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层
滁县地区跨越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地层从下元古界至第四系,除缺失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及中上三迭统外,发育比较齐全。区境西北部的凤阳县和嘉山县的北西部及定远县西部分别处于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断隆中的蚌埠台穹和淮南定远褶束,该区域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下元古界五河群,中元古界凤阳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及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等。下元古界五河群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单位,构成蚌埠台穹的核部。在郯庐断裂带以东的嘉山县东南部处于张八岭台隆,滁县、来安、天长、全椒四县及定远县东部展布于滁县凹陷褶束。该区域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张八岭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张八岭群出露面积广,南方型震旦系周岗组—下志留统呈角度不整合复于其上,上侏罗—白垩系沉积于断裂盆地中,其它地层主要出露在滁州市—全椒县马厂一带和天长、来安两县部分地段。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一系列中酸性侵入体;喜山期以基性喷出岩为主,玄武岩广泛分布于嘉山县和来安县一带。
二、构造
滁县地区的大地构造颇为特殊。从结构看,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淮阳山字型东翼弧的复合部位;从组成看,则处于中朝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两地块之交接部位。我国东部具有世界级的构造形迹郯(城)庐(江)断裂带,自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将全区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为中朝准地台鲁西断隆,东部为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带束和张八岭台隆。两个结构单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是一个统一体,又各有自己的独特性,其沉积建造,构造形态,火山活动及矿产成因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各具特点。根据地层间区域性不整合,结合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态特征、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以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将区内构造发展过程分为蚌埠期(吕梁期)、凤阳期(皖南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晚期及喜山期等五个阶段。褶皱构造主要由蚌埠、凤阳变动和燕山早期运动形成,中期燕山运动以断裂和岩浆活动为主,褶皱运动次之,晚期燕山运动造成舒缓的褶皱和坳陷,喜山运动以地壳差异升降为主,继承燕山晚期坳陷形成更平缓的凹陷及断坳,同时沿深断裂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区内断裂按方向、组合、性质,与褶皱的关系及所切割的地层判断,大多为燕山期、蚌埠期、凤阳期变动所形成断裂,由于区域和动力变质作用,迭加相当强烈,其构造形迹及时代难以判别。
(一)褶皱构造
按形成时间先后,区内褶皱构造分蚌埠期、凤阳期(或皖南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晚期、喜山期五期。
1、蚌埠期褶皱
区内最古老的下元古界五河群在蚌埠期运动期间,组成一个大型复背斜—蚌埠复背斜。展布范围,北以新集—双庙断层为界,东被朱顶—石门山断层限制,南在凤阳山区北部山麓一线,西延出本区。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37公里。蚌埠期变动,在区内伴随着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严格控制元古代混合花岗岩等岩体的形成和展布,同时控制了本区金、金红石、铁和多种金属矿产的分布。
2、凤阳期和皖南期褶皱
位于华北地台上的凤阳期沉积,已具准地台性质,因此,该期无明显褶皱运动。在区内只形成两个单斜构造,一是老青山单斜,二是石门山单斜。
在本区郯庐断裂带以南,位于扬子准地台上的皖南期褶皱比较强烈,卷入该褶皱的地震为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一个大型张八岭复背斜。背斜发育北北东向次级褶皱曲及其它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迭加褶皱。
3、燕山早期褶皱
系本区地质时期褶皱最发育阶段,卷入该期褶皱的地层由中震旦统周岗组至中下侏罗统象山群,轴向北东,由北西至南东三个Ⅰ级褶皱组成,它们之间均被中生代坳陷覆盖而隔开。本区内该期构造有复兴集—马厂Ⅰ级复向斜,展布于沙河集—李集—线南东,滁县—黄庵一线北西,总长78公里,宽14—24公里。
在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地台区,燕山早期形成的褶皱,主要有武店向斜、雷家户—宋集单斜、燃灯向斜等。
4、燕山中晚期褶皱
燕山早期运动后,地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褶皱形态与前相比有质的差异,形成了一些和缓开阔的盆地构造,主要有刘府盆地、万庄盆地、黄石坝向斜,古沛断陷盆地,白山凌盆地。
5、喜山期凹陷和断坳
主要有铜城—来安凹陷、汊涧次凹陷、水口次凹陷、自来桥—八百里桥断坳、定远盆地、嘉山坳陷。
(二)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相当发育,成生于不同时间的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相互错切、利用、限制,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像。按其方向、组合、性质与褶皱的关系及所切割的地层判断,大多活动于燕山早期,少数为喜山期。根据空间上的展布方位,并结合发育程度,将本区断层归纳为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五个断层组合,其中北北东向组在区内最发育,次之为东西向。
北北东向断裂,系指方向10°—30°左右一组断层,这是区内最发育的断层组合,遍及全区,尤以郯庐断裂带内或两侧最为集中,主干断层主要有乌云山—合肥断层、池河—西山驿断层、藕塘—清水涧断层、古河—散兵断层、刘集—西泉街断层、张集—龙马河断层、门台子—棋盘路断层、临淮关—亮岗破碎带、霸王城—鹿塘断层、五河—红心铺断层、朱顶—石门山断层。除上述主干断层外,在南段郯庐断裂带内或其东侧,构成三界—周岗断裂破碎带,被视为郯庐断裂带最东部的一个带。三界—周岗断裂破碎带,长60公里,北段宽15公里,南段宽9公里,呈北北东向展布,带内现已查明89条规模不等的断层,基本平行,以逆断层为主,分布密集。主要有关门周—老户山周逆断层、草庙王庄—王家凹逆断层、大史—袁庄子逆断层、陡山子逆断层、下扬—刘家岗断层、周刘—上下郝逆断层、山根晁—朱庄逆断层。
东西向断层是区内较发育的一组断层,主干断层主要分布在华北区的蚌埠复背斜中,主要有怀远—黄家湾断层、马头城—临淮关断层、官沟—下纪家断层、刘府—黄泥铺断层、淮南—定远断层。
郯城—庐江深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深断裂之一,该断裂带斜贯滁县地区,将本区分割成华北与扬子两个性质明显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在区内展布的郯庐断裂带,分为南北两个地段,南段为三界—周岗断裂破碎带,长60公里,北段由西界五河—红心集断层和东界朱顶—石门山及丁冲—石龙咀断层之间地段,长大约74公里。断裂带出路宽窄不一,在区内最宽处20余公里,窄的地段仅几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