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经费
清代,本县教育经费,系由上级拨款和地方县学田租、孔庙祀产、私人所捐学田以及其他公产收益中开支。康熙十一年(1672)、乾隆二年(1737)先后两次共置田65亩,作为教育经费。私塾经费,全赖开馆者或塾师收取束修维持。
民国期间,设学校基金田,乡中心国民学校基金田150亩~160亩,保国民学校基金田50亩~60亩。乡、保学校经费,在基金田田租中开支,如有不敷,由乡公所摊派。私立学校均由狡董筹资作为办学经费。崇实中学曾以陈惟彦资助的房产的历年房租,作为教学经费。
建国后,全县公办中小学办学经费,包括人员工资、行政经费和基建维修费用等,均在县财政经费和国家少量拨款中开支。
此外,尚有少量的学杂费及勤工俭学收入。据统计,1974年全县有校办工厂8个,年产值2.10万元,收入1.60万元;校办农场31个,计有土地150亩,果园61亩,茶园633亩,年产粮食1.90万斤,农副业收入1.40万元。1976年后,学农、学工基地有所减少。民办小学、幼儿班的人员工资和基建维修费用,实行少量公助,大部分由当地社队(乡村)自筹解决。
1978年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为162.08万元,比1980年增加65.75%,6年中年平均递增10.64%。
1980-1985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民国期间,设学校基金田,乡中心国民学校基金田150亩~160亩,保国民学校基金田50亩~60亩。乡、保学校经费,在基金田田租中开支,如有不敷,由乡公所摊派。私立学校均由狡董筹资作为办学经费。崇实中学曾以陈惟彦资助的房产的历年房租,作为教学经费。
建国后,全县公办中小学办学经费,包括人员工资、行政经费和基建维修费用等,均在县财政经费和国家少量拨款中开支。
此外,尚有少量的学杂费及勤工俭学收入。据统计,1974年全县有校办工厂8个,年产值2.10万元,收入1.60万元;校办农场31个,计有土地150亩,果园61亩,茶园633亩,年产粮食1.90万斤,农副业收入1.40万元。1976年后,学农、学工基地有所减少。民办小学、幼儿班的人员工资和基建维修费用,实行少量公助,大部分由当地社队(乡村)自筹解决。
1978年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为162.08万元,比1980年增加65.75%,6年中年平均递增10.64%。
1980-1985年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