任江西贵溪、河北成安知县,以廉政爱民著称。后升任礼、吏二科左右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检举贪官污吏,曾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及都御史胡守忠擅权违法罪行,均被采纳,使郭、胡受到严惩。曾因监修九庙有功三次获“御赠”,并赐宴朝天宫。后因直言触犯嘉靖帝,被罢职。著有《谏议集》行世。
柯乔
柯乔(1497~1550,字迁之,号双华,本县九华柯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先后从师李古源、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后历任行人司行人、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金事,治沔阳。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于是奏准建筑江堤。施工中,他亲自视察江岸地势,勘察基址,移署重点工段,上堤督工。历时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沔阳水患得以根治。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之日,沔阳数千人为其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四品),协理浙、闽海防军务。明初,严禁货物外运,闽浙商人托本籍朝中权贵庇护,与外商暗立互市,甚至勾结海盗、倭寇,海运违禁货物,牟职暴利。柯乔到任后,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海防,严惩海上走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剿击海盗,堵击倭寇流窜。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于九华筑双峰草堂,闭门读书。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诏令进京授职,但柯乔已病逝。遗著有《九华山诗集》二卷。
方新
方新(1518~1569),字德新,号定溪,本县酉华石安村人。他聪慧好学,13岁中秀才。嘉靖四十五年(1566)中进士,留京任行人司行人,后迁升江西道御史、监察御史。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嘉靖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沿海倭寇肆虐,南涝北旱,民不聊生。方新见状,毅然冒死进谏。在奏疏中,列举天灾、兵祸殃民的惨状,指控佞臣“献祯祥、隐丧败”的罪行,指责朝廷“言路闭塞、赏罚不明”的弊端,规劝嘉靖帝要“随事自责,痛加修省”。但嘉靖帝沉缅酒色,不理朝政,见奏疏,竟严词怒斥,将方新革职为民。后复职,先后任河南布政使、湖广佥事。遗著有《全台关中文集》。
施笃臣
施笃臣(1530~1574),字敦甫,号恒斋,本县杨田人。嘉靖三十五年(1566)中进士,初任工部主事,以治理直沽河有功,升任员外郎。嘉靖四十五年,晋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兼管治理荆州水患诸事。任内,他曾与巡抚赵贤驾舟救溺,赈济灾民,救活多人。为根除荆州水患,亲自筹划主持加固滨江、黄潭、沙洋诸险段江堤,并凿通下游虎渡以泄洪。万历元年(1573),迁升顺天府尹,就职后,廉政勤政,严明法纪,抑制豪强,秉公断案。万历二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
施笃臣才思敏捷,奏疏累万言,顷刻而就。吏部尚书赵贤追忆他在规划荆州治水时,“推论利害不再决”,口授治水措施“顷刻万言,致使掌记者腕欲脱”,赞其为“近代之异材”。遗著有《江汉堤防考》、《阳春堂文稿》、《观物杂咏》等。
施尧臣
施尧臣(1493~1586),字庆甫,号华江,本县杨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后,出任萧山县知县,时萧山无城垣,屡遭倭寇劫掠,他到任后,即全力筹措筑城,并加紧督修,数月竣工。当倭寇再次入侵时,萧山兵民凭城抗击,敌人一无所获。在任3年,生活俭朴,廉政爱民,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以政绩调升吏部尚书郎、禹州知州及江西吉安知府。在禹州,值旱灾后疫病流行,他奏请朝廷豁免该州赋税之半,并亲向富户劝赈,广施药物。在吉安,除弊兴利,打击豪强。萧山、禹州及吉安士民,念其功德,为他建立生祠,竖立坊表。朝廷以其政绩显著,诰赠正二品服,升任顺天府尹。任内,锐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访民情,先后上书数千言,历陈弊政恶习之害,建言裁减宫中冗员,减轻民间赋役及徭役。
施尧臣立身廉洁,为官30载,从未携带眷属,从不接受私谊请托,时人赞之曰:“归无半文,心性与秋水同清”。万历十四年,病逝故里。
王一桢
王一桢(?~1618)字柱明,本县杨田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出任山东邹县知县。时,邹县大旱,灾情严重。王一祯设官庄百余所,安置流民,并筹集钱谷赈济灾民。任内,廉政爱民,奖励农耕,修葺孟子庙,广置学田。县民为其立生祠12处。任满,升任兵部主事,在职期间,曾主持清理宫中皇木余价30万两,裁减旧例纸额银50万两,并贮入国库以充边饷。还曾几次奏疏朝廷,建议“停矿税以解民困”,“选侍卫制约藩”。其后,历任广西按察司兵备副使、湖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御敌平盗贼,功勋卓著。万历四十六年,病逝于任所。
刘光复
刘光复(?~1620),字见初,本县杜村西河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授浙江诸暨县知县,任内,主持筑湖堤72处,围垦湖田20万余亩,并建备荒粮仓数十间,政绩卓异,迁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京都监察御史。万历四十二年(1615)五月,神宗帝因“张差梃击案”于慈宁宫召见廷臣,欲以恫吓手段掩盖案情真相。群臣因事涉宫廷内幕,不敢进言,刘光复挺身而出,直陈已见,以致触怒神宗,当即被拘捕,下刑部狱,服刑5年,放归故里闲居。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起用刘光复为光禄寺丞,但未及赴任即病逝,诰封太常寺卿。
罗尚忠
罗尚忠(1584~1627),字孝可,号心华,本县杜村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先后任浙江平湖知县、江西建昌知县。他为官清廉,惠政爱民,任内,曾捐俸置田、建义仓,以周济贫民。以政绩迁升户科给事中及刑科、兵科给事中,其间,曾13次上疏弹劾阉党魏忠贤罪行,有《请补建文君溢号》、《恤荫孙国诸臣》、《保杨涟》等疏奏(载《皇明通志》。后晋升太常寺正卿,并先后任江西乡试、礼部会试考官。天启七年(1627),奉命出巡,途中猝然病逝。
施达
施达(1573~1636),字下之,本县杨田黄泥村人。毕生专心治学,不涉仕途。泰昌元年(1620),迁居九华山天柱峰,在友人资助下,筑“天柱书堂”,就此授徒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岁以百计,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自藩、沈之复等皆出其门下。精心研究理学,治学以“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宗,摈弃科举应试之作。崇祯九年(1636),因门生张玮推举,崇祯帝多次诏其入京授职,施达托辞谢绝,始终不应召。崇祯帝敬其志性,诰封其为“征君”。是年,因墙塌致伤逝世。著作有《周礼通义》、《孝经注》、《序林杂卦图解》、《天柱志》等,其门人辑有《施子语录》十五卷行世。
何煜
何煜(生卒年月不详),字寤明,清初本县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少时,薄视科举应试文字,不涉科场。隐居于城东双溪,垦辟柑桔数亩,亲自栽培、管理。著作有《青浦集》、《双柑园集》。在《双柑园集》中,记述了本县柑桔的栽培历史及生长情况。
吴襄
吴襄(1661~1735),字七云,号悬水,本县九华老田村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先后任会试同考官、教习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命直南书房,升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雍正三年,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经筵讲官,参与《明史》、《八旗志》的纂修,执笔撰写《贤良祠诸臣列传》。后晋升礼部尚书,署都御史。雍正十三年病逝,谥号“文简公”。
吴襄心性忠孝,其父年80,患病卧床,吴襄亲自侍奉汤药。中年丧妻,不续娶,不纳妾。少时与乡人徐念祖友善,岁试选贡生时,吴、徐两人考试成绩不相上下,吴襄念徐年长,自请使徐先入选。徐念祖多才早逝,吴襄为其刻遗著行世。一生博览群书,诗文造诣甚高。雍正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著作有《悬水诗集》、《锡老堂诗抄》、《梅花诗百首》传世。
何鸣谦
何鸣谦(生卒年月不详),号翼亭,本县人。雍正元年(1723)选贡。雍正十六年,任山东蓬莱知县。是年大旱,县民以草根、树皮充饥,时蓬莱贮有军粮十余万担,但须奏请朝廷批准方可动用,何鸣谦目睹饥民惨状,自思坐等公文往返势难救急,遂毅然冒着极大风险,一面具文申报,一面开仓放粜,赈济灾民。以政绩迁升山西沁州知州,到任后,勤政爱民,持身俭朴,重农耕,薄赋税,凡兴一利、除一弊,均亲自悉心筹措,以致须发皆白,终于积劳成疾,逝于任所。
王懿修
王懿修(1736~1816),又名颐寿,字仲美、春敷,号最嘉,本县杨田人。乾隆三十一年(F6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侍讲学士。先后出任陕西、广东、江西正副主考,广西提督学政,充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官。他敬贤礼士,所取文章文理兼优,为时人所推崇。以功绩升迁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身居要职40余年,始终持身谦和,掌管礼部,秩然有序。80寿辰时,嘉庆帝遣侍郎成格赏送寿佛、如意、文绮等珍贵礼品。后诰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嘉庆二十一年病逝,皇帝派庆郡王永璘参加葬礼,诰赐“文僖”。著有《春日文集》、《吟余堂室全集》。
王宗诚
王宗诚(1763~1837),字仲孚,号廉甫、莲府,懿修之子。他聪慧好学,博学多才。乾隆五十一年(1790),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四川、陕甘主考官,山东、江西学政,会试副总裁。始终以兴教育、培植人材为重,评卷取士,注重儒行文采。以政绩升任礼部尚书。其后,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尚书,几次兼理两个部,并曾兼任顺天府尹。他持身端谨,任人唯贤,如遇奸蔽之事,必秉公处置,从不徇私。道光八年(1828),维吾尔贵族张格尔受英帝国唆使进犯顺天,王宗诚时任兵部尚书,布署反击,生俘张格尔,以功得越等褒赏,道光十七年病逝。著有《红杏山庄文集》四十卷。
姜孝维
姜孝维(1869~1931),字宗甫,本县杜村双红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秀才。民国初年,与陈梅庭等合资在丁桥开办煤矿,自任经理。民国8年(1919),出任本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并亲授国语、历史等课。他治学严谨,讲授有方,教学成绩优异,知名人士谢汝昌、徐秉仁等皆出其门下。晚年,于乡里设馆授徒,研讲文史,远近慕名从学者甚众。民国17年,县令及门生为之题赠“道高德劭”、“师尊”匾额。著有《见山楼诗文集》、《适园日记》、《九华指南》(今均散佚)。
姜孝维乐善好施,曾与乡绅刘月波、钱华堂等,筹资重修杜村至九华山石板大道及道中三座凉亭,并捐资兴建双红石桥及三公堤。
林恒山
林恒山(1869~1933),本县庙前乡人,著名雕匠。民国期间,曾与刘本荣承建朱氏宗祠和戏楼,并参与九华山祗园寺、旃檀林雕刻工程。他擅长雕刻《三国志》、《西游记》人物故事,其代表作有“天水郡孔明射姜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宁坤山
宁坤山(1910~1934),本县陵阳兰溪村张家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民国21年(1932)底,在南阳湾加入中国共产党,分管中共青阳特别支部的农运工作。民国23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陵阳特别支部书记、中共皖南工委委员、中共陵阳区委书记。在此期间,先后在南阳湾组建“穷人会”,在沙济组织“破衣会”,在石埭、太平等地组织“土地会”,壮大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是年7月,宁坤山等策动驻陵阳镇的县保安队士兵反正,事泄,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虽遭敌人多次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并向在押人员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他们进行“反饥饿斗争”。3个月后,交保释放。
出狱后,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是年12月中旬,红十军团路过陵阳时,他即会晤方志敏等红军领导,请求帮助建立地方游击队。该军团某师留下11人(枪),连同当地群众组建成陵阳红军游击队,宁坤山任指导员,他率领这支革命武装,活动于青贵、青石、青太交界地带,打土豪,杀劣绅,越战越强,迅即发展到40余人。12月下旬,率队奔袭太平县杜家村苏百万家,缴获4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一批弹药,取得“杜家村暴动”的胜利。就在率队回归,行至杜家山时,与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一个营遭遇,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形势下,宁坤山指挥队员坚持战斗,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傍晚时命令队员分散突围,自己带一名战士掩护。激战中多处负伤,仍继续指挥战斗,英勇地牺牲在阵地上。
徐秉义
徐秉义(1891~1938),本县城东乡慕阙里人,徐秉仁胞弟。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获法学士学位。其间,曾与乡人汤炳荣、沈本安等组织北大青阳同学会,并出版小型刊物。民国13年,捐资创办青阳中学,亲任校长,聘任当时名流任教。民国18年,一度出任本县教育局长。民国27年,应校长谢汝镇的邀请,赴徽州中学任教,在乘汽车至屯溪途中,因车祸殒命。
宁松泉
宁松泉(1882~1941),本县陵阳镇人。少时在大通和悦州当学徒。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在上海协助姐夫经营商务,姐夫病故,宁即筹资接办其业务。他精明能干,经营有方,不久即成巨商。民国初年,将大部分资金转向芜湖经营纺织业,先后开办了“宝裕纱号”、“永丰裕布店”,还与陈绍武、江干卿合资筹建本省历史最早的纺织厂——裕中纱厂(现芜湖纺织厂),并独资在上海创办“大有赍棉布厂”,拥有织机100余台。此外,还在芜湖设有承裕钱庄,在重庆、汉口、浦口等沿江城市都有他投资入股的厂、店。
宁虽拥有百万资产,但生活节俭。民国20年(1931),芜湖大水,主动与“华洋义赈会”合作,亲携救灾物资,乘小船往灾区放赈。还曾独资平息了轰动江城的“马票挤兑”风波,稳定了当时芜湖金融市场。
吴家元
吴家元(1923~1943),名水子,又名江潮,本县木镇河北街人。少时,受进步教师李景伯熏陶,向往革命。民国27年(1938)秋,由李介绍加入青阳抗日动委会第一特种工作团,任儿童话剧队长。其间,他常脚穿草鞋,挑着服装道具,带领队员到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3月,他说服父母和未婚妻,赴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新四军老四团一营三连连长。
民国32年7月23日,连队奉令由营教导员祝立平指挥,从江苏溧水开赴安徽宣城金宝圩一带,恢复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行至大官圩时,祝立平决定自带4名侦察员去金宝圩侦察,由吴家元指挥所部在大官圩东南地带分散活动,寻机袭敌。24日下午6时,吴家元率部待发,汉奸吴三瞎子带领70多名日伪军,突然而来,吴家元迅即指挥部队撤离。当敌人行将残害村民时,他又回师反击,毙日军小队长一人,伪军数人,随即转移至大官圩北部。26日,祝立平回大官圩,决定部队于28、29两日内,冲过敌人数道封锁线,进军金宝圩。29日,当部队行经戴家坝休息时,突遭吴三瞎子带领数百名日伪军包围,在严重关头,祝立平叛变投敌,吴家元在内奸外敌夹击逆境中,毅然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敌人4次冲锋。就在他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肠流腹外。他英勇地左手托肠,右手拿枪,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施玉藻
施玉藻(1887~1947),字文粲,笔名扪忏,本县杨田乡樟树村人,清末秀才。民国初年,曾任乡宦陈嘉言家庭教师。其后,历任福建仙游县视学、青阳县视学,青阳第一高等小学协长及青阳中学、省立第七师范教师。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天柱峰下,于天柱馆授徒,慕名前来求学者甚多。民国28年(1939),将家中700余斤口粮分送给天柱峰附近难民。民国34年,他创办杨田中心国民学校,主持教务。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知名人士陈维稷、洪诚、陈次权等,均曾以他为师。
施玉藻擅长书画,能诗善文,尤以颜体书法见长。早年题写的九华山肉身殿“东南第一山”径尺大字及“天柱馆”门额,遒劲浑厚,今属珍贵墨迹;晚年画的“岁寒三友”图、“菊正黄时蟹正肥”图,形态逼真,识者交口赞誉。著有《扪忏文稿》两卷,毁于“文革”中。
熊筱春
熊筱春(1919~1947),本县九华乡桥庵村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初以种田为业,后在九华山寺庙当厨工度日。
民国35年(1946),加入游击队,奉命为孙举东部秘密搜集和传递情报。是年,他在九华山百岁宫帮厨,发现该寺和尚勾结国民党,暗藏枪支,游击队根据他提供的情况,一举缴获该寺及通慧庵暗藏的5支步枪。此后,转移至青草湾,兼任该地区民兵中队长,以纸槽工人身分为掩护,活动于大古岭——九华山一带,为开展九华山区游击战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民国36年春,县常备队李效廉部偷袭下闵园,熊筱春不幸被捕,关押在九华街。由于百岁宫、通慧庵住持的告密,常备队将其绑至香炉石杀害,并割下他的“左耳”,挑悬刺刀上示众。
建国后,人民政府将熊筱春烈士遗骸,安葬于九华街上口,墓碑铭刻:“革命烈士熊筱春永垂不朽!
洪广
洪广(1904~1948),原名洪秀荣,贫农出身,本县乔木乡湖塘村人。
民国23年(1934)大旱,乡民大都断炊,洪广出面向洪氏公堂借粮,不得,愤而率众开仓,因此被开除族籍,驱逐出村。民国26年,任村农抗会主席,领导群众开展抗粮抗租、减租减息活动,深得乡民拥戴。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乔木区安民支部书记。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撤,乔木境内中共秘密组织遭破坏,洪广举家迁至南陵县大格里隐蔽。
民国34年,洪广与中共组织接上关系,被任为中共乔木乡长。翌年起,他先后组建了自卫队、农民协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在各保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部分村建立了中共支部。民国36年春荒,组织方圆30里地农民群众,夺取洪氏祠堂积谷粮6万余斤,农民赞曰:“天灾人祸加大旱,穷苦百姓遇大难,洪广率众去开仓,地主老财吓得慌。”洪广曾族孙洪应财,在皖南事变后,叛变自首,多次暗送情报给国民党,使游击队蒙受损失。洪广毅然将其处决,暴尸路口,“引蛇出洞”,当县常备队、乔木乡乡队闻讯赶来时,洪广率部伏击,毙、伤敌11人,俘敌10人,缴获步枪10支。
民国37年6月末,国民党军十三旅清剿宾山游击队,洪广带领一名战士去二酉保找县委联系,行至大叶岭时,猝与十三旅邓迎宾部遭遇,被俘。在狱中,不为敌人的严刑逼供或名利诱降所动。赴刑时,昂首阔步,慷慨就义。
程新荣
程新荣(1920~1948),乳名丫头,本县酉华金家冲人,民国34年(1945)底,加入中共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侦察石安、乔木、木镇一带敌情,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6年6月,程新荣率领二酉保民兵协同游击队摧毁宾阴乡公所,随任宾阴乡人民政府乡队副。其后,曾发动群众,清算了二酉保保长侵吞的1.2万余斤积谷,完成了扩建人民武装、收交爱国公粮等任务,并带领民兵,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县常备队队副。翌年元月,程新荣赴苏家冲侦察敌情时,天黑路滑,下山时惊动了路旁埋伏的敌军,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2月28日夜间,遭敌人秘密杀害。
宁华庭
宁华庭(1903~1949),本县陵阳乡红星村人。民国14年(1925),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翌年,考入东吴大学法学系夜读班,分别获得文学士、法学士学位。
民国20年,宁华庭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惠中中学任教。民国24年,应聘任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这一期间,他曾主办《争鸣》杂志,以“明字”笔名撰文,抨击腐败政治,揭露社会黑暗,宣传进步思想。民国25年11月,国民党政府逮捕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在苏州开庭时,宁华庭以律师身分,陪同首席律师张志让出庭为七君子辩护。其后,他曾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二队农干班副主任、国民党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中校秘书。
民国29年后,宁华庭专意从教,先后任徽州中学、省立池州师范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其间,他热情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勉励学生:“国难当头,是男儿岂能袖手”。经常教育学生“要爱国,要勤奋学习,公正做人,做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栋梁”。作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难将倭寇逐,隐在庐山中。”为讥讽青阳县县长唐克南借“做寿”勒索钱财之事作对联曰:“清白为官,才能流芳百世;贪赃枉法,只得遗臭万年。”民国34年底,宁华庭应当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之邀,出任行政院最高经济委员会经济督察专员。民国37年秋,辞职回归故里。
1949年4月,宁华庭参加了“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青阳”的欢迎仪式。是年,张执一(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薛暮桥等曾多次来函,邀他去北京、武汉工作,因身染痼疾,未能成行,11月在家病逝。著作有《南村诗话》、《明宇文集》。
陈浩如
陈浩如(1894~1950),又名陈翰,化名孙言,本县蓉城镇人,大学文化程度。
民国16年(1927),任国民革命军四十四军新兵招募处处长,在青阳、铜陵招兵。其后,以城关土绅身份闲居。民国27年前后,先后出任国民党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情报部部长、县绥靖委员会募集组组长、县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其间,他接受军统特务组织的指令,为其搜集新四军、游击队情报,并以募集粮饷为名,搜刮民财。民国35年后,以地方治安委员会副主任、“清山”委员会主任的身分,进行反共活动。民国37年,国民党军独立十三旅在本县“清剿”游击队时,陈陪同该旅旅长到木镇、杨田一带,出面布置各乡成立“清山”委员会,并亲自在会上散布反共谣言,鼓吹所谓“宽大”政策,诱骗中共杨田乡长董木森叛变投敌,致使游击队、民兵遭受重大损失。其问,他还指使茗山保长将清山砍伐的树木,运往外地出售,饱其私囊。民国38年春,本县解放前夕,接受国民党特务的指令,秘密组织“国防部青年救国团青铜地区服务大队”,自任副大队长,企图长期潜伏,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
解放后,陈浩如被依法逮捕。关押期间,仍向在押犯人散布谣言,并密谋策划在押犯谢国祥于释放后组织暴动劫狱,组织狱中犯人陈瑛等越狱,以实行里应外合。旋被县公安局发觉,阴谋未逞。1950年,陈浩如被定为反革命罪,处以极刑。
宝严
宝严(1894~1951),又名慧明,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国10年(1921),出家为僧。民国13年,至九华山,任通慧庵住持。民国18年,宝严为取代九华山佛教会会长叶舟职位,操纵部分僧徒,另立佛教会,对叶舟百般诽谤。迫使叶舟离任。宝严夺取会长职位后,贿赂九华山公安分局,要求该局派巡警驻守佛教会和肉身殿,以壮声威。九华山保、甲长之任免,亦得征求宝严的意见。民国34年,他借“50大寿”之名,勒索各寺庙摊送“礼品”。民国36年,宝严任九华山佛教会理事长后,勾结国民党军政头目,进行反共活动。先后参与策划杀害王金田等4名中共游击队员,残忍地亲手剁下被害的共产党员吴二喜的一只手,还带领国民党军队,强行拆除,烧毁民房10余间,并令僧徒化缘募捐为国民党军筹集稻谷300余担,购置手枪4支。翌年春,宝严以“剿共”名义,一次就向九华街、二圣村的僧尼、村民摊派所谓购买枪支款3亿元(法币)。
1949年7月,宝严潜逃上海,隐藏武器,密谋策反,构成反革命罪,于1951年11月伏法。
义方
义方(1914~1959),俗名崔思庆,原籍太平县甘棠镇,后迁居芜湖市。少年时,随祖父拜佛诵经。民国19年(1930),拜僧弘一为师。民国23年,读高中二年级时,离家至九华山云庆庵为僧。旋随天台地藏禅林住持彻园法师游法黄山,经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赐名义方。翌年,至宁波观通寺的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学习1年,并求得经典数部,回九华山自修。是年,当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民国26年起,先后住持天台寺、肉身殿、东岩等禅寺。其间,他面壁8年,研读了化城寺藏经楼明版《藏经》6777卷,遂精通佛理。曾传戒授徒多人。弘一法师“将整兴名山责任属系之”。民国36年,中共游击队在九华山一带活动,义方为其提供粮食并严守秘密。是年,国民党军至九华山“清剿”游击队,义方避至杭州斋居。
建国初,义方任九华山佛教总代表,率先捐粮协助人民政府救济灾民,多次撰文歌颂共产党和解放军涤瑕荡垢的功勋,并组织全山僧民学习政治,发展种植业,保护文物古迹。1950年春,他筹款创办九华山初级小学,自任校长并授课(后任老田学区校长)。1952年,被选为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动员年青僧人参军,带动僧众捐献购买“中国佛教”飞机专款。1953年后,先后当选为县人代会代表、常委,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6年,义方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佛牙护持团,护持佛牙到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地区。翌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在中国佛学院执教。此后,曾作为参观团、代表团成员,出访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家。
义方工书法,善木雕,亦通医道。著有《九华指掌》一册(今佚),为九华山一代名僧。
李仲芬
李仲芬(1881~1960),字荫华,号鹤延,本县沙济乡上李村人。少时家贫,读私塾3年,辍学至陵阳镇“引万年”药店习医,以坐堂老中医陈农吉为师。20岁起,开始挂牌行医,兼营中药店。
李仲芬曾参加山东恽铁桥的中医函授学习,先后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傅青主女科》等医学著作。在诊疗中,他着重根据病人的体质、病因、病情变化等不同情况,细心诊断,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对症下药。行医50余年,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他治疗内、妇、儿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能速见疗效。不少疑难病症,经其诊治,亦常妙手回春。有一年,本县流行黄胆性肝炎,患者凡经其诊治,皆迅即康复。有一病妇,长期不孕,李诊断系由气滞郁结,肝失疏泄,月经不调所致,遂用逍遥散加郁金香附治疗,后即怀胎得子。又一妇女,产后半身不遂,李诊断力气血虚亏,风寒入络,阻滞气血畅行所致,遂用大补气血、祛风活络之药为其解除了病痛。此外,他能识各种中药材,有熟练的加工泡制技能。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县境四乡及石埭、太平等邻县慕名前来求医者甚众。
李仲芬感少时失学之苦,热心教育事业。民国9年(1920)他在家乡创办李氏初级小学,自任校长(义务职)。民国11年,县长倪焕奎题赠“党痒模范”匾额。
建国后,李仲芬热情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悉心培育中医人员,曾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徐秉仁
徐秉仁(1889~1960),又名民彝,本县城东乡慕阙里人。徐秉义胞兄。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南京江南高等实业学校采矿冶金专科。民国3年(1914),由美国人赖生函荐去朝鲜,任忠清稷山金矿试金部主任兼测量部测绘员。翌年回国后,先后任山东陆军测量局地形课班长(绘制军用舆图)、山东大兴煤矿矿师等职。
民国17年起,徐秉仁历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术委员会矿务组技术员、矿冶组科员、皖南行署矿业技士、矿区勘察员、皖南砂金管理处总督导、省矿产清理处处员等职。20多年中,足迹遍及全省矿区。民国19年6月,曾对本县全境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历时10天的普查,并写了专题调查报告。抗日战争期间,对本县七房冲、洛家潭一带的煤矿和牛山、火焰山的石膏矿,进行过几次勘察。还先后赴歙县、泾县、宣城、广德等县,查勘金矿,并绘制了详明的矿区图。由于他对采矿专业造诣颇深,且擅长勘探、测绘,在地质学界享有盛誉。民国21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实业部技师审查委员会,批准为采矿科矿业技师,并颁发了证书。
1952年,徐任安徽省重工业厅地质勘察处技术员,后评定为冶金9级工程师。1960年8月,徐秉仁病逝。
徐鸿毛
徐鸿毛(1906~1960),名顺卿,本县东堡乡下东村人。青少年时,曾就读于私塾、青阳中学、南京高等学堂。民国15年(1926),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师,随军北伐。民国17年,考入国民政府司法院第一期法官训练所。翌年起,先后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任地方法院推事。民国25年后,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军法处军法官、第三战区军法处长及司令部高级参谋。
民国27年初,徐鸿毛被戴戟留任为皖南行署视察员,旋调任石埭县长,兼该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民国29年夏,徐鸿毛以窝藏共产党人的罪名,被行署主任张宗良拘禁,半年后,由戴截等保释。是年底,徐辗转赴上海,通过陈维稷的介绍,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民国34年,徐鸿毛调至司法院工作,后调任宣城高分院首席检察官兼院长。民国37年,调任当涂县法院院长。其间,他曾将私有的一支左轮手枪连同17发子弹,派人送交杨田五梅山区游击队。当涂解放时,他完整地交出全部档案和10余支长短枪,被驻皖军代表留任在法院工作。
1949年11月,徐鸿毛至上海任中学教员,直至病逝。
陈次权
陈次权(1896~1961),本县杨田乡梅溪村人,出身官宦名门,上海同济商科专门学校毕业。抗日战争前,历任本县第一高小校长、省黄山管理处处长。
抗日初期,陈次权以乡绅身分,被地方公举为县赈济会主任委员。民国27年(1938)春,他三弟陈维稷(见传)回归故里,与中共皖南特委取得联系,担任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皖南特委先后派方向明、苏拓夫、沈鹰等来青,以梅溪陈家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从此,陈次权与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的住宅,成为中共青阳秘密组织的联络点及物资转运场所。他以地方士绅身分,开展统战工作,掩护中共青阳秘密组织活动。“皖南事变”后,刘妹钟(营长)、方向明、苏拓夫、陈仲明等10余名新四军官兵突围至杨田梅溪,其时,附近驻有国民党川军,处境危险。陈次权当即协助中共青阳秘密组织负责同志,周密安排,连夜派人护送他们安全渡江北上。民国32年,陈次权由郑汉(共产党员,时任国民党省党部组织部长)的推荐,出任国民党青阳县党部书记长。翌年底,县长唐克南,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并声言陈次权包庇共产党,他挺身而出,公开地与其斗争,终于迫使唐克南调离青阳。民国36年,他被选为省参议员、国大代表。这期间,他一直支持中共革命活动,曾多次掩护许英汉、王镇国等共产党员的工作,多次向游击队提供情报,帮助购买、转运武器弹药及物资。
容国初,陈次权去上海,任莹荫针织厂董事会董事。1950年至芜湖,任皖南行署委员。是年5月参加“民革”。此后,一直在芜湖市工作,先后任市红十字会会长、城建局长、市体委主任、副市长,先后当选为民革芜湖市第一、二届主任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及皖南区首届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省市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在职期间,他主持筹建了市红十字会医院,并吸收一批医术较高的中医参加卫生医疗工作。还先后主持拓建镜湖、修建北京路、建筑沿江防水墙等工作,为发展芜湖市卫生体育事业及市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反右”期间,陈次权被错划为右派,被捕入狱。1961年含冤病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改正。
孙梅先
孙梅先(1892~1961),又名奎南,本县蓉城镇杨冲村人。民国8年(1919),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曾参加安庆市学生声援“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民国12年,出任本县教育局长。任内,创办县立初中1所,增设初级小学20所。民国16年初,曾先后劝说北洋军阀张宗昌、王普等部属向国民革命军投降反正。是年底,辞职执教,其后在安徽大学、安庆高级工业学校、宣城师范任教,他曾拒绝国民党的清党登记,几次谢绝友人为他谋求的县长、专员、田粮处主任等官职,以“寄语门闾休怨望,江湖犹幸是青袍”自勉。
孙梅先拥护共产党的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民国26年,在宣城师范任教时,以该校秘书的身分,大力支持学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是年底,宣城沦陷,孙梅先回归家乡,宣师进步学生孙宗溶(共产党员)、朱传德等来本县开展抗日宣传,孙梅先热情接待,安排他们在家里住宿。当获知他们的活动引起敌特注意时,即赠送路费掩护其撤离,并勉励他们要做“义民”,要参加抗日。民国28年,出任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公开表明拥护国共合作。是年底,他的家成为中共青阳县委3个单线联系点之一。民国36年,他曾以个人生命担保,保释民兵宋长舟、周金牛等。
建国后,孙梅先参加了民盟,历任芜湖中江中学教员、芜湖第二中学总务主任、安徽省文史馆员等职,曾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5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罗晓松
罗晓松(1879~1966),名六顺,本县童埠乡乌龙村人,清末秀才。他擅长测算,能准确目测稻堆体积和树干高度。民国初年,曾应聘清算县财政局长的贪污帐目,被县知事刘导章任命为财政局长。其后,先后承修过青阳——童埠大道,参与青阳——贵池段公路施工设计。
民国33年(1944),罗晓松任县中心纺织厂厂长,因受诬告被撤职关押。保释后,与时任乌龙村(日军据点)维持会会长罗华栋(与游击队有联系)取得联系,回乡暂居。回家后,即将私藏的1支步枪和10余匹土布交给中共游击队,并按游击队负责人尹彬的指示,为游击队作掩护。其间,曾亲将公堂租稻加工糙米70余担,送交游击队,并出面保释被青阳县政府拘捕的游击队员张金舟、罗光英等人。
建国初,罗晓松承担建造城关粮库的设计施工任务,竣工时,所用建筑材料,与预算基本相符,备用青砖只剩余5块,一时传为美谈。此后,还先后完成县邮电局基建工程和姚家圩、合心圩修筑工程等设计任务。
1951年土地改革时,他主动地将应没收的五大财产开列清单,送交该村土改工作组,分配给农民,被人民政府定为“开明士绅”,并曾应邀出席县政协会议。
施有根
施有根(1892~1967),本县杨田乡黄泥村人。少时,读私塾5年,20岁时,由农耕改业货郎担为生。施有根天资聪颖,会说爱唱,在串乡卖货期间,结识了一些戏曲界老艺人。22岁时,与乡人张东贵、徐正清等投师学唱黄梅戏,并登台卖艺,施主演小花脸(丑角),兼演二花、女丑、老旦,他扮演《白扇记》中的赵大、《二龙山》中的大王、《天仙配》中的大姐,均神情毕肖,妙趣横生,令观众倾倒。他一专多能,“三十六大本”传统剧目,都有他扮演的角色,且能兼任“武场”和编记词谱。民国36年(1947),桐城黄梅戏艺人严凤英、严云高等来青,与施有根等组成杨友林戏班,合作演出,严凤英还曾拜施有根为师。
建国后,施有根年事已高,难再登台献艺。1950年前后,仍积极协助本村创建“黄泥业余剧团”,兼任导演、教师,并先后在本县及太平、石埭等地业余剧团,传授技艺。《婚姻法》颁布时,他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为主题,自编自排了一曲《刘满花》现代剧,演出后,深受好评。1959年,施有根应聘至县黄梅剧团任教师,他悉心传艺,循循善诱,深得学员爱戴。后因年高,不能随剧团流动,回家休养。
王克东
王克东(1932~1963),原名宗汉,江苏建湖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民国37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华中新华日报社译电员、支前指挥部机要员。后随军南下,任《合肥日报》、《安庆报》报务员。他工作勤奋,多次受到陈丕显、曹荻秋等领导人的表扬。1949年12月,年仅17岁时,被吸收为共产党员,翌年3月,调至中共安庆地委工作。1952年7月,他主动请调到潜山县工作,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曾出席林业部召开的先代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1年3月,王克东由安庆地区科委副主任调任中共青阳县委书记。到任两年,即走访了全县各社(镇)队,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深入社队蹲点,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并主持制订了《青阳县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任职期间,命令部属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自己以身作则,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1965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至本县时,他临时向别人借穿蓝卡机上装去接待。“文革”开始后,身遭“造反派”的不断冲击“批斗”,处境艰难,仍然坚持工作。一次,县委同志见他屡遭“造反派”围攻,精力疲困,于是寻机引其至档案室,让他休息,但他认为档案重于自己生命而毅然离开。是年1月21日,“造反派”之间发生冲突,县委机关遭打砸,他关照县委其他领导同志至安全地方暂避,只身坚守岗位。由于连月遭受“造反派”的摧残,身心交瘁,致患心脏病,1968年3月猝逝。
林启骥
林启骥(1907~1968),号寿苔,无为县仓埠门人。民国22年(1933),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民国25年,来本县筹办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后改名省立池州师范),旋被任为校长。受任之后,悉心筹措,翌年春,即招收短期小学师训班,秋,正式招收简师班。至民国27年,学校发展到4个班。他学识丰富,治校有方,着重教育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曾在纪念周会上,以“怎样做人”为题,向学生讲述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凡学生建校、植树劳动及社会活动,大都亲身参与,以身作则,还常和学生纵谈天下事。民国28年,与学生李光甫(共产党员)谈心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表达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
民国27到28年间,在中共皖南特委的实际领导下,本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城乡,林启骥热情支持。其间,他批准成立了该校“抗敌协会”、“寒假留校工作团”、“少年民族先锋队”等群众团体,带领师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邀请中共皖南特委秘书长黄诚,向该校全体师生作“抗日持久战”的演讲。对进步学生汪胜文、金厚初、李光甫等人的革命活动,尽力赞助并掩护。
民国33年秋,由池州师范调任省立十二临中校长。民国35年后,历任南京安徽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50年起,任江苏教育学院、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直至病逝。
操竹友
操竹友(1903~?),怀宁县人。民国27年(1938)12月,任本县县长,时值日军大举侵扰县东北境,接任后第3日,即巡视前线,安抚流亡学生,筹款赈济贫困难民。
其时,县境驻军众多,强索军粮,民不堪扰。民国28年1月,操竹友在军部召集的各师兵站站长会上提出:“军粮应由军方向产米区统筹,此前,暂由本县统一补给;但军方不得擅封民仓,迳自征发”,而各兵站站长坚持以“青阳为该军自由采办区”。操竹友与之争辩2小时,最后宣称:“我的头可杀,我的办法不能变更”,经严正力争,操的主张终获通过。针对国民党军纪败坏,时有散兵抢劫之事,操竹友组织冬防队,派常备队放哨,密布便衣化装商贩诱捕匪徒。是年12月,一举将国民党军下级军官在庙前开设的5处鸦片烟馆查封,将8名不法军官绑送军部惩办。
操竹友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到任后即同地方士绅筹建青阳县抗日人民自卫军(通称常备队)。民国27年底,中共皖南特委派方向明来青开展工作,通过陈维稷的关系与操竹友相识,操竹友在县政府内设宴招待他,并接受陈维稷的推荐,由方向明、刘妹钟(老红军)分别担任县常备队的政治、军事教官,同意安排新四军教导队学员许章法、许英汉到常备队任职。其间,操竹友曾与方向明同往新四军军部,联系有关联合抗日事宜,让方向明阅看国民党的《限制异端活动办法》等密件。翌年,主持成立了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将动委会经费(特工团员每月40元补助贾)列入县预算,使动委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是年夏末,特工团到朱备店演出,操竹友杀了一头猪慰劳他们,称赞其“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是儿童的模范”。
民国28年7月,牛山抗日自卫队击溃日军,收复洛家潭,操竹友于27日亲往督战,8月1日回县,获行署“明令嘉奖”。然其时己因特务告密而“令饬移交”。
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宁国、当涂、贵池等县县长,与中共华东局国区部上海工作组的方向明、范治农及郑汉等保持着联系,为策应国民党军起义,迎接解放大军渡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注:为操竹友督战有功请令嘉奖一事,皖南行署经办人周克曾签呈:“操竹友经令饬移交,明令嘉奖一节,可否免拟”,行署主任戟戴就批示:“仍应明令嘉奖,须知功过分明也”。)
严根长
严根长(1900~1968),本县庙前乡华阳村人,少时从师学徒,后成为著名砖匠。他擅长“起架”(造、扎供木匠竖柱、上梁的上下架),善绘画《西游记》和“八仙”人物。民国期间,与其兄严根发承建九华山祗园寺、东岩下院、旃檀林等大型建筑。他在施工中,能根据九华山悬崖峭壁各种特殊地形,出“飞跳”砌墙,以此名闻西乡。民国37年(1948)前后,曾承建九华山回龙禅寺和庙前张氏宗祠等大型建筑。
田禾
田禾(1902~1971),名维棋,本县乔木东源村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本县第一高级小学,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并被选为该所学生自治会会长。其间,曾带领学员走上街头,高举反日标语,宣传抵制日货,毕业后,先后任乔木、杨田等小学教员。
民国27年,日军侵扰县境,田禾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参加县动委会特工团,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乔木区委书记,9月,任县委组织部长。任职期间,在乔木地区,秘密而慎重地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筹建了农抗会、妇女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是年冬,在党组织安排下,赴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
民国31年后,先后任镇江、丹阳、金山、句容等县中共县委秘书、县财政科长、苏南行署粮食局长等职。其间,在“反清乡”、“反清剿”斗争中,多次出生入死,袭击敌人岗哨,在敌占区内收缴公粮折金,确保了部队粮食供给。一次,他突出敌人包围圈时,自身衣物舍弃一空,文件与公款毫无损失。
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市粮食搬运公司经理兼党总支书记、市交通局长等职,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克服困维,出色地完成粮食调运和供应任务。1953年7月,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曾撰写《献身财经工作的共产党员——田禾》通讯,同时在南京《新华日报》及上海《解放日报》发表。1971年,病逝于南京。
谢汝镇
谢汝镇(1898~?),本县沙济乡谢家村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曾加入国民党,民国16年脱离。
谢汝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民国16年起,先后任安徽省立一中、池州师范、沈阳东北大学、安徽大学、广州勤大学教师、教授。抗日战争初期,任徽州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校址休宁)教授。建国后,一直在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
谢汝镇毕生从事高等代数及数论的研究,通晓英、德两种外文。有数学译作(民国期间译作被国民党所毁)散见于国内有关数学期刊。撰有高等代数及数论研究论文,惜文稿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家时焚毁。
周鸿才
周鸿才(1895~1971)。本县九华柯村人。少时读私塾数年,喜绘画。民国20年(1931),师林恒山学雕工。他聪颖勤学,学徒5月,技艺即超过学艺2年的师兄。其后,技艺日益精进,遂成本县有名雕匠。曾设计并雕刻九华山祗园寺大供桌和大宫灯,承雕九华无相寺及庙前关帝庙的佛像、楹联,均以雕工精致受到行家赞誉。其中,大供桌正面雕刻的7块浮雕,为“唐僧取经故事”,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两侧立柱及浮雕边缘,雕有“云龙戏珠”、“有凤来仪”等图案,堪称木雕杰作。
谢汝昌
谢汝昌(1903~1971),号玉藏,本县沙济乡谢家村人。民国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是年冬,加入国民党。翌年,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国民党“实践社”,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区党部委员、代理市党部青年部秘书。民国16年李大钊被捕,谢汝昌弃学回大通(当时其父在大通经商),后任国民党大通镇党部委员兼清党委员。民国17年,谢汝昌在南京中央大学借读1年,翌年回北大复学,民国20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及律师证书。其后,先后任庐州(合肥)中学、芜湖市第二职校、徽州中学教师及浙江嘉兴、嘉善专署民政科秘书、内政部禁烟专员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谢汝昌先后任皖南行署视察,贵池、休宁、宣城、芜湖等县县长。其间,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的影响下,他对国民党的信念由怀疑而动摇,思想逐渐倾向进步。民国34到36年,在宣城县长任内,曾因缩编县自卫队兴办教育而“剿匪不力”,遭地方豪绅联名控告。民国37年2月,接任芜湖县长后,经北大同学宋亦英、石原皋(共产党员)的帮助,接受了中共江南工作小组方向明等对解放芜湖的工作部署,他利用县长、民团团长及城防副司令职务之便,掩护中共秘密工作人员安全,并为之搜集、传递情报,还带领自卫队保护工厂、企业及屯集市内的大批军粮,防止国民党溃军的破坏。芜湖解放时,亲迎解放军进城,向新市长办理了移交手续。
1950年,参加民革,先后任上海亨泰轮船公司总务股长、民革芜湖市秘书、民革安徽省秘书、民革安徽省秘书处长、代秘书长,并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常委。
汪恺成
汪恺成(1889~1971),本县蓉城镇牌楼村人。少时读私塾。宣统二年(1910),应募参加清军新兵镇江35标,经管炊事班伙食帐务,并经徐植介绍加入同盟会。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他随部就地起义。后随柏文蔚部到安庆,任省都督府卫队营营长。后率队赴英山、霍山两县架设电话线。竣工后,解职回乡。回乡后,先办私塾,后入湖北武昌神学院(宣道会经学院)学习,3年结业后,分配至太平县传教。后因美国牧师范德馨歧视中国传教士,而忿然辞职回乡办私塾。民国22年(19s3),应安徽基督教宣道会执委的敦请,出任庙前福音堂传教士,举家迁往庙前,专事传教。民国23年,美国宣道会削减对中国教会的捐款,教会活动经费困绌,中国传教士月收入仅6元(银元)。是年,在南陵召开的基督教宣道会年会上,他提出了“三自”主张(自治:改美国基督教为中国基督教;自传:中外圣职人员一律平等,中国传教士可以自由传教;自养:中国传教士可以从事教书,创作书、幅,以求自给自足),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在这届年会上,他被选为安徽省中华基督教会宣道会主席。自此,他传教之余,设馆授徒,以微薄收入补助教会经费,还周济乡里一些贫困农户。是年10月,潜入国民党军孙元良部的红军内线张德,因搜集情报在庙前遇险,至福音堂求助,汪恺成当即资助衣物为他化装,并派人将张护送至大通。
1952年,以宗教界爱国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县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委员。
郑康人
郑康人(1911~1971),本县东堡乡徐村人。青年时任本村塾师,兼研中医,义务为村民治病。民国25年(1936),任联保文书。翌年,被选送至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民国27年起,历任木镇副镇长、宾阴乡乡长、干训团青阳联络站长、吴潭区区长等职。任区长期间,该区公所设于宾山游击区出入要道的平田周村,通过统战工作,他与游击队达成“互不干涉的秘密协定”,逐渐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曾多次给游击队提供弹药及物资,营救被敌军捕去的游击队员和民兵。民国34年春,他获悉国民党军围剿宾山游击区的情报后,立即转告游击队负责人朱农,使敌人扑空。
建国初,被选为县土改委员会委员。1956年,受聘为酉华卫生所中医师,直至病故。
尹彬
尹彬(1905~1973),原名英华,又名润松、菊阶,本县丁桥多石壁村人。他出身农家,8岁即帮工放牛,15岁扛长工。20岁起,回家佃种数亩薄田,冬闲时运卖柴炭度日。经自学,初识文字。
民国28年(1939)6月,新四军刘妹钟(老红军)在石壁组建抗日游击队,尹彬带头报名参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初,奉令回茗山开展工作,在日伪军岗楼密布的敌占区内,他密切联系群众,艰苦细致地工作。至民国32年,先后组建了茗山、涧明、天明等3个乡民兵队和游击队,创建了童埠区队和区抗日民兵武装,开辟了以茗山为中心的童埠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所属各乡建立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政权及农抗会。在“反清乡”、“反围剿”战斗中,率部坚持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及国民党军的“清剿”,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任铜、青、南工委委员,率部在茗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其间,他曾采用长途奔袭的方法,先后夺取了石壁、乔木乡公所,缴枪80余支,处决了5个顽固助敌的伪乡、保长,震慑了敌人。民国36年底,国民党军六十三师一个加强营和县常备队,对茗山游击区大举进剿,尹彬率部分散隐蔽,并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敌人到处扑空,疲于奔命。此外,还注意团结当地比较开明的士绅,争取他们暗中支持游击队的活动。翌年冬,为茗山地区革命斗争的最艰苦岁月,尹彬所部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弹尽粮绝,部队分散突围,尹彬只身殿后,在大通附近老鼠石丛山中,忍饥受冻坚持7昼夜。脱险后,他毅然集合部队,做迎接大军渡江的战斗准备。
1949年4月23日,尹彬率部进入蓉城,首任县军管会副主任兼县长。其后,历任中共巢县县委书记、泾县县委副书记等职。1973年病逝。
钱根洲
钱根洲(1894~1976),本县杜村乡五阳村人,著名竹匠,擅长制作“五坊”(糖坊、酒坊、油坊、豆腐坊、纸坊篾器用具和竹编生活用品,他编制的稻箩,不加竹圈与硬竹经梁,倒放于平地能承受一人重量。编制的篾席,可以折叠。在各种竹编用品上,能娴熟地编织各种花卉和图案以及“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民国期间,曾给九华山化城寺编制大宫扇一对和《九华山全图》一幅,均为传世竹编工艺精品。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本县乔木乡人,古汉语学家,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委员。
洪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即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古代典籍。民国24年(1935),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后,先后在安徽省立女中、浙江大学附中、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任国文教员、讲师、副教授。任教之余,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周礼》圈读过6遍,凡阅读过的经典名著,无不留有批点墨迹。
1955年起,洪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员、副教授、教授,并兼任南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语言教研室主任,《辞海》编辑委员及其分科(汉语)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他毕生献身于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曾撰写《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读周礼正义》、《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唐以前的发展情况》、《训沽杂议》等文,分别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1964年,在《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一文中,他提出了32条修正意见,语言学界评为“精辟、中肯”。1979年前后,完成了《中国历代文字学选注》、《训估学》等长篇论著,文笔精炼,资料翔实,有独到见解。在《训诂学》中,对《左传》“中寿”的考辨,语言学界评价为“足解千年疑案”,“令人叫绝”。
1979年秋,受教育部委托,主办高校“训诂学师资讲习班”。其时,他已70高龄,身体衰弱,且胃部隐痛时作,但他几次谢绝去医院查治的劝告,抱着“坚持到底、善始善终”的信念,如期开学上课。是年12月底,在最后一讲开始的第二天,突然胃部大出血,晕倒在厕所里。住院检查时,胃癌已至晚期。病榻上犹自责:“最后一讲未授完,没有完成任务……”。
1980年元月,溘然长逝。
王其刚
王其刚(1912~1981),本县杨田乡东南村人,少时,读私塾数年,后在布店学徒。民国20年(1931)起,与人合伙在百架桥、朱备店开棉布店。民国35年起,集股在蓉城开办“永昌祥”、“大纶”布店,被推举为经理,他思想倾向进步,从民国36年至建国前,一直与中共青阳秘密组织保持着联系,多次为游击队购买粮食、布匹及其它军需物资。
1949至1951年,王其刚先后被推选为城厢工商联代表,棉布业组长,城厢工商联副主任。1952年,曾代表安庆地区工商界出席省工商联筹委会,并当选为委员。1954年,任县工商联主委,并当选为本县第一届县人代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本县兴修指挥部副指挥。其间,他带领蓉城工商户积极参加“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组织职工参加抗洪抢险及疏浚青通河等社会活动。1955年,大纶布店(王任经理)首批进入公私合营,王其刚个人股金有300余元,从未拿过定息。“私房改造”时,主动将其私有的明三暗五的一幢瓦房,让出一半交国家房产部门管理。
1957年1月,当选为本县副县长。1960年1月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63年3月,政府、政协换届时,又连选连任。任内,他密切联系群众,兢兢业业,谦虚勤恳,为发展本县农业生产做了许多有益工作。1969年,下放回乡至杨田后,主动参加生产劳动,并协助大队工作,被中共青阳县委提名为省人大代表候选人,1976年后,先后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委员。因患胃癌于1981年8月23日21时逝世。
沈兰村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本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年(1935)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贪官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英汉、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他给儿童补习文化课,并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民国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经中共党组织安排,他以国民党杨田镇长的公开身分,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常赤脚穿草鞋为民众办事,深受群众爱戴。翌年11且间,因身分被敌特察觉,因而调至中共皖南特委机关工作。1941年5月,受命至无为汤家沟开展工作,后调至繁昌、铜陵等县,历任区长、宣传部长、公安局长等职。其间,他在敌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出生入死,组织发动群众,艰苦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1945年10月,随军北撤,任干部队指导员。翌年起,调任山东大学预科部主任。1948年,随大军南下,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直属干部队支部书记。翌年,先后任中共江淮五地委组织科长、皖北五专署公安局长。
建国初,沈兰村先后担任芜湖市公安局副局长及检察院检察长、省公安厅处长。1954年5月起,调至中央司法部门工作,历任中国司法部秘书主任、司法部教育、法令编纂司副司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委员及研究室副主任、司法部行政厅副厅长及办公厅顾问等职。1956年,曾以中国法学家身分,出任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沈兰村从事司法工作30余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专注司法研究和司法院校的建设,患病以后,犹念念不忘完善党的司法制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文
陈文(1915~1982),本县陵阳所村人。少时读私塾,稍长,随父种田。17岁起,先后在庙前中药店及蚌埠利丰商号学徒。民国22年(1933),壮丁中签,应征到县常备队服役。民国28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后任该队中共秘密支部书记。
民国29年初,中共青阳县委组织部长陈宗汉被国民党密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仍未获释。陈文提出“走马换将”的办法,即由陈文率领8名常备队士兵,去南陵县购置冬装用布,行经三里店时,让预约埋伏的新四军“捕获”,迫使国民党接受谈判,使陈宗汉获释。
民国36年,县常备队扩编,陈升任第四中队队长。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他将共产党员安排为班、排长,又和县常备队“十大巨头”结拜把兄弟,为其后长期虎穴斗争打下基础。是年10月,青、南两县常备队奉令联合“清剿”毗邻山区游击队,陈所部被指派为先遣队,先期抵达大格里,占领了山顶,待南陵“友军”行近,未及发预定联络信号时,陈果断地命令机枪手开火“打匪”,使该部伤亡惨重。由于陈文密令中共党员陈春生为尖兵,及时通知游击队转移,使敌人此次“清剿”行动一无所获。
1949年3月29日,为配合解放大军渡江,奉中共沿江工委指示,率县自卫团第二营四、六两个连队官兵及陵阳乡自卫队共270余人,在沙济杨梅村举行起义,编为沿江支队独立营,陈文任副营长。他率部在石埭稍事休整后,先进军石埭、太平,扫除敌军据点,继在泾县,南陵配合沿江支队歼灭国民党军一九二师。1949年5月,本县杜村大刀会暴动,他率部配合池州独立团一举将其歼灭。随后,率部至东流、至德剿匪,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战绩卓著,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54年,调任解放军空军学院教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刻苦钻研业务,很快成为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员。“文革”中,横遭迫害,但始终泰然自若,时时以“活一天就要为党的事业拼命工作一天,死要死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自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任空军学院部副部长,把全部精力用于加强学院的作风建设上。1982年4月26日,在学院行政管理会议上发言时,突患脑溢血逝世。
严秀英
严秀英(1926~1982),女,本县沙济乡崇觉村人。生前,任村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曾被评为地区“三八红旗手”。
1982年3月3日,严秀英回家午餐时,距村二三里远的脊山冲林场突然发生火灾,她立即操起柴刀,边跑边呼唤村民上山救火。赶到时,一股火焰正向林场“千亩林”蔓延,严秀英和几个村民,挥舞松丫,迎头扑打,很快将这股火焰扑灭。这时,另一股火焰被风卷到山腰,威胁着山顶毛竹林和毗邻的大片山林,严秀英又奋勇争先,沿着陡峭崎岖山道向山顶攀登。当她到达接近山顶的一条横排小道时,一股熊熊大火裹着浓烟正迎面窜上,身后村民们惊呼:“严主任,危险!火太大,不能再上了!”但她毫不犹豫地猛扑上去,奋力与烈火搏斗。突然,一阵旋风卷起一股烈焰从她身后窜来,严秀英陷入了火海之中……
严秀英牺牲后,中共青阳县委追授她模范共产党员称号,省妇联追认她为省“三八红旗手”,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陈维稷
陈维稷(1902~1984),字自濂,本县杨田梅溪村人,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中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是本县抗日战争时期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著名专家。
陈维稷出身书香世家,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赴英国里兹大学化学系攻读印染专业。民国18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针织厂,失败,继而改行从教,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纺织系、化学系教授。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维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开始走出课堂,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与安徽同乡同学方向明等共产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先后创办《起来》、《天天日报》等进步报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宋庆龄领导的救国会国际宣传部,编印过《日本侵华年表》、《日机疯狂轰炸在中国》等英文小册子。直至上海沦陷前,始终与救国会的郑森禹等坚持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民国27年3月,回归故里,旋与中共皖南特委、新四军军部派至本县开展工作的方向明等取得联系,与时任本县县长操竹友建立了统战关系,组建了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驻会副主任委员,他通过动委会,团结了一些进步士绅,吸收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在下设的青年工作团、特工团(儿童团)、巡回教育团工作。以公开合法身分,赴全县各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经常与进步青年谈论形势和国共两党合作问题。在他的帮助、支持下,李景白、许章法、许英汉、陈法周、徐育英、李光甫等先后至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通过他的活动,由新四军干部分期训练县常备队。
民国28年春,由方向明、袁国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是年夏季,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去重庆做统战工作。抗日胜利后,先后任上海中纺公司总工程师、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中英文化协会秘书等职。其间,他以官方学者专家身分,举行聚餐会,争取、团结上层人士,掩护在沪工作的中共党员,并为其搜集、传递情报,为江南游击队采购紧缺物资。民国38年1月,因身分暴露,被护送至解放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维稷负责对官僚资本的中纺公司接管工作,旋任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顾问。11月,调任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建国初期,致力于纺织生产的基础工作,领导制定了一整套纺织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总结推广各项先进工作方法,开展工艺研究和生产设备的选型定型。其间,在我国援建的缅甸纺织厂项目中,他先将缅甸棉花进行试验,据以制订工艺设计和设备方案,使这一援外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后,他一直专注新型纺纱、新型织布的科研工作,曾亲自组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历任一、二、三届理事长,多次组织人员出国考察,进行纺织科技交流;先后编辑出版《纺织通报》、《染织通报》、《纺织技术》、《纺织学报》等学术期刊。“文革”期间,顶住逆流,坚持期刊出版工作,并函嘱上海有关人士,组织人员编写纺织各行业“应用手册”,现已出版10套,约1000万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古稀高龄,多次主持新型纺纱、新型织布学术讨论会,使我国的新型纺织研究和开发,达到相当规模,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已八旬时,还精心规划,亲自主编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稿件由其亲自校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等学术专著。
1984年1月5日,在北京病逝。
许英汉
许英汉(1914~1984),又名健予、健吾,本县杨田梅溪村人。早年,任本村小学教员。民国27年(1938)夏,与沈兰村等组织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在陈维稷、方向明等人的教育影响下,投身革命活动。是年9月,被选送至新倒军军部教导队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同到县常备队任副班长,同时秘密地在常备队中进行建党工作。民国29年2月,任中共青阳县常备队秘密支部书记(简称武装特别支部),是年9月,任中共青阳县委宣传部长,其间,他曾以县难民收容所所长公开身分,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翌年,通过陈次权的推荐,打入县军统调查室,任会报干事,曾机智地弄到敌人的电报密码,送交中共皖南特委。10月,因遭到敌特怀疑,奉令撤离至中共皖南特委。民国30年至翌年5月,调任中共泾县县委书记。其后三四年间,主要在皖南地区从事情报工作。在险恶环境中,多次潜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为坚持皖南游击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民国34年9月起,随军北上,先后任山东军区高级军官团二科科长及第四队政委。民国36年10月起,历任南下部队皖南干部队总支书、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政治部科长。
建国后,先后任芜湖市军管会秘书处长兼交际处长、皖南区统战部秘书主任、安徽省委统战部党派处长、芜湖市委统战部长以及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中共统战工作,坚持原则,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陈寿华
陈寿华(1960~1985),本县蓉城镇牌楼村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任本村民办教师。1980年应征入伍,分配到解放军八三一三部队侦察连。训练中,他勤学苦练,成绩卓著,先后5次代表连、团参加师、军组织的大比武,获得“训练标兵”、“技术能手”、“特等射手”等先进称号,并创造了“猿猴攀登法”,立下三等功。1983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团支部书记、班长、代理排长等职。
1984年7月,随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在收复“一一六”高地战斗前夕,先后3次到前沿阵地,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1985年2月26日,战斗任务下达后,他咬破手指,写下了“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血书,表达了人民战士的决心。
3月8日上午8时,战斗开始,陈寿华带领战友冲锋在最前头。当进攻部队突破越军第二道火力网,冲至距高地顶端20多米处时,遭到越军设在高陡石壁上一个暗洞的火力阻击。此时,陈寿华腿部负伤,他看到战友们几次攀登失败,便果敢地对身边的班长柯庭林说:“你们掩护,我上!倘若我牺牲了,你接替我指挥!”。在关键时刻,敌人的手榴弹将他的右手炸得鲜血淋漓,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紧扣石缝,奋力攀上石壁,将一束手榴弹塞进洞穴,越军洞毁人亡,进攻部队胜利地收复了一一六高地。陈寿华不幸身中敌人两枚手雷壮烈牺牲。
1985年,国家民政部批准陈寿华为革命烈士,八三一三部队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并追认为排长职务。
费冠卿(生卒年月不详),字子军,本县人。品性高洁,擅长诗文。曾与姚合、张籍、马载、萧建、殷尧藩等待人交游,互相唱和(见《唐诗选》)。元和二年(807)中进士后,客居长安待授官职。忽闻其母病危,即不假驰归。至家,见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其母墓旁结庐守孝。孝满,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15年。长庆二年(822),御史李仁修察知费冠卿之孝行,敬其志性,上疏朝廷举荐,唐穆宗遂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费冠卿接到诏书后,叹息道:“我求官是为赡养母亲,母逝,我亦无意为官了”,遂婉辞谢绝,隐居九华,终生绝迹仕途。时人以其“征诏不出”,尊称为“费征君”。隐居期间,他写下咏唱九华山水的诗篇多首。清光绪版《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均有选载。
刘放
刘放(生卒年月不详),字世疏,本县人。庆历年间(1041—1048)隐居九华山双峰下,自书“清隐岩”3个直径2尺的大字,并勒于石壁。自嘉佑至熙宁年间(1056—1068),朝野名流慕名来访者不绝,并多自刻姓名于岩壁,形成今天的“刘冲摩岩石刻”群。宋诗僧希坦有诗赞曰:“当时若也羁缰锁,争得高名是世疏”。遗著有《九华拾遗》二卷。
章贲
章贲(生卒年月不详),字元明,别号嘿笑居士,本县蓉城人。宣和六年(1120中进士,不求官职,筑室九华山读书、作画。建炎中兴,初任县主簿,后转任县丞。其时,秦桧执政,网罗名士,扩充个人势力,因使人示意章贲欲以掌故要职重用之。章责鄙视秦桧之为人,以不愿留京谢绝。出任武威军节度判官,仕至奉议郎,终生不为秦桧所罗致。章贲善诗词,工书法,尤擅长水墨画,为宋代有名画家,名载《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词典》。
程九万
程九万(生卒年月不详),字鹏飞,别号双峰居士,本县蓉城牌楼村人。淳熙二年(1175)中进士后,先任武威县知县。任内,薄赋轻徭,奖耕重桑,百废俱兴,县民各安其业。以政绩卓越,升任司农簿太府丞,任职期间,曾奉命出使两淮,所到之处,惩办贪官污吏,打击豪强,平雪冤狱,民众称为“青天大人”。后改任盐铁使,拟制改铸铁钱,任职数年中,立身清廉,受到朝廷褒奖,出任和州知州,逾年升任襄阳安抚使,后晋升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以善断疑案著称。
程九万博学多才,工诗善画,时人称其“才兼文武,无愧将相”。著作有《九华诗集》、《历阳记》十卷、《九华四图》等。逝后,葬于今朱备乡东桥村福海寺旁,浩封“青阳开国公”。
陈岩
陈岩(1240~1299),字清隐,本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咸淳末,屡举进士不第。元灭宋后,世祖征求隐逸,陈岩深怀亡国之痛,不甘为元朝官吏,遂漫游江湖。晚年,爱九华山水之胜,在双峰下筑九华书院隐居,自号九华山人,以读书、吟咏自娱,终生不涉仕途。尝集杜少陵诗句编成《凤台髓集》,并遍游九华名胜,赋诗成集。至清代,其《九华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陈岩诗作,潇洒高逸,别出蹊径,友人杨少愚(青阳人,元代学者)有诗赞之曰:“一统逢全盛,斯人独爱闲。无心入燕市,有梦亦商顽。足迹半环宇,诗人满世间。坟埋三尺许,高并九华山”。
陆仲远
陆仲远(生卒年月不详),江南有名中医。明初,行医至青阳,爱九华风景,遂移家迁居青阳姑溪。学识渊博,精通中医理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四乡登门求诊者,每日数以百计。精心研读唐孙思邈的《千金方》;逐一临床试验,经过长期实践,写成《千金圣惠方》传世。
章允贤
章允贤(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龙,本县二十三都(今酉华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会试亚魁。历任江西贵溪、河北成安知县,以廉政爱民著称。后升任礼、吏二科左右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检举贪官污吏,曾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及都御史胡守忠擅权违法罪行,均被采纳,使郭、胡受到严惩。曾因监修九庙有功三次获“御赠”,并赐宴朝天宫。后因直言触犯嘉靖帝,被罢职。著有《谏议集》行世。
柯乔
柯乔(1497~1550,字迁之,号双华,本县九华柯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先后从师李古源、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后历任行人司行人、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金事,治沔阳。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于是奏准建筑江堤。施工中,他亲自视察江岸地势,勘察基址,移署重点工段,上堤督工。历时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沔阳水患得以根治。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之日,沔阳数千人为其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四品),协理浙、闽海防军务。明初,严禁货物外运,闽浙商人托本籍朝中权贵庇护,与外商暗立互市,甚至勾结海盗、倭寇,海运违禁货物,牟职暴利。柯乔到任后,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海防,严惩海上走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剿击海盗,堵击倭寇流窜。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于九华筑双峰草堂,闭门读书。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诏令进京授职,但柯乔已病逝。遗著有《九华山诗集》二卷。
方新
方新(1518~1569),字德新,号定溪,本县酉华石安村人。他聪慧好学,13岁中秀才。嘉靖四十五年(1566)中进士,留京任行人司行人,后迁升江西道御史、监察御史。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嘉靖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沿海倭寇肆虐,南涝北旱,民不聊生。方新见状,毅然冒死进谏。在奏疏中,列举天灾、兵祸殃民的惨状,指控佞臣“献祯祥、隐丧败”的罪行,指责朝廷“言路闭塞、赏罚不明”的弊端,规劝嘉靖帝要“随事自责,痛加修省”。但嘉靖帝沉缅酒色,不理朝政,见奏疏,竟严词怒斥,将方新革职为民。后复职,先后任河南布政使、湖广佥事。遗著有《全台关中文集》。
施笃臣
施笃臣(1530~1574),字敦甫,号恒斋,本县杨田人。嘉靖三十五年(1566)中进士,初任工部主事,以治理直沽河有功,升任员外郎。嘉靖四十五年,晋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兼管治理荆州水患诸事。任内,他曾与巡抚赵贤驾舟救溺,赈济灾民,救活多人。为根除荆州水患,亲自筹划主持加固滨江、黄潭、沙洋诸险段江堤,并凿通下游虎渡以泄洪。万历元年(1573),迁升顺天府尹,就职后,廉政勤政,严明法纪,抑制豪强,秉公断案。万历二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
施笃臣才思敏捷,奏疏累万言,顷刻而就。吏部尚书赵贤追忆他在规划荆州治水时,“推论利害不再决”,口授治水措施“顷刻万言,致使掌记者腕欲脱”,赞其为“近代之异材”。遗著有《江汉堤防考》、《阳春堂文稿》、《观物杂咏》等。
施尧臣
施尧臣(1493~1586),字庆甫,号华江,本县杨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后,出任萧山县知县,时萧山无城垣,屡遭倭寇劫掠,他到任后,即全力筹措筑城,并加紧督修,数月竣工。当倭寇再次入侵时,萧山兵民凭城抗击,敌人一无所获。在任3年,生活俭朴,廉政爱民,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以政绩调升吏部尚书郎、禹州知州及江西吉安知府。在禹州,值旱灾后疫病流行,他奏请朝廷豁免该州赋税之半,并亲向富户劝赈,广施药物。在吉安,除弊兴利,打击豪强。萧山、禹州及吉安士民,念其功德,为他建立生祠,竖立坊表。朝廷以其政绩显著,诰赠正二品服,升任顺天府尹。任内,锐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访民情,先后上书数千言,历陈弊政恶习之害,建言裁减宫中冗员,减轻民间赋役及徭役。
施尧臣立身廉洁,为官30载,从未携带眷属,从不接受私谊请托,时人赞之曰:“归无半文,心性与秋水同清”。万历十四年,病逝故里。
王一桢
王一桢(?~1618)字柱明,本县杨田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出任山东邹县知县。时,邹县大旱,灾情严重。王一祯设官庄百余所,安置流民,并筹集钱谷赈济灾民。任内,廉政爱民,奖励农耕,修葺孟子庙,广置学田。县民为其立生祠12处。任满,升任兵部主事,在职期间,曾主持清理宫中皇木余价30万两,裁减旧例纸额银50万两,并贮入国库以充边饷。还曾几次奏疏朝廷,建议“停矿税以解民困”,“选侍卫制约藩”。其后,历任广西按察司兵备副使、湖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御敌平盗贼,功勋卓著。万历四十六年,病逝于任所。
刘光复
刘光复(?~1620),字见初,本县杜村西河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授浙江诸暨县知县,任内,主持筑湖堤72处,围垦湖田20万余亩,并建备荒粮仓数十间,政绩卓异,迁升河南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京都监察御史。万历四十二年(1615)五月,神宗帝因“张差梃击案”于慈宁宫召见廷臣,欲以恫吓手段掩盖案情真相。群臣因事涉宫廷内幕,不敢进言,刘光复挺身而出,直陈已见,以致触怒神宗,当即被拘捕,下刑部狱,服刑5年,放归故里闲居。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起用刘光复为光禄寺丞,但未及赴任即病逝,诰封太常寺卿。
罗尚忠
罗尚忠(1584~1627),字孝可,号心华,本县杜村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先后任浙江平湖知县、江西建昌知县。他为官清廉,惠政爱民,任内,曾捐俸置田、建义仓,以周济贫民。以政绩迁升户科给事中及刑科、兵科给事中,其间,曾13次上疏弹劾阉党魏忠贤罪行,有《请补建文君溢号》、《恤荫孙国诸臣》、《保杨涟》等疏奏(载《皇明通志》。后晋升太常寺正卿,并先后任江西乡试、礼部会试考官。天启七年(1627),奉命出巡,途中猝然病逝。
施达
施达(1573~1636),字下之,本县杨田黄泥村人。毕生专心治学,不涉仕途。泰昌元年(1620),迁居九华山天柱峰,在友人资助下,筑“天柱书堂”,就此授徒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岁以百计,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自藩、沈之复等皆出其门下。精心研究理学,治学以“约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为宗,摈弃科举应试之作。崇祯九年(1636),因门生张玮推举,崇祯帝多次诏其入京授职,施达托辞谢绝,始终不应召。崇祯帝敬其志性,诰封其为“征君”。是年,因墙塌致伤逝世。著作有《周礼通义》、《孝经注》、《序林杂卦图解》、《天柱志》等,其门人辑有《施子语录》十五卷行世。
何煜
何煜(生卒年月不详),字寤明,清初本县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少时,薄视科举应试文字,不涉科场。隐居于城东双溪,垦辟柑桔数亩,亲自栽培、管理。著作有《青浦集》、《双柑园集》。在《双柑园集》中,记述了本县柑桔的栽培历史及生长情况。
吴襄
吴襄(1661~1735),字七云,号悬水,本县九华老田村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先后任会试同考官、教习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命直南书房,升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雍正三年,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经筵讲官,参与《明史》、《八旗志》的纂修,执笔撰写《贤良祠诸臣列传》。后晋升礼部尚书,署都御史。雍正十三年病逝,谥号“文简公”。
吴襄心性忠孝,其父年80,患病卧床,吴襄亲自侍奉汤药。中年丧妻,不续娶,不纳妾。少时与乡人徐念祖友善,岁试选贡生时,吴、徐两人考试成绩不相上下,吴襄念徐年长,自请使徐先入选。徐念祖多才早逝,吴襄为其刻遗著行世。一生博览群书,诗文造诣甚高。雍正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著作有《悬水诗集》、《锡老堂诗抄》、《梅花诗百首》传世。
何鸣谦
何鸣谦(生卒年月不详),号翼亭,本县人。雍正元年(1723)选贡。雍正十六年,任山东蓬莱知县。是年大旱,县民以草根、树皮充饥,时蓬莱贮有军粮十余万担,但须奏请朝廷批准方可动用,何鸣谦目睹饥民惨状,自思坐等公文往返势难救急,遂毅然冒着极大风险,一面具文申报,一面开仓放粜,赈济灾民。以政绩迁升山西沁州知州,到任后,勤政爱民,持身俭朴,重农耕,薄赋税,凡兴一利、除一弊,均亲自悉心筹措,以致须发皆白,终于积劳成疾,逝于任所。
王懿修
王懿修(1736~1816),又名颐寿,字仲美、春敷,号最嘉,本县杨田人。乾隆三十一年(F6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侍讲学士。先后出任陕西、广东、江西正副主考,广西提督学政,充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官。他敬贤礼士,所取文章文理兼优,为时人所推崇。以功绩升迁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身居要职40余年,始终持身谦和,掌管礼部,秩然有序。80寿辰时,嘉庆帝遣侍郎成格赏送寿佛、如意、文绮等珍贵礼品。后诰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嘉庆二十一年病逝,皇帝派庆郡王永璘参加葬礼,诰赐“文僖”。著有《春日文集》、《吟余堂室全集》。
王宗诚
王宗诚(1763~1837),字仲孚,号廉甫、莲府,懿修之子。他聪慧好学,博学多才。乾隆五十一年(1790),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四川、陕甘主考官,山东、江西学政,会试副总裁。始终以兴教育、培植人材为重,评卷取士,注重儒行文采。以政绩升任礼部尚书。其后,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尚书,几次兼理两个部,并曾兼任顺天府尹。他持身端谨,任人唯贤,如遇奸蔽之事,必秉公处置,从不徇私。道光八年(1828),维吾尔贵族张格尔受英帝国唆使进犯顺天,王宗诚时任兵部尚书,布署反击,生俘张格尔,以功得越等褒赏,道光十七年病逝。著有《红杏山庄文集》四十卷。
姜孝维
姜孝维(1869~1931),字宗甫,本县杜村双红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秀才。民国初年,与陈梅庭等合资在丁桥开办煤矿,自任经理。民国8年(1919),出任本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并亲授国语、历史等课。他治学严谨,讲授有方,教学成绩优异,知名人士谢汝昌、徐秉仁等皆出其门下。晚年,于乡里设馆授徒,研讲文史,远近慕名从学者甚众。民国17年,县令及门生为之题赠“道高德劭”、“师尊”匾额。著有《见山楼诗文集》、《适园日记》、《九华指南》(今均散佚)。
姜孝维乐善好施,曾与乡绅刘月波、钱华堂等,筹资重修杜村至九华山石板大道及道中三座凉亭,并捐资兴建双红石桥及三公堤。
林恒山
林恒山(1869~1933),本县庙前乡人,著名雕匠。民国期间,曾与刘本荣承建朱氏宗祠和戏楼,并参与九华山祗园寺、旃檀林雕刻工程。他擅长雕刻《三国志》、《西游记》人物故事,其代表作有“天水郡孔明射姜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宁坤山
宁坤山(1910~1934),本县陵阳兰溪村张家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民国21年(1932)底,在南阳湾加入中国共产党,分管中共青阳特别支部的农运工作。民国23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陵阳特别支部书记、中共皖南工委委员、中共陵阳区委书记。在此期间,先后在南阳湾组建“穷人会”,在沙济组织“破衣会”,在石埭、太平等地组织“土地会”,壮大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是年7月,宁坤山等策动驻陵阳镇的县保安队士兵反正,事泄,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虽遭敌人多次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并向在押人员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他们进行“反饥饿斗争”。3个月后,交保释放。
出狱后,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是年12月中旬,红十军团路过陵阳时,他即会晤方志敏等红军领导,请求帮助建立地方游击队。该军团某师留下11人(枪),连同当地群众组建成陵阳红军游击队,宁坤山任指导员,他率领这支革命武装,活动于青贵、青石、青太交界地带,打土豪,杀劣绅,越战越强,迅即发展到40余人。12月下旬,率队奔袭太平县杜家村苏百万家,缴获4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一批弹药,取得“杜家村暴动”的胜利。就在率队回归,行至杜家山时,与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一个营遭遇,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形势下,宁坤山指挥队员坚持战斗,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傍晚时命令队员分散突围,自己带一名战士掩护。激战中多处负伤,仍继续指挥战斗,英勇地牺牲在阵地上。
徐秉义
徐秉义(1891~1938),本县城东乡慕阙里人,徐秉仁胞弟。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获法学士学位。其间,曾与乡人汤炳荣、沈本安等组织北大青阳同学会,并出版小型刊物。民国13年,捐资创办青阳中学,亲任校长,聘任当时名流任教。民国18年,一度出任本县教育局长。民国27年,应校长谢汝镇的邀请,赴徽州中学任教,在乘汽车至屯溪途中,因车祸殒命。
宁松泉
宁松泉(1882~1941),本县陵阳镇人。少时在大通和悦州当学徒。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在上海协助姐夫经营商务,姐夫病故,宁即筹资接办其业务。他精明能干,经营有方,不久即成巨商。民国初年,将大部分资金转向芜湖经营纺织业,先后开办了“宝裕纱号”、“永丰裕布店”,还与陈绍武、江干卿合资筹建本省历史最早的纺织厂——裕中纱厂(现芜湖纺织厂),并独资在上海创办“大有赍棉布厂”,拥有织机100余台。此外,还在芜湖设有承裕钱庄,在重庆、汉口、浦口等沿江城市都有他投资入股的厂、店。
宁虽拥有百万资产,但生活节俭。民国20年(1931),芜湖大水,主动与“华洋义赈会”合作,亲携救灾物资,乘小船往灾区放赈。还曾独资平息了轰动江城的“马票挤兑”风波,稳定了当时芜湖金融市场。
吴家元
吴家元(1923~1943),名水子,又名江潮,本县木镇河北街人。少时,受进步教师李景伯熏陶,向往革命。民国27年(1938)秋,由李介绍加入青阳抗日动委会第一特种工作团,任儿童话剧队长。其间,他常脚穿草鞋,挑着服装道具,带领队员到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3月,他说服父母和未婚妻,赴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新四军老四团一营三连连长。
民国32年7月23日,连队奉令由营教导员祝立平指挥,从江苏溧水开赴安徽宣城金宝圩一带,恢复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行至大官圩时,祝立平决定自带4名侦察员去金宝圩侦察,由吴家元指挥所部在大官圩东南地带分散活动,寻机袭敌。24日下午6时,吴家元率部待发,汉奸吴三瞎子带领70多名日伪军,突然而来,吴家元迅即指挥部队撤离。当敌人行将残害村民时,他又回师反击,毙日军小队长一人,伪军数人,随即转移至大官圩北部。26日,祝立平回大官圩,决定部队于28、29两日内,冲过敌人数道封锁线,进军金宝圩。29日,当部队行经戴家坝休息时,突遭吴三瞎子带领数百名日伪军包围,在严重关头,祝立平叛变投敌,吴家元在内奸外敌夹击逆境中,毅然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敌人4次冲锋。就在他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肠流腹外。他英勇地左手托肠,右手拿枪,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施玉藻
施玉藻(1887~1947),字文粲,笔名扪忏,本县杨田乡樟树村人,清末秀才。民国初年,曾任乡宦陈嘉言家庭教师。其后,历任福建仙游县视学、青阳县视学,青阳第一高等小学协长及青阳中学、省立第七师范教师。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天柱峰下,于天柱馆授徒,慕名前来求学者甚多。民国28年(1939),将家中700余斤口粮分送给天柱峰附近难民。民国34年,他创办杨田中心国民学校,主持教务。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知名人士陈维稷、洪诚、陈次权等,均曾以他为师。
施玉藻擅长书画,能诗善文,尤以颜体书法见长。早年题写的九华山肉身殿“东南第一山”径尺大字及“天柱馆”门额,遒劲浑厚,今属珍贵墨迹;晚年画的“岁寒三友”图、“菊正黄时蟹正肥”图,形态逼真,识者交口赞誉。著有《扪忏文稿》两卷,毁于“文革”中。
熊筱春
熊筱春(1919~1947),本县九华乡桥庵村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初以种田为业,后在九华山寺庙当厨工度日。
民国35年(1946),加入游击队,奉命为孙举东部秘密搜集和传递情报。是年,他在九华山百岁宫帮厨,发现该寺和尚勾结国民党,暗藏枪支,游击队根据他提供的情况,一举缴获该寺及通慧庵暗藏的5支步枪。此后,转移至青草湾,兼任该地区民兵中队长,以纸槽工人身分为掩护,活动于大古岭——九华山一带,为开展九华山区游击战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民国36年春,县常备队李效廉部偷袭下闵园,熊筱春不幸被捕,关押在九华街。由于百岁宫、通慧庵住持的告密,常备队将其绑至香炉石杀害,并割下他的“左耳”,挑悬刺刀上示众。
建国后,人民政府将熊筱春烈士遗骸,安葬于九华街上口,墓碑铭刻:“革命烈士熊筱春永垂不朽!
洪广
洪广(1904~1948),原名洪秀荣,贫农出身,本县乔木乡湖塘村人。
民国23年(1934)大旱,乡民大都断炊,洪广出面向洪氏公堂借粮,不得,愤而率众开仓,因此被开除族籍,驱逐出村。民国26年,任村农抗会主席,领导群众开展抗粮抗租、减租减息活动,深得乡民拥戴。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乔木区安民支部书记。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撤,乔木境内中共秘密组织遭破坏,洪广举家迁至南陵县大格里隐蔽。
民国34年,洪广与中共组织接上关系,被任为中共乔木乡长。翌年起,他先后组建了自卫队、农民协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在各保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部分村建立了中共支部。民国36年春荒,组织方圆30里地农民群众,夺取洪氏祠堂积谷粮6万余斤,农民赞曰:“天灾人祸加大旱,穷苦百姓遇大难,洪广率众去开仓,地主老财吓得慌。”洪广曾族孙洪应财,在皖南事变后,叛变自首,多次暗送情报给国民党,使游击队蒙受损失。洪广毅然将其处决,暴尸路口,“引蛇出洞”,当县常备队、乔木乡乡队闻讯赶来时,洪广率部伏击,毙、伤敌11人,俘敌10人,缴获步枪10支。
民国37年6月末,国民党军十三旅清剿宾山游击队,洪广带领一名战士去二酉保找县委联系,行至大叶岭时,猝与十三旅邓迎宾部遭遇,被俘。在狱中,不为敌人的严刑逼供或名利诱降所动。赴刑时,昂首阔步,慷慨就义。
程新荣
程新荣(1920~1948),乳名丫头,本县酉华金家冲人,民国34年(1945)底,加入中共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侦察石安、乔木、木镇一带敌情,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36年6月,程新荣率领二酉保民兵协同游击队摧毁宾阴乡公所,随任宾阴乡人民政府乡队副。其后,曾发动群众,清算了二酉保保长侵吞的1.2万余斤积谷,完成了扩建人民武装、收交爱国公粮等任务,并带领民兵,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县常备队队副。翌年元月,程新荣赴苏家冲侦察敌情时,天黑路滑,下山时惊动了路旁埋伏的敌军,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2月28日夜间,遭敌人秘密杀害。
宁华庭
宁华庭(1903~1949),本县陵阳乡红星村人。民国14年(1925),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翌年,考入东吴大学法学系夜读班,分别获得文学士、法学士学位。
民国20年,宁华庭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惠中中学任教。民国24年,应聘任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这一期间,他曾主办《争鸣》杂志,以“明字”笔名撰文,抨击腐败政治,揭露社会黑暗,宣传进步思想。民国25年11月,国民党政府逮捕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在苏州开庭时,宁华庭以律师身分,陪同首席律师张志让出庭为七君子辩护。其后,他曾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二队农干班副主任、国民党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中校秘书。
民国29年后,宁华庭专意从教,先后任徽州中学、省立池州师范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其间,他热情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勉励学生:“国难当头,是男儿岂能袖手”。经常教育学生“要爱国,要勤奋学习,公正做人,做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栋梁”。作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难将倭寇逐,隐在庐山中。”为讥讽青阳县县长唐克南借“做寿”勒索钱财之事作对联曰:“清白为官,才能流芳百世;贪赃枉法,只得遗臭万年。”民国34年底,宁华庭应当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之邀,出任行政院最高经济委员会经济督察专员。民国37年秋,辞职回归故里。
1949年4月,宁华庭参加了“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青阳”的欢迎仪式。是年,张执一(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薛暮桥等曾多次来函,邀他去北京、武汉工作,因身染痼疾,未能成行,11月在家病逝。著作有《南村诗话》、《明宇文集》。
陈浩如
陈浩如(1894~1950),又名陈翰,化名孙言,本县蓉城镇人,大学文化程度。
民国16年(1927),任国民革命军四十四军新兵招募处处长,在青阳、铜陵招兵。其后,以城关土绅身份闲居。民国27年前后,先后出任国民党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情报部部长、县绥靖委员会募集组组长、县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其间,他接受军统特务组织的指令,为其搜集新四军、游击队情报,并以募集粮饷为名,搜刮民财。民国35年后,以地方治安委员会副主任、“清山”委员会主任的身分,进行反共活动。民国37年,国民党军独立十三旅在本县“清剿”游击队时,陈陪同该旅旅长到木镇、杨田一带,出面布置各乡成立“清山”委员会,并亲自在会上散布反共谣言,鼓吹所谓“宽大”政策,诱骗中共杨田乡长董木森叛变投敌,致使游击队、民兵遭受重大损失。其问,他还指使茗山保长将清山砍伐的树木,运往外地出售,饱其私囊。民国38年春,本县解放前夕,接受国民党特务的指令,秘密组织“国防部青年救国团青铜地区服务大队”,自任副大队长,企图长期潜伏,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
解放后,陈浩如被依法逮捕。关押期间,仍向在押犯人散布谣言,并密谋策划在押犯谢国祥于释放后组织暴动劫狱,组织狱中犯人陈瑛等越狱,以实行里应外合。旋被县公安局发觉,阴谋未逞。1950年,陈浩如被定为反革命罪,处以极刑。
宝严
宝严(1894~1951),又名慧明,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国10年(1921),出家为僧。民国13年,至九华山,任通慧庵住持。民国18年,宝严为取代九华山佛教会会长叶舟职位,操纵部分僧徒,另立佛教会,对叶舟百般诽谤。迫使叶舟离任。宝严夺取会长职位后,贿赂九华山公安分局,要求该局派巡警驻守佛教会和肉身殿,以壮声威。九华山保、甲长之任免,亦得征求宝严的意见。民国34年,他借“50大寿”之名,勒索各寺庙摊送“礼品”。民国36年,宝严任九华山佛教会理事长后,勾结国民党军政头目,进行反共活动。先后参与策划杀害王金田等4名中共游击队员,残忍地亲手剁下被害的共产党员吴二喜的一只手,还带领国民党军队,强行拆除,烧毁民房10余间,并令僧徒化缘募捐为国民党军筹集稻谷300余担,购置手枪4支。翌年春,宝严以“剿共”名义,一次就向九华街、二圣村的僧尼、村民摊派所谓购买枪支款3亿元(法币)。
1949年7月,宝严潜逃上海,隐藏武器,密谋策反,构成反革命罪,于1951年11月伏法。
义方
义方(1914~1959),俗名崔思庆,原籍太平县甘棠镇,后迁居芜湖市。少年时,随祖父拜佛诵经。民国19年(1930),拜僧弘一为师。民国23年,读高中二年级时,离家至九华山云庆庵为僧。旋随天台地藏禅林住持彻园法师游法黄山,经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赐名义方。翌年,至宁波观通寺的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学习1年,并求得经典数部,回九华山自修。是年,当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民国26年起,先后住持天台寺、肉身殿、东岩等禅寺。其间,他面壁8年,研读了化城寺藏经楼明版《藏经》6777卷,遂精通佛理。曾传戒授徒多人。弘一法师“将整兴名山责任属系之”。民国36年,中共游击队在九华山一带活动,义方为其提供粮食并严守秘密。是年,国民党军至九华山“清剿”游击队,义方避至杭州斋居。
建国初,义方任九华山佛教总代表,率先捐粮协助人民政府救济灾民,多次撰文歌颂共产党和解放军涤瑕荡垢的功勋,并组织全山僧民学习政治,发展种植业,保护文物古迹。1950年春,他筹款创办九华山初级小学,自任校长并授课(后任老田学区校长)。1952年,被选为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动员年青僧人参军,带动僧众捐献购买“中国佛教”飞机专款。1953年后,先后当选为县人代会代表、常委,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56年,义方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佛牙护持团,护持佛牙到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地区。翌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并在中国佛学院执教。此后,曾作为参观团、代表团成员,出访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家。
义方工书法,善木雕,亦通医道。著有《九华指掌》一册(今佚),为九华山一代名僧。
李仲芬
李仲芬(1881~1960),字荫华,号鹤延,本县沙济乡上李村人。少时家贫,读私塾3年,辍学至陵阳镇“引万年”药店习医,以坐堂老中医陈农吉为师。20岁起,开始挂牌行医,兼营中药店。
李仲芬曾参加山东恽铁桥的中医函授学习,先后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傅青主女科》等医学著作。在诊疗中,他着重根据病人的体质、病因、病情变化等不同情况,细心诊断,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对症下药。行医50余年,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他治疗内、妇、儿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能速见疗效。不少疑难病症,经其诊治,亦常妙手回春。有一年,本县流行黄胆性肝炎,患者凡经其诊治,皆迅即康复。有一病妇,长期不孕,李诊断系由气滞郁结,肝失疏泄,月经不调所致,遂用逍遥散加郁金香附治疗,后即怀胎得子。又一妇女,产后半身不遂,李诊断力气血虚亏,风寒入络,阻滞气血畅行所致,遂用大补气血、祛风活络之药为其解除了病痛。此外,他能识各种中药材,有熟练的加工泡制技能。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县境四乡及石埭、太平等邻县慕名前来求医者甚众。
李仲芬感少时失学之苦,热心教育事业。民国9年(1920)他在家乡创办李氏初级小学,自任校长(义务职)。民国11年,县长倪焕奎题赠“党痒模范”匾额。
建国后,李仲芬热情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悉心培育中医人员,曾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徐秉仁
徐秉仁(1889~1960),又名民彝,本县城东乡慕阙里人。徐秉义胞兄。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南京江南高等实业学校采矿冶金专科。民国3年(1914),由美国人赖生函荐去朝鲜,任忠清稷山金矿试金部主任兼测量部测绘员。翌年回国后,先后任山东陆军测量局地形课班长(绘制军用舆图)、山东大兴煤矿矿师等职。
民国17年起,徐秉仁历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术委员会矿务组技术员、矿冶组科员、皖南行署矿业技士、矿区勘察员、皖南砂金管理处总督导、省矿产清理处处员等职。20多年中,足迹遍及全省矿区。民国19年6月,曾对本县全境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历时10天的普查,并写了专题调查报告。抗日战争期间,对本县七房冲、洛家潭一带的煤矿和牛山、火焰山的石膏矿,进行过几次勘察。还先后赴歙县、泾县、宣城、广德等县,查勘金矿,并绘制了详明的矿区图。由于他对采矿专业造诣颇深,且擅长勘探、测绘,在地质学界享有盛誉。民国21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实业部技师审查委员会,批准为采矿科矿业技师,并颁发了证书。
1952年,徐任安徽省重工业厅地质勘察处技术员,后评定为冶金9级工程师。1960年8月,徐秉仁病逝。
徐鸿毛
徐鸿毛(1906~1960),名顺卿,本县东堡乡下东村人。青少年时,曾就读于私塾、青阳中学、南京高等学堂。民国15年(1926),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师,随军北伐。民国17年,考入国民政府司法院第一期法官训练所。翌年起,先后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任地方法院推事。民国25年后,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军法处军法官、第三战区军法处长及司令部高级参谋。
民国27年初,徐鸿毛被戴戟留任为皖南行署视察员,旋调任石埭县长,兼该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民国29年夏,徐鸿毛以窝藏共产党人的罪名,被行署主任张宗良拘禁,半年后,由戴截等保释。是年底,徐辗转赴上海,通过陈维稷的介绍,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民国34年,徐鸿毛调至司法院工作,后调任宣城高分院首席检察官兼院长。民国37年,调任当涂县法院院长。其间,他曾将私有的一支左轮手枪连同17发子弹,派人送交杨田五梅山区游击队。当涂解放时,他完整地交出全部档案和10余支长短枪,被驻皖军代表留任在法院工作。
1949年11月,徐鸿毛至上海任中学教员,直至病逝。
陈次权
陈次权(1896~1961),本县杨田乡梅溪村人,出身官宦名门,上海同济商科专门学校毕业。抗日战争前,历任本县第一高小校长、省黄山管理处处长。
抗日初期,陈次权以乡绅身分,被地方公举为县赈济会主任委员。民国27年(1938)春,他三弟陈维稷(见传)回归故里,与中共皖南特委取得联系,担任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皖南特委先后派方向明、苏拓夫、沈鹰等来青,以梅溪陈家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从此,陈次权与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的住宅,成为中共青阳秘密组织的联络点及物资转运场所。他以地方士绅身分,开展统战工作,掩护中共青阳秘密组织活动。“皖南事变”后,刘妹钟(营长)、方向明、苏拓夫、陈仲明等10余名新四军官兵突围至杨田梅溪,其时,附近驻有国民党川军,处境危险。陈次权当即协助中共青阳秘密组织负责同志,周密安排,连夜派人护送他们安全渡江北上。民国32年,陈次权由郑汉(共产党员,时任国民党省党部组织部长)的推荐,出任国民党青阳县党部书记长。翌年底,县长唐克南,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并声言陈次权包庇共产党,他挺身而出,公开地与其斗争,终于迫使唐克南调离青阳。民国36年,他被选为省参议员、国大代表。这期间,他一直支持中共革命活动,曾多次掩护许英汉、王镇国等共产党员的工作,多次向游击队提供情报,帮助购买、转运武器弹药及物资。
容国初,陈次权去上海,任莹荫针织厂董事会董事。1950年至芜湖,任皖南行署委员。是年5月参加“民革”。此后,一直在芜湖市工作,先后任市红十字会会长、城建局长、市体委主任、副市长,先后当选为民革芜湖市第一、二届主任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及皖南区首届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省市人民代表及政协委员。在职期间,他主持筹建了市红十字会医院,并吸收一批医术较高的中医参加卫生医疗工作。还先后主持拓建镜湖、修建北京路、建筑沿江防水墙等工作,为发展芜湖市卫生体育事业及市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反右”期间,陈次权被错划为右派,被捕入狱。1961年含冤病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改正。
孙梅先
孙梅先(1892~1961),又名奎南,本县蓉城镇杨冲村人。民国8年(1919),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曾参加安庆市学生声援“五四”运动的示威游行。民国12年,出任本县教育局长。任内,创办县立初中1所,增设初级小学20所。民国16年初,曾先后劝说北洋军阀张宗昌、王普等部属向国民革命军投降反正。是年底,辞职执教,其后在安徽大学、安庆高级工业学校、宣城师范任教,他曾拒绝国民党的清党登记,几次谢绝友人为他谋求的县长、专员、田粮处主任等官职,以“寄语门闾休怨望,江湖犹幸是青袍”自勉。
孙梅先拥护共产党的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民国26年,在宣城师范任教时,以该校秘书的身分,大力支持学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是年底,宣城沦陷,孙梅先回归家乡,宣师进步学生孙宗溶(共产党员)、朱传德等来本县开展抗日宣传,孙梅先热情接待,安排他们在家里住宿。当获知他们的活动引起敌特注意时,即赠送路费掩护其撤离,并勉励他们要做“义民”,要参加抗日。民国28年,出任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公开表明拥护国共合作。是年底,他的家成为中共青阳县委3个单线联系点之一。民国36年,他曾以个人生命担保,保释民兵宋长舟、周金牛等。
建国后,孙梅先参加了民盟,历任芜湖中江中学教员、芜湖第二中学总务主任、安徽省文史馆员等职,曾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5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罗晓松
罗晓松(1879~1966),名六顺,本县童埠乡乌龙村人,清末秀才。他擅长测算,能准确目测稻堆体积和树干高度。民国初年,曾应聘清算县财政局长的贪污帐目,被县知事刘导章任命为财政局长。其后,先后承修过青阳——童埠大道,参与青阳——贵池段公路施工设计。
民国33年(1944),罗晓松任县中心纺织厂厂长,因受诬告被撤职关押。保释后,与时任乌龙村(日军据点)维持会会长罗华栋(与游击队有联系)取得联系,回乡暂居。回家后,即将私藏的1支步枪和10余匹土布交给中共游击队,并按游击队负责人尹彬的指示,为游击队作掩护。其间,曾亲将公堂租稻加工糙米70余担,送交游击队,并出面保释被青阳县政府拘捕的游击队员张金舟、罗光英等人。
建国初,罗晓松承担建造城关粮库的设计施工任务,竣工时,所用建筑材料,与预算基本相符,备用青砖只剩余5块,一时传为美谈。此后,还先后完成县邮电局基建工程和姚家圩、合心圩修筑工程等设计任务。
1951年土地改革时,他主动地将应没收的五大财产开列清单,送交该村土改工作组,分配给农民,被人民政府定为“开明士绅”,并曾应邀出席县政协会议。
施有根
施有根(1892~1967),本县杨田乡黄泥村人。少时,读私塾5年,20岁时,由农耕改业货郎担为生。施有根天资聪颖,会说爱唱,在串乡卖货期间,结识了一些戏曲界老艺人。22岁时,与乡人张东贵、徐正清等投师学唱黄梅戏,并登台卖艺,施主演小花脸(丑角),兼演二花、女丑、老旦,他扮演《白扇记》中的赵大、《二龙山》中的大王、《天仙配》中的大姐,均神情毕肖,妙趣横生,令观众倾倒。他一专多能,“三十六大本”传统剧目,都有他扮演的角色,且能兼任“武场”和编记词谱。民国36年(1947),桐城黄梅戏艺人严凤英、严云高等来青,与施有根等组成杨友林戏班,合作演出,严凤英还曾拜施有根为师。
建国后,施有根年事已高,难再登台献艺。1950年前后,仍积极协助本村创建“黄泥业余剧团”,兼任导演、教师,并先后在本县及太平、石埭等地业余剧团,传授技艺。《婚姻法》颁布时,他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为主题,自编自排了一曲《刘满花》现代剧,演出后,深受好评。1959年,施有根应聘至县黄梅剧团任教师,他悉心传艺,循循善诱,深得学员爱戴。后因年高,不能随剧团流动,回家休养。
王克东
王克东(1932~1963),原名宗汉,江苏建湖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民国37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华中新华日报社译电员、支前指挥部机要员。后随军南下,任《合肥日报》、《安庆报》报务员。他工作勤奋,多次受到陈丕显、曹荻秋等领导人的表扬。1949年12月,年仅17岁时,被吸收为共产党员,翌年3月,调至中共安庆地委工作。1952年7月,他主动请调到潜山县工作,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曾出席林业部召开的先代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1年3月,王克东由安庆地区科委副主任调任中共青阳县委书记。到任两年,即走访了全县各社(镇)队,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深入社队蹲点,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并主持制订了《青阳县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任职期间,命令部属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自己以身作则,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1965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至本县时,他临时向别人借穿蓝卡机上装去接待。“文革”开始后,身遭“造反派”的不断冲击“批斗”,处境艰难,仍然坚持工作。一次,县委同志见他屡遭“造反派”围攻,精力疲困,于是寻机引其至档案室,让他休息,但他认为档案重于自己生命而毅然离开。是年1月21日,“造反派”之间发生冲突,县委机关遭打砸,他关照县委其他领导同志至安全地方暂避,只身坚守岗位。由于连月遭受“造反派”的摧残,身心交瘁,致患心脏病,1968年3月猝逝。
林启骥
林启骥(1907~1968),号寿苔,无为县仓埠门人。民国22年(1933),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民国25年,来本县筹办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后改名省立池州师范),旋被任为校长。受任之后,悉心筹措,翌年春,即招收短期小学师训班,秋,正式招收简师班。至民国27年,学校发展到4个班。他学识丰富,治校有方,着重教育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曾在纪念周会上,以“怎样做人”为题,向学生讲述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凡学生建校、植树劳动及社会活动,大都亲身参与,以身作则,还常和学生纵谈天下事。民国28年,与学生李光甫(共产党员)谈心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表达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
民国27到28年间,在中共皖南特委的实际领导下,本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城乡,林启骥热情支持。其间,他批准成立了该校“抗敌协会”、“寒假留校工作团”、“少年民族先锋队”等群众团体,带领师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邀请中共皖南特委秘书长黄诚,向该校全体师生作“抗日持久战”的演讲。对进步学生汪胜文、金厚初、李光甫等人的革命活动,尽力赞助并掩护。
民国33年秋,由池州师范调任省立十二临中校长。民国35年后,历任南京安徽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50年起,任江苏教育学院、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直至病逝。
操竹友
操竹友(1903~?),怀宁县人。民国27年(1938)12月,任本县县长,时值日军大举侵扰县东北境,接任后第3日,即巡视前线,安抚流亡学生,筹款赈济贫困难民。
其时,县境驻军众多,强索军粮,民不堪扰。民国28年1月,操竹友在军部召集的各师兵站站长会上提出:“军粮应由军方向产米区统筹,此前,暂由本县统一补给;但军方不得擅封民仓,迳自征发”,而各兵站站长坚持以“青阳为该军自由采办区”。操竹友与之争辩2小时,最后宣称:“我的头可杀,我的办法不能变更”,经严正力争,操的主张终获通过。针对国民党军纪败坏,时有散兵抢劫之事,操竹友组织冬防队,派常备队放哨,密布便衣化装商贩诱捕匪徒。是年12月,一举将国民党军下级军官在庙前开设的5处鸦片烟馆查封,将8名不法军官绑送军部惩办。
操竹友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到任后即同地方士绅筹建青阳县抗日人民自卫军(通称常备队)。民国27年底,中共皖南特委派方向明来青开展工作,通过陈维稷的关系与操竹友相识,操竹友在县政府内设宴招待他,并接受陈维稷的推荐,由方向明、刘妹钟(老红军)分别担任县常备队的政治、军事教官,同意安排新四军教导队学员许章法、许英汉到常备队任职。其间,操竹友曾与方向明同往新四军军部,联系有关联合抗日事宜,让方向明阅看国民党的《限制异端活动办法》等密件。翌年,主持成立了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将动委会经费(特工团员每月40元补助贾)列入县预算,使动委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是年夏末,特工团到朱备店演出,操竹友杀了一头猪慰劳他们,称赞其“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是儿童的模范”。
民国28年7月,牛山抗日自卫队击溃日军,收复洛家潭,操竹友于27日亲往督战,8月1日回县,获行署“明令嘉奖”。然其时己因特务告密而“令饬移交”。
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宁国、当涂、贵池等县县长,与中共华东局国区部上海工作组的方向明、范治农及郑汉等保持着联系,为策应国民党军起义,迎接解放大军渡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注:为操竹友督战有功请令嘉奖一事,皖南行署经办人周克曾签呈:“操竹友经令饬移交,明令嘉奖一节,可否免拟”,行署主任戟戴就批示:“仍应明令嘉奖,须知功过分明也”。)
严根长
严根长(1900~1968),本县庙前乡华阳村人,少时从师学徒,后成为著名砖匠。他擅长“起架”(造、扎供木匠竖柱、上梁的上下架),善绘画《西游记》和“八仙”人物。民国期间,与其兄严根发承建九华山祗园寺、东岩下院、旃檀林等大型建筑。他在施工中,能根据九华山悬崖峭壁各种特殊地形,出“飞跳”砌墙,以此名闻西乡。民国37年(1948)前后,曾承建九华山回龙禅寺和庙前张氏宗祠等大型建筑。
田禾
田禾(1902~1971),名维棋,本县乔木东源村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本县第一高级小学,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并被选为该所学生自治会会长。其间,曾带领学员走上街头,高举反日标语,宣传抵制日货,毕业后,先后任乔木、杨田等小学教员。
民国27年,日军侵扰县境,田禾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参加县动委会特工团,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乔木区委书记,9月,任县委组织部长。任职期间,在乔木地区,秘密而慎重地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筹建了农抗会、妇女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是年冬,在党组织安排下,赴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
民国31年后,先后任镇江、丹阳、金山、句容等县中共县委秘书、县财政科长、苏南行署粮食局长等职。其间,在“反清乡”、“反清剿”斗争中,多次出生入死,袭击敌人岗哨,在敌占区内收缴公粮折金,确保了部队粮食供给。一次,他突出敌人包围圈时,自身衣物舍弃一空,文件与公款毫无损失。
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市粮食搬运公司经理兼党总支书记、市交通局长等职,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克服困维,出色地完成粮食调运和供应任务。1953年7月,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曾撰写《献身财经工作的共产党员——田禾》通讯,同时在南京《新华日报》及上海《解放日报》发表。1971年,病逝于南京。
谢汝镇
谢汝镇(1898~?),本县沙济乡谢家村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曾加入国民党,民国16年脱离。
谢汝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民国16年起,先后任安徽省立一中、池州师范、沈阳东北大学、安徽大学、广州勤大学教师、教授。抗日战争初期,任徽州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校址休宁)教授。建国后,一直在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
谢汝镇毕生从事高等代数及数论的研究,通晓英、德两种外文。有数学译作(民国期间译作被国民党所毁)散见于国内有关数学期刊。撰有高等代数及数论研究论文,惜文稿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家时焚毁。
周鸿才
周鸿才(1895~1971)。本县九华柯村人。少时读私塾数年,喜绘画。民国20年(1931),师林恒山学雕工。他聪颖勤学,学徒5月,技艺即超过学艺2年的师兄。其后,技艺日益精进,遂成本县有名雕匠。曾设计并雕刻九华山祗园寺大供桌和大宫灯,承雕九华无相寺及庙前关帝庙的佛像、楹联,均以雕工精致受到行家赞誉。其中,大供桌正面雕刻的7块浮雕,为“唐僧取经故事”,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两侧立柱及浮雕边缘,雕有“云龙戏珠”、“有凤来仪”等图案,堪称木雕杰作。
谢汝昌
谢汝昌(1903~1971),号玉藏,本县沙济乡谢家村人。民国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是年冬,加入国民党。翌年,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国民党“实践社”,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区党部委员、代理市党部青年部秘书。民国16年李大钊被捕,谢汝昌弃学回大通(当时其父在大通经商),后任国民党大通镇党部委员兼清党委员。民国17年,谢汝昌在南京中央大学借读1年,翌年回北大复学,民国20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及律师证书。其后,先后任庐州(合肥)中学、芜湖市第二职校、徽州中学教师及浙江嘉兴、嘉善专署民政科秘书、内政部禁烟专员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谢汝昌先后任皖南行署视察,贵池、休宁、宣城、芜湖等县县长。其间,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的影响下,他对国民党的信念由怀疑而动摇,思想逐渐倾向进步。民国34到36年,在宣城县长任内,曾因缩编县自卫队兴办教育而“剿匪不力”,遭地方豪绅联名控告。民国37年2月,接任芜湖县长后,经北大同学宋亦英、石原皋(共产党员)的帮助,接受了中共江南工作小组方向明等对解放芜湖的工作部署,他利用县长、民团团长及城防副司令职务之便,掩护中共秘密工作人员安全,并为之搜集、传递情报,还带领自卫队保护工厂、企业及屯集市内的大批军粮,防止国民党溃军的破坏。芜湖解放时,亲迎解放军进城,向新市长办理了移交手续。
1950年,参加民革,先后任上海亨泰轮船公司总务股长、民革芜湖市秘书、民革安徽省秘书、民革安徽省秘书处长、代秘书长,并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常委。
汪恺成
汪恺成(1889~1971),本县蓉城镇牌楼村人。少时读私塾。宣统二年(1910),应募参加清军新兵镇江35标,经管炊事班伙食帐务,并经徐植介绍加入同盟会。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他随部就地起义。后随柏文蔚部到安庆,任省都督府卫队营营长。后率队赴英山、霍山两县架设电话线。竣工后,解职回乡。回乡后,先办私塾,后入湖北武昌神学院(宣道会经学院)学习,3年结业后,分配至太平县传教。后因美国牧师范德馨歧视中国传教士,而忿然辞职回乡办私塾。民国22年(19s3),应安徽基督教宣道会执委的敦请,出任庙前福音堂传教士,举家迁往庙前,专事传教。民国23年,美国宣道会削减对中国教会的捐款,教会活动经费困绌,中国传教士月收入仅6元(银元)。是年,在南陵召开的基督教宣道会年会上,他提出了“三自”主张(自治:改美国基督教为中国基督教;自传:中外圣职人员一律平等,中国传教士可以自由传教;自养:中国传教士可以从事教书,创作书、幅,以求自给自足),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在这届年会上,他被选为安徽省中华基督教会宣道会主席。自此,他传教之余,设馆授徒,以微薄收入补助教会经费,还周济乡里一些贫困农户。是年10月,潜入国民党军孙元良部的红军内线张德,因搜集情报在庙前遇险,至福音堂求助,汪恺成当即资助衣物为他化装,并派人将张护送至大通。
1952年,以宗教界爱国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县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委员。
郑康人
郑康人(1911~1971),本县东堡乡徐村人。青年时任本村塾师,兼研中医,义务为村民治病。民国25年(1936),任联保文书。翌年,被选送至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民国27年起,历任木镇副镇长、宾阴乡乡长、干训团青阳联络站长、吴潭区区长等职。任区长期间,该区公所设于宾山游击区出入要道的平田周村,通过统战工作,他与游击队达成“互不干涉的秘密协定”,逐渐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曾多次给游击队提供弹药及物资,营救被敌军捕去的游击队员和民兵。民国34年春,他获悉国民党军围剿宾山游击区的情报后,立即转告游击队负责人朱农,使敌人扑空。
建国初,被选为县土改委员会委员。1956年,受聘为酉华卫生所中医师,直至病故。
尹彬
尹彬(1905~1973),原名英华,又名润松、菊阶,本县丁桥多石壁村人。他出身农家,8岁即帮工放牛,15岁扛长工。20岁起,回家佃种数亩薄田,冬闲时运卖柴炭度日。经自学,初识文字。
民国28年(1939)6月,新四军刘妹钟(老红军)在石壁组建抗日游击队,尹彬带头报名参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初,奉令回茗山开展工作,在日伪军岗楼密布的敌占区内,他密切联系群众,艰苦细致地工作。至民国32年,先后组建了茗山、涧明、天明等3个乡民兵队和游击队,创建了童埠区队和区抗日民兵武装,开辟了以茗山为中心的童埠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所属各乡建立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政权及农抗会。在“反清乡”、“反围剿”战斗中,率部坚持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及国民党军的“清剿”,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任铜、青、南工委委员,率部在茗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其间,他曾采用长途奔袭的方法,先后夺取了石壁、乔木乡公所,缴枪80余支,处决了5个顽固助敌的伪乡、保长,震慑了敌人。民国36年底,国民党军六十三师一个加强营和县常备队,对茗山游击区大举进剿,尹彬率部分散隐蔽,并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敌人到处扑空,疲于奔命。此外,还注意团结当地比较开明的士绅,争取他们暗中支持游击队的活动。翌年冬,为茗山地区革命斗争的最艰苦岁月,尹彬所部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弹尽粮绝,部队分散突围,尹彬只身殿后,在大通附近老鼠石丛山中,忍饥受冻坚持7昼夜。脱险后,他毅然集合部队,做迎接大军渡江的战斗准备。
1949年4月23日,尹彬率部进入蓉城,首任县军管会副主任兼县长。其后,历任中共巢县县委书记、泾县县委副书记等职。1973年病逝。
钱根洲
钱根洲(1894~1976),本县杜村乡五阳村人,著名竹匠,擅长制作“五坊”(糖坊、酒坊、油坊、豆腐坊、纸坊篾器用具和竹编生活用品,他编制的稻箩,不加竹圈与硬竹经梁,倒放于平地能承受一人重量。编制的篾席,可以折叠。在各种竹编用品上,能娴熟地编织各种花卉和图案以及“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民国期间,曾给九华山化城寺编制大宫扇一对和《九华山全图》一幅,均为传世竹编工艺精品。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本县乔木乡人,古汉语学家,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委员。
洪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即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古代典籍。民国24年(1935),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后,先后在安徽省立女中、浙江大学附中、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任国文教员、讲师、副教授。任教之余,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周礼》圈读过6遍,凡阅读过的经典名著,无不留有批点墨迹。
1955年起,洪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员、副教授、教授,并兼任南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语言教研室主任,《辞海》编辑委员及其分科(汉语)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他毕生献身于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曾撰写《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读周礼正义》、《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唐以前的发展情况》、《训沽杂议》等文,分别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1964年,在《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一文中,他提出了32条修正意见,语言学界评为“精辟、中肯”。1979年前后,完成了《中国历代文字学选注》、《训估学》等长篇论著,文笔精炼,资料翔实,有独到见解。在《训诂学》中,对《左传》“中寿”的考辨,语言学界评价为“足解千年疑案”,“令人叫绝”。
1979年秋,受教育部委托,主办高校“训诂学师资讲习班”。其时,他已70高龄,身体衰弱,且胃部隐痛时作,但他几次谢绝去医院查治的劝告,抱着“坚持到底、善始善终”的信念,如期开学上课。是年12月底,在最后一讲开始的第二天,突然胃部大出血,晕倒在厕所里。住院检查时,胃癌已至晚期。病榻上犹自责:“最后一讲未授完,没有完成任务……”。
1980年元月,溘然长逝。
王其刚
王其刚(1912~1981),本县杨田乡东南村人,少时,读私塾数年,后在布店学徒。民国20年(1931)起,与人合伙在百架桥、朱备店开棉布店。民国35年起,集股在蓉城开办“永昌祥”、“大纶”布店,被推举为经理,他思想倾向进步,从民国36年至建国前,一直与中共青阳秘密组织保持着联系,多次为游击队购买粮食、布匹及其它军需物资。
1949至1951年,王其刚先后被推选为城厢工商联代表,棉布业组长,城厢工商联副主任。1952年,曾代表安庆地区工商界出席省工商联筹委会,并当选为委员。1954年,任县工商联主委,并当选为本县第一届县人代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本县兴修指挥部副指挥。其间,他带领蓉城工商户积极参加“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组织职工参加抗洪抢险及疏浚青通河等社会活动。1955年,大纶布店(王任经理)首批进入公私合营,王其刚个人股金有300余元,从未拿过定息。“私房改造”时,主动将其私有的明三暗五的一幢瓦房,让出一半交国家房产部门管理。
1957年1月,当选为本县副县长。1960年1月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63年3月,政府、政协换届时,又连选连任。任内,他密切联系群众,兢兢业业,谦虚勤恳,为发展本县农业生产做了许多有益工作。1969年,下放回乡至杨田后,主动参加生产劳动,并协助大队工作,被中共青阳县委提名为省人大代表候选人,1976年后,先后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委员。因患胃癌于1981年8月23日21时逝世。
沈兰村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本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年(1935)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贪官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英汉、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他给儿童补习文化课,并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民国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经中共党组织安排,他以国民党杨田镇长的公开身分,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常赤脚穿草鞋为民众办事,深受群众爱戴。翌年11且间,因身分被敌特察觉,因而调至中共皖南特委机关工作。1941年5月,受命至无为汤家沟开展工作,后调至繁昌、铜陵等县,历任区长、宣传部长、公安局长等职。其间,他在敌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出生入死,组织发动群众,艰苦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1945年10月,随军北撤,任干部队指导员。翌年起,调任山东大学预科部主任。1948年,随大军南下,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直属干部队支部书记。翌年,先后任中共江淮五地委组织科长、皖北五专署公安局长。
建国初,沈兰村先后担任芜湖市公安局副局长及检察院检察长、省公安厅处长。1954年5月起,调至中央司法部门工作,历任中国司法部秘书主任、司法部教育、法令编纂司副司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委员及研究室副主任、司法部行政厅副厅长及办公厅顾问等职。1956年,曾以中国法学家身分,出任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沈兰村从事司法工作30余年,一直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专注司法研究和司法院校的建设,患病以后,犹念念不忘完善党的司法制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文
陈文(1915~1982),本县陵阳所村人。少时读私塾,稍长,随父种田。17岁起,先后在庙前中药店及蚌埠利丰商号学徒。民国22年(1933),壮丁中签,应征到县常备队服役。民国28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后任该队中共秘密支部书记。
民国29年初,中共青阳县委组织部长陈宗汉被国民党密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仍未获释。陈文提出“走马换将”的办法,即由陈文率领8名常备队士兵,去南陵县购置冬装用布,行经三里店时,让预约埋伏的新四军“捕获”,迫使国民党接受谈判,使陈宗汉获释。
民国36年,县常备队扩编,陈升任第四中队队长。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他将共产党员安排为班、排长,又和县常备队“十大巨头”结拜把兄弟,为其后长期虎穴斗争打下基础。是年10月,青、南两县常备队奉令联合“清剿”毗邻山区游击队,陈所部被指派为先遣队,先期抵达大格里,占领了山顶,待南陵“友军”行近,未及发预定联络信号时,陈果断地命令机枪手开火“打匪”,使该部伤亡惨重。由于陈文密令中共党员陈春生为尖兵,及时通知游击队转移,使敌人此次“清剿”行动一无所获。
1949年3月29日,为配合解放大军渡江,奉中共沿江工委指示,率县自卫团第二营四、六两个连队官兵及陵阳乡自卫队共270余人,在沙济杨梅村举行起义,编为沿江支队独立营,陈文任副营长。他率部在石埭稍事休整后,先进军石埭、太平,扫除敌军据点,继在泾县,南陵配合沿江支队歼灭国民党军一九二师。1949年5月,本县杜村大刀会暴动,他率部配合池州独立团一举将其歼灭。随后,率部至东流、至德剿匪,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战绩卓著,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1954年,调任解放军空军学院教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刻苦钻研业务,很快成为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员。“文革”中,横遭迫害,但始终泰然自若,时时以“活一天就要为党的事业拼命工作一天,死要死在党安排的工作岗位上”自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任空军学院部副部长,把全部精力用于加强学院的作风建设上。1982年4月26日,在学院行政管理会议上发言时,突患脑溢血逝世。
严秀英
严秀英(1926~1982),女,本县沙济乡崇觉村人。生前,任村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曾被评为地区“三八红旗手”。
1982年3月3日,严秀英回家午餐时,距村二三里远的脊山冲林场突然发生火灾,她立即操起柴刀,边跑边呼唤村民上山救火。赶到时,一股火焰正向林场“千亩林”蔓延,严秀英和几个村民,挥舞松丫,迎头扑打,很快将这股火焰扑灭。这时,另一股火焰被风卷到山腰,威胁着山顶毛竹林和毗邻的大片山林,严秀英又奋勇争先,沿着陡峭崎岖山道向山顶攀登。当她到达接近山顶的一条横排小道时,一股熊熊大火裹着浓烟正迎面窜上,身后村民们惊呼:“严主任,危险!火太大,不能再上了!”但她毫不犹豫地猛扑上去,奋力与烈火搏斗。突然,一阵旋风卷起一股烈焰从她身后窜来,严秀英陷入了火海之中……
严秀英牺牲后,中共青阳县委追授她模范共产党员称号,省妇联追认她为省“三八红旗手”,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陈维稷
陈维稷(1902~1984),字自濂,本县杨田梅溪村人,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中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是本县抗日战争时期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著名专家。
陈维稷出身书香世家,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赴英国里兹大学化学系攻读印染专业。民国18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针织厂,失败,继而改行从教,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纺织系、化学系教授。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维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开始走出课堂,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与安徽同乡同学方向明等共产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先后创办《起来》、《天天日报》等进步报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宋庆龄领导的救国会国际宣传部,编印过《日本侵华年表》、《日机疯狂轰炸在中国》等英文小册子。直至上海沦陷前,始终与救国会的郑森禹等坚持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民国27年3月,回归故里,旋与中共皖南特委、新四军军部派至本县开展工作的方向明等取得联系,与时任本县县长操竹友建立了统战关系,组建了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驻会副主任委员,他通过动委会,团结了一些进步士绅,吸收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在下设的青年工作团、特工团(儿童团)、巡回教育团工作。以公开合法身分,赴全县各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经常与进步青年谈论形势和国共两党合作问题。在他的帮助、支持下,李景白、许章法、许英汉、陈法周、徐育英、李光甫等先后至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通过他的活动,由新四军干部分期训练县常备队。
民国28年春,由方向明、袁国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是年夏季,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去重庆做统战工作。抗日胜利后,先后任上海中纺公司总工程师、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中英文化协会秘书等职。其间,他以官方学者专家身分,举行聚餐会,争取、团结上层人士,掩护在沪工作的中共党员,并为其搜集、传递情报,为江南游击队采购紧缺物资。民国38年1月,因身分暴露,被护送至解放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维稷负责对官僚资本的中纺公司接管工作,旋任上海市军管会轻工业处顾问。11月,调任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建国初期,致力于纺织生产的基础工作,领导制定了一整套纺织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总结推广各项先进工作方法,开展工艺研究和生产设备的选型定型。其间,在我国援建的缅甸纺织厂项目中,他先将缅甸棉花进行试验,据以制订工艺设计和设备方案,使这一援外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后,他一直专注新型纺纱、新型织布的科研工作,曾亲自组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历任一、二、三届理事长,多次组织人员出国考察,进行纺织科技交流;先后编辑出版《纺织通报》、《染织通报》、《纺织技术》、《纺织学报》等学术期刊。“文革”期间,顶住逆流,坚持期刊出版工作,并函嘱上海有关人士,组织人员编写纺织各行业“应用手册”,现已出版10套,约1000万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古稀高龄,多次主持新型纺纱、新型织布学术讨论会,使我国的新型纺织研究和开发,达到相当规模,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已八旬时,还精心规划,亲自主编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稿件由其亲自校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等学术专著。
1984年1月5日,在北京病逝。
许英汉
许英汉(1914~1984),又名健予、健吾,本县杨田梅溪村人。早年,任本村小学教员。民国27年(1938)夏,与沈兰村等组织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在陈维稷、方向明等人的教育影响下,投身革命活动。是年9月,被选送至新倒军军部教导队学习。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同到县常备队任副班长,同时秘密地在常备队中进行建党工作。民国29年2月,任中共青阳县常备队秘密支部书记(简称武装特别支部),是年9月,任中共青阳县委宣传部长,其间,他曾以县难民收容所所长公开身分,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翌年,通过陈次权的推荐,打入县军统调查室,任会报干事,曾机智地弄到敌人的电报密码,送交中共皖南特委。10月,因遭到敌特怀疑,奉令撤离至中共皖南特委。民国30年至翌年5月,调任中共泾县县委书记。其后三四年间,主要在皖南地区从事情报工作。在险恶环境中,多次潜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为坚持皖南游击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民国34年9月起,随军北上,先后任山东军区高级军官团二科科长及第四队政委。民国36年10月起,历任南下部队皖南干部队总支书、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政治部科长。
建国后,先后任芜湖市军管会秘书处长兼交际处长、皖南区统战部秘书主任、安徽省委统战部党派处长、芜湖市委统战部长以及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中共统战工作,坚持原则,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陈寿华
陈寿华(1960~1985),本县蓉城镇牌楼村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任本村民办教师。1980年应征入伍,分配到解放军八三一三部队侦察连。训练中,他勤学苦练,成绩卓著,先后5次代表连、团参加师、军组织的大比武,获得“训练标兵”、“技术能手”、“特等射手”等先进称号,并创造了“猿猴攀登法”,立下三等功。1983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团支部书记、班长、代理排长等职。
1984年7月,随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在收复“一一六”高地战斗前夕,先后3次到前沿阵地,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1985年2月26日,战斗任务下达后,他咬破手指,写下了“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血书,表达了人民战士的决心。
3月8日上午8时,战斗开始,陈寿华带领战友冲锋在最前头。当进攻部队突破越军第二道火力网,冲至距高地顶端20多米处时,遭到越军设在高陡石壁上一个暗洞的火力阻击。此时,陈寿华腿部负伤,他看到战友们几次攀登失败,便果敢地对身边的班长柯庭林说:“你们掩护,我上!倘若我牺牲了,你接替我指挥!”。在关键时刻,敌人的手榴弹将他的右手炸得鲜血淋漓,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紧扣石缝,奋力攀上石壁,将一束手榴弹塞进洞穴,越军洞毁人亡,进攻部队胜利地收复了一一六高地。陈寿华不幸身中敌人两枚手雷壮烈牺牲。
1985年,国家民政部批准陈寿华为革命烈士,八三一三部队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并追认为排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