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三国赤乌(238—251)时,和州姥下已建观音寺,规模宏伟。东晋元兴元年(402),甘肃凉州僧人释宝云在云游天竺、大夏诸国后,慕名至和州六合山(今如方山)幽栖,并翻译佛经,传播佛学。东晋义熙二年(406),庐江郡盛桥兴建金城寺。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因患疥疾来和州香泉浴疗。因萧统笃信佛教,遂在香泉建昭明书院、昭明塔传播佛教。唐贞观二年(628),僧人蓝禅以化缘所募积,在和州城内建造百福、文殊、净土、弥勒、泗洲诸寺,合称“五华寺”。继而又有僧人于和州建香严、妙严、梵行、极乐、报恩、开圣、泉水(又称法惠)、广胜、华严、六坟、孔夫诸寺。其中开圣寺有“僧众五百余,接引诸方”,“寺周围大丛林,旁有莲花池十亩,有莲花开”。清雍正后,区内佛教趋于衰落。民国中期,各县仍存佛教会,庐江县设于城内金刚寺,巢县设于城西西隐寺,含山县设于清溪镇佛慧寺,和县设于南门外地藏庵,无为县设于城内景福寺。解放前夕,全区存寺庙庵堂540座,僧尼1400余人。
建国后,区内佛教活动基本恢复,诸多寺庙受到保护。列入“1958年安徽省寺庙道观保护名单”的有庐江县无梁殿,和县凤林禅寺、鸡笼山,含山县圆通庵,无为县蛟矾庙,巢县中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区及县、市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务处(科)、依法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1984、1985两年,地区所辖县市相继成立了佛教协会,由僧尼自管寺庙。一些僧尼还被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
至1990年底,全区有寺院庵庙51座,僧尼还得到地方民政部门的定期补贴。
二、道教
和州大西门五显庙在唐代就建有老子炼丹台。和州城北东华山有“玄元台”。在含山县西南白石山有彭祖石室,道教称其为“第二十一洞天”。大历年间(766—769),襄安建白鹤观,含山白石山白石洞建天长观。唐代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在和州鸡笼山元妙观召聚道徒传经,并称鸡笼山为“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宋初,无为城内建崇德观。在其后二百余年中,道教呈蓬勃鼎盛之势。区内建观、宫、殿、庙109座,道士300余众。仅和州即建宫观10余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连云观、栖云观、纯熙观、龙兴观、元真宫、龙王宫、天后宫等。至清代,区内道教呈衰落之势。民国年间,道士、道姑多有还俗,全真派在区内呈消失之势,正一派在民间留有踪迹。
区内为人瞩目的宫、观、庙、洞颇多:巢县有城隍庙(城内北闸)、紫微观(城内卧牛山顶)、西大庙(城西大庙乡)、姚王庙(城东郊)、中庙(巢湖岸边)、东圣宫(城东鼓山顶)、南圣宫(城南大秀山顶)、西圣宫(城西凤凰山顶)、北圣宫(城北峙刀山顶)、王乔洞(城北紫微山),城北60里之柘皋镇另有城隍庙、南岳庙、东岳庙等;无为县有城隍庙(城内)、白云观(襄安);含山县有城隍庙(城内崇儒坊北)、东岳庙(运漕镇)、旌忠庙(县北尉子桥)、姚王庙(林头镇)、伍相祠(昭关);和县有鸡笼山元妙观等。
三、伊斯兰教
本区伊斯兰教的传播多源于回民内迁。明洪武元年(1368),和州城乡已陆续建造清真寺,回民多聚寺之围而居。洪武二十年(1387),马成祖由河南省迁至和州;建文元年(1399),撒仲谦由陕西省迁入和州;成化年间,王珍由山西省太原迁入和州;正德年间,哈、撒、赛、杨、沙、安、宗、童8姓回民由甘肃省相继迁至无为州。迁入之回民在区内建造清真寺9座,其中和州5座,含山1座,无为2座,庐江1座。清末民初时,和州回民曾办学为教徒讲授《古兰经》。民国14年(1925),无为回民组织了“回教公会”,并开办“阿文小学”。抗战前夕,和县回民办“清真女学”。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区伊斯兰教活动均正常开展,回民习俗也普遍得到尊重。回民聚居的城镇,政府还拨款修缮了清真寺,其中和县4座,无为县1座,含山县运漕镇1座。1987年12月27日,伊斯兰教安徽省第二代表大会召开后,和县、含山、无为县三县也分别成立了清真寺等管理委员会。
四、天主教
清光绪十四年(1888),西班牙人米良弼在和州城关大桥头西南建天主教堂36间,另在州内集镇建天主分堂多座。光绪二十九年(1903),法国神父甫桑必甫来无为传教,法国人孟惟礼在无为县城关圣庙建天主堂。同年,法国神父戴尔第、陈如琳到巢县传教,并在城内卧牛山东麓建天主堂。民国15年(1926),罗马教廷把和县、含山、运漕、巢县四处天主堂划归芜湖教区管辖。是时,巢县城关教堂定为总本堂,下设分堂,又称公所。巢县有巢城、莲塘嘴、柘皋、西峰庵、赵集分堂,含山县有含城、清溪、运漕、仙踪、陶厂分堂,和县有和城、乌江、香泉、沈巷、姥桥、善厚分堂。建国后,政府依法清除了教会内的反动分子,驱逐了从事非法活动的外国神父。1952年,全区天主教徒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坚持独立自主办教会,并接收了原教会财产。1990年,区内有教徒215人。
五、基督教
清光绪十八年(1892),美国传教士蒲尔棋、毕竟成到和县、巢县城关建立来复会并设立福音堂,波斯顿总会也派出一批传教士到本区传教。其后,区内基督教分为“卫理公会”、“来复会”两大派系,继而又产生“中华基督会”、“安息日会”、“宣道会”、“圣洁会”等派,统属美国“差会”。各县城均设有教堂,较大的集镇设有分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仅和县姬家巷一处就建有22间房舍作“福音堂”。稍后,张集、濮集、乌江、西埠、绰庙等集镇又建起分堂。
建国后,区内基督教隶属南京皖北教区。1951年,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三自”方针,摆脱了外来势力的控制。到1954年,区内各县相继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当时,有教徒2000余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区内教堂等活动场所已有272处,神职人员23人,其中牧师2人,长老11人,执事5人,传道员5人。另有神学生12人。
附:重点寺庙庵堂简介
冶父寺
位于庐江县东北冶父山麓,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宋代赐额曰“实际禅寺”。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僧聪再予修建。明代永乐、正统年间,僧兴智、大宁重修。成化、弘治年间,僧方珍、明善续修。清代顺治四年(1647),僧星朗增建石廊、山门及禅堂。咸丰年间,寺遭兵燹。光绪四年(1878),僧如亭、能持、文华募化,并得邑绅吴长庆助资,修建斋堂一间,寮房十余间。
另山顶有伏虎寺,系唐光化元年(898)[亦说龙纪元年(889)]为优虎禅师奉敕建造,与山麓冶父寺遥相呼应。明正统十四年(1449),僧大安再予修建,其后殿皆以石砌成,名“无梁殿”。清道光年间,有僧人重修望江楼。咸丰年间,除无梁殿外,楼与冶父寺同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僧汗雨募化重建。建国后,山顶伏虎寺已重新修复,称冶父寺,山麓寺宇旧址被林业部门改建。
太湖寺
位于含山县城西北太湖山上。宋元丰二年(1079),由高僧无用建造。高僧圆寂后,建无用肉身塔,亦称普明塔。元末时,寺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僧行庆重建,清代再由僧普明再扩建,遂又称普明禅寺。太湖寺殿宇代有兴废,然山上飞锡并钟山、鼓山诸名胜仍风姿不减,现已定为省级重点寺庙。
褒禅寺
位于含山县北7.5公里褒禅山上。唐贞观年间,为慧褒禅师所建。宋时,僧中会再予修建。寺下有华阳洞,王安石登山游洞后撰《游褒禅山记》,其寺亦随之闻名。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归来后,又在此兴建殿堂,惜皆荒废不存。
塔影庵
位于巢湖市城东洗耳池旁。城内卧牛山东麓,有一七层大寺塔,每当夕阳西坠之际,塔影常投入池中,庵遂得名为“塔影”。建国后,塔影庵已整修一新,14间庵房花木掩映,属省内仅存不多的尼庵,已列为省重点开放庵堂寺庙。
中庙
又称忠庙,濒临巢湖,位于合肥、巢湖两市的中点,遂得名。中庙初建于西汉,古籍中亦记作太妃祠、圣姥庙、太姥庙。唐龙纪元年(889)重修。元大德(1297—1307)初,又在巢湖北岸凤凰台上重建,层楼迭阁,雄伟壮丽,所祀乃碧霞元君。明正德(1506—1521)间,举人储良才有《中庙》诗曰:“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清康熙年间被焚,旋又修复,至于焚、修年间,惜无法考证。咸丰四年(1853),庙又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修。民国10年(1921)再作装修。民国37年(1948)时,后殿又遭火焚,现已修复,佛事活动正常。
金庭山紫微观
金庭山位于巢湖市北5公里,又名紫微山。道家称之为“第十八福地”,属马仙人治之。据《巢县志》载,创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另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被道士浮丘接上嵩山修炼,后游于巢,慕金庭紫微之胜,遂于洞口炼丹。宋宝二年(1254),敕建紫微观;宋末,迁观入城;明洪武二年(1369),再迁至城内卧牛山西北麓。宣德年间(1426—1435),和州元妙观道士陈复中来观修道。清雍正(1723—1735)初,道士袁尚友于金庭山建金庭洞万寿宫,因战乱故,观、宫皆不存。
鸡笼山元妙观
位于和县城西5公里处,道家称其为“第四十三福地”,属郭真人治之。传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曾至此讲道。另据清道光《直隶和州志》载,宋熙宁六年(1073),冲素道人于此建造元妙观,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延至清代即毁废不存。
和县清真大寺
位于县城玉带河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年(1525)毁废。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现存瓦房17间,为和县伊斯兰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此外,另和县城东有清真东寺,南门外亦有清真寺,均保存完好。
上一篇:第二节 方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