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品种及其分布
本区畜牧业资源较丰富,但品种比较单调。畜禽主要种类有牛、猪、鸡、鹅、鸭及少量驴、骡、羊、兔等。
(一)家畜类
本区各县市均饲养牛,品种分水牛和黄牛两大类,以水牛为主。饲养量年均约16万头。其中水牛约15万头,品种主要有东流水牛、上海水牛、摩拉水牛、秦川牛,主要分布于圩区作耕畜;黄牛约1万头,大都在北部和西南低山丘陵地带。80年代末,少数地方饲养“黑白花”等品种奶牛。
东流水牛是地方良种,在本区饲养繁衍历史已久,已成为地方种群。该牛种体形偏大,公牛平均为450—500公斤,母牛一般为400—450公斤。力大体健、性温驯,适于水田役用。其外形肩峰微露,角呈半月形弯曲。颈以下有月牙状“颈带”,蹄大而圆,行动迟缓。
猪在本区各县市普遍喂养,且喂养历史悠久。年饲养量140—150万头,年出栏55—56万头。主要品种有江淮黑猪、圩猪、内江猪、荣昌猪、太湖猪等。引进品种有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杜洛克等。巢湖市庙集、无为县牛埠、和县姥桥、庐江县金牛及含山县张公乡关帝庙等地,是饲养母猪的集中地。60、70年代以后,由于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仔猪猪源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了本区需要,而且有部分运销外地。1990年,全区引进良种公猪43头,繁殖了杂交一代仔猪15万。其中,进行人工授精达2500窝,产仔猪2.3万头,大大提高了繁殖量。
江淮黑猪是地方良种,属肉脂兼用型,已成为地方种群。毛黑,头轻,面平,嘴直长,颈细长。额与头呈流线型,大耳下垂至嘴角处。四肢坚实,体质健壮,乳头达8对以上。成年公猪体重90—140公斤,成年母猪达80—130公斤。繁殖性能较好,每窝产仔猪9—13头左右。大约克夏猪,又称大白猪,是引进良种,属腌肉型体表品种。体大,毛色全白,头长,颜面长而呈中等凹陷,耳薄而大,稍向前立,胸深广,背平直稍呈弓形,腹充实而紧,后躯宽大,但下腿部欠充实。体重6月龄约90公斤,一年达160—190公斤,成年体重可达350—380公斤,每窝均产猪仔10头左右。
历史上本区羊的饲养量很少,仅分布在一些丘陵山区。建国后虽有所发展,但增长缓慢。80年代饲养量约为1.5—1.8万头。品种为苏联美利努、考力代羊、安徽白山羊等。主要分布在和县、含山县、巢湖市等部分丘陵地区。
(二)家禽类
本区家禽品种繁多。鸭类地方优良品种有巢湖麻鸭;引进品种有北京鸭、昆山麻鸭、绍鸭、卡几鸭、康拜尔鸭、樱桃谷鸭。鹅类地方品种有巢湖白鹅;引进品种有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东北豁鹅和雁鹅等。鸡类引进品种有罗斯蛋鸡、罗曼蛋鸡,星杂579AA肉鸡和浦东肉鸡。
本区地理环境优越,是放养水禽的良好牧场。群众向有饲养群鹅、群鸭的丰富经验。1985年,国家将本区列为全国第一个水禽良种繁殖基地及禽产品加工基地,先后建立起良种鸭场、鹅场,禽产品加工厂以及羽绒加工厂等。
80年代,养鸡业在本区发展很快。相继建立起众多的大中小型鸡场,区内基本形成了以巢湖市凤凰鸡场、巢湖市种鸡场等国营种鸡场为龙头,以个体养鸡户为网络的商品蛋鸡良种繁育体系。1989年,巢湖地区外贸冷冻厂引进星杂579AA肉鸡,1990年已饲养种鸡7000多只,并在庐江、含山等县兴建万只肉鸡饲养场,其产品主要是出口日本。一个外向型肉鸡生产、加工体系基本形成。饲养鹌鹑也在巢湖市的中垾、烔炀等地兴起,且发展很快。
1990年,全区禽类饲养量为4280.6万只,其中鸡2766.8万只,占64.6%;鸭532.3万只,占12.4%;鹅981.4万只,占22.9%。其中地方良种有巢湖麻鸭、巢湖白鹅。巢湖麻鸭,属蛋肉兼用型,体重约为2.25—2.5公斤。年产蛋约100—180只,每只蛋重70克左右。本品种适宜野外放养,尤宜沟塘稻田之中散放。该品种肉质细嫩,皮薄骨脆,是制作“南京板鸭”、“无为熏鸭”和“庐州烤鸭”的优质原料;巢湖白鹅,属肉蛋兼用型。特点是适应性强,适宜粗放饲养。成年白鹅体重3—3.5公斤,年产蛋35—45只,每只蛋重160克左右。区内丘陵圩区均有分布。
引进良种有西德罗曼蛋鸡、星杂579鸡。西德罗曼蛋鸡,1987的由安徽省畜牧局从西德罗曼公司引进祖代鸡,1988年引进父母代鸡。母鸡18—20周龄见蛋,22周龄开产,高峰期产蛋率为90—93%,12个月产蛋285—295只,蛋壳棕色,平均蛋重63.5—64.5克。星杂579鸡,1984年由巢湖市凤凰鸡场从北京市第二种鸡场引进。18—20周龄开产,每只鸡年产蛋270—280只,平均蛋重62克以上。
二、疫病防治
(一)疫病
牛的多发病有流感、瘤胃滞缓、风湿症、心衰竭、锥虫病、炭疽、巴氏杆菌病、口蹄疫、流行热等。建国后,巢湖市、庐江、无为等县于1956、1958、1966、1976、1983、1987年均发生过牛流行热。此病虽发生区域较广,但未造成过大的危害。1965年在含山示范农场发生恶性卡它热,造成9头牛死亡,后未蔓延。1966年,在和县香泉发现水牛热,1967年扩散到含山县褒山乡,但未向外地传播。1979年,在和县乌江乡发现水牛白血病,危害不大。1980年底,在无为县发现伊氏锥虫病,后蔓延全区。仅1981至1983年,即有35004头水牛、黄牛发病,发病率23.2%,死亡4652头。病死率13.3%,成为本区危害水牛最大的疫病。多年来,经过不断查治,发病率已逐年下降,少数地方虽仍有流行,但多呈慢性或带虫状态。
解放初期,猪瘟在全区广泛流行,到1990年,该病仍是本区生猪死亡最主要的疫病。1980至1989年,全区每年猪瘟发病为4—5万头,病死率达90%以上,占死亡总数约一半。1971年,在巢县烔炀区首先发现猪传染性水泡病。1973年6月,蔓延到庐江、无为等县9个疫点。1984年,随着O型蹄疫的消灭,该病也销声匿迹。另外,猪丹毒于50至60年代流行于区内各地,是仅次于猪瘟的传染病。60年代初,始用猪丹毒菌苗预防。至70年代末,疫情大为减少,流行趋于缓和。1986年后,各地又有零星散发。1978年8月,受区外疫情扩散影响,庐江县杨柳乡和矾山镇约400头猪发生猪链球菌病。是年10至11月,该病在巢县15个公社、61个大队爆发流行,发病4293头,发病率16.6%,死亡1162头,病死率27.1%。1958至1965年,区内各地有猪气喘病发生,以后逐年下降。80年代后期仅有零星发生。
对鸡、鸭、鹅等危害性较大的主要疫病有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禽霍乱、鸡白痢、鸡传染性鼻炎、喉气管炎、支气管炎、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鹅瘟等。
(二)防治
建国初期,全区只有少量民间兽医为畜禽治病。1952年,各县成立兽医协会。60年代,各县在农技推广站内配备专业畜牧干部1—2人。1962年,各县相继成立畜牧兽医站。1990年全区共有畜牧专业干部194人,畜牧兽医人员1115人。全区大部分乡镇皆设有畜牧兽医站(点)。
各级畜牧兽医组织建立后,在“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下,对主要畜禽疫病采取了常年防疫、检疫、消毒等综合性技术措施。经过多年努力,已消灭了牛肺疫,猪水泡病、恶性卡它热等。炭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除外),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猪气喘病已获控制,同时基本摸清了流行于区内畜禽主要疫病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疫病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5—1990年全区畜禽饲养、出栏情况表
上一篇:第三节 林业
下一篇:第五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