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历史文物
楚国“郢爰”金币一枚,呈不规则方形,长约1.7厘米,宽约1.4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币上有“郢爰”二字,系1983年4月,在横渡乡新桥生产队发掘,今存徽州地区博物馆。
鱼龙洞石刻位于六都乡鱼龙村鱼龙洞右侧石壁上,长0.6米,高0.5米。明万历戊戌年(1598)九月楷书刻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毕锵游鱼龙洞律诗一首,今字尚存。
吴应箕手书碑刻清初吴应箕抗清作《泥湾观兵题壁词》(共56字),后人仿其手迹镌刻碑上,立于大演乡吴村口“读书亭”内。亭于“文化大革命”中拆除,碑尚存。
吴铭道手书石刻位于大演乡吴村河旁石壁上。上书吴铭道手书“古雪山民钓石”六个大字,今字尚存。
太平军楹联此联两幅。用朱砂书写于六都大夫第(今为住房)正厅俩侧四根木柱上。文曰:“庭余草色囗(失存)文藻,座有兰言惬素心”,“麒麟阁上声名显,彪虎丛中品格超”。
太平军石刻三角旗刻于今丁香镇胡村鲁小发住屋石门额上,面积近43.3平方厘米。旗中刻一楷书“石”字。相传系石达开部为纪念所刻。
画幅《云里龙》和《松虎图》系清代画家李林所作,长2.4米,宽1.2米,各盖有三方篆体印章,其中之一是“臣林之印”,左下角落款“壬午春花朝日,写于沅头之玉庄山房,时年七十七,天壁山樵李林画。”两画技艺精湛,现存珂田乡三合村竹溪队李炳璜家。
红军联络红灯一盏,系珂田乡鼓溪村革命烈士王运珍当年所用联络信号灯,今由其子王观今收藏。
新四军所用小闹钟抗成时期,新四军某部驻河口(乡)新棚根据地时所遗留,后由朱文赋收藏至今。
2.著名遗址
尧田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位于小河镇尧田村殷新公路旁。1970年开垦荒地和挖掘耐火泥时发现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镰等若干件。1980年徽州地区博物馆派员捡拾,带回馆藏。
鸡公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位于莘田乡三义村鸡公岩小河畔。1975年前后改河造田中发现石斧、石凿、石锛、石刀计15件及部分陶片,面积约10余亩,已全部改成了水田。
镇国寺遗址位于贡溪乡杉山。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分里寺、中寺、外寺,全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共1500余平方米。唐开元(713)初年,唐玄宗屡诏镇国寺义安禅师入朝,均被谢绝,因此割三个乡税租以膳僧众。后几经兵燹,寺毁僧离。现仅外寺尚存庙宇1幢,高5米,外观两层。原内设地藏菩萨佛像,毁于“文化大革命”。
园会禅林遗址原名清心寺,位于小河镇会主山,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后毁于兵燹。至清顺治十六年(1660)卞上人(和尚)来到古刹废地重建寺舍,更名“园会禅林”。寺有堂、室、门、庑、斋橱、莞库等,后因年久失修而颓记,仅存碑记。清末民初,九华山僧妙清来访,复又募资重建,仍名“园会禅林”。至1966年尚有佛寺,僧房20余间,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现石碑尚存。
中共党政机关与农民暴动故址,主要有:
秋浦县委机关故址民国21年(1932)设于珂田仙寓山庙内,已废。
石青太中心县委故址民国23年设于七都经堂庵,已废。
江南特委、贵池县委故址民国24年同时设于丁香小南阴边住舍内,已废。今为了香镇红桃村小南队。
皖南红军新棚总医院故址民国23年设于新棚大桐坑老屋内,已废。今为河口乡新棚村第二队。
郑村暴动指挥部故址民国23年农历腊月设于“郑氏宗祠”,已废。今为小河镇郑村。
3.古建筑
毕府亦称“尚书府”、“宰相府”。位于广阳镇中街,系明时历任吏部、工部、户部尚书的毕锵于万历丙戌年(1586)告老还乡时明神宗赐建。府院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前后三大进,分设东厅、西厅、前厅、后厅,全为砖木结构。三进镂阁依次排列,屋顶飞檐翘角,气势宏大,梁、柱、门窗楼刻各种花卉、鸟兽图案。府中庭院楼阁、花园凉亭错落成趣,大门门媚上悬挂一块皇赐大竖匾,上书“状元及第”;大门两旁的对联为“四部尚书第”、“三朝元老家”。府前石板大道两旁置数对石狮、石马、石人和石鼓。大道上横跨石牌坊一座,牌坊顶端上部有一石制竖匾,刻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毕府在陈村水库蓄水前拆除。
唐氏宗祠位于大演乡唐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通面宽18.1米,通进深22.2米,脊高7.8米,分前厅、后厅。斗拱、梁、架结构严密,镂刻精细。前檐柱头科有枫拱。今梁、柱已腐蚀,后墙已废。
陈氏祖屋位于大演乡小剡村,建于明末。通面宽13.74米,通进深9.8米,脊高5.6米,明间两前檐柱为棱柱。今后厅已废,其余完好。
吴氏祖屋位于大演乡高田,建于明代,通面宽17.3米,通进深10.1米,内布柱42根,前檐斗拱有下昂结构。令部分梁、柱腐朽。
汪氏宗祠位于兰关乡琏溪村,建于明代。通面宽24.6米,通进深33.1米,脊高10.2米,中有天井,斗拱、梁架,棱柱等镂刻精细,今保存完好。
舒氏厅屋位于横渡乡香口村,建于明末。通面宽11.9米,通进深13.35米,脊高6.3米,中设天井,厅内楼雕各种鸟兽花草。现保存完好。
崇德堂戏台建于珂田乡徐村的崇德堂(祠堂)内,系清代建筑的木结构的戏台,面阔14.30米,进深6.0米,台高1.9米。台面呈“凸”字形,台面至天花藻井3.96米。原台沿围有木制花格,四个柱头饰有狮子头。戏台两旁有台梯可供上下,两侧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化妆用,下层置放衣箱、道具和取暖火盆等。藻井原有1.30米见方的莲花浮雕,今已毁。藻井四周绘有白底青色菊花图案。梁枋间饰有彩绘山水花卉。此戏台供本地及外地戏班演出,建国前演过目连戏,建国后演过黄梅戏。今戏台仍存,但毁损严重。
大夫第牌坊位于六都乡大夫第村,系明代为旌表大夫李正兴所建的一座砖石牌坊。四柱三楼冲天式,正楼高4.3米,左右次楼高3.75米,坊宽7.6米,檐下设砖石斗拱,正楼面额上刻“大夫第”三字,今正楼顶已毁。
沈氏节坊位于六都乡良坦村下首,坐东朝西,建于清乾隆丙寅年(174台)。三楼砖石结构,坊宽5.45米,正楼高5米,两次楼高3.6米。正楼石额上刻书“乾隆丙寅年奉旌表礼部儒士李正滨之妻沈氏节坊”。“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4.古墓葬
宋学士王墓明万历三十二年《石埭县志》载,王墓“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城子山(今在城安附近,属祁门县),初葬陵阳山,绍兴二十一年改葬于此,题曰显墓”。
明按察司副使李廷章墓朋万历《石埭县志》载:李墓“在广阳南一里许一都石坦之境”,今已淹入太平湖。
明南京户部邱中汤希闵墓明万历《石埭县志》载:汤墓“在县西二十余里四都金堂冲(今在广阳乡内,属黄山市),有神道坊一座,有少保毕公碑记”。
明布政使李崧祥墓在珂田乡杨树村虾形山,建于明嘉靖年间,历时三载,占地10条亩。墓前设有拜台友石人、石马、石狮、石虎、石羊等。1966年冬,“造反队”炸墓取棺。棺木质地坚硬,棺内盈水,李尸保存完好,身着明代官服,口含3块金钱,墓内陪有兰花布10余匹及其他古玩物。今李崧祥墓地仅存石柱一根,其余全部被毁。
上一篇:(七)档案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