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民国期间防空指挥
一、防空预案
民国期间安徽基本没有制定防空袭预案,只是根据战时情况,制定应急的交通管制、灯火管制、紧急避难以及消防等办法,划分观察、传递飞机空袭的大致范围。防空指挥仅处于应付状态。
二、防空演习
民国26年(1937年)春,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命令,江浙皖3省于民国27年秋季联合举办一次大规模防空演习。安徽省按规定制定了演习计划和方案,并报经军事委员会核准。因抗战事急,奉命停止。为了预防空袭,省制定了单项演习计划,并先后举行警报传递、灯火管制、交通管制、避难管制等演习活动。同时派员赴芜湖、蚌埠等地督导演习准备和实施工作。民国27年5月24日,临时省会六安举行一次联合演习。民国30年6月,省国民政府所在地立煌县防护团会同国民党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防空演习。次年12月立煌防护团又与立煌县警备司令部举行大规模防空演习一次。民国32年7月3日,立煌县防空科组织省政府机关人员举行小规模防空演习一次。
三、人口疏散
民国28年(1939年)2月,省防空协会电令各县应将老弱妇孺及重点物品移至城外。同年5月,接中央电令,要进行人口物资疏散。省随即制定了人口物资疏散办法。规定立煌、屯溪及立煌县属麻埠、舒城县梅河口为乙等疏散地区。正阳关、歙县、岳西、霍山、六安、阜阳为丙等疏散地区。各县城应于城外10公里左右地段设置临时市场。所有摊贩一律迁到城外临时市场营业。立煌县由县防空科与县商会共同商定,在城郊择地分设9个市场,由商民按照规定自建摊点。民国29年,立煌县郊又增设王家湾一处市场。至民国33年,立煌县城郊设有戴家岭、石稻场、袭家畈、塔子河、王家湾等市场。阜阳县划分了疏散地域,规定疏散路线。在外城河的拐角楼、小东门、刘公祠和白玉楼等地段推土垫平河坝,便于人员疏散出城。在疏散期间,组织后勤人员供应大馍、烧饼。城内派有治安人员放哨巡逻。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不准点灯、照手电。白天进城人员不准穿红、白衣服,不准戴红、白色袖章。不准带镜子,照镜子,不准吹哨子。
四、专业队伍
民国期间,防空专业队只限于承担人员救护工作。当时省城安庆的救护工作,全部由公、私各医院负责。所需急救药品及救护器材,均系各方捐助。民国28年成立立煌防空救护所,并划分4个救护区,各区医院为救护分所,承担该区域内的人员救护事宜。各区成立担架队一支,配担架40副,由分所直接指挥,负责受伤人员的运送和转移工作。民国29年,原救护所与省赈济会联合成立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担负受伤人员的医治、死亡者的掩埋,以及难民收容等任务。民国30年,省立医院成立,凡受伤人员均由省立医院负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