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乡镇建设
一、集镇建设
区内除县、市城关镇外,另有40个较大的集镇。这些集镇是巢湖市的柘皋、烔炀、夏阁、黄麓、苏湾、槐林、中庙、散兵、坝镇、半汤;无为的襄安、二坝、蜀山、严桥、刘渡、开城、牛埠、土桥、泥汊、姚沟、石涧、仓头、黄雒、汤沟、陡沟;庐江的矾山、金牛、白山、汤池、缺口、盛桥、泥河;含山的运漕、东关、林头、铜城闸、仙踪、清溪、陶厂;和县的乌江等。
(一)柘皋镇巢湖市首镇,镇区面积为0.65平方公里。清末,全镇有13坊(街),13座庙宇,东西长街贯穿,街道用青条石板铺成,宽3—5米不等,街旁农贸行铺林立。建国后至1952年,巢县人民政府驻此。1990年为柘皋区、乡、镇驻地。1985年拓宽了从玉栏桥至区政府的街道,长60米,宽17米。1972年,疏浚了柘皋河,驳岸1000米,建造码头,并将玉栏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1983年起,改建了桥西街,浇灌了混凝土路面,砌成长700米,深80厘米,宽60厘米的下水道;同期,修北门街下水道100米。还建了日产200吨的小水厂1座。有学校5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影剧院2个,公共厕所9个,街道装置白炽路灯100盘,修建柘皋河护坡250米、石阶9个。
(二)烔炀镇形成于明末清初。该镇原位于烔河、炀河汇合处附近,为巢湖市重要商镇。后因镇南老街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袭,街道逐步向北发展。经建国后30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烔炀街。
烔炀街分老街、新街。新街砂石路面,长900多米,宽10米左右,为该镇主要商业中心。老街长900多米,青石板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且狭窄,宽约3—5米,街道保留着旧时的建筑风貌。
建国后,新建房屋面积达6000平方米。有1所中学,2所小学,2个影剧院、1座供销大楼、1家旅社。烔炀街有1条宽50厘米、深50厘米,长1900米的下水道。
(三)襄安镇无为县首镇。位于无城西南20公里,永安河与西河汇合处。东汉至晋时,为襄安县治。清末民国初,以米市驰名,有米行数10家,商业颇为兴隆。抗日战争后,渐趋萧条。建国后,兴建自来水厂,装照明路灯,在街道两旁植树。1988年,有商业、服务业344家,工业企业近30家。镇北汽车站,每天有近百辆客车经过,年客运量近50万人次。
(四)二坝镇位于无为县东长江岸边,距无城43公里,与芜湖一衣带水。建国初仅有12家小饭店。1956年军二公路全线通车,1977年淮南铁路从裕溪口延伸至此,使该镇成为本省联结大江南北交通枢纽,每天接待旅客达1万多人次。1990年该镇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镇内主要街道有10米宽,系混凝土路面。镇内楼房林立,市容整洁。
(五)矾山镇位于庐江县境,约在明末清初形成集镇。镇由两个居住区和一个生产区组成,占地共0.75平方公里。有明矾开采、冶炼业及硫酸、磷肥等工业;并有百货商店、饭店、旅社、照相馆、医院、中小学等服务及教育设施。道路7条,总长3460米,有一条长7.5公里的公路与缺口镇相通,物资可由缺口港转运。水厂水源取自瓦洋河。明沟排水。
(六)汤池镇位于庐江县西南,始建于明朝中期。建国前,有茶行、粮行、各种手工业作坊和货栈等50多家。建国后,增设了文化、教育、医院、兽医院、电影院、浴室、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兴建了粮油加工、农具、砖瓦、伞厂等工业。老街长800米,宽3—5米。另建有半爿街等街和竹园、柳树园等公共绿地。温泉多处涓涓溢流,有温泉浴池3处。
(七)运漕镇位于含城东南37.5公里,裕溪河畔,水陆交通方便,为含山县首镇,是本区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又是供应芜湖市稻米的水运转运站,过往客商云集,向有“小芜湖”之称。
民国10年(1921),建电厂,用电历史为本区之最。80年代中期,街道由碎石路面改建为混凝土路面,长3.38公里。另建1条砂石路面,长2公里;铺下水道3公里。1986年建自来水厂,日产1500吨,供全镇80%居民用。1989年,房屋面积5.72万平方米,人口1.2万人。该镇的含山县运漕酒厂,是国家中型企业。
(八)东关镇位于含山县城南25公里,是古战场。建国后,建材工业发展较快,镇内有工矿企业27家。其中,铁道部东关水泥厂、巢湖化建矿为中型企业。该镇交通发达,淮南铁路、合芜公路穿镇而过。1990年,镇内建立交桥1座,长363.5米(含引桥),宽9米,跨度20米。同年,建自来水厂。全镇1990年占地面积0.11平方公里,人口1.9万人。
(九)乌江镇位于和城东北21公里的长江北岸,为和县首镇。建国初,有居民450户,2000余人。南、北向有主街1条,长500米,宽6米。东西有巷道4条,总长1000米,皆青石板铺成。1957年,柘乌公路通车。1972年,镇北建乌江大闸。1990年,拓宽穿镇而过的柘乌路乌江段,长2300米,宽30米,新大街长800米,宽20米;老大街长1800米,宽6米,均为混凝土路面,在柘乌路西有1条138米长、28米宽的街道,沿街建楼房40余幢,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镇内居民普遍用上自来水。此外建有农贸市场,占地5750平方米;竹木市场,占地1500平方米;牲畜市场,占地1000平方米。全镇有1.5万人,占地3.5平方公里。
镇郊东南角,距长江沿岸约1.0公里处,1983年重建乌江亭、霸王庙等,并建项羽铜像1座,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农村建设
建国前,区内农村除少数富户住宅为砖墙瓦房外,余为土墙草房或草棚。解放初,无为县农村95%以上为土墙草顶,人均住房在6平方米左右。建国后,特别是在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分得了一部分地主的房屋,同时也新建和改建了一部分住宅。1954年区内受洪灾,圩区农民住宅遭受严重损失;1959至1961年在撤村并庄过程中又拆除了不少房屋,农民住宅一度十分困难。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与发展,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新建了一些砖墙瓦顶或土墙瓦顶的平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兴起了“建房热”,且多为砖墙瓦屋,在城郊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楼房已占一定比重。1979至1984年巢县农村有1.8万户翻建、新建农房,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为2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占建房总数的90%,砖瓦水泥桁条的占建房总数的10%。1988年含山县农村实有建筑面积837.29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9.63万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694.6万平方米,土墙草顶113.0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2.93平方米。无为县农村住宅1983年砖墙瓦顶占总农房的3.8%,土墙瓦顶占28.2%,土墙草顶占68%。到1988年,砖墙瓦顶占55%,土墙瓦顶占29.5%;土墙草顶占14.8%。1990年,全区农村住房结构为:土墙草顶占25%,土墙瓦顶占38.4%,砖墙瓦顶占36.6%,其中楼房占10.5%。人均住房15平方米。
建国前,农村仅有少数等级低、路面窄的公路,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大跃进”期间,新建了一批简易公路和机耕路。70年代,再行拓宽改造,到1979年已形成联络省、地、县、区、乡的公路网。1990年全区除和县、无为县尚有6个乡未通汽车外,其它249个乡(镇)全部通车。
建国初,农村照明用菜子油,少数富户用煤油。建国后,农村照明用电,随着农业用电的增多而日益普及。70年代,区内开始“以区建所”、“分乡设柜”,到1990年底,基本上实现了一区一所、分乡出线。已通电乡达251个,占总乡数的99.6%,通电农户为87.91万户,占总农户的96.9%。
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加强,普遍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
区内除县、市城关镇外,另有40个较大的集镇。这些集镇是巢湖市的柘皋、烔炀、夏阁、黄麓、苏湾、槐林、中庙、散兵、坝镇、半汤;无为的襄安、二坝、蜀山、严桥、刘渡、开城、牛埠、土桥、泥汊、姚沟、石涧、仓头、黄雒、汤沟、陡沟;庐江的矾山、金牛、白山、汤池、缺口、盛桥、泥河;含山的运漕、东关、林头、铜城闸、仙踪、清溪、陶厂;和县的乌江等。
(一)柘皋镇巢湖市首镇,镇区面积为0.65平方公里。清末,全镇有13坊(街),13座庙宇,东西长街贯穿,街道用青条石板铺成,宽3—5米不等,街旁农贸行铺林立。建国后至1952年,巢县人民政府驻此。1990年为柘皋区、乡、镇驻地。1985年拓宽了从玉栏桥至区政府的街道,长60米,宽17米。1972年,疏浚了柘皋河,驳岸1000米,建造码头,并将玉栏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1983年起,改建了桥西街,浇灌了混凝土路面,砌成长700米,深80厘米,宽60厘米的下水道;同期,修北门街下水道100米。还建了日产200吨的小水厂1座。有学校5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影剧院2个,公共厕所9个,街道装置白炽路灯100盘,修建柘皋河护坡250米、石阶9个。
(二)烔炀镇形成于明末清初。该镇原位于烔河、炀河汇合处附近,为巢湖市重要商镇。后因镇南老街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袭,街道逐步向北发展。经建国后30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烔炀街。
烔炀街分老街、新街。新街砂石路面,长900多米,宽10米左右,为该镇主要商业中心。老街长900多米,青石板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且狭窄,宽约3—5米,街道保留着旧时的建筑风貌。
建国后,新建房屋面积达6000平方米。有1所中学,2所小学,2个影剧院、1座供销大楼、1家旅社。烔炀街有1条宽50厘米、深50厘米,长1900米的下水道。
(三)襄安镇无为县首镇。位于无城西南20公里,永安河与西河汇合处。东汉至晋时,为襄安县治。清末民国初,以米市驰名,有米行数10家,商业颇为兴隆。抗日战争后,渐趋萧条。建国后,兴建自来水厂,装照明路灯,在街道两旁植树。1988年,有商业、服务业344家,工业企业近30家。镇北汽车站,每天有近百辆客车经过,年客运量近50万人次。
(四)二坝镇位于无为县东长江岸边,距无城43公里,与芜湖一衣带水。建国初仅有12家小饭店。1956年军二公路全线通车,1977年淮南铁路从裕溪口延伸至此,使该镇成为本省联结大江南北交通枢纽,每天接待旅客达1万多人次。1990年该镇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镇内主要街道有10米宽,系混凝土路面。镇内楼房林立,市容整洁。
(五)矾山镇位于庐江县境,约在明末清初形成集镇。镇由两个居住区和一个生产区组成,占地共0.75平方公里。有明矾开采、冶炼业及硫酸、磷肥等工业;并有百货商店、饭店、旅社、照相馆、医院、中小学等服务及教育设施。道路7条,总长3460米,有一条长7.5公里的公路与缺口镇相通,物资可由缺口港转运。水厂水源取自瓦洋河。明沟排水。
(六)汤池镇位于庐江县西南,始建于明朝中期。建国前,有茶行、粮行、各种手工业作坊和货栈等50多家。建国后,增设了文化、教育、医院、兽医院、电影院、浴室、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兴建了粮油加工、农具、砖瓦、伞厂等工业。老街长800米,宽3—5米。另建有半爿街等街和竹园、柳树园等公共绿地。温泉多处涓涓溢流,有温泉浴池3处。
(七)运漕镇位于含城东南37.5公里,裕溪河畔,水陆交通方便,为含山县首镇,是本区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又是供应芜湖市稻米的水运转运站,过往客商云集,向有“小芜湖”之称。
民国10年(1921),建电厂,用电历史为本区之最。80年代中期,街道由碎石路面改建为混凝土路面,长3.38公里。另建1条砂石路面,长2公里;铺下水道3公里。1986年建自来水厂,日产1500吨,供全镇80%居民用。1989年,房屋面积5.72万平方米,人口1.2万人。该镇的含山县运漕酒厂,是国家中型企业。
(八)东关镇位于含山县城南25公里,是古战场。建国后,建材工业发展较快,镇内有工矿企业27家。其中,铁道部东关水泥厂、巢湖化建矿为中型企业。该镇交通发达,淮南铁路、合芜公路穿镇而过。1990年,镇内建立交桥1座,长363.5米(含引桥),宽9米,跨度20米。同年,建自来水厂。全镇1990年占地面积0.11平方公里,人口1.9万人。
(九)乌江镇位于和城东北21公里的长江北岸,为和县首镇。建国初,有居民450户,2000余人。南、北向有主街1条,长500米,宽6米。东西有巷道4条,总长1000米,皆青石板铺成。1957年,柘乌公路通车。1972年,镇北建乌江大闸。1990年,拓宽穿镇而过的柘乌路乌江段,长2300米,宽30米,新大街长800米,宽20米;老大街长1800米,宽6米,均为混凝土路面,在柘乌路西有1条138米长、28米宽的街道,沿街建楼房40余幢,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镇内居民普遍用上自来水。此外建有农贸市场,占地5750平方米;竹木市场,占地1500平方米;牲畜市场,占地1000平方米。全镇有1.5万人,占地3.5平方公里。
镇郊东南角,距长江沿岸约1.0公里处,1983年重建乌江亭、霸王庙等,并建项羽铜像1座,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农村建设
建国前,区内农村除少数富户住宅为砖墙瓦房外,余为土墙草房或草棚。解放初,无为县农村95%以上为土墙草顶,人均住房在6平方米左右。建国后,特别是在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分得了一部分地主的房屋,同时也新建和改建了一部分住宅。1954年区内受洪灾,圩区农民住宅遭受严重损失;1959至1961年在撤村并庄过程中又拆除了不少房屋,农民住宅一度十分困难。196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与发展,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新建了一些砖墙瓦顶或土墙瓦顶的平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兴起了“建房热”,且多为砖墙瓦屋,在城郊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楼房已占一定比重。1979至1984年巢县农村有1.8万户翻建、新建农房,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为2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占建房总数的90%,砖瓦水泥桁条的占建房总数的10%。1988年含山县农村实有建筑面积837.29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9.63万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694.6万平方米,土墙草顶113.0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2.93平方米。无为县农村住宅1983年砖墙瓦顶占总农房的3.8%,土墙瓦顶占28.2%,土墙草顶占68%。到1988年,砖墙瓦顶占55%,土墙瓦顶占29.5%;土墙草顶占14.8%。1990年,全区农村住房结构为:土墙草顶占25%,土墙瓦顶占38.4%,砖墙瓦顶占36.6%,其中楼房占10.5%。人均住房15平方米。
建国前,农村仅有少数等级低、路面窄的公路,交通十分不便。1958年“大跃进”期间,新建了一批简易公路和机耕路。70年代,再行拓宽改造,到1979年已形成联络省、地、县、区、乡的公路网。1990年全区除和县、无为县尚有6个乡未通汽车外,其它249个乡(镇)全部通车。
建国初,农村照明用菜子油,少数富户用煤油。建国后,农村照明用电,随着农业用电的增多而日益普及。70年代,区内开始“以区建所”、“分乡设柜”,到1990年底,基本上实现了一区一所、分乡出线。已通电乡达251个,占总乡数的99.6%,通电农户为87.91万户,占总农户的96.9%。
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加强,普遍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