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手工艺品
一、铜闸焰火
焰火,俗称“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铜闸镇陈姓花爆店开始研制焰火。用硝、锑、镁等矿物质为原料,燃烧时,发出红、黄、蓝、紫等各种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纸、线、铁丝等,将需做的花色品种,分扎成多层次、数架档,根据需要燃烧时间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药、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时,只要将第一个引信点燃,焰火便在火药推动下,腾空而起。随着各层引信逐个点燃,焰火各种形态便五彩缤纷展现在观众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触角”、“花猫扑彩蝶”、“炮打西洋城”、“满天星”等。还能制作显现标语口号,使焰火持续闪亮两至三分钟,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极受人们称赞。
50至60年代,铜闸陈尚炎、申广亮、过大顺等,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销往合肥、安庆、北京等城市。1952年,过大顺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由于制作焰火危险性大,年青人不愿学习,60年代后,很少有人制作。
二、刻欢门
欢门,又称五福、挂钱。县内习俗,春节家家户户门楣贴欢门,以示庆贺。相传明、清年间,县境西南今林头镇东戴、胡楼一带,就有传统刻纸工艺品——欢门。刻者运用刻刀,在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给春节造成欢乐气氛。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争珠”、“丹凤朝阳”等。词语有“福禄寿财喜”、“招财进宝”、“四季平安”等。内容不断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乡严庄、鲍庄两村刻欢门历史也较长。每到冬闲,家家刻纸,成为副业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萨
吹糖,又名捏巧,古称“气汉”。制法:在糖稀中掺和色料,吹制成各种精致物品,售给儿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珑,色泽鲜艳,晶莹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儿童喜爱。
吹糖始于清末今张疃乡郑墩村民郑盛祥,后传开,开始吹制,仅大刀、口哨、葫芦等十几个品种,后不断更新,现可吹制飞机、枪炮、汽车、宝塔及鸟、兽、花卉等近百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仅郑墩村就有60多副糖担外出。少数在县内,多数到合肥、铜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经营。 四、素绒画
素绒画,是吸收国画技艺,以禽鸟羽作原料,以针作笔,涂绒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动物,形态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给人以立体感。
张疃乡龙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绒画,现已成立工艺厂,所制品种较多。如小双狗、熊猫、上山虎、下山虎、立体山水画等。其中“猫”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如金银猫、坐猫、喂奶猫等。1984年素绒画参加广州交易会,1985年秋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荣获部优。“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亚洲产品展览会”上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获高度评价,
五、扎彩
县内民间扎彩,历史悠久,有扎灯、扎灵两大类。其中,扎灯较普遍。运漕、铜闸、林头、清溪、巨兴等乡镇,都有扎彩办灯会习俗,庆丰收,欢度节日。
彩灯种类很多,如马灯、兔灯、蚌精、虾精、蟹精灯等。其中龙灯有老车龙、苍龙、滚龙、长龙。还有神仙灯,如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杂灯,如船、车轿、花挑、花篮及各种花草灯。彩灯无固定式样,全靠扎工构思设计。巨兴乡太平行政村老艺人丁善智,自幼学习扎彩工艺,他扎的走马灯、纱灯、花灯尤为精美,深受群众喜爱。
六、剪纸
县内铜闸,褒山一带,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虾,以及戏装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美化生活,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可谓“妙剪生花”。近年来,年青人追求“西洋化”,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
七、苍山磨刀石
苍山磨刀石是县特产,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苍山开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艺不外传。直至建国后1966年苍山磨刀石厂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销量30多万件,500多吨。磨刀石有粗石、细石之分。粗石色黄硬度高,脆性强,适用于造纸、印刷等企业磨砺切纸刀具;细石色青,有光泽,硬度稍低,韧性强,适用于剪刀厂、屠宰场、食品厂等刀具磨砺。轻重工业一些机器部件,也用细石水磨。刀具经磨砺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细平、不易生锈。其优点远胜于人工磨料砂轮。规格有小条、长条、双料、青方糙等十多个品种。大块磨石重25—50公斤,适于水磨机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块磨石重1.5至3.5公斤,适于各种家用刀具。产品远销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焰火,俗称“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铜闸镇陈姓花爆店开始研制焰火。用硝、锑、镁等矿物质为原料,燃烧时,发出红、黄、蓝、紫等各种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纸、线、铁丝等,将需做的花色品种,分扎成多层次、数架档,根据需要燃烧时间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药、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时,只要将第一个引信点燃,焰火便在火药推动下,腾空而起。随着各层引信逐个点燃,焰火各种形态便五彩缤纷展现在观众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触角”、“花猫扑彩蝶”、“炮打西洋城”、“满天星”等。还能制作显现标语口号,使焰火持续闪亮两至三分钟,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极受人们称赞。
50至60年代,铜闸陈尚炎、申广亮、过大顺等,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销往合肥、安庆、北京等城市。1952年,过大顺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由于制作焰火危险性大,年青人不愿学习,60年代后,很少有人制作。
二、刻欢门
欢门,又称五福、挂钱。县内习俗,春节家家户户门楣贴欢门,以示庆贺。相传明、清年间,县境西南今林头镇东戴、胡楼一带,就有传统刻纸工艺品——欢门。刻者运用刻刀,在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给春节造成欢乐气氛。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争珠”、“丹凤朝阳”等。词语有“福禄寿财喜”、“招财进宝”、“四季平安”等。内容不断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乡严庄、鲍庄两村刻欢门历史也较长。每到冬闲,家家刻纸,成为副业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萨
吹糖,又名捏巧,古称“气汉”。制法:在糖稀中掺和色料,吹制成各种精致物品,售给儿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珑,色泽鲜艳,晶莹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儿童喜爱。
吹糖始于清末今张疃乡郑墩村民郑盛祥,后传开,开始吹制,仅大刀、口哨、葫芦等十几个品种,后不断更新,现可吹制飞机、枪炮、汽车、宝塔及鸟、兽、花卉等近百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仅郑墩村就有60多副糖担外出。少数在县内,多数到合肥、铜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经营。 四、素绒画
素绒画,是吸收国画技艺,以禽鸟羽作原料,以针作笔,涂绒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动物,形态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给人以立体感。
张疃乡龙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绒画,现已成立工艺厂,所制品种较多。如小双狗、熊猫、上山虎、下山虎、立体山水画等。其中“猫”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如金银猫、坐猫、喂奶猫等。1984年素绒画参加广州交易会,1985年秋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荣获部优。“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亚洲产品展览会”上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获高度评价,
五、扎彩
县内民间扎彩,历史悠久,有扎灯、扎灵两大类。其中,扎灯较普遍。运漕、铜闸、林头、清溪、巨兴等乡镇,都有扎彩办灯会习俗,庆丰收,欢度节日。
彩灯种类很多,如马灯、兔灯、蚌精、虾精、蟹精灯等。其中龙灯有老车龙、苍龙、滚龙、长龙。还有神仙灯,如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杂灯,如船、车轿、花挑、花篮及各种花草灯。彩灯无固定式样,全靠扎工构思设计。巨兴乡太平行政村老艺人丁善智,自幼学习扎彩工艺,他扎的走马灯、纱灯、花灯尤为精美,深受群众喜爱。
六、剪纸
县内铜闸,褒山一带,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虾,以及戏装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美化生活,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可谓“妙剪生花”。近年来,年青人追求“西洋化”,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
七、苍山磨刀石
苍山磨刀石是县特产,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苍山开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艺不外传。直至建国后1966年苍山磨刀石厂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销量30多万件,500多吨。磨刀石有粗石、细石之分。粗石色黄硬度高,脆性强,适用于造纸、印刷等企业磨砺切纸刀具;细石色青,有光泽,硬度稍低,韧性强,适用于剪刀厂、屠宰场、食品厂等刀具磨砺。轻重工业一些机器部件,也用细石水磨。刀具经磨砺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细平、不易生锈。其优点远胜于人工磨料砂轮。规格有小条、长条、双料、青方糙等十多个品种。大块磨石重25—50公斤,适于水磨机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块磨石重1.5至3.5公斤,适于各种家用刀具。产品远销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