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农村民房
旧时,农村建房多为砖木结构,耗材甚多。住宅规模,贫富悬殊,中等户以上多建明三间暗六间二弄一天井,并建后院,占地面积都在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以上。贫困户多为草棚或建土墙屋,占地面积一般在50至90平方米。
建国初期,农村住房整旧翻新居多。50年代建房大多为土木结构,60年代社队集体普建队屋、会堂、仓库等公共设施。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强调撤旧换新,迁村造田,建立“新农村”,1977年始,本县莘田公社赉田大队移村改田55亩,新建住房14幢,全力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总面积4.5万平方米,1979年竣工,每户4室1厅1个厨房。1978年冬,七里公社梅溪生产队,为消灭钉螺和改造居住环境,迁村建新房8幢,每幢房住5户,全系青砖瓦房,建筑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
进入80年代,农村建房速度加快。据1980年至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有1.1万多户建了新房,共新建和改建农房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的农房大多是砖木结构及少量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有前庭后院和水泥晒场。

建国初期,农村住房整旧翻新居多。50年代建房大多为土木结构,60年代社队集体普建队屋、会堂、仓库等公共设施。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强调撤旧换新,迁村造田,建立“新农村”,1977年始,本县莘田公社赉田大队移村改田55亩,新建住房14幢,全力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总面积4.5万平方米,1979年竣工,每户4室1厅1个厨房。1978年冬,七里公社梅溪生产队,为消灭钉螺和改造居住环境,迁村建新房8幢,每幢房住5户,全系青砖瓦房,建筑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
进入80年代,农村建房速度加快。据1980年至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有1.1万多户建了新房,共新建和改建农房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的农房大多是砖木结构及少量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有前庭后院和水泥晒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