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历史悠久,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众多。鉴于所属县、市新编志书均已详述,本志未收录古代人物,对近现代人物也仅作简介。
陈廷桂
陈廷桂(1768—1842),别名梦湖,字子犀。和县历阳镇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道光七年,因病告退归里,二十一年(1842)病故。
陈廷桂博学多才,主要著作有《尚书质疑》、《诗略》、《试帖词》、《牝金集》、《蔗廊短书》、《所独集》、《太音集》、《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郧献随笔》、《入秦记》、《秦三绝录》等。晚年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杨欲仁
杨欲仁(1766—1848),字体之,号唯唯道人。巢湖市柘皋镇人。
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睢宁、赣榆、泰兴、砀山、丰县等县知县。晚年任巢湖书院院长。著有《孝经集解》、《大学中庸性道图说》、《四书精义说贯》、《金刚经注释辨疑》、《寻乐》上下篇、《观心堂文稿》等著作。他善用手指画梅花,自号“铁梅道人”。
张遇春
张遇春(?—1864),字山樵,号斌。巢湖市夏阁镇张村人。
张遇春武举出身。清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入清军,随李鸿章部在含山县镇压太平军。咸丰十年,他率“春字营”驻徽州祁门县。同治元年(1862)至二年,随李鸿章在江苏、上海等地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病死,时为提督衔总兵。死后,清政府追赠“太子少保”,世袭都尉兼一等云骑尉。
鲍源深
鲍源深(1811~1884),字华潭,号穆堂,和县西梁山镇人。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道光三十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顺天乡试官、分教庶吉士、宣宗皇帝实录馆纂修、贵州学正。咸丰十年(1860)七月,奉命帮助恭亲王办理洋务。同治元年(1862)四月,任实录馆纂修官,纂辑《通鉴列后法戒录》。同年六月授广西学政,八月升侍讲,十月转侍读。后历任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南监临官,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兵部、户部右侍郎。同治十年(1871)授山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因病奏请辞官。光绪十年六月卒。清政府下诏按巡抚赐恤。生前著有《补竹轩文集》。
吴赞成
吴赞成(1823—1884),字存甫,号春帆。庐江县城关人。清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咸丰元年(1851)朝考一等授知县,分发广东,先后署永安县,补德庆州、顺德、虎门同知,署惠、潮、嘉道。又调天津机器局,擢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到福建任船政大臣。光绪四年(1878)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仍兼理船政。光绪五年(1879)因病辞去船政事务,并从巡抚任上开缺。光绪六年(1880)督办天津水师学堂,不久因病辞归。光绪十年(1884)病逝。
陈炳文
陈炳文(生卒年月不详),巢湖市下汤乡坝堰陈村人。20岁参加太平军,后隶属李秀成部。清咸丰八年(1858)后,随军袭破清军江北大营,攻克安徽省广德县,封为朗天安;咸丰十一年(1861)随李秀成克浙江省余杭县后,升为朗天义;攻克杭州后,封为忠孝朝将。同治元年转战江苏、上海,封为听王。同治三年(1864)八月十三日在江西投降清军,赏参将衔。
童容海
童容海(生卒年月不详),无为县人。本姓洪,加入太平军后为避讳洪秀全改姓童。为石达开部将。咸丰十年九月,与彭大顺等率部脱离石达开。次年五月彭牺牲后,自封燕爵。九月与李秀成会合,攻江西省广信(今上饶),后封主将、天将。同治元年(1862)封保王。七月后降清,复姓洪。同治二年九月后任清游击、总兵。
吴长庆
吴长庆(1833—1884),字筱轩,庐江县沙湖山人,清咸丰五年(1855)率乡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以所部500人组成庆字营。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平军。后回安徽募兵,并与太平军作战于庐江。同治三年(1864)率部攻克浙江省嘉兴等地,以总兵记名。同治七年(1868)统马步十一营,随李鸿章在豫、鲁、冀等地镇压捻军。光绪元年(1875)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六年授浙江提督。同年十月受命帮办山东防务,旋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八年应邀率部到朝鲜镇压兵变。不久,因病回国病故。
潘鼎新
潘鼎新(1829—1888),字琴轩,庐江县广寒乡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咸丰七年(1857)入安徽军营,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成立“鼎”字营。同治元年(1862)编入淮军,随李鸿章到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同治二年署江苏常镇通海道。同治四年,率部北上,赴山东镇压捻军,后任山东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授云南巡抚使,后任湖南巡抚。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任广西巡抚,防守谅山等地。光绪十一年因镇南关失守被革职。光绪十四年,清廷赏还原衔,不久病故。
黄仕林
黄仕林(生卒年月不详),庐江县人。原为淮军将领,曾镇压太平军及捻军,官至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后,率部镇守辽宁省旅顺黄金山海岸炮台。当日军进犯旅顺时易服逃跑,被革职入狱。但因贿赂荣禄,不久被开释复职,任武卫军统领。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雨亭,号次章,庐江县石嘴头村(今石头乡丁家坎村)人。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迁居巢县汪郎中村。
清咸丰三年(1853)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咸丰十一年,清军围攻安庆,太平军失利后,丁汝昌投入湘军。
同治元年(1862),丁汝昌随李鸿章到江苏南部镇压太平军,被编入淮军刘铭传部,领马队营。同治三年,丁汝昌擢升副将。同治十一年,清廷议裁兵节饷,刘铭传裁马队营,丁致书抗争,刘怒其梗阻,命“召至而戳之”,丁闻讯弛归家中隐居数年。
光绪五年(1879),丁汝昌复出,被派往英国购买军舰。光绪十四年,任北洋海军提督。光绪二十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与日舰作战,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等舰只,但北洋舰队亦受重大损失。后奉李鸿章避战保舰之命,退入山东威海(今威海市)。十一月,日舰又犯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后被革职留任。日军进攻威海前夕,曾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礻右亨海军中将的名义致书丁汝昌,劝其率舰投降,丁汝昌接书后,即上交李鸿章,决心誓死报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日军进犯威海卫,当日军陆军攻占摩天岭时,丁汝昌令发排炮,击中敌群,日军死伤惨重,少将大寺安纯当即毙命。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南北两岸炮台相继失守。此后,他去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击,同时派员潜水上岸去烟台向清军求援不应。在内外交逼下,丁汝昌于二月十二日服毒殉国,时年59岁。
班广盛
班广盛(1837—1903),字复斋。巢湖市坝镇乡班家村人。
清咸丰初年,投入清军李鸿章部,转战于江淮之间镇压太平军,由千总晋升都司。同治十三年(1874)提为游击,后又提为参将、副将。
光绪二十年(1894)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统率清军盛字营驻防上海吴淞,兼辖海口各炮台。其间,清政府授其“毅勇巴图鲁”勇号,并委以浙江处州总兵(未到任)。光绪二十九年因病卒于军中。
刘秉璋刘秉璋(1826—1905),字仲良,庐江县人。
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同治元年(1862)参加淮军,在上海、江苏福山、太仓和浙江省的嘉善等地镇压太平军。后又在苏、皖、鲁、豫、鄂五省镇压捻军。历任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任江西巡抚。光绪四年,辞官回乡。光绪八年复出,任浙江巡抚。当法军侵犯东南沿海时,他于浙江宁波设立海防营务处,布置沿海防务。光绪十一年三月,法舰突入蛟门,他命守备发巨炮,法船两艘被击伤败逃。几天后,法舰又进犯虎蹲山北,再痛击之,法将迷禄毙命。光绪十二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查办遗留的“重庆教案”,因美英教会强行占地建教堂,民众反对,教会杀伤民众30余人。美、英等列强,践踏中国主权,激起四川11个县民众反抗。刘秉璋在查处中,处死杀人凶手和闹事首领,未镇压群众。对此,美、英教士不满,纷纷致电总署要求惩办刘秉璋。清廷迫于英、美、法公使的要挟,将刘秉璋罢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故里病逝。后由于两江总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复官、予优恤,建祠”。
李慰农
李慰农(1895—1925)原名李尔珍,巢湖市方集乡人。
民国元年(1912),李慰农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民国4年毕业留校任农场管理员。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是芜湖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同年秋,李慰农考入“法华教育会”,同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初进入巴黎鞋刷厂做工。民国9年春,联络安徽籍学生组织“工学励进会”。民国10年5月转入蒙达尔吉(蒙达尼)制胶厂做工,参加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筹建中共组织工作。次年9月,参加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召开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大会。同年冬,李慰农加入中国共产党。留法期间,他一边做工,一边自学法、德、俄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
民国12年底,李慰农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4年初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省工作,4月,又被派往青岛市委工作,领导工人运动。
民国14年4月19日,青岛大康纱厂工人罢工,李慰农联络其它纱厂声援大康纱厂工人,参加罢工的总人数达到1.8万多人。在罢工斗争高潮时期,李慰农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罢工历时22天,并取得胜利。罢工斗争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强令取缔工会,并开除50名工人代表。李慰农立即召开各厂中共组织和工会负责人紧急会议,发动工人再次举行罢工。5月29日,军警3000余人对工人进行了血腥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青岛惨案”。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李慰农领导工人坚决还击。7月26日,李慰农不幸被张宗昌部逮捕,29日壮烈牺牲。
王再生
王再生(1903—1927),原名王继湘,后改名为王湘、王再生,曾化名李胸云、李复和、李庭汉。含山县长岗乡山王村人。
民国12年(1923)在南京钟英中学学习。民国14年,与吕文远等在钟英中学组建国民党区分部及进步群众团体“协进社”,出版《协进》期刊。民国14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4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经济斗争委员会,王再生被选为委员,参与领导南京下关地区工人运动。不久,调下关龙江桥“五州工人学校”工作。同年秋去上海,以中共地下党交通员身份到吴淞机床厂工作。民国16年1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职工部职工运动委员会,王再生是委员之一,同时任沪宁路党的负责人。3月13日,王再生领导南京下关铁路工人参加沪宁、沪杭甬两路同盟罢工,破坏南京至镇江铁路,阻止军阀孙传芳的军事运输。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王再生根据党的指示回原籍暂避。不久,又回沪继续参加革命斗争。同年6月底,因叛徒出卖在吴淞被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面对敌人老虎凳、辣椒水、红烙铁等酷刑,毫不畏惧。8月底在龙华被秘密杀害。
宋士英
宋士英(1905—1930),字敬德,号警梦。无为县周闸乡人。
民国14年(1925),在无为县城关镇竞成学校读书。民国15年,考入芜湖五中,结识李克农、钱杏村等进步人士,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学运工作。民国16年1月任芜湖市学联秘书股长。同年3月组织学生欢迎北伐军,打开政府仓库赈济贫民,深入郊区组织农民协会。5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8月,因参加南昌起义受阻,回家乡无为从事革命活动,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宋庙党支部书记,以教书为掩护,组建农民协会。次年秋,任中共无为县临时委员会书记。后调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秘书长。民国18年5月任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不久,调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工作,驻沪西从事工人运动。民国19年8月,被中共中央派往东北参加满州特委工作。10月特委机关遭破坏。宋士英返回上海,后病逝。
张学宽
张学宽(1870—1931),字栗庵,含山县褒山乡下垅村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山东莱阳知县。辛亥革命后,返回原籍专事著述。著作有《易经注》、《书经新义》、《荀子新弋》、《存书》、《三传新解》、《观复堂诗文集》、《四书札记》、《验方汇编》、《金石考证》等。他对中医亦颇有研究。
倪合台
倪合台(1904—1931),字经之,曾用名倪自平。无为县忠台乡人。
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无为县委书记、安徽省委巡视员、宣城县委书记、巢县县委书记等职。民国17年在无为东乡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农民协会。民国18年发动农会会员开展禁粮外运斗争。民国19年底,参与无为六洲农民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次年8月,为组织巢县农民暴动回无为筹集枪支,不幸于无为东乡真武殿被叛徒杀害。
陈原道
陈原道(1901—1933),又名慎三,号伯康。巢湖市青岗乡人。
民国8年(1919),考入安徽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恽代英、肖楚女等影响下,参加“芜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民国10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陈原道发动芜湖各校学生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公祭被害学生,声讨军阀罪行。民国12年,陈原道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和共产党员薛卓汉等组织学生联合会,发动进步学生声援芜湖黄包车工人罢工,反对军阀统治和进行抗捐、抗税斗争。民国14年,他以芜湖工全、学生联合会为基础,联合各民众团体成立“芜湖各界‘五卅’惨案后援会”,组织“仇货”检查队,严厉查禁日、英、美等外国货。在斗争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月,到上海参加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0月,被中共中央选送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7年结业后,留校授汉语。
民国18年2月,陈原道由苏联回国,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长。次年2月调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民国20年1月,陈原道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此后,担任河北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同年4月8日,因叛徒告密被捕。敌人将陈等解送北平,关押于草岚子监狱。民国21年3月,陈原道出狱不久,便由中共河南省委派往直隶南部巡视工作,指导农民运动。11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工会党团书记。民国22年1月7日,上海失业工人举行反失业示威游行,游行总指挥李兰平被捕后叛变,陈再次遭敌人逮捕。4月10日,陈原道等18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英勇就义。
马哲聪
马哲聪(1886—1934),又名马大、江胡子。庐江县桂元乡马家小院人。
民国17年(1928)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庐江县委书记、桐庐县委副书记等职。民国19年6月,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参领导庐南罗家嘴农民暴动。暴动失利后,他集结失散的农民武装,整编队伍,于同年7月在桐城、庐江、舒城三县交界的欧家岭再次发动农民暴动,再次失利。民国21年,春荒严重,马哲聪在庐江南乡戴家店召开群众大会,组织农民开展“吃恐”(吃大户)、“扒粮”斗争。接着率领地方武装除恶霸、惩劣绅,为民除害。民国23年7月,率领特务连袭击黄泥河商团,缴获商团、民团长短枪20多支,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是年底转战在霍山、舒城两县山区,因一名连长投敌,部队被敌包围,马哲聪在作战中牺牲。
张守仁
张守仁(1909—1934),又名张国华。庐江县南闸乡人。
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底,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民国16年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同年他参组建中共庐江特别支部、庐江中学支部。民国17年任中共白石山特别支部书记。次年10月,任中共白石山区委书记,领导庐江北部地区的农民运动。民国19年,参加组建中共庐江县委,任县委委员。民国21年,组建庐江地方游击队。民国22年,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中共白石山区委书记。6月率领庐北游击队在合肥双枣树村宿营时,由于叛徒告密遭敌包围,突围时不幸牺牲。
张镜远
张镜远(1907—1938),含山县人。
早年投身军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后任国民政府陆军第三十六军第五师第十五旅少将旅长、代理五师师长。民国27年(1938)11月,率部出川,在湖南城陵矶一线与日军作战。城陵矾失守,遂自。
江惟仁
江惟仁(1885—1938),字泽庵,号宅安。庐江县马槽乡百花村人。17岁从军,历任国民革命哨长、营副、营长、团长、师长等职。
民国22年(1933)12月,任五十三军一百一十六师副师长,率部扼守山海关、界巅口、拉马洞等关隘,阻击日军进犯,身负重伤后仍指挥作战,并亲自率领敢死队百余人奋力夺回阵亡官兵遗体,以礼葬之。民国26年6月,由第九军一百零八师师长调任江苏绥靖公署少将参议,不久,返回原籍。“七·七”事变后,五十一军电催其归队,他振奋地说:“此正吾报国之时也”,随于民国27年4月率4名卫士赴苏、鲁、皖边区参加抗战,13日夜宿蒙城县吕望集子牙庙时,突遭日骑兵包围,江惟仁在战斗中中弹,倚墙而逝。后遗骸葬于庐江县汤池马槽山。建国后,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张本禹
张本禹(1900—1938),字文衷。巢湖市建麓乡洪家疃人。张治中的胞弟。
民国14年(1925)考入黄浦军校三期,毕业后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副官,参加北伐。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张本禹参加“反宁护汉”活动。“七·一五”事变后,掩护一部分共产党员离开武汉。后历任陆军教导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中央军校第八期学兵总队中队长、独立第四旅上校团长等职。
民国24年,张本禹担任陆军第十三军四师十二旅少将副旅长。次年8月,率部援助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抗战。百灵庙战役中,他率部打外围,英勇沉着,身先士卒,阻击了日军南路增援部队,为收复百灵庙作出重要贡献,荣立战功。民国26年8月,率部在南口与日军坂垣师团激战,阵地一度为敌突破,他亲率一个排与敌肉搏夺回阵地。当前线弹药紧张时,他亲往太原催运并押运回南口。民国27年8月30日在南口车站卸车时,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同年10月,巢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公葬张本禹于巢县银屏山麓。
198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追队张本禹为抗日烈士。
刘静波
刘静波(1905—1938),曾用名刘镜波、刘景波、刘俊波、刘泉。无为县汤沟镇人。
民国15年(1926),在南昌市某医院任见习护士时,结识住在该院治病的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方志敏,受其教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的派遣,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民国16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民国17年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9年,历任中共无为县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1月16日,为准备六洲农民暴动,遵照上级指示,将无为县党、团、工会、农协等组织合并成立“特别行动委员会”,刘静波任书记,并兼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司令。暴动失败后,他被调到安庆任党中央交通员(一说任安庆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0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员、秘书长等职。同年7月,在赴鄂豫皖苏区工作的途中被捕。民国21年出狱后,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民国23年再次被捕。民国26年出狱后,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在陕西省三原县参加中共中央举办的青年抗日训练班学习。民国27年10月底回延安。11月9日,日机空袭延安,刘静波中弹牺牲。
胡竺冰
胡竺冰(1893—1940)名可文,字铸农。无为县江坝乡人。
民国4年(1915)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国民党。毕业后在安庆从事教育工作。广泛涉猎《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反对安徽军阀的斗争。民国15年冬当选为无为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次年3月赴安庆出席国民党(左派)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发生的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使他对国民党感到失望。民国16年3月,无为县农民邢学年因抗拒抓丁惨遭杀害,胡竺冰等因要求惩办凶手而遭通缉。不久,北伐军进入无为,胡竺冰即要求县长高寿恒查处邢学年人命案,高不予理会。胡即组织“倒高领导委员会”,自任主任委员,在北伐军的声援下,夺了高的大印,成立以胡竺冰为主任委员的“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高寿恒重新出任县长,胡被迫离开无为。6月,胡到武汉找到中共安徽省临委,随后省临委安排他到桐城县浮山中学任教。民国18年,他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宣传和联络工作,并先后加入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世界语学会等团体,结识了鲁迅、成仿吾等著名爱国人士。民国26年,他在家乡组织“青年救亡协会”和“抗敌后援会”并收编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国民政府军士兵,组成地方抗日武装。民国27年春到六安就任省“动委会”文化委员。不久,任无为县长。任期内,安排共产党员胡德荣及进步人士吕惠生等到县政府工作,并为新四军筹集大批物资和经费,组建无为人民抗日自卫军,重建县动委会,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8年被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撤职。民国29年9月因患食道癌逝世。
张亮侯
张亮侯(1905—1940),又名良培。庐江县大化乡人。
民国16年(1927)2月,在国民党安庆市党部工作。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7月任中共庐江县委委员。次年1月任县委书记。年底由于庐江南部形势恶化,他一度离开庐南到江西、上海等地,以教学等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民国21年7月任中共桐(城)庐(江)县委委员。民国27年10月回到庐江参加“动委会”,任国民党南二区(泥河)区长。不久,辞去区长职务,改任桐城县政府主任科员。民国29年4月18日,他化装成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国民党特务突袭中共地方组织的绝密情报送给中共地方组织,使之安全转移。不久,张被捕。7月,被桐城县国民党当局剖腹挖心而壮烈牺牲。张在狱中曾遗诗一首:“自古龙舒著盛名,而今遍地血腥浸。一肩家国双行泪,洒向囚窗诉友人”。
胡春霖
胡春霖(1881—1941),原名胡贤璋,字默青。含山县褒山乡环塘上垄村人。
早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等,致力于民主革命。民国2年(1913)后,胡春霖在安徽农业学校、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胡被选为北京大学沪案后援会委员、北京各校教职员沪案后援会执行委员,同时还被选为由北京各大学教授组成的外交讨论会文牍主任,与李石曾、蒋梦麟等发起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并担任主席。7月,任北京临时政府参政院参政、参政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民国15年春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兼法规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央政治会议广州政治分会秘书长、党政机关职员训练班总队长等职。同年11月17日,广州发生兵变,胡离开广州经香港至上海。
民国19年,胡春霖经李济深推荐,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委员、建设厅长。后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民国21年3月出席国民政府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共赴国难”十条建议,主张全国团结,共同抗日,被蒋介石撤销职务。民国23年,离开山西到上海,在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任专门委员,并在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胡经武汉到重庆,积极参与李济深、朱蕴山组织的团结抗日活动。民国30年3月17日病逝于重庆。
卢仲农
卢仲农(1877—1942),字光浩。无为县城关镇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湖南高等学堂任教。次年二月会同挚友李光炯,以培养倒清革命力量为目的,在长沙创办“安徽旅湘公学”,聘请著名革命党人黄兴、赵声及张继等任教。同年底,旅湘公学迁往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聘请陶成章、刘师培、陈独秀、柏文蔚、张伯纯等执教。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他与中国同盟会接上关系,“安徽公学”成为省内革命党人的大本营之一。
民国元年(1912)7月,安徽公学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卢仍主持校务。他在办学的同时,长期为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写稿,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反对迷信、专制和封建礼教。抗日战争前,曾任安徽省通志馆编纂。民国28年被选为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民国31年病逝于立煌县(今金寨县)。
戴端甫
戴端甫(1889—1942),字昌珠,号武章。无为县练溪乡人。早年就读于武昌陆军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参加武昌起义。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民国11年在粤军任团长。民国13年参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民国14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处长,后兼任广州石井兵工厂厂长。民国21年,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赴大别山“督剿”工农红军,不久辞职回乡,创办“仁泉学校”,兼设民众夜校。民国22年复出参军,在国民政府第十七军后勤部负责军运工作。民国23年任无为县长,办民众教育馆,修建无为大堤、新安桥、湖垅陡门、芜无公路、体育场、绣溪公园、电厂及中学校舍等设施。民国27年旅居湖南长沙,与徐庭瑶等合议解囊办“无为公寓”,作为家乡流亡青年的食宿之所。民国28年迁居广西柳州,次年迁居广西全州。民国31年病故。
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原名衍功,又名炳阳,号海鸥。无为县练溪乡人。
民国15年毕业于黄浦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民国22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民国26年8月升任国民政府第十三军七十三旅旅长。次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部英勇作战,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获勋章1枚,升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三十一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8月,率部投入武汉保卫战,荣记大功1次。民国28年1月,升任第二OO师师长。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斗。次年1月,在坚守昆仑关的战斗中,戴身负重伤,国民政府颁勋章1枚嘉奖。民国30年12月16日,第二OO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次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安全撤退,歼敌5000余人。29日,蒋介石驰发“寅艳奖电”嘉许之。4月底,戴率第二OO师向缅甸北部撤退,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牺牲。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民国2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自撰写挽词,高度评价他的不朽功绩。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民国37年5月3日,戴安澜将军遗体葬于芜湖小赭山。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10月3日,经毛泽东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向戴安澜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光荣纪念证。
金隆芳
金隆芳(1912—1942),字子美,曾用名金斯理、陈默君。含山县褒山乡大庙村人。
民国19年(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后,党组织派他到上海中国公学、上海江南学院读书。民国23年秋,他参加胡乔木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在上海组织学生声援平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到南京请愿。“七·七”事变时,他利用暑假回家探亲时机邀集在外地读书回含度假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组织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6年秋,党派他去延安,在陕北公学负责招生工作。民国27年初,任陕北公学四队主任,并负责党支部工作。12月初,党派他到晋冀豫根据地工作。路过咸阳时,被国民党宪兵扣留,关在监狱中。后由于林伯渠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交涉,国民党天水行营主任程潜指令第十战区长官司令部于民国28年5月11日释放了他。释放后,西安办事处分配他到中共北方局工作。民国28年5月,任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简称“文总”)组织部长。民国29年春,因工作需要,调到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编审委员会工作,与蒋弼共同主编《鲁艺校刊》、《文化动员》等刊物。民国30年春,调离“鲁艺”,主持文联工作。同年5月30日,在太行区文化界竞选参议员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文化界参议员。民国31年5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刘毓王番
刘毓王番(1915—1942),巢湖市城关镇人。
民国24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他以“黄河古流”、“古流”等笔名向南开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刊物投稿,宣传抗日。“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参加铁流文艺社、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参加了天津大、中学校组织的“五·二八”大游行,开展募集寒衣声援绥远抗日将士、营救“七君子”签名运动,争取天津“洪帮”组织参加抗日等活动。民国25年秋,刘毓王番在南开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奔赴山西八路军总部,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国民政府新五军十一团任政训室副主任,促使该团起义加入八路军。民国28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他根据党组织决定,回到中共北方局工作,任宣传材料科科长。民国31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在左权县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张智锦
张智锦(1918—1942),和县香泉人。
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书为掩护,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以青年学生为对象,组织“惜阳会”、“三育检讨会”等进步团体,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发展中共党员,并建立抗日时期江(浦)和(县)全(椒)地区中共第一个党小组。民国29年1月,省30工作团到达和县,成立中共香泉区委会,张智锦为区委领导成员之一。同年5月,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辖赤镇、香泉两个区委,张智锦任香泉区委书记。次年10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机关迁至滁县花山后,他担任工委组织部长,并与工委书记胡克诚一起,在江、和、全等地做争取改造“大刀会”、建立抗日武装、开辟与建立新四军第二师与第七师交通线等工作。民国31年秋,在收编国民党和县特工队周宗汉部时被捕。同年11月14日被日军杀害。
胡海如
胡海如(1921—1943),原名经珠,巢湖市海如乡人。
民国26年(1937)底,巢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大胡村支部书记。民国30年后,历任巢县槐林区游击队队长、区委委员、抗联主任等职。
民国32年4月2日,大雾茫茫,日军扫荡槐林。胡海如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被捕后,叛徒用匕首对准其颈部,逼迫他交出区委、游击队员名单、枪支及机密材料。敌人在他身上捅了60多刀,胡海如只字不吐,英勇牺牲。建国初,柳山乡人民政府为了纪念烈士,改柳山乡为海如乡。
吕惠生
吕惠生(1902—1945),曾用名吕蕙生。无为县十里乡人。民国4年(1915)考入安庆第一农业学校。民国11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民国15年冬回到无为,年底,与胡竺冰等人发起、成立秘密的国民党县党部,吕惠生任秘书。民国16年3月,在北伐军的支持下,迫使无为县长高寿恒交出县印,成立以胡竺冰、吕惠生等人组织的行政委员会,行使县政府职权。不久,北伐军离开无为,吕惠生被通缉。民国16年9月,中共无为县特别支部成立后,领导群众开展“择师运动”,吕惠生被推选为无为中学校长。民国18年10月,任“濡江书店”董事长,经营进步书籍。民国19年脱离国民党。民国21至22年,吕惠生在贵池乡师、宿州乡师任教。民国24年秋任无为县政府建设科长。民国27年任国民政府无为县总队政训处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抗日工作。9月任无为县政府秘书。民国29年4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无为县照明山战斗失利,吕惠生转移到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历任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文教科长、仪征县长、路东各县联合中学副校长。民国30年5月,任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民国31年秋,任皖江抗日根据地行署主任。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9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奉命北撤,吕惠生在和县西梁山江面被汪伪无为县长胡正纲部下逮捕。11月13日夜遇害。遗有《狱中诗》:“忍看河山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刘卫民
刘卫民(1900—1946)原名刘广志。巢湖市环城乡人。
民国27年(1938)5月参加革命,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侦察员、侦察队长。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0月,巢北地区抗日武装大部转移到定远县藕塘地区,留下一个连组建巢湖独立大队,刘任大队长,率领部队转战巢湖南北两岸,瓦解日伪,打击顽固派,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皖南事变”后,为沟通新四军第七师与第二师及军部的联系,他参加开辟巢北交通线工作,并多次将“皖南事变”中突围的干部送往皖东津浦路西藕塘地区。民国32年调任新四军第七师侦察科长。次年秋,为解决部队弹药,他不顾个人安危,智取日军龟山炸药库,运出大批炸药。民国34年9月随第七师北撤。民国35年初,任六合军分区副司令员。同年7月8日夜,在凤阳县殷河小熊庄村与敌战斗时牺牲。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早年从军,曾任北洋军第二十镇管带。武昌起义后,在滦州密谋响应,失败后被解职。
民国3年(1914)随陆建章赴陕,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民国10年升任第十一师师长,旋任陕西督军。民国11年调任河南督军,不久改任陆军检阅使。民国13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第三军总司令。同年10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民国15年赴苏联考察,同年9月回国,在五原誓师,宣布所部集体加入国民党。民国16年5月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由陕西出发,会同北伐军进攻河南省。随后参加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反共活动。民国17年后,举兵反蒋,先后爆发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民国22年5月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民国24年12月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并与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国35年出国考察。民国37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途经里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于民国25年3月及民国26年春两次回故乡,创办园山学校,修建了夏阁河祝家坝及半汤温泉浴室。
杨士彬
杨士彬(1895—1948),巢湖市庙岗乡人。
民国6年(1917)考入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民国8年赴法勤工俭学,留法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回国,在芜湖第二农业学校任教,他积极参加了芜湖圣雅各、萃文两校开展的收回教育权、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民国15年10月前后,他是中共芜湖特支负责人之一。次年3月,任国民党左派芜湖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4月18日,国民党右派捣毁芜湖市党部,并大肆捕人,他离开芜湖到宣城。同年冬,任中共宣城县委书记。民国17年1月23日下午3时许,不幸被宣城县城北公安局逮捕,被国民党当局判刑入狱。在狱中,杨士彬受到残酷迫害和折磨,致使精神失常。民国37年,杨士彬逝世于浙江省丽水县。
孔金胜
孔金胜(1924—1948),庐江县人。
民国32年入伍。民国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7年12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他率全排担负坚守大王庄、尖谷堆之间结合部的任务。当夜11时,国民政府军队以一个加强连向二排阵地发起猛攻,他指挥各班勇猛反击,经激战将敌大部歼灭。10日拂晓,国民政府军队以一个营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又向二排猛扑,二排阵地被突破,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将敌赶出阵地。9时许,敌再次进攻,孔金胜在咽喉、腹部受伤,肠子露出腹腔的情况下,率全排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由于争取了时间,使增援部队及时到达,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但孔金胜因流血过多牺牲。后追认为“特等功臣”。他的英勇事迹现陈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
禹子鬯
禹子鬯(1889—1949),原名禹诚旺,回族。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先后在芜湖市公立工业学校、萃文中学任教。
民国8年(1919)回原籍组织“和县五四运动外交后援会”。他是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民国12年,王稼祥在芜湖创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禹是该会最早的成员。同年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3年,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年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5年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委员。民国16年4月受中共芜湖特支派遣,组建中共和县支部,任支部书记。此为任区内成立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脱离了党组织,一直在和县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11月病逝。
胡业奎
胡业奎(1904—1949),无为县胡陇乡人。
1949年4月国民政府军南逃时,将长江北岸沿江一带大、小民船掠劫一空,集中停放在长江南岸小沙洲,并在小沙洲上建2个碉堡、1个岗棚,派10多个士兵看守。渡江战役发起前,为征集船只送解放军渡江,胡业奎邀请30多个船工,乘天黑小雨天气,用十几只小鱼盆渡江,将18只木船划回江北北岸。渡江战役发起后,胡带着这18只船加入了渡江突击船队。渡江战役胜利后,胡业奎被授予“特等渡江英雄”称号。
李辛白
李辛白(1875—1951),原名修隆,字燮枢,号水破山人。无为县湖陇乡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光绪三十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光绪三十一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次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宣传民主革命,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在芜湖任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离职,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民国元年(1912)任安徽省警察厅长。民国2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民国6年1月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后任出版部主任。编辑出版了不少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组织编印的2万份《五四运动宣言》,是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被捕,他积极参加营救活动,并同王抚五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怀陈独秀》的白话诗。民国8年8月,他在北大创办《新生活》周刊,该刊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之一,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都为该刊撰稿。民国15年李辛白移居其夫人刘冰仪的故乡贵池县。是年秋,在南京私立安徽中学任教。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民国19年底,回到故乡无为,和挚友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民国22年在宣城中学任教,后任徽州中学校长。民国26年8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民国29年后,在休宁女子中学、安徽中学、建国中学、右任中学、省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安徽学院、昭明国文专科学校任职、任教。1949年春,因病在贵池疗养。1951年7月病逝。
丁山
丁山(1901—1952),原名丁增熙。和县人。
民国15年(1926)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民国16年任厦门大学国学助教。民国18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民国21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民国32年后,分别在中央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任教。
丁山在20年代着重于文字、音韵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著有《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由齐侯因月次敦铭黄帝论五帝》等专著。30年代后着重研究古代历史,著有《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吴雷考》、《论炎帝太岳与昆仑山》、《新殷本记》、《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作。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著有《姓与氏》、《半亚血族群婚制——媵》等论著。从1949年9月起,他着手撰写《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不幸于1952年1月18日病逝,遗稿约52万字。
翟宗文
翟宗文(1898—1957),曾用名周新潮。巢湖市柘皋乡人。
民国7年(1918)就读于芜湖萃文中学。五四运动后,积极参与组织学生活动,当选为该校学生联合会会长。民国11年东渡日本,攻读于明治大学法律科,在此期间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东京总支部常务委员。他信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等作坚决斗争。民国1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交通部法规委员会委员、外交部编译和兼职律师。民国27年3月,担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总干事。同年11月出任庐江县长。同月13日即被国民党安徽省当局撤职。次年3月被开除出国民党。民国30年后,先后执教于立煌师范专科学校、霍丘省立第一师范、芜湖中学、安徽学院等。
建国后,翟宗文历任芜湖市芜关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皖南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会委员、土改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民革常委等职。1957年12月15日逝世。
罗子为
罗子为(1910—1958),和县人。曾任国民政府甘肃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设计专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视察,社会部全国合作事业管理局专员,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视察等职。民国30年(1941)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历任国务院参事,合作总社筹备委员会工艺美术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病逝于北京。
高植
高植(1911—1960),又名介植,巢湖市柘皋镇人。
民国21年(1932)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在校期间自学外语,毕业后从事编译和文学创作。历任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中央政治学校教师、中央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建国后任山东师范学院系主任、教授,北京时代出版社专业作家、编审。主要译著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著作有小说《树下集》、《黄金时代》及杂文集《千字文》。
1960年病逝于北京。
孙仲德
孙仲德(1901—1962),名家骥,曾用名余凯章,庐江县新河乡人(一说肥西县人)。
民国9年(1920)考入保定随营军校。民国1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民国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肥南区委书记。民国24年任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员及独立游击师师长,率部活动在合肥、舒城、庐江、寿县、定远等地区。民国25年在芜湖、无为、繁昌等县组建中共基层组织和建立革命武装。民国26年被派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并入“抗大”学习。民国27年后历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政委,第七师十九旅旅长,第七师参谋长。民国32至34年,兼第七师和含支队支队长、政委,中共和含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司令员、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等职。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后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安徽省常委、安徽省副省长等职。
李克农
李克农(1898—1962),巢湖市烔炀乡中李村人。
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保卫工作。民国18年12月在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工作,将国民党当局的许多重要情报送给中共中央及中央苏区。民国20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等职。民国23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等职。“西安事变”时,任中共中央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并先后担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参情报部部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曾参加朝鲜板门店谈判并出席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1962年,病逝于北京。
童雪鸿
童雪鸿(1909—1966),原名鸿彦,字庵、万安,号印隐。巢湖市城郊上童村人。
民国13年(1924)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1963年被选为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安徽省政协委员。
童雪鸿是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组织西泠印社社员。他一生治印数千方,民国25年由黄宾虹等人题签的《雪鸿印谱》五集问世。本世纪60年代,由他篆刻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组印名噪一时。他的绘画作品尤精于菊花,有“童菊花”之称。《人民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及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中国书画》、《安徽画报》、《群众画报》等大型画刊,均发表过他的作品。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童雪鸿书画选》。
朱子帆
朱子帆(1848—1967),无为县仓头镇人。
民国7年(1918)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民国11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河南中山大学及上海政法大学教授、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总教官。民国21至26年,任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委员。民国27年后,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书记长、安徽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职。民国36年(1947)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交通厅厅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安徽省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冯文华
冯文华(1909—1968),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西北军军官学校,任西北军见习参谋、排长。民国21年任抗日同盟军警卫连长、营长。民国24年(193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5年初,在国民党军官学校高教班受训。
“七·七”事变后,冯文华到河南开展民运工作。民国27年5月中旬,他回到原籍与共产党员张恺帆等人在巢县烔炀河镇组建黄山抗日游击大队,冯任大队长。6月下旬,黄山抗日游击大队编入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8月间冯文华离开挺进队,与中共党员时生共同协助巢县县长马忍言组建巢县民众抗日自卫军(简称“巢抗”),冯任副司令。民国28年春,冯文华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副参谋长。民国29年2月,在梁园反顽战斗中负伤。“皖南事变”后,冯先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参谋处长、抗大四分校副校长兼教育长、新四军第四师参谋处长。民国35年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教导师师长等职。
1949年9月,冯文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军训处处长,后升任军委海军司令部训练部副部长。1952年定为准军级。1955年4月,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调任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航海运动部部长,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58年,国防体协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冯任国家体委航海运动司司长。1965年离休。
1968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巢湖市建麓乡洪家疃人,祖籍靠山张村。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参加学生军。民国5年(1916),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民国13年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民国15年,参加北伐战争。民国17年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育长、国民政府第五军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曾参加淞沪抗战。民国26年11月,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民国29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抗战胜利前后,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主张国共谈判,和平建国。民国34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当局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贡献。谈判结束后,张送毛泽东回到延安。在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期间,应周恩来之请,释放了关押在新疆的一批共产党人。民国38年4月,张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谈判。当和平协定被国民政府拒绝后,张治中留在北京。6月,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称脱离国民党阵营,走向人民阵营。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建国后,张治中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张生前十分关心桑梓教育,民国18年,他用私人积蓄在洪家疃创办黄麓学校,并把自己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儿张素我派往黄麓任教。民国22年,在原黄麓学校基础上,又捐资创建了黄麓乡村简易师范。民国27年,日军侵占巢县前夕,黄麓乡村简师被迫停办。民国34年秋抗战胜利后,经张再次捐巨款恢复,定名为安徽省立黄麓师范学校。
石仁祥
石仁祥(1942—1970),和县濮集乡五塘行政村人。1965年应征入伍,1968年4月退伍,分配在和县水利局工作。
1968年12月26日,石仁祥写信给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和人民解放军领导机关,批判林彪阴谋篡党夺权的罪行。1970年7月12日以所谓“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错杀。
1978年11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定,为石仁祥彻底平反昭雪,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并为受株连的所有人员恢复名誉。胡业桃
胡业桃(1949—1970),和县石杨乡中士李村人。
1969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胡业桃因公外出,发现行驶在公路上的一辆大马车突然翻倒。他奋不顾身钻进车底下,用肩顶起大车,救出驾车老人,他肩部被车底铁钉扎入肌肉,血流如注。1970年1月25日,在一次战备施工中,为抢救触电战友而英勇牺牲。同年7月6日,《人民日报》以《一份没有填写的入党志愿书》为题,报道了胡业桃烈士事迹。7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胡业桃“模范共青团员”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通报全军予以表彰。和县革命委员会在烈士家乡建了烈士墓和烈士事迹展览馆。
齐坚如
齐坚如(1900—1973),原名齐敬鑫,和县历阳镇人。
民国16年(1927)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获学士学位。民国29年赴德国留学。民国32年9月毕业于德国明星大学,获慕尼黑明星大学林业研究院森林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先后任西北农学院教授、教务长、国家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常委、学术审议委员会专门委员、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建国后任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森林学教研组主任、教授。是民盟安徽省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1956年定为二级教授。
齐坚如在森林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有《气候种》(德文版)、《国防用材核桃木》、《核桃代替木材之研究纲要》、《沿河造林抗硷树种——白榆》等专著。
徐庭瑶
徐庭瑶(1892—1974),字月祥,无为县先锋乡人。民国5年(1916)保定陆军学校步兵科毕业。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连、营、团长,副师长、师长,豫鄂皖“剿匪”右路第一纵队指挥官,第十七军军长兼蚌埠警备司令。民国22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升任第八军团总指挥。民国24年4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调任训练总监部交通兵总监。民国27年夏,任军训部机械化兵总监、新编第十一军军长。民国28年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曾指挥昆仑关战役。民国38年任国防部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38年春任装甲兵司令。去台湾后,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郑昕
郑昕(1905—1974),原名秉璧,字汝珍,庐江县七桥乡人。
民国15年(1926)肆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民国16年初,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民国18年转入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专攻康德哲学。民国21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建国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并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哲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哲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部委员。
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郑昕从事康德哲学研究30余年,著有《康德学述》、《康德哲学批判》、《真理与实在》等专著。
1974年在北京病逝。
彭晓林
彭晓林(1906—1975),曾用名谷泉,庐江县杨岗乡人。
民国27年(1938)3月至翌年9月,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等校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曾任鲁西行政专员公署教育科长,东阿、泰西抗日县政府县长、冀鲁豫第一专员公署秘书主任、潢川专员公署副专员等职。1950年10月,任河南省治淮指挥部部长和副指挥、河南水利厅厅长、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主任和党组书记。1965年冬,在淮河流域规划中心组任领导工作,完成了对苏北、山东的沂河、沭河、泗河流域的治理规划。“文革”期间遭受批判,他顾全大局,带病深入到水利施工工地作调查研究,协调沿淮各省水利部门工作。1975年,河南发生暴雨、洪灾,此时癌症已侵入他的肌体,他强忍病痛,多次到现场察看水情和灾情。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当得知水电部开会研讨淮河大水后治理方案时,他要儿子扶他到部里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1975年10月在北京逝世。
李宗社
李宗社(1957—1977),含山县东山乡人。自幼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
1975年的一天,生产队仓库失火,他奋不顾身爬上屋顶救火。同年,他还救过一名失足落水的4岁女孩和游泳中双腿痉挛、生命危急的李宗钊。同年在兴修水利大会战中,被评为先进水利战士,县、人民公社先进生产者。197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7年1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南昌某部七连任电话记录员,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同年10月,他随连队去福建邵武地区架线,于12月24日为救护4名战友而牺牲。1977年12月,福州军区政治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1978年5月,福州军区党委作出决定,在全区开展向李宗社烈士学习的活动。6月,授予他“雷锋式的好战士”光荣称号。安徽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了李宗社的巨幅照片。
胡扬发
胡扬发(1949—1979),含山县福山乡人。
196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西某部坦克炮手、炮长、车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曾荣获广州军区坦克射击手第一名、全师大比武十项全能第二名、“二级无线电手”、“三级射击手”等称号。1979年1月,随部队开赴越南前线。2月17日凌晨,我方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越南侵略军发起猛烈反击。胡亲率坦克营的“尖刀八连”冲锋在前,为部队开路。八连勇猛穿插、分割包围敌人,切断同登之敌退路,阻击谅山之敌增援,他指挥英勇果断,击毁敌人6辆卡车,消灭敌人多处火力点和大量有生力量。上午11时左右,尖刀八连穿插到预定地点侦探某区敌情时,受到敌方火力阻击,胡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0岁。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驻广西部队追记他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所率领的尖刀八连为“穿插铁骑英雄连”,中央派往广西前线慰问团团长王首道亲临胡扬发生前所在营慰问。
周新民
周新民(1897—1979),原名周骏,别名振飞,庐江县大化乡人。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斗争,曾任安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民国11年(1922),赴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学,回国后在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执委、安徽省党务执监委员会候补执委,积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安徽的大革命运动作出贡献。民国16年3月20日,蒋介石由九江来到安庆,周新民出席了欢迎会。蒋在即席讲话中,散布同北洋军阀妥协的言论,周新民以致答词形式予以痛斥,明确指出:“合作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与流氓、政客同流合污,国民革命对外要打倒列强,对内要铲除军阀,我们决不能与军阀妥协。”发言结束,全场鼓掌一致赞同。蒋听后勃然色变,当即拂袖而去。周因此而遭通缉。
30年代中期,周新民在上海协助沈钧儒等筹建上海救国会,是救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香港达德学等院校任教。民国27年(1938),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回到安徽在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工作,兼安徽省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总干事等职。民国31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民国33年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民国35年,随民盟总部迁往上海、南京,为维护“双十协定”,发展民盟组织,奋不顾身地工作。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秘书长、全国政协秘书长、沈阳市副市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其著述有《民法概论》、《亲属继承》、《物权》、《婚姻法讲话》、《中国民主同盟简史》等。1979年10月在北京逝世。
郑重
郑重(1920—1979),原名基俊,巢湖市高林乡人。
民国29年(1940)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高林乡支部书记、槐林区委书记、湖东县委组织部长等职。民国34年9月随新四军第七师北上山东,参加胶东战役。后历任鲁南铁路工委组织部干事、华县及麓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鲁南三地委组织部长、华东国区部组织科干事、湖东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49年任巢县县委组织部长、巢县供销社主任、巢县县委副书记。1953年6月任巢县县委书记。1956年任宣城县委书记。1958年6月,当选为安徽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在“反右倾”斗争中受到错误批判。1961年9月任芜湖专员公署党组成员、副专员。1979年3月,因患癌症在芜湖逝世。
吴绍青
吴绍青(1895—1980),巢湖市花塘乡人。
民国4年(1915)考入美国人办的湘雅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工部局传染病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南昌医院、重庆中央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等处工作,历任医师、主任、代理院长、院长、教授、中国防痨协会总干事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和呼吸系统杂志副总编辑、中国红十字会分会理事等职。
吴绍青是我国卓越的肺科专家,他一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达80余篇。1952年主编的《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一书,曾多次再版。1956年编著的《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1959年主编的《结核病学》一书被用作高等医学院的教材。此外还参加了《内科学》和《实用内科学》的编撰。
1980年3月16日病逝。
俞建章
俞建章(1898—1980),和县历阳镇人。
民国13年(1924)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民国17年,由李四光教授介绍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古生物研究。民国2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民国25年回国后,仍在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研究。民国28年升为研究员,兼任重庆中央大学及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与李四光教授共同从事地质矿产研究的调查。1952年任中苏科学考察队中方负责人。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当选为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地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当选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
60年代,他在早珊瑚类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1976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珊瑚分类》专著。1978年5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同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复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并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第九届石炭会议,当选为国际石炭系分会委员。1980年10月3日病逝于长春。
韩安才
韩安才(1919—1983),无为县田桥人。
民国33年(1944)参加地方游击队。民国36年2月加入人民军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淄川、曲阜、兖州、莱阳等10多次战斗,先后负伤9次,被评为二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在兖州战斗中荣立特等功,莱阳战斗中荣立一等功。此外还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四等功多次。1950年在全军第三届英模大会上被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奖章。多次参加首都国庆观礼。1956年复员,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当选为省五届人大代表、省革委会委员、巢湖地区革委会委员、无为县革委会常委、县八届人大代表、无为县政协第五届常委。1983年5月病逝。
陈其五
陈其五(1814—1984),原名刘毓珩,巢湖市城关人,蒙古族。
民国23年(1934)秋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就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是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二九”运动期间,他是清华、燕京两校向国民政府请愿的代表之一。民国26年11月,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到山西卫立煌部工作。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1月加入新四军游击队彭雪枫部。后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宣传部长、《拂晓报》社社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前委委员、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新华社华东前线总分社社长、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1949年后,历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上海高校科学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文革”中受到迫害,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复查,决定给予平反。1981年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4年9月,他因公出差途中突然发病去世。
冯四知
冯四知(1911—1984),庐江县人。曾用名冯法震。
民国22年(1933)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从事摄影工作,他所摄的《藤影翩跹》于民国21年在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展出。曾任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摄影师,《飞鹰》摄影杂志编辑。民国28年任重庆中央通讯社记者、中影制片厂摄影师。民国36年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先后拍摄电影《翠岗红旗》、《铁道游击队》、《宝莲灯》等影片。其中《翠岗红旗》在1952年卡罗维发利第七届国际电影节中获摄影工作奖。1956年任中国摄影学会理事,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在上海病逝。
郑曰仁
郑曰仁(1901—1984),名举之,庐江县七桥乡人。
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庐江特支领导成员之一。民国19年7月当选中共庐江县委委员兼秘书。民国27年3月在中沙溪主持组建庐江县动委会第二工作团,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次年11月任中共庐南工委书记兼宣传部长。此后,曾任皖江行署秘书长、苏皖地区参议会主任秘书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从事财经及组织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共皖北区党委副秘书长,安徽省人事厅副厅长,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徽省政协第三届和第四届常委等职。
庆承道
庆承道(1903—1985),含山县人。
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国18年赴美留学,民国20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北洋大学教授,湘黔铁路局及黔桂铁路局桥涵股主任、工务总段长等职。民国35年任粤汉铁路局副总工程师。民国36年任浙赣铁路局工务处长。1953年任铁道部设计预算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铁道学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田间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无为县羊山人,著名诗人。
民国22年(1933)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民国2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左联刊物《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在主编《每周诗歌》时,先后创作出版了《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等专集。民国26年春去日本留学。“七·七”事变后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年底,到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民国27年春去延安,发起并参与“街头诗”创作活动。他创作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在当时传遍全国,被闻一多教授誉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他到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并参加了“百团大战”。民国29年,创作《名将录》。次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并被选为边区参议员。民国32年任中共孟平县县委宣传部长。民国33年创作《太原谣》。民国34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创作了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了《民歌杂抄》。民国35年任中共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创作有《宋树记事》。民国37年冬,任中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建国初期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委员,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曾先后2次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著有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作有《欧游札记》。1956年去内蒙古包头黄河两岸考察,作有《马头琴》一书。1957年去云南考察,作有《芒市见闻》。1978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其作品在国外流行甚广,《赶车传》(第一部)有德、捷两国译本;《田间诗选》有朝鲜文译本。此外,日本、苏联、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10多个国家翻译了田间的作品。
王淑明
王淑明(1902—1986),原名铸,笔名勺、天帝、束萌、金心等,无为县城关镇人。
从民国14年(1925)始从事文艺评论。民国23年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任宣传部长,主编《希望》刊物。民国26年在山西民族大学任教。民国27年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淮阴建设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建国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等职。1957年任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论文学上的乐观主义》等。
1986年在北京病逝。
潘效安
潘效安(1903—1988),无为县人。
民国27年(1938)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历任区委书记,苏皖边区政府民政科长,和县县长,中共巢湖地委秘书长,无为县长,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委顾问等职。1983年10月离休。“文革”中受到迫害,但始终坚贞不屈,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顽强的斗争。常以诗言志,遗作有《笑安诗记》。
魏建猷
魏建猷(1909—1988),又名守谟,巢湖市人。
民国16年(1927)考入江苏无锡国专。民国22年在日本中央大学留学。民国25年回国,先后在无锡国专、暨南大学、中央大学、光华大学任教。1951年后相继任上海航务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图书馆主任。1954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曾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对中国秘密结社史颇有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货币史》、《会党史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等,1988年病逝于上海。
林散之
林散之(1895—1989),号三痴,祖籍和县乌江七棵松村,诞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乌江江家坂。
林散之自幼酷爱书法、绘画,先后师从书法家范培开、前清进士张栗庵、国画大师黄宾虹等学习书法、绘画。30年代,他游历太白、终南、峨眉等名山,得画稿800多幅,作诗200多首。建国后,历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全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南京书画院院长等职。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艺术有很高造诣,被誉为“当代草圣”。著作有《江上诗存》。
1989年12月6日在南京病逝。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