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冶金
境内矿藏丰富,冶金业宋代即有记载。清代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达到一定的水平。解放前夕,区内冶金行业全部停业。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各县兴办一批钢铁冶炼及辅料生产企业。1958年全区产生铁1.91万吨,1959年为2.59万吨,1960年为3.23万吨,1961年为0.25万吨。因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大部分企业关停,仅存钟山铁矿一座。1988年庐江县砖桥乡与安庆月山铜矿、省冶金厅供销公司联营建石门庵铜选厂,拥有固定资产250万元,日处理矿石100吨,到1990年底共生产金属铜926吨,产值1250.1万元。
1966年为解决马钢辅料供应问题,将原东风石矿扩建为年产30万吨石灰石规模的企业,1981年由于剥采失调停产,1990年仅有少量开采;1970年无为县黄龙乡办集体陶器厂改为无为粘土矿,属地方国营企业,1990年产粘土矿3000吨,产值40万元。
1988年4月利用军工技术优势,由巢湖市和7410工厂等单位联合建立巢湖市轧钢厂,主要生产一般建筑型材。该厂生产Φ40mm螺纹钢,填补省内空白。1990年产值420万元,创利税107万元,产钢材3500吨。
1990年全区有独立核算冶金工业企业14户,创产值226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68万元,在职职工959人。
二、煤炭
境内煤炭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西起庐江县东郊经无为县西北部,巢湖市南部,含山县中北部至和县北部的范围内,已探明储量1228万吨,其中工业储量589.4万吨。
区内煤炭的开采利用始自明正德年间,时有潜山县人来巢南(今巢湖市银屏秀芙乡)“开天井矿”。清代以后,银屏一带小窑煤开采一度兴旺。太平天国时,含山县关镇乡江家脑煤田开采。民国29年(1940),国民政府军李本一部曾在含山县仙踪中头山组织开采。民国31—33年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巢县南部、无为北部组织开采。民国35年国民政府军某部曾强迫当地居民在无为青苔山、十八亩地掘井挖煤。民国37年,驻巢南山区由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配合解放战争,在无为石涧、太平、打鼓庙、白牡山开办煤矿,作为对敌斗争的联络点。与此同时,无为西北群众也自发挖煤。
新中国成立后,本区煤炭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区内巢县、无为县、含山县先后成立煤矿,组织开采。
1954年,巢县政府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成立顶山、散兵葡萄岭、梅家岭等采煤工区,1958年又增加岱山银屏人民公社的基山大队,秀芙人民公社的白状大队两个工区。同年巢县政府成立小窑煤办事处,把上述5个工区合并为胜利煤矿,职工800人,由“小窑办”统一管理、调配、经营。1959年产原煤11.09万吨。由于煤炭资源零散,不宜规模开采,1961年1月停办。后由基山大队组织小规模零星开采。1956年无为县石涧高级农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在浪尖山掘井一口,1958年由省重工业厅接管,成立国营无为打鼓煤矿筹备处,同年又成立国营青苔煤矿。之后两矿合并,成立无为县打鼓庙煤矿。下辖4个工区,职工3000余人,1963年下马。1969年2月,无为县昆山公社开办昆山煤矿;1970年4月含山县关镇人民公社,在王家山建一平巷、一通风斜井,1976年因资源枯竭停办,累计产原煤6380吨。
1970年,全区煤炭工业由地区工业局实行归口管理。随后各县相继成立矿山管理机构,煤矿走上正规开采、安全生产的轨道。1970至1986年国家投入资金545.7万元,开采矿点增至33个,累计生产原煤333.8万吨。80年代,巩固既有社办煤矿,并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从1981年起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发展了一批新矿点。1990年全区在册矿37个,(其中县办国营矿1个,乡镇矿17个,村办矿5个,农民集资办矿14个)。年产万吨矿井有11个,当年产原煤31.48万吨。
区内主要煤矿国营昆山煤矿,位于无为县城西南55公里的昆山乡。建于1969年2月,由原昆山公社筹办,当年建井口一个,职工80人,产原煤0.2万吨。次年8月由该社前河大队经营开采,增加井口3个。1974年5月又归公社经营,年产原煤3万吨。1984年12月转为地方国营,1986年进行扩建和技改。矿井从60米水平向140米水平延伸,增大3#井的提升能力,年设计能力为6万吨。
该矿自1969年到1990年底,累计生产原煤54.78万吨,上交利税107.93万元,固定资产270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