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
本区人杰地灵,古来文学创作颇为活跃,传世佳作比比皆是。建国前后,文坛更新秀层出,如号称“擂鼓诗人”的田间,著有《赶车传》、《戎冠秀》、《给战斗者》等;长期从事诗歌编辑并笔耕不辍的诗人刘岚山,曾有多部诗集问世;著名评论家王淑明,以评论丁玲、茅盾、巴金、洪深、老舍等名家作品著称,并主编《“五四”以来著名作家选集》、《文艺理论丛书》等;专事古诗词研究并植根讲坛的有宛敏灏、吴孟复、祖保泉、高启沃、孙文光等。宛敏灏著有《二晏及其词》、《张孝祥年谱》、《词学概论》等;吴孟复著有《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屈原九章新笺》等;孙文光著有《龚自珍研究》、《王国维研究》等。戏剧家鲁彦周,编有话剧《归来》、电影文学剧本《凤凰之歌》及《天云山传奇》等;小说家吴晨笳、叶明山、杨杰、叶晓山、朱夜、黄国玉等,著作甚丰:吴晨笳的小说《姐妹》、《菜园巷风波》等享誉全国,散文《种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更名为《喇叭花》而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叶明山著有《红丝带》、《假如他能活两次》、《孤岛沉浮》等;杨杰著有长篇小说《银屏碧波》;朱夜著有《朱夜选集》、《朱夜小说选》;黄国玉著有儿童文学《“闯祸大王”丁大宁》、《枣树湾的孩子们》和中篇小说集《神秘的笔记本》等。在翻译界,“译坛泰斗”高植译有托尔斯泰名著《复活》、《战争与和平》等,葛崇岳译有《蒲宁诗选》、《拜达尔大门》、《雷达基础》等,何晓曦译有《四百万》、《圣彼得堡来客》等。新闻界的徐占,所著《时代艺术》、《新闻学写作基础与创新》等学术专著,影响深远。《文汇报》副总编敬元勋、中央电视台台长助理朱继峰、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傅军等著作亦丰。戏剧界有著名编导胡莲翠,曾编导《西厢记》、《桃花扇》、《朱熹与丽娘》等电视剧。侨居海外的旅美学者阚家冥艹、居台教授胡一贯等,皆精于诗词格律,存有巨著。陈基余、朱鹤年等人作品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陈基余著有《黄山灵胜甲天下》、《寻访叶挺将军的足迹》;朱鹤年早在1979年已入选“全国新诗人三十家”之列,所著散文诗、近体诗集《紫罗兰》发行海内外。以撰写楹联见长的方克逸,曾荣获中国楹联学会所评的“全国联坛十秀”称号,所著《巢湖风光名胜楹联》在香港发行,并被聘为中国神墨书画院名誉会长、韩国大田研墨会顾问等职。以新诗见长的杜仁和,近年来崭露头角且成果甚多,所撰笔调清新,风格别具。
二、戏曲
(一)剧种
建国前流行于本区的主要剧种有庐剧、黄梅戏、目莲戏、徽剧、昆曲、秦腔、京剧、含弓戏等。
建国后流行较广是庐剧。京剧和黄梅戏在城镇有一定的影响,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戏剧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庐剧本区称小戏。清道光年间,庐剧即在区内普遍流行。始为一种对唱式民歌小调,无固定脚本,唱词、念白均即兴编凑,常常颠三倒四,故亦称“倒七戏”。建国后,经不断发掘整理,成为在本区流传最广的剧种之一。
含弓戏早在明末清初,民间说唱艺人将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与“滩簧调”融合,形成“泥簧调”曲种,始由盲艺人沿街卖唱,逐步流传到各地。后因受地域方言曲调的影响而形成各种流派,其中唱腔师承含山艺人的名为“含弓”。
清嘉庆年间,含山盲艺人黄应龙等人,曾多次在芜湖等地参加“三弓竞唱”活动,含弓居首,名噪一时。清末民初,含山县有含弓艺人100余名。1959年,中共含山县委为抢救、扶植这一稀有传统剧种,成立了县含弓剧团。1961年又请回客居外地的韩文秀、夏荣珍、陈荣林等10余名老艺人,通过追忆、口授、纪录整理了一批含弓曲调唱腔及剧目。1963年,含弓戏作为稀有剧种赴省汇报演出,受到时在合肥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苏坤的赞扬。“文革”期间被停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演出。1982年,含弓戏《刘二姑吵嫁》经电视台制作成录相片播映。
黄梅戏建国前仅在庐江、无为等县流行。建国后,特别是在50年代,全区各县都成立了黄梅剧团。但进入60年代后影响日渐缩小,到1990年,区内县以上黄梅剧团均已撤销。
(二)剧团
京剧团
巢县京剧团1950年1月,民间有赵韵声等组成的职业剧团“新生剧社”演出。1958年,经巢县县委批准,艺光京剧团改为巢县京剧团,属地方国营性质。1960年,巢县京剧团并入合肥市京剧团。
无为县京剧团1959年,芜湖专区成立京剧团。1963年,芜湖专区将该团下放给无为县,实行地区及县双重领导。1965年改称无为县京剧团。1966年京剧团并入无为县庐剧团。
庐江县京剧团该团前身原为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创办的“全福大京班”。民国34年(1945)9月第七师北撤后,庐剧团在皖中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进入庐江县后,先后更名为“皖中京剧团”、“庐江工艺京剧团”。1958年后,正式定为庐江京剧团。1960年10月,并入县黄梅剧团。
和县京剧团该团前身为民间剧团,原名“皖北京剧杂技团”。建国后组建成和县京剧团,1966年撤销。
庐剧团
巢湖市庐剧团1953年在民间班社“德胜班”基础上组建“巢县大众倒七戏剧团”,属集体性质。1955年,“倒七戏”正名为“庐剧”,剧团亦随之改为“巢县庐剧团”。“文革”期间,大批服装道具被毁,演员改行调出,剧团濒于解体。1970年,剧团改称“巢县革命庐剧文工团”,1976年后,恢复巢县庐剧团。1984年巢县改市,剧团随之改称巢湖市庐剧团。同年赴省参加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新编历史剧《北洋旅长》,获剧本二等奖及精神文明奖。1989年剧团撤销。
庐江县庐剧团1956年底,由民间新胜、群艺、新民、胜利几个庐剧班社合并成立庐江县庐剧团。1960年10月,并入黄梅剧团。后,一度恢复,1983年夏,庐剧团再度撤销。
无为县庐剧团1956年在原“新生倒七戏剧团”基础上组建无为县庐剧团。1959年县委决定成立“戏剧院”,下设京剧、庐剧、黄梅戏及歌舞等团。1960年秋,戏剧院撤销,仅保留京剧和庐剧团。1968年再合并为“无为县工农兵文工团”,1970年改名“无为县文工团”,1978年复称县庐剧团。演出新编时装戏《后勤尖兵》,曾被省电视台作现场实况转播,还为鄂豫皖三省民兵工作会议作专场演出。
含山县庐剧团1954年5月,在民间班社基础上成立“含山县地方国营戏剧团”,1961年与含弓剧团合并。“文革”期间,因自编剧目《刘二姑吵嫁》被打成“大毒草”,剧团一度陷于混乱。1976年后,剧团逐步恢复,以演庐剧为主,兼演含弓戏。1981年,庐剧《刘二姑吵嫁》被重新肯定,并被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片播放。1985年,《含弓戏剧种介绍》被编入《江淮戏曲谱》,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和县庐剧团1955年以民间班社“德胜倒七戏剧团”为基础,组建“和县庐剧团”。1959年10月和、含两县合并后,庐剧团更名为“和含庐剧一团”;一年后恢复和县庐剧团。1969年庐剧团撤销,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后,县庐剧团始恢复。
黄梅剧团
庐江县黄梅剧团1954年,县文化馆抽调业余剧团演员成立庐江县实验剧团,以演庐剧为主,兼演黄梅戏。1956年初,又从安庆地区调进一批黄梅戏老艺人以及中、青年演员、琴师等,于当年8月正式成立庐江黄梅剧团。1960年,县委又将京剧团、庐剧团并入黄梅剧团,有演职员160余人。“文革”中工作陷于停顿,1977年后恢复正常。
巢县黄梅剧团该团组建于1959年7月。其主要演员系从城关镇化工厂、黄山区业余文工团选调组成。是年8月,全团演员又被送到省黄梅剧团培训,回巢后正式成立“巢县黄梅剧团”。1960年秋后撤销。
无为县黄梅剧团该团成立于1959年初,前身为县“跃进剧团”。同年下半年,县委决定成立戏剧院,黄梅剧团为下属专业黄梅剧团。1960年撤销。
巢湖地区黄梅剧团前身为地区文工团。1979年初,地委决定改文工团为歌剧团;年底又恢复文工团,下辖话剧队、黄梅剧队。1980年9月,正式成立地区话剧团与黄梅剧团,并逐步形成了行当齐全的基本阵容,先后在本省及江苏各地演出大小剧目数十个,颇受好评。其中新编剧目《哑女告状》曾摄制成电视片,在省电台播放。1990年地区黄梅剧团撤销。
(三)戏曲创作
建国初期,区内民间以地方戏为载体,陆续整理并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同时,文化部门团结并组织一批骨干力量,以歌颂社会主义新风尚为主题开展创作活动。鲁彦周的《归来》、万哲生的《接女婿》、郑启宝的《红英》、程广业的《一部剪刀》、刘仲礼的《编草鞋》、陈龙彪的《养牛》等均产生较大影响。集体创作的大型古装神话剧《陷巢州》,既汇集了庐剧中的诸多曲牌,又推动了庐剧的进一步普及,现已成为保留节目。含弓戏《刘二姑吵嫁》被编入《中国地方戏选编》第六集出版。徐东平创作的戏剧小品《街景》,程小艺创作的话剧小品《名字》、《乡下流行白条子》,段政创作的话剧小品《又是一年植树节》,李平创作的电视剧《情在怨中》,刘峻创作的《幸福村的婆娘们》等等,在省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三、书画
(一)美术
本区美术创作历史源远流长。清末时的安和以雨景山水、蔡玉珍以牡丹、许尧以墨竹而闻名遐迩。民国期间,童雪鸿、刘慎旃等名家造诣很深。童雪鸿以金石、国画、书画“三绝”为人称颂,刘慎旃的花卉人物并金石书法也常为名家收藏。抗日期间,无为县创办的《救亡画报》和为《大江报》作插图和作漫画的吴耘、程亚君也颇具影响。建国后,画坛新人如雨后春笋,以水粉、水彩、连环画见长的吴恺,其作品多幅(册)在全国画展中获奖,所绘《朱德》、《台儿庄战役》连环画国家已作珍品收藏。擅长版画的艾承志取材于巢湖山光水色,所制水印版画兼蓄水粉、装饰、年画韵味,所作《假日》曾在日本、挪威展出,并被日本选入《中国现代版画选》;《读报》(与吴恺合作)曾在瑞典、瑞士、巴基斯坦等国展出,黑白木刻《碧海青天夜夜心》被选入《中国现代黑白木刻选》。以临摩敦煌壁画著称的葛新民,所绘敦煌壁画组画东渡日本展出,评价极高。以刻苦自学而成才的童萱帧,所绘《梅》、《兰》、《竹》曾参加全国现代名家扇面书画展览;扇面山水《野渡无为舟自横》于中国日报发表;菲律宾世界日报曾辟《童萱帧中国画选》专栏;《高风亮节》、《浩气长存》参加海内外知名人士画展,并被冯玉祥、张治中纪念馆珍藏;首创之微型中国画在日本展出,曾轰动东京,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迹”而被日本收藏,且有多幅被法国、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珍藏。王国平的国画《春意》曾出国巡展,《争鸣图》参加省和全国职工书画展而获一等奖。《晨曲》在中国美术馆中参展。李友朋的《黄山云烟》入选全国商业系统职工书画展并获三等奖。以花鸟见长的姜祖佑,所绘《幽香》曾入选全国中青年画家作品展,《白孔雀》发表于《中国书画报》,《国色天香》也被省内外称好。董曙光的山水画曾入选《海峡两岸国画作品选》。潘克强的《鹭》更以其形神俱备而为中国文联收藏。端木礼海所绘红梅、墨梅为首都博物馆及周恩来纪念馆收藏。丁新媛的连环画《蝈蝈又叫了》、《烈火金刚》被选送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参展。班苓的《妞妞》、《孔乙己》、《停泊》于1981年入选中国十八位青年画家展,并送往瑞典展出,《妞妞》被编入《1983年版画年鉴》,《鸭姑娘》入选国际青年版画年展。岳晓创作的年画《盼望早回归》被选送北京参加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胡常尧的水粉画《悠悠故乡情》于1989年参加杭州举办的中国水彩画大展,获佳作奖,并送往美国展出;《春雨潇潇》入选全国第二届水粉画展。章开森的版画《冬情》、《帘外曲》等20余幅佳作,也送往海外10余国参展。工人出身的程华炎,木刻、剪纸、年画均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佳作多幅也享誉省内外。张晓勤剪纸,也以刀法细腻、形态逼真而闻名。农民画家周逢俊,寄情于故乡的山水,亦有多幅国画在省内外获奖。以仿古画见长的杨为农,临摩技艺足可乱真。此外,张扬霞、张武贵、胡小平、穆庆东、王宗平、罗积叶、鲍诗度、刘培民、陈友德、唐绍尧、童乃寿、季学今、李晓明、庞亚军、张子贱、王恒德、高清泉、董辰生等人所绘花鸟、山水画亦在省及全国画展中参展,并有多幅获奖。
(二)金石书法
早在清末之际,含山县举人俞宗诚以“水云窝”、“深审慎室”书屋主人自称,篆刻极工,存有《红楼集艳》印谱。罗科精于篆刻书法,且能顺应核桃壳之络纹雕刻十八罗汉,连衣帽器用皆很逼真。民国期间,班师古、童雪鸿、刘慎旃等金石作品均享有盛名。童雪鸿金石曾为刘海栗、沈尹默、林散之等名家所存,存《雪鸿印谱》五集,系黄宾虹为之题签。陶光金石作品曾先后参加全国首届“神龙杯”老年书画展、首届国际“神龙奖”书画展展出。此外,孙恒喜、周辛夫等金石也颇具工力。尤以孙恒喜所刻,朱白兼精,篆隶皆长,风格独具,时有佳作在省内外专业报刊发表。
区内书法作品成果亦丰。除享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和受到毛泽东主席赏识的张凯帆外,以行草与隶书见长的盛诗国,曾有力作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中外书法家作品展”,并有佳作在海南省建省书法展、中外草书展、全国“华夏杯”、“神龙杯”炎黄子孙书画展、“于右任杯”等书法展中获奖。以草、隶见长的陈明光,有200余幅作品入选1988年首届全国新书法大奖,次年再获建国40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二等奖,1990年又获“全国中原河古庙杯书画大奖赛”二等奖,并在《书法》、《书画苑》上发表多幅作品。安徽省硬笔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周鉴明,其作品曾参加中日首届硬笔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硬笔临写传统碑帖展览等,所临钢笔行书《兰亭集序》在日本巡展后为日本收藏。傅爱国不仅擅长草、隶,且有多部专著问世。沈立新创作的《沈立新唐宋词荟萃》书法在国内享誉,许业熙的楷书也多次在国内参展,并有力作跻身于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书法展。张维英见长楷书并硬笔书法,所书“书成锦字藏鱼腹,愿乞樱花订玉交”楹联为日本人民称颂。包士武工隶、篆、行、草,有多幅作品于1987年在加拿大国际云城雅集书展上参展,次年又在国际“牡丹杯”书画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周新生的“微书”工力深厚,曾被誉为“中国微书之冠”。此外,精于书法者尚有钱仰吾、王宗平、张克林、麻朝炎、杨尚模、郑养法、徐尚辰等。
四、音乐
建国前,区内音乐以庐剧和民歌占主导地位。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桐城、怀宁、潜山等地时有人员流入本区,从而又加速了民歌的发展。区内广为流传的有山歌、秧歌、渔歌、门歌、小调、佛曲、说唱、民间器乐等。建国后,除涌现了如吕其明等一批专业音乐家外,民歌活动依然如火如荼。经收集整理,仅巢湖市就汇编五集,《安徽民歌集》也收录本区民歌百余首。其中活跃在民间歌坛且传谱于世者,有李万全、戴礼元、黄书满、花家祥、魏取荣、苏寿祥等。1954年春,解放日报曾作过《大戴村的秧歌活动》的专题报导。1958年秋,中央文化部曾在巢县司集乡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活动现场会”,到会代表45人,分别来自20个省市。中国音协主席吕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负责人向隅等均亲临观摩指导。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合肥市时,巢县民歌合唱队曾到长江路接受检阅,并在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出。其后,全国各地音乐界知名人士纷纷来本区“采风”,并从中精选了47首民歌作音乐学院教材。在此前后,巢湖民歌经专业人员魏树猷、高歌、汪士淮、朱宝强、阚毓斌、张明杰等精心整理,再经民歌手刘宏英、胡吉英、鲁昌光、秦德松、李家莲等演唱,遂名声大振。其中《一支秧歌一趟秧》(阚毓斌、张明杰词,魏树猷、高歌曲)、《绿浪滚滚迎面来》(魏树猷、高歌记谱,韩永昌、沈仁浪改编)、《刘姐姐》(魏树猷记谱并整理、改编)、《数板山歌》(魏树猷、高歌改编)、《吓老鹰》(石重群记谱)、《十条手巾》(魏树猷记谱,汪士淮改编)、《姑嫂对花》(魏树猷记谱,魏树猷、高歌改编)、《我家宝宝睡着了》(魏树猷记谱、朱宝强改编)、《十里长冲好风光》(魏树猷填词)等,均在省和中央电台作过专场播出,并于1982年初,由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委托上海唱片社录制而发行于国内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省和省以上音乐比赛评奖活动中,获奖或得到好评的音乐作品还有:大型歌剧《失去的新娘》(朱宝强、汪士淮作曲)、音乐电视剧《二月兰》(朱宝强、汪士淮作曲)、电视戏曲片《刘二姑吵嫁》(罗和生音乐设计,汪士淮指挥)、庐剧《陷巢州》(石云音乐设计)、《登高才见万重天》(蔡善康词,石云曲)、《小小米筛会唱歌》(李声涛曲)、《农家小唱》(广鸣词,松波曲)、《甜甜的水蜜桃》(汪大明曲)、《焊花,姑娘心中最美的花》(童朝秉词曲)、《乡村吉他声》(费勤力、汪士淮曲)、《共产党员之歌》(朱宝强曲)、《巢湖对着长江唱》(陈国信、汪士淮曲)、《一树金桂万朵花》(蔡善康词,魏树猷、高歌曲)、《楚歌岭下奏新歌》(黄冬松词,朱进璋、黄大鹏曲)、《文明车站树新风》(邱定宏曲)、《永青,一颗璀璨的明珠》(新声曲)等。198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带露的花朵——安徽民歌100首》中,收录本区民歌达20首。
五、摄影
民国期间,本区始有职业照相馆,其中开业较早的是民国19年(1930)无为县开设的“亦我”和“新华”两家照相馆。稍后,巢县巢城开设“大东”、“庐真”、“大同”、“留真”等照相馆。此外,庐江、和县、含山等县城都有照相馆。
建国后,摄影艺术有较快的发展。巢湖地区文联、群艺馆都备有较完备的摄影设备,并经常组织业余摄影爱好者进行培训,举办摄影展览,选送作品在省级报刊发表。与此同时,县、市以文化馆、站为中心开展摄影活动,并在实践中培育了一批优秀摄影人员。1977年成立地区摄影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20人。其中5人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7人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自1978年以来,在省举办的摄影作品展览中,本区入选作品居各地、市之首。巢湖报社摄影专业人员苏远忠,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幅。地委宣传部倪鹤翔的风光摄影作品曾有多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1984、1985两年,仅巢湖市在全国及省地报刊发表作品近百幅。其中陆建中、俞爱华、姚光明等人作品,先后在《大众电影》、《摄影世界》、《中国日报》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奖。陆建中的《小值日》获《大众电影》1984年8月比赛奖。在庆祝国庆35周年时,地区组织《农家乐》摄影展赴京展出,仅俞爱华作品就入选18幅。和县的薛从孝所摄的《捉富》曾参加日本亚洲文化中心主办的“市场”摄影比赛,并受到一致好评。陈其才的《农家乐》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3月,无为摄影工作者陈秀春被收入《中国摄影家辞典》。他的作品自197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达481幅之多。有40幅作品曾获得过省或国家级的奖励。
下一篇:第四节 报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