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路
民国19年6月(1930),合巢线建成通车,这是区内第一条公路。至民国26年,又建成汤池至塘串河、无为至芜湖、和县至裕溪口、乌江至巢县等路段,通车里程近300公里。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深入内地,区内多数公路的路基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合巢、乌巢等公路经整修后通车。民国38年初,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区内各民主政权及支前机构发动群众修复、新建合浦、柘乌、巢无、军二等11条公路,计410.5公里(含肥东、肥西两县及三河市)。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公路分期分批修复、改造。1952年,修复、改造了合浦、柘乌、军二等干线公路。此后,国家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等方式,先后扩建、改建了合裕、巢庐、巢无等路,并对合浦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1965年,全区通车里程975公里,其中干线564公里。70年代初,合裕路中段首先铺筑渣油路面,至80年代初,区内干线公路铺筑渣油路面及渣油表处基本完成。同时,还修建、扩建了部分支线公路。1986年,312国道经过巢湖市栏杆乡的5.02公里路段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1990年,区内有一级路4公里(不含312国道),二级路33公里,三级路177公里,四级路714公里,等外路881公里,共1809公里。
(一)干线
1990年,区内有干线公路658.8公里,以合芜公路为纵轴线,构成全区公路网的主骨架。
合(肥)浦(口)线自合肥,经店埠、柘皋、含山、全椒至江苏省浦口,全长174公里。区内长42.3公里,路基宽10—12米,路面宽7.5米,渣油路面;有桥梁6座,总长150延米。涵洞186道,最大纵坡6.0%,最小弯道半径60米,技术等级四级,设4个养护道班。
该线始建于民国14年,民国19年6月11日举行通车典礼。抗日战争爆发后,路基被毁严重。抗日战争胜利后,经整修恢复通车。民国36年巢县县政府主持修建柘皋至油坊集段,9月31日竣工。民国38年春,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支前部门发动群众对该路进行了突击抢修。建国后,国家于1952、1955、1969年三次整修该路,路面由原来的3.5米拓宽到5.5米。1971年开始铺浇渣油路面,次年底基本竣工。1987年,省拨款215万元,对该路再次拓宽、改造。
合(肥)芜(湖)线原名合裕路,北自合肥市,经撮镇、烔炀、中垾、巢城、林头、沈家巷、裕溪口至无为二坝,全长122公里。区内长94.1公里,是沟通本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公路之一。
民国19年(1930)巢县到裕溪口曾有简易土路。民国24年,这段路基被改建为淮南铁路一段。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将合肥至裕溪口段铁轨、枕木拆除。抗战胜利后,此段路基再次改作公路使用。1956年3月,安徽省公路局新建合肥至裕溪口公路,次年3月通车,全长112.6公里,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60年代中期将路基拓宽至9米。1973年开始铺筑渣油路面,并将路基拓宽为9—12米,路面宽7米,1978年竣工。1977年,裕溪口至二坝段建成,该路更名为合芜路。1978年后对巢县青台山52—54K、含山太湖山79—82K路段进行改建。1983年12月,合芜路拓宽改造工程动工,1986年10月1日竣工。境内28—58K段为二级路,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主车道为6米,慢车道为3米,58—62K巢湖市区段为一级路,路基宽31米,路面宽15米,机动车道宽15米,并设分隔带各2米。
军(埠)二(坝)线自合(肥)安(庆)公路舒城县境军埠起,经庐江汤池、庐城、白湖、无为蜀山、襄安、无城、新河、汤沟至二坝,全程148.8公里。境内长143.8公里,1990年除江堤段、襄安至白湖段为泥结碎石路面外,其余路段均为渣油表处路面,路基宽9—12米。
民国24年修通无城至二坝土面公路,继后又建成汤池至塘串河公路。民国29年日本占领军强拉民夫修通无城至襄安临时公路。民国38年初,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抢修无城至军埠的公路。至此,全线贯通。1976年开始逐段铺筑渣油表处路面。
柘(皋)乌(江)线自巢湖市柘皋镇起,经夏阁、巢城、半汤、清溪、含城、西埠、和城至乌江镇,全长100.2公里,是联结合浦、合芜、巢无、巢庐等线的重要线路。
该路始建于民国5年(1916),是民国政府规划的京(南京)陕(陕西)国道线的一段。民国19年柘皋至巢县段通车,次年巢县至含山清溪段建成;民国24年全线竣工通车。路基宽7.5米,路面宽3米,泥结碎石路面。民国26年冬路基被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50年代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整修、改造,路况明显好转,可晴雨通车。1975年3月,开始逐段铺浇渣油路面。1978年位于巢县北郊的七四一O工厂扩建,将狮子口至小佛岭段2公里征入厂区,1979年沿凤凰山腰另辟新线。1981年将23—24K路段改建为宽8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对21—23K路段进行改道取直,新线路移至原路东部,从安徽省维尼纶厂铁路专用线路基下穿过,立体相交。1986年和县至马鞍山汽车轮渡通航。从和县濮城至轮渡口段2.5公里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自此,柘乌公路成为进出马鞍山市的重要通道。1989至1990年,巢湖市半汤路路面拓宽至50米;含山县城50.4—52K段、和县县城78.3—80.4K段,路基加宽至30米,路面加宽至15米,两侧设1米分隔带和慢车道;乌江镇街道1.1公里改建为水泥路面。
巢(湖)无(为)路由巢城起,经吕婆店、芙蓉岭、石涧至无为县城,全长42.3公里。路基宽8—11米,路面宽6—6.5米,渣油路面。
该路基本沿古代无为州至巢县官道修筑。民国38年春,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抢修成宽4米的简易公路。1958年地方政府两次组织民工7万余人次,在简易公路基础上拓宽改建,当年5月全线竣工,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5至1977年全线铺浇成渣油路面。
巢(湖)庐(江)路由巢城起,沿巢无路至2.2K处分道,经散兵、槐林、盛桥至庐江县城,全长76.2公里,路基宽9—12米,路面宽7米,渣油路面。
该路于1956年修建路基,1959年全线铺成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对该线进行全面改造,路基拓宽至9—10米,路面宽增至7米并铺浇渣油,底层为泥结碎石,部分为灰土结构,1979年竣工。
三(河镇)庐(江)路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二级公路合(肥)铜(陵)路的一段,自肥西三河镇至庐江罗进,长23.57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砂石条路面。该路于1986年1月开工兴建,1989年9月底建成通车,1990年11月交由庐江县公路局接养。合铜路庐江县城至枞阳段正在建设中。
(二)支线
建国前,区内修建了一些等级低、路面窄的简易公路。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县又兴建一批简易土路,经多次整修和拓宽改建,至1979年一个联络省城和地、市、县、乡(镇)的公路网基本形成。1980年后,公路建设步伐加快,等级不断提高,支线改造由注重里程向提高公路等级转变。1990年,全区除无为县、和县尚有6个乡未通车外,其余249个乡可晴雨通车。
1990年全区公路系统接养支线统计表

二、桥梁
建国前,区内公路桥梁都是木架桥和临时性简易便桥。50年代末,建巢湖水闸桥、巢湖船闸桥,计长116延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60年代新建、改建串河桥、巢城桥,均为30米以上的中型永久性桥。70年代新建、改建50米以上大、中型桥梁21座,计长2302.7延米。1980至1990年,新建、改建大、中型桥梁7座,计长742.4延米。1990年,区内共有各类公路桥梁247座,总长7674延米,其中长度为100米以上大型桥梁13座,30米以上的中型桥梁84座。
(一)乌江大桥位于柘乌路终点乌江镇,跨滁河,是安徽、江苏两省界桥。1956年由江苏省、安徽省共同投资建成组合梁木架桥,长51.5米,7孔;1966年安徽省公路局投资改建为3孔石拱桥,长45米;1971年滁河拓宽时将石拱桥拆除,在该桥上游建成灌注桩基础双曲拱桥,长105.2米,宽8.69米,荷载汽13吨,拖60吨。
(二)二坝立交桥位于无为县境合芜路118K处。1982年建成长85米3孔、双曲拱公跨铁立交桥,不久拆除。1984年,由上海铁路局、安徽省公路局共同投资,在原基建立交桥。1986年投资325.65万元,增建灌注桩。桥长230.26米,车道宽9米,两侧安全带各宽0.35米。该桥有10孔,其中9孔跨径均为16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1孔跨径为25米,系混凝土装配式T梁。荷载汽20吨,拖100吨。该桥是省内最长的斜、弯、坡公跨铁立交桥。(三)徐家渡桥位于巢湖市中垾乡新圳村,合芜路52K+280处,跨柘皋河。1957年建成木架桥,中段配贝雷式钢架,长84.8米,宽4.5米,单向行车。60年代中期,大部分木桩及桥面严重腐烂,1969年由省公路局投资24万元建成双曲拱空腹式永久性桥。长109.54米,3孔,每孔跨径30米,桥宽7.15米。1976年桥基下沉,中孔变形。1978年省公路局拆除旧桥,在原桥北侧重建T型梁桥。桥长104.5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高9米,钢筋混凝土桥面。荷载汽15吨,拖60吨。
(四)王福渡桥位于无为县城东1.5公里的军二路上,跨西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船建浮桥,1952—1964年改用木铁趸船,1971年两岸搭起长30米的木架便桥连结趸船,1973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台墩T型桥,灌注桩基础,长133.8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0.95米,6孔,每孔跨径20米,中孔正常水位高12米。荷载汽13吨,拖60吨。
(五)山东湾大桥位于无为县西南金牛至牛埠公路上,跨西河。1978年由省公路局投资兴建,次年4月通车。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18.5米,宽7米,3孔,中孔跨径为30米,荷载汽13吨,拖60吨。
(六)牛屯河大桥位于含山县铜城闸镇,合芜路93K+5处,跨牛屯河。1956年建木架桥,长51.7米,宽5.4米。1978年牛屯河拓宽改造,木桥拆除,重建灌注桩基础双曲拱永久性桥,长117.7米,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3孔,每孔跨径为31米。荷载汽20吨,拖100吨。(七)缺口大桥位于庐江县缺口镇黄陂湖出口处。1958年建17孔木架桥(其中1孔为贝雷式钢架),长102米,宽4.25米。1973年12月省公路局投资重建6孔、每孔跨径为20米的混凝土结构“T”梁桥,次年竣工。桥长139.5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荷载汽15吨,拖80吨。
(八)襄安大桥位于无为县襄安镇附近的军二路上,跨永安河。1956年10月建木桥,长81米,荷载汽8吨。1975年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桥,长111.4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5孔,每孔径跨21.2米。荷载汽13吨,拖60吨。
(九)白山大桥位于庐江县白石山西北、白石天河与南河汇合处。1978年8月,省公路局投资83万元建成双曲拱桥,长350米,两孔径跨70米。主桥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岔道桥面净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25米,桥高15米,净空高按1954年水位设计建造,可通拖轮。荷载汽15吨,拖80吨。
(十)裕溪闸水闸桥位于和县、无为县交界处,合芜路114K+300处,跨裕溪河。桥建于1972年,1973年重修,全长202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5米,23孔,每孔径跨5米。桥侧设闸门起落架台。荷载汽15吨,拖80吨。
(十一)裕溪闸船闸桥位于和县境内,合芜路114K+300处,系桥闸两用性大桥。建于1959年,1972年重修为重力式U型桥台、混凝土T型梁桥,长106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为0.75米,5孔,每孔跨径不等,中孔15.2米,为船闸通道,净高16米,常年通航。荷载汽15吨、挂80吨。
(十二)姥山大桥位于庐江县境白湖农场内,跨兆河。1987年建成,为重力式U型桥台,双曲拱,钻孔灌注桩基础,长199.95米,两端接线长245米,宽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3米,3孔,每孔径跨50米,主孔净高20余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
(十三)白渡桥位于和县境内和(县)沈(巷)路22K+700处,跨牛屯河,建于1958年。1978年,牛屯河拓宽时改建为3孔支桁架拱桥,每孔跨径38米,重力式U型桥台,长120米,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米。荷载汽50吨,挂80吨。
1990年全区部分中型桥梁统计表

三、养护
民国19年(1930)合(肥)巢(县)公路竣工不久,即在夏阁设立养护工程队,这是境内出现最早的养护机构。此后,随着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道班及养护人员亦有所增加。
1953年安徽省公路局成立后,公路养护机构实行条条领导。1954年实行道班、群众共同养护。1961年养护机构精简,养护人员减少。1962年,道班实行“一长四员”制(1名班长,4名养护员)。60年代中期以后,干线由道班养护,支线交社队养护,每公里年补助200—250元。1970年,贯彻执行《全面养护,加强管理,统一规化,积极改善》的方针,逐步推行养护责任制。1976年实行农民代表工制度,养路工在生产队按同等劳力记工分,公路部门给每人每月补助8—11元。该年,全区有养护人员936人(其中农民代表工643人)。1981年后,采取多种形式的养护责任制。1989年开展创“文明道班、文明公路”活动。1990年,全区有道班136个,道班工1472人,接养里程1582公里。
建国前后公路养护机具简陋,以铁锹、锄头、扫帚、扁担、箩筐为主。1956—1958年,开始使用仿制铁桶洒水车、推拉耙等机具。1965年地区公路部门增加3辆工程车,并设立“机动队”,实行机械养护。70年代,各县站先后配备了14台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2台丰收35型拖位机。1980年后,先后购进一批小四轮拖拉机、沥青洒布机、压路机等大、中型设备。1990年,全区拥有供养路使用的汽车55辆,各种筑路、养路机具365台,车床及发电机组74台(套)。
四、管理
1952年由车站兼管公路交通管理工作。1959年,各县成立公路管理所,1960年各县路政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始征收养路费、设置里程碑,纠正违章行车,处理交通事故。1963年成立公路管理站。1968年成立专署公路汽车总站,各县设分站。1969年总站改为交通支队。1971年成立专署公路管理总站。1978年路政、监理分开。1990年,行署公路管理总站撤销,成立行署公路管理局。该年全区主要干线公路公里碑齐全,并设有指向、地名等萤光标号志112块。
1971年4月,成立地区车辆监理所,隶属专区交通局,专门从事车辆检验、核发行驶牌证等交通管理工作。1973年10月设立巢湖地区柘皋交通安全检查站。1975年9月,各县成立车辆监理站。1979年9月设立巢湖地区太湖山交通安全检查站。1985年3月成立巢湖地区交通监理处,下辖四县一市交通监理站和太湖山交通安全检查站。1987年地区交通监理处撤销,成立巢湖地区公安交通警察支队,隶属行署公安处。太湖山交通安全检查站划归含山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领导。1988年地区在巢湖市试验组建区(乡)、镇交警队,招聘合同制交警。1989年在全区推开,共组建26个区(乡)、镇交警队,强化了全区交通安全管理。
1972—1990年全区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表

五、运输
(一)站点设置
民国19年(1930)6月10日安徽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在巢县设立巢县站及柘皋、夏阁两个分站。后又增设巢县东山口代办站。民国24年9月,无为县公路管理局委员会设无为汽车站及二坝、刘家渡、土公祠、三官殿、汤沟、无心店、临江坝、新沟等站点。民国27年4月后,区内多数城镇被日军侵占,公路运输几乎中断,站点被迫撤除或转移。民国28年4月,受日军领导的“华中铁道公司”在和县设裕溪口汽车站、和县汽车站,民国33年8月两站撤销。抗战胜利后,芜湖车务管理处在区内设巢县、裕溪口两个二级站,安庆车务管理处在无为设土桥三级站。民国35年10月,和县城关镇买瑛女士创办皖东汽车公司,设和县、含山两个对开起点站,并在沿途开设西埠、祁门、清溪、金河口、乌江停靠站。民国37年4月该公司倒闭,站点撤销。同年6月5日,安徽省公路总局将含山航管站改为含山汽车站。民国38年3月,含山县杜宝凤经营汽车客运,在含山县城关西门设起点站,并在清溪、祁门设停靠站,1952年站点撤销。
1951年皖北行署公路管理局在柘皋镇设立巢县汽车站,在苏家湾、油坊集、烟墩岗设停靠站。1953年,巢县汽车站由柘皋迁至巢城,柘皋站改为分站,夏阁、苏家湾、油坊集设代办站。1957年,庐江汽车站成立。同年8月5日,含山汽车站成立,同时设清溪、祁门等站点。同年8月,无为汽车站成立,并设蜀山、襄安、二坝、汤沟、三官殿等站点;8月中旬,和县汽车站成立,并设西埠分站,次年增设乌江分站。
1962年7月,成立巢县中心站,下辖巢县、含山、和县及无为4个县站和22个分站。巢县汽车站站址再次移到柘皋镇。1965年撤销巢县中心站,巢县汽车站迁巢城,柘皋站复为分站。
1970年11月成立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辖巢县、庐江、无为、和县、含山、肥东6个县级站和35个分站、58个代办站。70年代中期,随着汽车运输事业的发展,乡村站点增多。1978年全区共有分站38个,代办站50个,停靠点201个。1983年7月肥东县划出后,全区有巢县、庐江、无为、和县、含山5个县级站,31个分站,45个代办站,188个停靠点。1984年巢县汽车站改名为巢湖汽车站。1990年6月23日统计,全区共有汽车客运站点446个,其中县站5个,分站45个,代办站91个,停靠点305个。巢湖汽车站,为区内最大的汽车客运站,属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管辖。1990年该站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候车厅面积1468平方米,可供2000人候车,设10个售票窗口;日发班车102班次,其中发往省外14个,跨地区班次39个,区内班次49个,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万人次。
(二)客运
民国19年(1930),安徽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经营合肥至巢县班线。这是区内最早的汽车客运班线。民国24年,淮南铁路合巢段通车后,汽车客运一度萧条。同年9月,无为至二坝的客运班车开通,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开。抗日战争期间,“华中铁道公司”经营裕溪口至和县客运业务,达5年之久。民国35年,皖东汽车公司经营和县金河口至含山,和县至乌江的客运业务,至民国37年春停业。
1951年,皖北行署公路管理局首先恢复合肥至浦口的客运班线,区内自烟墩岗至古河桥38公里路段的客运亦随之开通。从1957年下半年起,区内客运业发展加快。但1960—1962年,受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的影响,客流量下降30%左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旅客运输量又以1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1970年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开始经营跨区及本区与江苏、浙江、江西、上海的客运业务。1975至1985年客运量平均每年递增3.07%。从1986年起,由于私营客运业的兴起,国营客运量平均每年下降7.21%。为了适应运输市场的变化,1987年后地区汽车运输公司采取“稳短兴长,以长补短,以短促长”的经营战略,坚持“二头三多”(一头向城市,一头向农村,多驻点,多随车,多调头)的客运方针,使国营运输企业在运输市场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营运收入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本区的客运班线发展较快。50年代仅有14条,大多是路过路线。60年代中期,开通了本区范围内农村集镇至县城的班线。1970年全区客运班线达79条,班次302个,其中跨省班次1个(巢县至南京),跨地区班线8个。1979年全区有跨省班次7个,跨地区班次13个,区内班线101个,总班次480个。1990年全区有跨省班线52条,日发车101个班次;跨区班线74条,日发车189个班次,区内班次达693个;日总营运班次983个。
客运车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1957至1965年车型主要有“和平”、“解放”、“松陵”、“大道奇”、“吉尔”、“万国”等;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主要有“2.5吨格斯代客车”,“25座中客车”,“660A型解放大客车”;80年代,主要有解放“661型”、东风“662型”、杨州“663型”、“聊城东风大客”等。
(三)货运
区内货运始于民国18年上半年,货物主要为军需物资。民国21年,合(肥)巢(县)线、合(肥)浦(口)线有少量商业货运。民国35年,设立在合肥的私营建国运输商行正式经营合肥、巢县之间的货物运输业务。同年,安徽省公路局将淮南铁路路基加以整修,经营汽车客货运输。建国初,因车型老朽,路桥待修,区内汽车货运几乎停止。
从1957年下半年起,境内公路货运量渐增。大部分货物运输任务由省直属局汽车六队、省汽车运输公司15车队担负。1968年省在庐江县成立省直33车队,担负区内部分货物运输任务。1970年11月成立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承运本区公路货运的大部分物资。1975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货运量为38.29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748.74万吨公里,到1979年分别增至63.47万吨、2649.6万吨公里。1980年后,由于社会车辆、个体车辆迅速增多,国营货运业平均每年以4.47%的比例下降,至1990年货运量仅30.96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459万吨公里,仅占全区公路货物运输总量的3.3%。
1957至1966年货运车型主要有“解放”、“道奇”、“格斯”、“吉尔”。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主要有“解放CA—10B”、“江淮”、“吉尔164”、“格斯—51”。80年代主要有“东风EQ—140”、“解放141型”。
1978—1990年巢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车辆统计表

1970—1990年全区汽车运输公司货、客运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铁路
下一篇:第三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