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分布
本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是:约占总人口90%左右的人居住在乡村,八十年代以后城镇人口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人口密度城镇大大高于乡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密度为496人/平方公里,而乡村人口密度为276人/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的密度又以交通沿线的市、镇为高。例如滁州市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8.2%,居住人口却占全市总人口的31.4%。1992年,人口密度达1131人/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的密度分布,一般是江河沿岸和圩区高于丘陵山区。离江河沿岸愈远,人口密度愈稀。
建国后,全区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平均密度是:1949年为140人/平方公里,1953年为154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159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285人/平方公里,1992年为291人/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1倍。
滁县地区几个重点年份全区人口密度变动表
建国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的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也连续多年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了一部分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许多农民进大城镇务工经商,从事非农业生产,城镇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由于政府继续采取控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几个年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变动状况是:
194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城镇人口占11%;
1975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城镇人口占9%;
1985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城镇人口占14%;
1992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城镇人口占20%;
滁县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自1975年起逐年下降。但农业人口净增速度仍很快,1992年比1949年净增农业人口1455146人,增长87.4%。
城镇人口的密度又以交通沿线的市、镇为高。例如滁州市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8.2%,居住人口却占全市总人口的31.4%。1992年,人口密度达1131人/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的密度分布,一般是江河沿岸和圩区高于丘陵山区。离江河沿岸愈远,人口密度愈稀。
建国后,全区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平均密度是:1949年为140人/平方公里,1953年为154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159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285人/平方公里,1992年为291人/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1倍。
滁县地区几个重点年份全区人口密度变动表
建国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的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也连续多年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了一部分农业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许多农民进大城镇务工经商,从事非农业生产,城镇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由于政府继续采取控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政策,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几个年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变动状况是:
194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城镇人口占11%;
1975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城镇人口占9%;
1985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城镇人口占14%;
1992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城镇人口占20%;
滁县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自1975年起逐年下降。但农业人口净增速度仍很快,1992年比1949年净增农业人口1455146人,增长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