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对外贸易
一、管理体制
和县外贸业务,1953年至1957年由县供销社经营,收购的羽毛、皮张运交芜湖畜产品公司出口外销。1958年土产畜产品改由县商业局外贸小组经营,调往上海、天津口岸和芜湖土产站转运出口。1977年成立和县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成立和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组织外贸业务。根据省内有关公司分配计划组织货源,调往指定口岸出口。
二、物资出口
1953年和县开展外贸业务,至1988年,历年出口的物资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工艺品及机械设备三大类,品种有大米、棉花、菜籽油、大豆、花生仁、芝麻、鸡、鸭、鲜蛋、再制蛋、咸鱼、螃蟹、活杂鱼、冰鲜鱼、鱼虾、鲜鱼(鲥鱼、黄鳝、鳖、鳜鱼)、冰冻草莓、青刀豆、油炸山芋块、活兔、棉短绒、蜂蜜、蜂王浆、泡桐、朝天椒、甜叶菊、红打瓜籽、芡实米、画席、地毯、发渣、珍珠、羽毛、猪肠衣、羊肠衣、牛皮、山羊皮、绵羊皮、黄鼠狼皮、低压阀门、齿科压榨机、消防栓螺盖、蜈蚣等。
1953年至1956年,出口品种有各种皮张13249张,羽毛3.08万公斤,猪羊肠衣4842根。1958年,对外贸易除皮张、猪(羊)肠衣外,还增加鸡、鸭、鲜蛋、蜂蜜等,出口总值4.69万元。1960年至1962年,出口品种又有再制蛋、棉短绒等,总值18.40万元。1965年至1975年,以水产品为大宗,共出口咸鱼202.15吨,螃蟹55.50吨,鲜鱼216.70吨。其中鲥鱼74.50吨,黄鳝83.50吨,甲鱼9.55吨。80年代,由于工业发展,门类增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济发展,出口品种逐渐增多,出口总值不断增长。1980年为69.69万元,1985年为371.79万元,1988年达1019.52万元,比1958年增长25倍。出口商品中再制蛋销往香港、日本、台湾;咸鱼销往罗马尼亚和东南亚各国;螃蟹、鲜鱼销往香港、西欧各国;油料、棉籽、棉短绒销往日本;低压阀门、齿科压榨机、消防拴螺盖销往美、英、日、加拿大、南朝鲜、新加坡、希腊、巴基斯坦;冷冻草莓、青刀豆、油炸山芋块,销往日本。
1965年至1988年外贸出口总额

和县外贸业务,1953年至1957年由县供销社经营,收购的羽毛、皮张运交芜湖畜产品公司出口外销。1958年土产畜产品改由县商业局外贸小组经营,调往上海、天津口岸和芜湖土产站转运出口。1977年成立和县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成立和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组织外贸业务。根据省内有关公司分配计划组织货源,调往指定口岸出口。
二、物资出口
1953年和县开展外贸业务,至1988年,历年出口的物资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工艺品及机械设备三大类,品种有大米、棉花、菜籽油、大豆、花生仁、芝麻、鸡、鸭、鲜蛋、再制蛋、咸鱼、螃蟹、活杂鱼、冰鲜鱼、鱼虾、鲜鱼(鲥鱼、黄鳝、鳖、鳜鱼)、冰冻草莓、青刀豆、油炸山芋块、活兔、棉短绒、蜂蜜、蜂王浆、泡桐、朝天椒、甜叶菊、红打瓜籽、芡实米、画席、地毯、发渣、珍珠、羽毛、猪肠衣、羊肠衣、牛皮、山羊皮、绵羊皮、黄鼠狼皮、低压阀门、齿科压榨机、消防栓螺盖、蜈蚣等。
1953年至1956年,出口品种有各种皮张13249张,羽毛3.08万公斤,猪羊肠衣4842根。1958年,对外贸易除皮张、猪(羊)肠衣外,还增加鸡、鸭、鲜蛋、蜂蜜等,出口总值4.69万元。1960年至1962年,出口品种又有再制蛋、棉短绒等,总值18.40万元。1965年至1975年,以水产品为大宗,共出口咸鱼202.15吨,螃蟹55.50吨,鲜鱼216.70吨。其中鲥鱼74.50吨,黄鳝83.50吨,甲鱼9.55吨。80年代,由于工业发展,门类增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济发展,出口品种逐渐增多,出口总值不断增长。1980年为69.69万元,1985年为371.79万元,1988年达1019.52万元,比1958年增长25倍。出口商品中再制蛋销往香港、日本、台湾;咸鱼销往罗马尼亚和东南亚各国;螃蟹、鲜鱼销往香港、西欧各国;油料、棉籽、棉短绒销往日本;低压阀门、齿科压榨机、消防拴螺盖销往美、英、日、加拿大、南朝鲜、新加坡、希腊、巴基斯坦;冷冻草莓、青刀豆、油炸山芋块,销往日本。
1965年至1988年外贸出口总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