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医院、诊所
县医院民国29年(1940)在龙岩镇(今七都镇)首建公立医院——县诊疗所,30年改为县卫生所,翌年改为卫生院,时有医务人员及管理、工勤人员14人。民国38年初,卫生院因经费被当权者贪污而自行解体,时院内15名医务人员分散各地自谋职业。
1950年,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议案,成立石埭县人民卫生院,设病床10张。1958年院内医务人员增至25人,病床增至30张。门诊部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针炙科、注射室、换药室。1959年并入太平县医院。
1965年改原贵池县医院七里分院为石台县人民医院。1966年移址重建县医院,用房面积2045平方米,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及院办公室。时院内病床50张,全院职工共24名。1970年医院增设中药房、中西药制剂室、病档图书室,床位增至70张。1975年,设大内、大外两科。1977年在沿河路南新建1700平方米的门诊楼。至1985年底,县医院总面积达6841平方米,床位增至95张,医务人员、职工增加到118人;设有8科6室,医疗器械比较齐全,技术力量逐步充实,成为县内的医疗中心。
联合诊所民国时期,县内私营国药商店一般附设诊所,另有少数社会医生分散行医。
1952年,县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各区、乡成立卫协小组,入会者30余人。是年,横渡区芦荔乡始建个体性质的中医联合诊所,有中医5人。1956年县卫协组织,将个体中西医人员组织起来,成立4个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全部纳入公社卫生院,属集体性质,人员统一由国家调配使用。
乡镇(公社)卫生院1951年在七都组建区卫生所,属全民性质,为本县农村公办医疗机构之始。1952年起又陆续组建了横渡、贡溪2个卫生所。1958年联合诊所与卫生所合并组建成集体性质的公社卫生院,时有七都、横渡、贡溪、六都等4个卫生院。1965年,新建县时,有公社卫生院12所,床位5张。1971年起,七都、小河、占大卫生院改称“中心卫生院”,至1978年,全县已有3所中心卫生院及14所公社卫生院。1985年,14所乡、镇卫生陈,建筑面积计1,14万平方米,床位109张,工作人员14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4人。
合作医疗室1969年3月,七都公社黄河大队首建合作医疗室,全大队150户、607人,参加合作医疗的占95%。合作医疗经费由大队统筹,每人每年交款1元,不足部分从公益金中解决。社员治病费用采取自理、缓交、公助三种形式。1970年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县内合作医疗室猛增至112个,至1976年全县已有97%的大队组建了合作医疗室。合作医疗室一般有“赤脚医生”2至3名,提倡“三土(土药、土方、土法)上马”、“五自(自认、自采、自种、自制、自用)创业”,处方以中草药为主,西药为辅,在实现合作医疗期间,部分条件较好的合作医疗室对群防群治和方便群众就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部分合作医疗组织因条件不具备,组建不到一年就名存实亡。
1981年后,赤脚医生更名为乡村医生。1983年底,县内合作医疗室均转由乡村医生开业,其中合医合药的3个;部分合医合药的5个;村联办的6个;户联办的1个;专门承包防疫的26个,个人承包的79个。
附:县中医院1986年经批准将七里卫生院和城关门诊所合并组建为县中医门诊部,在秋浦路西段建670平方米楼房开业,时有医务人员24人,1987年改称县中医院,人员增至26人,设简易病床5张,分中医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针炙、推拿、痔瘘、妇产等科。
2.设备
建国初期,本县医疗机构设备器械简陋,仅有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血压表等,病床数未超过10张。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陆续购进的设备和器械有50毫安X光机1台、万能手术床1张、产床1张、无影灯1台、高倍显微镜1台、恒温箱1只、干燥箱1只、电动离心机1台、光电比色计1台、高压消毒器1台、腹部手术包若干套等。病床增至200余张(包括血防简易病床)。70年代后,医疗设备和器械逐年增加,病床数保持在250张左右(包括血防简易病床)。1985年底,全县主要医疗器械设备如下:
手术器械类有乙种、丙种刀包、腹部刀包、计划生育手术包近50套,另置有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电动或脚踏吸引器、器械柜等。
检查设备类有电冰箱12台,另置有恒温箱、干燥箱、分析天平、显微镜、电动离心计、光电比色计等。
抢救器材类有氧气瓶20只、推车8台、同步呼吸器2台,另置有氧气袋、氧气吸入器、担架等。
消毒工具类各种类型高压消毒器21台,各医疗单位均置有电高压消毒锅。
制药设备有粉碎机、切片机、封口机、真空泵、电蒸馏水器等。
放射防护类有铅屏风、铅裙、铅手套等。
诊断治疗器具类有双球X光机20台(其中30mA14台、50mA4台、200mA2台)、分光度计2台、万分之一分析大平1台、高倍显微镜30台、病理切片机1台、心电图机6台、超声波诊断仪2台、万能手术床4张、牙科综合治疗机1台、万能产床2张。
病床294张,其中县医院95张、中心卫生院及乡卫生院病床109张、血吸虫病防治站(所)90张。
此外,县医疗卫生部门拥有救护车4辆,吉普车1辆。3.医疗技术水平
建国前,县卫生院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疾病。建国后,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1985年,县医院诊治水平已达到:
内科对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能作出正确诊断和实施有效的治疗。80年代以来,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较大的进展。
外科能作阑尾切除、疝气修补、痔切除和肛瘘及肠、胃、脾、胆手术;可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乳房癌根治、胃癌根治和直肠癌根治手术。
泌尿科能作肾切除、肾盂、输尿管、膀胱切开取石和前列腺、睾丸切除等手术。
骨科能作各种长短骨骨折复位、固定(包括内外固定、髓内钉及骨髓炎死骨病灶清除)及骨科急诊手术。
脑外科急诊处理开颅、血肿清除术。
妇产科能作剖腹产和子宫外孕手术及卵巢囊肿切除、子宫肌瘤切除、子宫癌行子宫全切、子宫脱垂、行阴道前后壁切除修补及经阴道行子宫切除等手术;能作计划生育四项手术。
五官科能作上颌窦和乳突根治、乳窦钻开。喉切除、鼻中膈纠正、鼻泪管吻合、扁桃腺切除、青光眼、白内障、眼球摘除、倒睫和异状胬肉切除等手术。
口腔科能作颌骨囊肿切除、唇裂、颌裂修补、下颌骨游离骨科复位、颌下腺、舌下腺囊肿切除、腮腺混合瘤瘤体加前叶切除、舌体神经瘤切除、甲状舌骨囊肿切除和下颌骨慢性肾髓炎清除等手术。
检验科能作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和血清生化电解质部分酶类测定,能进行血液、尿液、大便及脑脊液等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能作涂片、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和一般尸检;能作骨髓片细胞学检查。
放射科能进行全身各部位的摄片检查以及尿系、胆系造影、脑血管造影和断层摄影。
4.节育手术
1965年县医院始行节育手术,“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冲击,仅有少数人采取节育措施。1979年后,随着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加上实行相应的计划生育措施,县内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人数明显增加。据1982年统计,已落实节育措施的11560人,节育率达82.97%。1985年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15474人,节育率为92.2%。
上一篇:(二)卫生人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