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来安县
来安县位于滁县地区东部,东邻天长县和江苏省六合县,西连滁州市和嘉山县,南接江苏省江浦县,北界江苏省盱眙县。全县地处北纬32°25′~32°45′、东经118°21′~118°40′之间,行政区域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276个行政村,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54902人。改革开放以来,来安县人民解放思想,奋勇开拓,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成绩裴然。199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21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28659万元,财政收人3365万元。
来安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即在此栖息聚居。西汉武帝元狞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定名来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来安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五支队(后编为新四军二师),曾驻扎在本县半塔镇周围一带。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半塔、大刘郢等地居住过,领导淮南苏皖边区军民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来安县地形多样,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林果、药材、大蒜重点产地。来安“五彩花红”在明代即为上乘贡品,雷官板鸭、汉河蟹黄包子享誉大江南北,脱水蒜片质量全国第一,出口免检。全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品种多,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
农业全县有耕地71.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8.80万亩。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大搞综合开发,加快了“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步伐。开发农业形成了茭白、地瓜、席蔺草、大蒜、蚕桑、特种水产、肉牛、水禽、蔬菜、林果十大专业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92年农业总产值4.89亿元,粮食总产量30500万公斤,油料3090万公斤,优质棉18.43万公斤。农村社会总产值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元。
工业境内解放前工业企业多为私人作坊,产品大都是手工制品。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大对县属工业的投入,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县属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58个,工业总产值8.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3.29亿元的63.2%。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5026万元。已形成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玻璃制品六大支柱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有拖拉机油箱、阀门、电池、乳化沥青、医药玻璃制品、合成氨、脱水蒜片等,其中油箱、阀门、乳化沥青等六个产品创部优,精品碧绿春酒获巴拿马国际金奖。来安医药玻璃总厂1989~1992年为全省经济效益百强夺魁单位之一,位于全国建材行业500强第385位。
商贸来安县为苏皖边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商埠。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己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新型流通网络,现有各类集贸市场37处。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9550万元,外贸商品收购总额2150万元。
交通运输民国年间,境内有滁(州)来(安)、来(安)水(口)、滁(州)六(合)等3条简易公路,晴通雨阻。建国后,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过境干线有104国道和滁(州)天(长)、盱(眙)六(合)两条省道。县内乡乡晴雨通车,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内河航道有滁河、清流河、来河、皂河4条,通航里程72公里,可直达长江。全县己形成以渣油路为骨干,砂石路为筋络,连接铁路,沟通水路的运输网。1992年客运量45.9万人次,全年交通部门总货运量8.3万吨。
邮政电信1949年初,境内无固定邮路,电话仅有一条直达滁州专线。1952年以后,邮电网点和设备不断更新,到1992年全县有邮电机构24个,邮路总长1152公里,电话杆路总长334杆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498门,装机2213部,实现了国内长途电话自动化。480路数字微波电路和光缆电路开通使用。传真电话、特快传递已广泛应用。
文化艺术来安县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戏剧是洪山戏,1958年成立专业洪山戏剧团。群众文艺多种多样,主要有百曲、灯舞和歌舞等。抗战时期由于县境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大众文化运动在境内蓬勃发展,曾成立多个群众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有《从军记》、《保卫家乡》、《送郎参军》、《打雷官》等。全县现有专业剧团1个,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化站33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19个,影剧院23个,电影放映队36个。全县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1954年建立县城有线广播站,1956年改建成来安县广播站。1985年建立电视差转台,后又在半塔和杨郢各建一座差转台,电视讯号覆盖全县。
教育科技民国以前,境内教育多为私塾,仅有少数官立小学堂。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创办多所学校,其中以淮南干部子弟小学影响最大。建国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到199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9所,教职工1383人,在校学生1.99万人;小学260所,教职工2261人,在校学生3.68万人;农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2144人。全县有农科所以及县农学会、医学会、林学会、水利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气象学会等各种科研机构和科协组织,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科技普及网。
医疗卫生民国9年(1920年),境内第一家西医院由李拱宸创建。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92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5个,共有病床634张,医疗卫生人员913名。县医院有X光机、B超机、胃镜、心电图机、超声波等医疗器械,能开展甲状腺、骨肿瘤等手术。
社会保障1984年县保险公司恢复成立,下设29个代理处,开办家庭财产、养老金、人身意外伤害等26个险种。1992年承保额5.15亿元,保费和储金收人1026.8万元。全县有集体办敬老院16个,民政部门办福利企事业单位28个。1992年县财政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费353万元。
来安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即在此栖息聚居。西汉武帝元狞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定名来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来安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五支队(后编为新四军二师),曾驻扎在本县半塔镇周围一带。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半塔、大刘郢等地居住过,领导淮南苏皖边区军民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来安县地形多样,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林果、药材、大蒜重点产地。来安“五彩花红”在明代即为上乘贡品,雷官板鸭、汉河蟹黄包子享誉大江南北,脱水蒜片质量全国第一,出口免检。全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品种多,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
农业全县有耕地71.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8.80万亩。近几年通过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大搞综合开发,加快了“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步伐。开发农业形成了茭白、地瓜、席蔺草、大蒜、蚕桑、特种水产、肉牛、水禽、蔬菜、林果十大专业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92年农业总产值4.89亿元,粮食总产量30500万公斤,油料3090万公斤,优质棉18.43万公斤。农村社会总产值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元。
工业境内解放前工业企业多为私人作坊,产品大都是手工制品。建国后人民政府加大对县属工业的投入,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县属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58个,工业总产值8.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3.29亿元的63.2%。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5026万元。已形成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玻璃制品六大支柱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有拖拉机油箱、阀门、电池、乳化沥青、医药玻璃制品、合成氨、脱水蒜片等,其中油箱、阀门、乳化沥青等六个产品创部优,精品碧绿春酒获巴拿马国际金奖。来安医药玻璃总厂1989~1992年为全省经济效益百强夺魁单位之一,位于全国建材行业500强第385位。
商贸来安县为苏皖边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商埠。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己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新型流通网络,现有各类集贸市场37处。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9550万元,外贸商品收购总额2150万元。
交通运输民国年间,境内有滁(州)来(安)、来(安)水(口)、滁(州)六(合)等3条简易公路,晴通雨阻。建国后,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过境干线有104国道和滁(州)天(长)、盱(眙)六(合)两条省道。县内乡乡晴雨通车,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内河航道有滁河、清流河、来河、皂河4条,通航里程72公里,可直达长江。全县己形成以渣油路为骨干,砂石路为筋络,连接铁路,沟通水路的运输网。1992年客运量45.9万人次,全年交通部门总货运量8.3万吨。
邮政电信1949年初,境内无固定邮路,电话仅有一条直达滁州专线。1952年以后,邮电网点和设备不断更新,到1992年全县有邮电机构24个,邮路总长1152公里,电话杆路总长334杆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498门,装机2213部,实现了国内长途电话自动化。480路数字微波电路和光缆电路开通使用。传真电话、特快传递已广泛应用。
文化艺术来安县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戏剧是洪山戏,1958年成立专业洪山戏剧团。群众文艺多种多样,主要有百曲、灯舞和歌舞等。抗战时期由于县境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大众文化运动在境内蓬勃发展,曾成立多个群众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有《从军记》、《保卫家乡》、《送郎参军》、《打雷官》等。全县现有专业剧团1个,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化站33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19个,影剧院23个,电影放映队36个。全县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1954年建立县城有线广播站,1956年改建成来安县广播站。1985年建立电视差转台,后又在半塔和杨郢各建一座差转台,电视讯号覆盖全县。
教育科技民国以前,境内教育多为私塾,仅有少数官立小学堂。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创办多所学校,其中以淮南干部子弟小学影响最大。建国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到199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9所,教职工1383人,在校学生1.99万人;小学260所,教职工2261人,在校学生3.68万人;农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2144人。全县有农科所以及县农学会、医学会、林学会、水利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气象学会等各种科研机构和科协组织,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科技普及网。
医疗卫生民国9年(1920年),境内第一家西医院由李拱宸创建。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92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5个,共有病床634张,医疗卫生人员913名。县医院有X光机、B超机、胃镜、心电图机、超声波等医疗器械,能开展甲状腺、骨肿瘤等手术。
社会保障1984年县保险公司恢复成立,下设29个代理处,开办家庭财产、养老金、人身意外伤害等26个险种。1992年承保额5.15亿元,保费和储金收人1026.8万元。全县有集体办敬老院16个,民政部门办福利企事业单位28个。1992年县财政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费3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