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气候
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由于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如近地面风向复杂多变,平均风速较小,岩、坡、谷地温差较大,夏季昼热夜凉,地形雨明显,雷阵雨较平原地区多等。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6℃,年际变化较小,最大值为1978年的16.8℃,最小值为1969年的15.5℃;月际变化较大,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5℃。夏季,由于山间盆地具“锅底”聚热效应以及地表岩石增温较快等原因,比同纬度平原地区炎热,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高气温40.9℃。冬季,由于冷空气沿山坡向山间盆地积聚,故又比较寒冷。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极端最低气温为—13.2℃(1969年2月1日)。
附:石台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见第57页)
本县历年(1967—198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3召,最早为3月8日(1982年)。平均终日为11月13日,最迟为11月28日(1982年)。初终日数平均为236天,最高为1984年的254天,最少为1978年的209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为10℃的积温年平均值为5098.6℃。最多为1984年的5332.1℃,最少为1970年的4805.9℃。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平均终日为9月24日,最早为9月9日(1981年),最迟为10月11日(1975年)。
由于山地云雾及草木庄稼等植被的影响,本县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6、7两月(梅季)及9月(台风活动较旺,冷暖空气在本地交锋较频繁的季节)相对湿度较大,为81%或82%。12月、1月(隆冬季节,本地多为干拎空气控制)相对湿度较小,为75%左右。
2.降水
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毫米,除1978年降水量仅有940.8毫米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200毫米,最多达2166.8毫米(1983年)。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毫米。月际变化则更大,少时滴雨不下,多时(如1969年7月)达541.3毫米。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雨季),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其中又以6、7两月的降水最为集中,其降水总量约占整个雨季的43%。

附:石台县年降雨量分布图(见第59页)3.风律
本县由于季风环流和山地地形的综合影响,当风力较大时,近地面风向能表现出季节性的转换。冬季多行西北风,夏季多行西南风;当风力较小时,风向则较混乱而表现出涡旋性,或因受地形主导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某种固定性。又由于山脉、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作用,平均风速减小,累年平均值为每秒0.9米。
4.日照
本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1971年),最少为1483.7小时(1977年);月日照总时数平均为142小时,最多为304小时(1971年7月),最少为43.5小时(1980年3月)。按日照百分率39%推算,太阳年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05.6千卡,4—10月份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73.7千卡,其中7至8月份占全年总辐射量的24%。
5.蒸发
本县平均年蒸发量为1256.2毫米,最多可达1472.4毫米(1978年),最少为1097.6毫米(1970年)。蒸发的月际变化明显,月蒸发量的最大值为266.1毫米(1978年7月),最小值为23.1毫米(1972年2月)。
6.四季
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气象上规定,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时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按上述规定,根据1967年—1984年气象资料,本县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分:
春季,3月16日至5月20日,66天;
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123天;
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61天;
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115天。
本县春秋季短,各为2个月;冬夏季长,各为4个月。入春和入秋分别比“立春”和“立秋”推迟40—45天。入冬和入夏则要分别推迟15天左右。
7.特殊天气
梅雨本县平均入梅日为6月15日,最早入梅为5月30日(1971年)。平均出梅日为7月13日,最迟出梅日为7月25日(1979、1982年)。平均梅雨期为25天,平均梅雨量为388.1毫米。
霜本县平均初霜在11月9日,终霜日在3月19日。1967年至1984年,无霜期平均为234天,最长达271天(1984年),最短为210天(1979年)。
雪1967年至1984年中,除1970年县内未降雪外,其他年份均有降雪。平均初雪日为12月21日,最早在11月中旬(1969年、1976年11月16日即降雪)。平均终雪日为2月16日,最迟至4月上旬(如1969年4月4日仍降雪),最大积雪深度为21厘米(1977年1月30日),历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3天。最高达25天(1968、1976年)。
雷除因天气系统带来的系统性雷暴外,还有因山地热对流可产生的地方性雷暴。因此,县内雷暴日数较多,平均每年约有50天,最多可达65天(1973年),最少也有36天(1974年)。
雾县内平地年平均雾日22天。最多达40天(1982年),最少为11天(1974年)。冬季雾日多,夏季则偏少。高山上雾日超过平地。

附:石台天气谚语风
春东风,雨祖宗。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
一日南风三日暖,一日北风三日寒。
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比。
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起鱼鳞斑,晒稻不用翻。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刮风。
乌云遮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云亮脚,大雨落。
云打架,有雨下。
云往祁门天天睛,云往池州水滔滔。
雾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春雾一朝晴,夏雾晴半年。
河生雾,水上路。
天象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发大水。
春怕明星夏怕暗。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太阳披衣,明朝雨凄凄。
月亮生毛,大雨泡泡。
月亮毛茸茸,无雨便是风。
日出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物象
正月青蛙叫,秧苗催雨到。
蛇出洞,山戴帽,眼前就有大雨到。
睡猫面朝天,连日雨绵绵。
蜘蛛结网雨必停,蚂蚁搬家雨必淋。
鱼游头,雨淋头。
猫洗脸,狗吃草,不要三天雨就到。
水上浮青苔,晴天雨也来。
季节
“立春”不逢九,稻谷样样有。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立夏”要下(雨)。
“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
“冬至”晴,一冬晴,“冬至”雨,一冬雨。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6℃,年际变化较小,最大值为1978年的16.8℃,最小值为1969年的15.5℃;月际变化较大,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5℃。夏季,由于山间盆地具“锅底”聚热效应以及地表岩石增温较快等原因,比同纬度平原地区炎热,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高气温40.9℃。冬季,由于冷空气沿山坡向山间盆地积聚,故又比较寒冷。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极端最低气温为—13.2℃(1969年2月1日)。
附:石台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见第57页)
本县历年(1967—198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3召,最早为3月8日(1982年)。平均终日为11月13日,最迟为11月28日(1982年)。初终日数平均为236天,最高为1984年的254天,最少为1978年的209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为10℃的积温年平均值为5098.6℃。最多为1984年的5332.1℃,最少为1970年的4805.9℃。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平均终日为9月24日,最早为9月9日(1981年),最迟为10月11日(1975年)。
由于山地云雾及草木庄稼等植被的影响,本县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6、7两月(梅季)及9月(台风活动较旺,冷暖空气在本地交锋较频繁的季节)相对湿度较大,为81%或82%。12月、1月(隆冬季节,本地多为干拎空气控制)相对湿度较小,为75%左右。
2.降水
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毫米,除1978年降水量仅有940.8毫米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200毫米,最多达2166.8毫米(1983年)。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毫米。月际变化则更大,少时滴雨不下,多时(如1969年7月)达541.3毫米。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雨季),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其中又以6、7两月的降水最为集中,其降水总量约占整个雨季的43%。

附:石台县年降雨量分布图(见第59页)3.风律
本县由于季风环流和山地地形的综合影响,当风力较大时,近地面风向能表现出季节性的转换。冬季多行西北风,夏季多行西南风;当风力较小时,风向则较混乱而表现出涡旋性,或因受地形主导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某种固定性。又由于山脉、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作用,平均风速减小,累年平均值为每秒0.9米。
4.日照
本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1971年),最少为1483.7小时(1977年);月日照总时数平均为142小时,最多为304小时(1971年7月),最少为43.5小时(1980年3月)。按日照百分率39%推算,太阳年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05.6千卡,4—10月份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73.7千卡,其中7至8月份占全年总辐射量的24%。
5.蒸发
本县平均年蒸发量为1256.2毫米,最多可达1472.4毫米(1978年),最少为1097.6毫米(1970年)。蒸发的月际变化明显,月蒸发量的最大值为266.1毫米(1978年7月),最小值为23.1毫米(1972年2月)。
6.四季
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气象上规定,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时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按上述规定,根据1967年—1984年气象资料,本县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分:
春季,3月16日至5月20日,66天;
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123天;
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61天;
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115天。
本县春秋季短,各为2个月;冬夏季长,各为4个月。入春和入秋分别比“立春”和“立秋”推迟40—45天。入冬和入夏则要分别推迟15天左右。
7.特殊天气
梅雨本县平均入梅日为6月15日,最早入梅为5月30日(1971年)。平均出梅日为7月13日,最迟出梅日为7月25日(1979、1982年)。平均梅雨期为25天,平均梅雨量为388.1毫米。
霜本县平均初霜在11月9日,终霜日在3月19日。1967年至1984年,无霜期平均为234天,最长达271天(1984年),最短为210天(1979年)。
雪1967年至1984年中,除1970年县内未降雪外,其他年份均有降雪。平均初雪日为12月21日,最早在11月中旬(1969年、1976年11月16日即降雪)。平均终雪日为2月16日,最迟至4月上旬(如1969年4月4日仍降雪),最大积雪深度为21厘米(1977年1月30日),历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3天。最高达25天(1968、1976年)。
雷除因天气系统带来的系统性雷暴外,还有因山地热对流可产生的地方性雷暴。因此,县内雷暴日数较多,平均每年约有50天,最多可达65天(1973年),最少也有36天(1974年)。
雾县内平地年平均雾日22天。最多达40天(1982年),最少为11天(1974年)。冬季雾日多,夏季则偏少。高山上雾日超过平地。

附:石台天气谚语风
春东风,雨祖宗。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
一日南风三日暖,一日北风三日寒。
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比。
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起鱼鳞斑,晒稻不用翻。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刮风。
乌云遮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云亮脚,大雨落。
云打架,有雨下。
云往祁门天天睛,云往池州水滔滔。
雾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春雾一朝晴,夏雾晴半年。
河生雾,水上路。
天象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发大水。
春怕明星夏怕暗。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太阳披衣,明朝雨凄凄。
月亮生毛,大雨泡泡。
月亮毛茸茸,无雨便是风。
日出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物象
正月青蛙叫,秧苗催雨到。
蛇出洞,山戴帽,眼前就有大雨到。
睡猫面朝天,连日雨绵绵。
蜘蛛结网雨必停,蚂蚁搬家雨必淋。
鱼游头,雨淋头。
猫洗脸,狗吃草,不要三天雨就到。
水上浮青苔,晴天雨也来。
季节
“立春”不逢九,稻谷样样有。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立夏”要下(雨)。
“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
“冬至”晴,一冬晴,“冬至”雨,一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