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州来
今凤台县。系古国,春秋楚邑,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为吴所灭,后又属楚;敬王元年(前519年)又入吴。考王二年(前439年)吴王夫差迁蔡昭侯于此,遂改名下蔡。汉置下蔡县,明废,清析寿州东北境置凤台县。五代徙寿州治于此,宋废,金复置,明复于寿春置寿州。其地位处淮河北岸之滨,水陆交通甚便,为淮河流域战略要地之一。春秋时期,景王七年(前538年),楚令然丹筑州来城,以加强对吴之防备。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三月,后周大举进攻南唐,世宗柴荣亲临寿州(今寿县)城下指挥,为保证大部队通过淮河,遂将正阳关(今寿县西)淮河浮桥移架于下蔡,以渡周军。南唐遣将林仁肇率军千人前往破桥,未能得逞,此便成为后周军运的重要渡口。
二、濠州
又名钟离,今凤阳县东北之临淮关。系古国,春秋灭于楚,为楚邑。秦置钟离县,三国魏废,晋复置,晋安帝时改名燕县,北齐复名钟离,明改名中立县,不久改名临淮县。北齐以后,历为西楚州。钟离郡和濠州治所。其地位处淮河中游,为淮河地区水陆交通汇合处之一。西连汝(今河南省临汝县)颍(今阜阳市),东通楚(今江苏省淮安县)泗(今泗县东南),为建业(今南京市)之肩背,中原(今河南省)之腰膂。春秋时期,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楚令箴尹宜咎筑钟离城备吴。五代时期,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一月,世宗柴荣曾亲临濠州指挥攻城,企以占领濠州,夺取南唐江淮之地。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伪齐刘豫兴兵寇淮西(今凤阳、合肥一带),南宋朝议欲弃淮保江,左仆射张浚坚决反对。他力辩道:“淮南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则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江南未可保也”。又说:“淮东宜于盯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屯驻,以扼清江上流,淮西宜于濠、寿(今寿县)屯驻,以扼涡(河)颍(河)运道。所谓钟离天险,盖以控淮滨,防守要地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即于此参加郭子兴起义军,而后转战江淮,夺取天下。
三、巢邑
今巢湖市北隅。系古国,春秋时灭于吴。秦置居巢县,东晋置蕲县,隋改襄安县,唐改巢县。唐初置巢州,南宋置镇巢军,元置镇巢府治所于此。其地位处巢湖东岸,淮南铁路横贯其间。夏商时期,夏粱王昏庸无道,为商汤王所灭,桀放亡于南巢,即此。春秋时期,巢湖为吴、楚2国之屏障,因而,巢湖东之巢邑遂成2国边境之要地,为2国所必争,时为吴所有,时为楚所有。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十二月,吴国兴兵攻打楚国,吴王诸樊亲自率兵攻打巢邑,即被射死于巢城短墙之下。清时期,其地为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市)至安庆(今安庆市)之江北主要通道。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太平军占据巢县(今巢湖市),水陆连垒,不断向天京供应粮饷。清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李鸿章督团练数万攻打巢县,太平军痛遭失败,死伤数千。太平军巢县之失,对天京形成极大威胁。
四、长岸
又名峨眉山、天门山(两山隔江相对,望之如门)、博望山(两山夹大江相望,谓之博望),今当涂县西南大江两滨之东、西梁山,东岸名东梁山,西岸名西梁山。其地因两山岸江,相望数里,犹如江上之锁钥,为大江之关要。春秋时期,长江两岸没有开发,陆无通道,兵车不能行,惟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甚为方便。因之,吴、楚2国在长江中常有舟师之突,其要地则为东、西梁山。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冬,吴公子光率师伐楚,与楚军战于长岸,楚军大败吴师,获吴“馀皇”(吴先王之乘舟),即此。南北朝时期,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四月,南郡王刘义宣与江州刺史臧质,联合反刘宋,率10万大军,从江津(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出发,顺江而下,进攻建康。王玄谟率军进据梁山洲,依据东西梁山之险,大败刘义宣军,保卫了建康之安全。
五、寿春
今寿县。系古邑,战国楚地。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考烈王自陈(今河南省项城东北)迁都于此,命名为郢。楚汉相争时,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亦建都于此;汉初,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仍建都于此。秦置寿春县,东晋改名寿阳,南北朝刘宋改名睢阳,北魏复原名,明废入寿州,民国改名寿县。秦、汉为九江郡治所,魏、晋、南北朝为扬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隋、唐为寿州、寿春郡、寿春府治所,宋、元为安丰军、安丰郡治所。其地处淮河中游,水陆交通甚便,为南北主要通道之一,自古为南北分裂时期淮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寿州,控扼淮(淮河)颍(颍河),襟带江(长江)沱(沱河),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障。……自晋、魏用兵,与江东争雄者,未尝不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淮西为建康(今南京市)之屏蔽,寿春又为淮西之本源,寿春失,则出合肥(今合肥市),扰历阳(今和县),建康则不得安枕。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寿县城北淝水之上。晋军以8万兵力,战胜前秦百万大军,秦主苻坚中箭负伤,险遭毙命,前秦自淝水之败,即一蹶不振。南齐建元初年(479年),北魏南侵,在寿阳受阻败溃。永元二年(500年),南齐豫州刺史裴邃自合肥(今合肥市)袭寿阳,被北魏守军击退。次年,梁军又进攻寿阳,时值淮水暴涨,寿阳城几乎被水淹没,北魏军被迫投降,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后周讨伐南唐,南唐军坚守寿州。后周军虽迭克滁(今滁州市)、和(今和县)、光(今河南省潢川县)、舒(今潜山县)、蕲(今湖北省薪春县)之境,并东克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但由于寿州未能攻下,已占领的地盘终不能巩固。2年后,后周攻克寿州,致使“淮、泗以东,次第风靡”。“宋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南下吞并南唐,留守林仁肇曾请求南唐后主李煜拨给精兵数万自寿州出,收复江北旧境,然后据淮抵御宋军,李煜未予应准,致使南唐未能抵御宋军的进攻。及宋室南渡,即首推寿州为雄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高宗赵构命淮西诸军全力扼守寿州西北颍口(今颍河入淮之口),以保江表。明、清两代,亦皆以寿春为重镇,驻以重兵。
六、宣城
汉置宛陵县,隋改名宣城县(宣城县故城在今南陵县东青弋江镇)。西汉丹阳郡,晋宣城郡,隋、唐宣州、宣城郡,宋宣城郡、宁国府,元宁国路,清宁国府治所于此。其地陪辅金陵(今南京市),襟带杭(今杭州市)歙(令歙县),阻山(今皖南山区)控江(今长江),形势便利,据险而守,择利而动,可纵横大江南北,扼制江南孔道。东汉兴平二年(1951年)十二月,孙策夺占江东后,即率兵扫平宣城以东地区,控制宣城要地。而后,以宣城为基地,平定山越,使后方得以稳固。元至正十六年(1357年)五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市)后,即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取宁国路(今宣城),以控江南形势。宁国路城坚,久攻不下,朱元璋遂亲往宁国路督战,将城攻破。宁国路攻克后,皖南诸城望风披靡,所至皆克。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太平军建朝天京(今南京市)后,即遣辅王杨辅清率兵2万,水陆并进,进攻宁国府。陆路在芜湖(今芜湖市)、繁昌(今繁昌县)等地的太平军积极配合下,多次进攻宁国府;水师亦从金柱关(今当涂县西)入水阳江,直攻宁国府,与清军相持70余日。后因清军粮尽援绝,城破,清提督周天受被击毙。太平军攻占宁国府后,继续向皖南进军,顺利击破皖南诸县城。
七、姑孰
又名南州,今当涂县。西汉置当涂县于怀远(今怀远县东南),东晋侨置江南(今南陵县东南),隋移治姑孰。东晋侨置豫州、南豫州,南朝陈侨置豫州,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治所于此。其地西南有东、西梁山,形势险要,为控御自长江上流东下之要地。北有横江(今和县南江滨)、采石(今马鞍山市西南江滨),为控扼自江北南渡之咽喉。立国建康(今南京市)者,皆以姑孰为建康之屏障。《读史方舆记要》载称:“府(太平府,即姑孰)控据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今南京市)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今江苏省丹徒县)为北府,历阳(今和县)为西府,姑孰谓南州,而南州关要,比二方尤为切,其势然也。”东晋成帝时,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晋;南北朝萧梁武帝时,河南王侯景在寿阳(今寿县)举兵反萧梁;五代陈后主时,隋大举兴兵灭陈;元顺帝时,朱元璋率起义军占领江南等,皆由采石渡江,首先攻占姑孰,以此为立足之地,而后攻占建康。姑孰西南有金柱关,其地濒长江东岸,为姑溪河出口处,水阳江亦由此注入长江,素有金陵锁钥之称,清设长江水师九门提督于此。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底,太平军占领太平府后,即移城于金柱关,筑垒30余座,以保长江之交通线,从而使江上运输畅通无阻。
八、石城
又名铁店、苍埠潭,今贵池县西。汉置石城县,隋改名秋浦县,唐改名至德县,五代改名建德县,民国复改秋浦县、至德县,1958年秋与东流县合并为东至县。其地位处怀宁(今安庆市)东,贵池(今贵池县)西,九华(今九华山)等诸山据其东南,襟带江(长江)山(九华诸山),控扼肥(今合肥市)皖(今潜山县),居金陵(今南京市)之上游,当滨江之要道。或自怀宁向南指,或自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而北出,皆为必经之要地。三国时期,孙策占据江东,先驱除皖南诸山中丹阳太守太史慈、山越首领祖郎等势力,然后出此以袭皖城(今潜山县),而后再下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立国为吴。
九、东关
又名濡须口、栅江口、濡须坞、东兴堤,今含山县西南之东关。其地东为濡须山,西为七宝山,中为石梁,巢湖(今巢湖市西)水由此东流入江受阻,故凿石梁以通水,因名濡须水、石梁河,又名天河、栅口水、东关水。由于东关山川险阻,北控巢湖,南扼长江,又当江淮间交通之要道,因而,自东汉以来,即为兵家争夺之要地。东汉未年,孙权于东关附近的濡须水北岸筑城,曹操也在对岸置栅,两军对垒,皆力夺东关。南北朝时期,梁天监二年(503年),萧梁欲修复东兴堤,提高巢湖水位,以灌北魏淮南之地。北魏扬州刺史元澄,上表对北魏宣武帝元俗说:“萧衍(梁武帝)频视东关,欲令巢湖泛滥,以灌淮南诸城,淮南之地,将非国有”。于是,元烙令其先发制敌,立即进攻东关,从而,打乱了萧梁的部署,在此期间,南北双方多次争夺东关,皆欲以此作为进攻前哨阵地。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北周军入侵淮南,占领东关,一举控制了整个巢湖地区,长江天险为陈与北周共有,对陈造成极大威胁。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太平军分兵水陆2路进攻东关,以控江北要道。清寿春总兵玉山在港口设下沉船和梅花桩,以阻水路,自率精兵,以阻陆路,但未能阻止太平军的进攻。太平军攻下东关后,获稻米16万担,对解决天京(今南京)粮饷,保卫天京,起了重要作用。
十、采石
今马鞍山市南采石镇。镇北临江有山,谓采石山,山有巨石突出江中,谓采石圻,又名牛渚圻、采石矶。其地北连建业(今南京市),密迩畿邑。牛渚圻与横江(今和县东南江边)隔江相对,形势险要,自古东障金陵(今南京市),西屏八皖(今安徽)等地,乃京西之门户,控扼长江中游之咽喉,为历史上著名的津要之处,素称采石“江津襟要,此为最冲”,“采石之险甲于东南”。后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今和县)出发,渡江直捣刘繇的牛渚营,夺取采石,威震江东,开创了东吴立国的基业。孙策死后,孙权先后派遣周瑜、陆逊等名将在此屯兵,以稳定鼎立局面。孙氏兴邦于此,也失国于此。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帝司马炎遣大军进攻牛渚,吴主孙皓命丞相张悌、丹阳大守沈莹领3万精兵迎战。沈莹提出扼守采石,以逸待劳,张悌却坚持渡江出击。结果,吴军渡江后,全军覆没,晋军乘胜东下,直逼建业(今南京市),灭亡了东吴。因采石为长江中游南北之津要,“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今镇江)渡者十之一”。隋灭陈,宋灭南唐,皆由采石渡江而成其业。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驱60万大军兵临采石,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奉命前来犒师的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面对“两淮皆陷”的险恶形势,挺身而出,整顿队伍,调兵遣将,大败金兵于采石江中。虞允文采石大捷,对捍卫南宋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军从和州(今和县)出发,南渡夺取采石,以采石为基地,一举夺取金陵。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义金田后,第二年春即占领采石,并从采石出发,攻取南京,建都为天京。
十一、大雷
又名雷池、雷港、大雷江、雷江口,今望江县东。晋置戍,陈置大雷郡,隋改望江县,为浔阳(今九江市)下游之重要防地。东晋义熙六年(4i0年)八月,卢循农民起义军因久攻建康(今南京市)不下,遂返师浔阳。回军途中,在此遭东晋官军伏击,损失惨重,起义军被杀及落水淹死者1万余人,卢循单舸逃走。东晋征西将军庾亮《报温峤书》曾称:“足不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要中垒将军温侨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人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即此。
十二、历阳
又名和阳,今和县。秦置历阳县,明初废入和州,民国改州为县。晋以后,历为历阳郡、豫州、南豫州及和州治所。其地位处淮南要冲,江表藩蔽。城东南之横江,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之重镇。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今镇江市)为北府,历仍为西府。欲夺金陵(今南京市)必争2府。隋、宋、明等3王朝统一江南,皆由此渡江而成其业。南宋时期,和州人曾利用和州城之坚固,进行了著名的抗金斗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金帅完颜宗弼攻破和州,即率兵渡江南侵。金兵去后,和州军民共推兵马都监宋昌权领州事,复率众坚城固守。第二年五月,金兵北归,和州军民即据城以抗,给金兵以重大杀伤,完颜宗弼中箭负伤,险亡。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复为金兵占领。后金兵又在新塘(今和县西南)遭和州军民突袭,被俘数百人。金兵遭此之击,方知当时未守和城之误。清时期,和州乃为清军与太平军必争之地。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在裕溪(今芜湖市裕溪口)、西梁山(今和县西南江边)、驷马河(今和县西北)等处筑成防御阵线,加强防御力量。清军建南北大营,组成包围圈,力图攻灭天京,而和县则成为清军守卫北大营的前哨阵地和太平军保卫安庆(今安庆市)通向天京(今南京市)的交通要道,两军遂在和州展开争夺战。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在和州与清军反复争夺10多次,战死清军万余人,一度恢复天京与安庆的江北交通线,保卫了天京的安全与粮饷供应。
十三、小岘山
亦名昭关山,今含山县北昭关。春秋时期为吴、楚之界,庐濮往来之冲,伍子胥过昭关,即此。《通鉴》注:“六朝都建康(今南京市),自历阳(今和县)西趋寿阳(今寿县),自寿阳东向建康,大、小岘山(大岘山位于小岘山东)为往来要道,而小岘尤为险扼。”南北朝时期,刘宋孝建元年(454年)二月,江州(今九江市)刺史臧质串连南郡王刘义宣(荆州刺史)反刘宋。刘义宣即令其亲信南豫州(今和县)刺史鲁爽,同时发兵进攻建康。四月,刘义宣兵至梁山(今当涂县西南),鲁爽亦布兵于大、小岘山。鲁爽酒醉出阵,被刘宋政府军战死。刘义宣、臧质闻大、小岘山之败和鲁爽之死,皆亡魂丧胆,后大败而逃。南齐永元二年(500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举寿阳城投降北魏,东昏侯萧宝卷遣中书令萧懿等率军前往讨伐,其前军即屯于此,并以此作为讨伐寿阳之出发阵地。
十四、鹊头、鹊洲、鹊尾渚、鹊岸
今铜陵县西北之鹊头山为鹊头,繁昌县北之三山为鹊尾,繁昌县北江中之洲为鹊洲,鹊头山江对岸(今无为县界)为鹊尾渚,自鹊头山至三山之大江为鹊江,两岸为鹊岸。其地江流险要,江中多洲,荻港(今繁昌县西)一带江面狭窄,南岸多丘陵,为大江冲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吴成为东南强国之后,势力逐渐向西北方向扩张,吴、楚2国常相攻伐,鹊江一带则成为吴、楚2国主要战场之一。周景王八年(前537年)九月,楚会7国诸侯之师伐吴,吴败于鹊岸,即在鹊尾渚。南北朝时期,鹊江一带为建康(今南京市)刘宋明帝刘与赭阳(今九江市)晋安王刘子勋两大主力决战之地。泰始二年(466年),刘子勋为与刘争夺帝位,遂发兵进攻建康,遣左将军孙冲之、龙骧将军薛常宝等为前锋,进据赭圻(今繁昌县西南新港镇),遣豫州刺史刘胡屯兵鹊尾,遣右卫将军陶亮屯兵鹊洲,向建康展开攻势。刘闻讯,即遣建安王刘休仁率兵迎击,将其歼灭于鹊江地区(今铜陵县至繁昌县沿江两岸)。民国38年(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进行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从铜陵县至繁昌县段江面首举强渡成功,并攻克铜陵、南陵、芜湖等地,继而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十五、合肥
今合肥市。古庐子国,又名巢伯国。春秋时属舒国及群舒诸国,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置合肥县,东晋改名汝阴县,隋复改合肥县。南北朝萧梁置合州,隋置庐州、庐州郡,唐置庐州,元置淮州总管府、庐州路,明置江淮行省、庐州府,治所皆于此。其地位于皖中巢湖北岸,介于江淮之间。东连吴、越(今江苏,浙江境),北接开、归(今河南境),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南北孔道,金陵(今南京市)屏障之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西问申、蔡(今河南境),北向徐(今江苏省徐州市)寿(今寿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附其背;淮西有事,必争合肥。三国期间,合肥先为孙权所控,后为曹操所占。魏、吴双方在合肥交战达32年之久,孙权曾6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但终不能得。晋以后,合肥常为南北双方争夺。五代十国时期,吴主杨行密,即在庐州任刺史发兵起家。宋南渡以后,合肥尤为要地,常屯兵于此。抗金名将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江东宣抚使张浚、东京副留守刘等,曾相继在合肥抗击金兵,以保江右。明初,朱元璋起自江淮,因合肥居“江淮襟要”,即首先遣军夺取合肥。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智取合肥后,江淮明军则顷刻瓦解。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认为庐州“绾谷江淮,四战之区,为兵家必争”,遂遣丞相胡以晃率西征大军10万余,攻占合肥,置军镇守,对经略江北,保卫天京(今南京市)起了重要作用。
十六、池州
今贵池县。五代改秋浦县置贵池县。自唐以后,历为池州、池州路、池州府治所。其地襟带江(长江)山(九华山等诸山),控扼肥(今合肥市)皖(今潜山县),居金陵(今南京市)之上游,当滨江之孔道。或自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而北出,或自淮南(今寿县)而南指,可舟可徒,为设险之所。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太祖赵匡胤遣10万大军灭南唐,则先以战舰取池州,而后以步骑从采石(今马鞍山市西)南渡,故池州有金陵长江上游屏藩之称。元时期,朱元璋为与徐寿辉(后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数次遣兵攻占池州,反复争夺这一战略要地。至正十六年(1357年)六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市)后,即向长江上游方向发展,遣中翼大元帅常遇春率兵攻占已被徐寿辉占领的池州。至正十八年五月,徐寿辉向长江下游扩张,遣部将赵普胜自枞阳(今枞阳县)进攻池州,将池州攻占,生擒朱元璋守将赵忠。朱元璋深知池州系战略要地,恐徐寿辉以此为基地继续东下,又于至正十九年五月,遣部将俞通海,以突然袭击手段将池州收复,以后又屡败徐寿辉军。自此,池州便成为朱元璋向长江上游发展的主要基地之一。
十六、亳州
今亳县。秦置谯县,北周于县置亳州,隋废,唐复置,后改亳州为谯郡,不久又改为亳州,宋改为谯郡,金复改为亳州,明省谯县入州,民国改亳州为亳县。其地走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宋(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之郊,附颍(今阜阳市)寿(今寿县)之背,南北分疆,为争衡之所。三国曹魏有事江淮,辄顿舍于此。其后南北相争,莫不以此为必争之重镇。南宋因亳州为金兵所据,而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竟不可复。今亳县北临陇海铁路,东靠津浦铁路,西近平汉铁路,其战略地位更为重要。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曾三克亳县,占领这一战略要地。第一次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为牵制陇海路国民党军北调,一克亳县;第二次于同年9月,为配合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战略展开,二克亳县;第三次于次年1月,为掩护人民解放军中野第十一纵队南下,三克亳县。豫皖苏军区三克亳县之战,给国民党军以重大创伤,对建立豫皖苏根据地,配合全国战略性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八、顺昌府
今阜阳市。秦置汝阴县,元废,清置阜阳县。三国、晋置汝阴郡,唐置颍州、汝阴郡,宋置颍州、顺昌军、顺昌府,金置颍州,清置颍州府,治所皆于此。其地东蔽濠(今凤阳县东北之临淮关)寿(今寿县),西出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不特可以固淮服之藩篱,实恃以通中原之声气。且川泽流通,田畴沃衍,耕屯于此,兵食可足。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陈州人毋乙、董乙,为反对后梁残酷统治,领导陈州农民举行起义,攻占颍州,占据要地,并与淮南取得联系,威震中原。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二月,南宋东京副留守刘前往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赴任,途中得知金兵南侵,即在顺昌府与当地军民共同守城,抗御金兵,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从而迟滞了金兵南侵。
十九、宿州
今宿州市。汉置符离县,东晋废,南北朝萧梁侨置淮阳县,东魏改名斛城县,北齐复改符离县,元省符离县入宿州,民国改宿州为宿县。唐置宿州,宋置符离郡,金、元、明、清置宿州,治所皆于此(唐以前治古竹邑,即今宿州市北之符离集,后移治今宿州市)。其地西翼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宋(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北控邳(今江苏省下邳县)徐(今江苏省徐州市),南襟濠(今凤阳县东北临淮关)寿(今寿县),东限淮(河)泗(水),津浦铁路贯其中,汴水经其北,乃舟车要会,淮北战守所资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始皇遣大将王翦率兵60万伐楚,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杀楚将项燕,略定楚国,即今宿州市南蕲县集。秦二世无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900名戍卒,举行大泽乡起义,连克蕲(今宿州市蕲县集)郅(今濉溪县临涣集)、(今河南省柘城县)、谯(今亳县)等城,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其大泽乡即今宿州市东南西寺坡。唐咸通九年(868年)十月,庞勋领导桂林(今广西省桂林市)800戍卒举行起义,北上攻占宿州,一日内扩军数千人,形成一支强有力的起义军,宿州成为庞勋起义军的重要基地。而后又在宿州击败朝廷从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派来的镇压军,乘胜北渡濉水(今濉河),攻占徐州。宋时期,宿州亦为宋、金所必争。金认为,“符离和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齐(今山东省临淄县)鲁(今山东省曲阜县)之屏障,符离不守,彭城必失,彭城一旦攻陷,齐、鲁则危急,破在旦夕。”乃遣将纳兰班烈、穆延斯塔率兵3000,固守宿州。明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死后,其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与朱元璋长孙朱允争夺帝位,在宿州境内淝河(北淝河)之上,大败南军都督平安,攻占宿州。由于朱棣取得了宿州这一前哨阵地,继而在灵璧击溃南军诸将,南下渡江,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民国末期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宿县城,切断国民党军南北联系,锁住徐州,为各个歼灭淮海地区内国民党军诸兵团创造了条件,对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二十、泗州
今泗县。汉置虹县,东晋废,后魏复置,后周废,故城今五河县西,唐复置虹县,移于夏丘城,清废,民国改名为泗县。清康熙时泗州没入洪泽湖中,徙州治于此。其地北接中原(今黄河下游地区),南通吴会(今江浙地区),素称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宋(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吴(今江苏省江都县)楚(今江苏省淮安)之冲,齐(今山东省临淄县)鲁(今山东省曲阜县)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道。唐咸通九年(868年)十月,庞勋起义军占领徐州后,分兵2万进攻泗州(故城),水陆布兵,锁断淮流,在泗州城下全歼唐镇海军4000余人,起义军围困泗州7个月,使漕运断绝,对唐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南宋时期,泗州常为金、宋争夺之地。开禧二年(1206年)六月,南宋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韩胄率兵伐金,首先遣武义大夫毕再遇与镇江都统陈孝庆攻占泗州,以此为基地,向金进兵。民国年间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八师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为配合刘邓大军向豫东出击,于民国35年(1946年)8月主动进攻泗州,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东线兵力,对豫东战场支援甚大。
二十一、正阳
有2镇,今颍上县东南居淮水之西者名西正阳,颍水由此入淮,称颍口;今寿县西居淮水之东者名东正阳,亦称正阳关。2镇夹淮相对,历为南北货物水运之要道,商贾集聚之所。《读史方舆纪要》载称:“淮东要害者在清口,淮西要害者在涡、颍口,欲固两淮,先防三口”。清口在今淮阴县西南,为泗水入淮之口,涡口在今怀远县东,为涡水入淮之口,颍口即今西正阳镇。3口均为河运交通要镇,为兵家所必争,在淮西者,颍口尤甚。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后周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李谷,率军进攻南唐,即从正阳架设浮桥,渡过淮河,以攻寿阳(今寿县)。南唐遣神武统军刘彦贞率兵2万前往寿阳,协同清淮节度使刘仁赡进行抵御。李谷久攻寿阳不下退保正阳。刘彦贞急于夺回正阳这一战略要地,不听刘仁赡劝阻,即轻率进兵,结果被后周军击败,葬身正阳。唐天二年(905年),朱全忠进攻淮南,即屯兵于此。清时期,捻军曾占领正阳,清军为夺回这一战略要地,调集大军与之争夺。捻军因寡不敌众,退往六安。
二十二、蚌埠
又名蚌步集,今蚌埠市。其地滨临淮河南岸,傍山依水,淮河流经市北,津浦铁路横贯其间,淮南铁路接轨于此,系津浦路南段之冲途,水陆交通之枢纽。向南为南京之屏障,向北为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之门户。《北伐战史》载称:“如大军北上有事于徐(今江苏省境)鲁(今山东省境)地区,若能攻克蚌埠,渡过淮河,则战略之胜算,己不远矣!”因而,国民革命军将蚌埠作为进退集结之地。解放战争时,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国民党军主要集结地域之一。
二十三、滁州
今滁州市。汉全椒县地,东晋侨置顿丘县,隋改名新昌县,又改名清流县,明废,民国改名滁县。东魏置南谯州,隋置滁州,唐置永阳郡,后改滁州,宋置永阳郡,元置滁州路,后改滁州,明置滁州治所于此。其地四面环山,津浦铁路贯穿其间,为长江北岸之第一门户。兵家言:“和州(今和县)、滁州、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及较远之庐州(今合肥市)等地,均为直接掩护大江之军事据点。此等地点如一旦丧失,大江便完全暴露于敌人直接攻击之下,所谓大江之险,已失其半矣!”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后周大举进攻南唐时,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于涡口(今怀远县东北)挫南唐军后。直趋清流关(今滁州市西北),败南唐守军,攻占滁州。后周因得滁州,为经略江北取得了重要战略据点;南唐因滁州之失,长江已丧屏蔽,对南唐造成极大威胁。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六月,朱元璋因濠州(今凤阳县东北临淮关)起义军首领争权夺利,恐大事不可为,遂分兵攻占滁州,另图发展,史称滁州为“明太祖先声”。明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李自成视滁州系江北重要战略要地,攻克和州(今和县)后,即集兵数十万进攻滁州,因明总理五省卢象升率大军来援,只得撤兵北移。清时期,太平军数战滁州、乌衣(今滁县东南)、清流关等地,夺取滁州这一重要战略要地,以保天京之安全。
二十四、芜湖
今芜湖市。汉置县,唐武德以后为镇,南唐析宣城、当涂2地复置芜湖县。清为芜湖道治所。其地位处长江南岸,“东控勾吴(今江浙地区),南连荆楚(今湖北省境)”,“扼中江之险”,乃皖南之重镇和门户。长江流经市西,水阳江、青弋江汇流由市南入江。宁芜铁路、皖赣铁路、芜铜铁路及芜屯公路,皆起于此。该地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为江南交通枢纽,系历代兵家争战之地。春秋时期,此为吴国之西陲重镇,称鸠兹,常为吴、楚争夺。东汉未年,孙策大破刘繇后,遣大将陆逊屯兵于此,以镇江东。刘备未发迹前,曾对孙权说:“江东形势,先有建业(今南京市),次有芜湖”。孙权迁都建业后,为拱卫都城,立即在芜湖大兴土木,积粮屯兵。东晋时期,中原“五胡乱华”,北方统治者每次南侵,芜湖皆首当其冲。唐未天下纷争,赵盘据宣州,遣兵控制芜湖,以绝其敌手杨行密的粮道。杨行密在芜湖外围港连筑5堰,节节拦蓄江水,以提高水位,保证军粮运输,终于战败赵,夺取芜湖。南宋偏安江左,芜湖为其江防要地,与金兵隔江相峙。清顺治、乾隆年间,朝廷数次加修芜湖城堰,以此作为控扼大江南北的口岸。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将此作为屏障天京之要塞,始终遣重兵戍守,太平军在芜湖争战10年,为保卫天京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五、安庆
今安庆市。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因怀宁去江远(故城今潜山县),控御为难,遂移怀宁县于槎洲(今安庆市),并筑宜城。宋置安庆府,元置安庆路,后改安庆府,明置江宁府,清、民国置安徽省,治所于此。其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上控洞庭(今洞庭湖)、彭蠡(今鄱阳湖),下扼石城(今南京市)、京口(今镇江市),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自古即被视为“江介之要冲”,“金陵(今南京市)之门户”,“长江之津要”。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侯景率军焚掠建康(今南京市)之前,曾遣其部将任约屯驻安庆,以防后顾之忧。自隋以后,因安庆上控淮(河)淝(河),山深水衍,为“战守之资”,在军事上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攻占安庆,以江淮为基地扩张势力,建立了吴国。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世宗柴荣讨伐南唐,由于攻拔安庆,占领了这一要地,才迅速平定淮南。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宁王朱宸濠,为与武宗朱厚照争夺帝位,起兵10万,经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顺流而下,首先围攻安庆。因安庆城垣坚固,围攻18天而不得,被迫撤兵退保江西。崇帧十年(1637年)元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东进,连营百里,欲占安庆,经略江北。因明军婴城固守,围攻14天,未能攻破,只得撤兵进至潜山(今潜山县)。清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和六月,太平军两占两失安庆后,始认识守住安庆,则长江上下游水运畅通,芜湖粮食可源源接济天京;安庆如失,则长江千里之险阻,尽为清军所有,天京失去安庆之屏障,军输与粮食均有被截之虞。是年九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占安庆后,石达开亲自坐镇,在此构筑城防工事,并以安庆为中心,向皖北、皖南发展,陆续攻占20多个州县,从而使安庆成了天京的西部屏障。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湘军攻陷安庆,从此太平天国之国势急转直下,步入灭亡之命运。
二十六、广德
今广德县。汉故鄣县地。汉末孙权析置广德县,南北朝梁改名石封县,隋更名绥安县,唐复改名广德县(故址今广德县东,五代后汉移广德县城于今址),宋于县置广德军,元升为广德路,明初改为广德府,改县名为广阳,不久改府为州,以州治广阳,省县入州,清置广德直隶州,民国改州为县。其地位于苏浙皖3省交界处,杭州湾之纵深。以广德为中心,素有宣(城)郎(溪)广(德)丘陵之称。南通杭州,北达芜(湖)宁(南京),系太湖南走廊,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期,金兵多次从广德入侵临安(今杭州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兵从马家渡(今南京市西南)渡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后,金帅完颜宗弼从溧水南(今江苏省溧水)进攻广德,直逼临安。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率兵迅速赶至广德,邀击金兵,在广德境内连打6仗,6仗皆捷。由于广德之胜,滞迟了金兵对临安的进攻。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在第三次解天京之围中,忠王李秀成自浦口(今江苏省南京市长江北岸)率军驰往芜湖,集该地太平军,以闪电之势,疾趋广德而占之;然后以广德为基地,分兵攻占杭州(今杭州市)等地,断围困天京的清江南大营10万大军粮饷,调动清军南下,在英王陈玉成的配合下,一举将清江南大营粉碎,大京之围遂解。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从杭州湾(今杭州市东)登陆后,迅即攻占广德。然后分兵郎溪、芜湖,迂回南京,南京遂陷。
附:安徽地形图(1977年版):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