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的本区统计管理体制,经历了专门机构、联合机构、内设机构、派出独立机构、撤销机构、独立机构的曲折演变过程。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要求全国各国营、公私合营、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工矿企业进行统一的全国普查,同年5月,在专署财政经济委员会内设专职计划统计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开始了全区的综合统计工作。1954年6月成立计划统计科,配备干部5~7人。1955年5月,撤销统计科,在专署计划委员会内确定专职计划统计人员负责统计工作。1957年3月,在经济计划委员会内设统计科。1962年10月30日,安徽省统计局滁县专区办事处成立,按(统计工作条例)规定,确立了统计报表的管理范围、统计报表的制定、审批权限、报表制定和审批的要求、统计报表的执行和修订、统计报表的清理等一系列的规范管理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计业务先后由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计划小组、经济计划组负责。1980年3月,滁县地区行署统计局正式成立。198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后,逐步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1985年开始,县以上各级统计局的人员编制和统计事业费,统一划归国家统计局管理。行政经费和基建费列入地方预算,由地方财政供给。
地区从事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逐年增加,1950~1954年6月,有统计人员5~7人,1957~1963年有18人,1987~1988年有22人,1992年底25人。各县、市统计机构设置与地区大致相同。地区和各县、市按省计委、编委、人事局、财政厅、劳动局、统计局联合通知要求,又成立了农村经济调查队。
根据《统计法》规定,地区及各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均在计财、生产、业务等科(股)中设置1~2名统计员,统计任务小的部门设兼职统计人员。全区各企业、事业单位,除琅琊山铜矿、滁州电冰箱厂、滁州卷烟厂、滁州制药厂等少数单位设立统计机构外,其余均在管理机构内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大中型企业的车间设有专、兼职统计员或记工员。
《统计法》实施以前,乡镇人民政府的统计工作,由文书、秘书兼任;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由会计人员或指定人员兼任。《统计法》实施以后,1986年正式确定统计人员列入乡镇政府编制序列。到1992年底,全区260个乡镇均配备了专、兼职统计员,其中专职55人,有71个乡镇建立了统计站;村级有兼职统计员,基本形成全区性的统计信息网络。
地区统计局为了完善统计管理体制,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采取积极培训业务人员,尤其抓好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加强学术研究以及更新计算工具筹方法提高统计人员素质。1990年开始,国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当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制订全国统一的岗位培训实施方案,全区统计专业岗位培训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在1992年岗位培训总结评比中,地区统计局朱世宽获1990~1991年全国统计岗位培训先进办学人员称号。
至1992年底,全区有高级统计师3人,统计师120人,助理统计师565人,统计员994人。
1983年6月28日,滁县地区统计学会正式成立。1992年底发展学会会员274人。
更新计算工具,提高统计管理水平,是全区统计机构比较注意的一件事。建国初期,统计工作的主要计算工具是算盘、计算尺等,1953年,配备了手摇机。70年代,开始使用传真机、计算器。80年代,先后购进IBM微型电子计算机及空调、复印等设备等;进入90年代。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已逐渐完备、先进。1990年,国家和省统计局拨给滁县地区统计局386微机1台,浪潮机8台及相应空调设备,装修了3间微机室,建立了计算站。到1991年11月,全区各县、市统计局全部购进微机,建立微机室。到1992年底,全区共有微机26台,地区各个专业基本上使用微机处理月报、半年报、年报;各县、市统计局主要统计资料都使用微机处理。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