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农机管理
一、管理机构
50年代初,滁县专署建设科负责农具改革和推广工作,各县的农具引进和推广工作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后来,排灌机械划归水电部门管理。1955年起,滁县专区的农机管理工作由滁县专署农业局负责。1957年起,原属安徽省农业厅领导的凤阳门台子、定远两个国营拖拉机站划归蚌埠专署农业局管理。1961年,滁县专署农业局下设的滁县专区农机供应站负责全地区的农机管理工作。是年,除滁县外,本地区其它各县都建立了国营拖拉机管理站。1963年7月在调整全地区拖拉机布局时,仅保留定远、凤阳、嘉县国营拖拉机站。国营拖拉机站由专署农业局领导和管理。196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后,开始建立公社拖拉机站。是年4月,凤阳县城东公社拖拉机站建立,这是本地区第一个公社拖拉机站。1969年4月,滁县专区革命委员会农机管理站成立,负责全地区农业机械研究、经营管理、计划分配供应、技术推广等。1970年县办国营拖拉机站撤销,拖拉机下放到公社,公社拖拉机站陆续成立,至1972年,农机管理工作先后由地区工业局和机械工业局负责。1973年后,全地区各县先后成立区、社农机管理站。1975年,全地区各县成立了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全县农机管理工作。1976年,滁县地区机械工业局改为滁县地区农业机械局。1981年,有的县农机局被撤并,成立县农机公司,实行政企合一,有的县农机管理工作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1983年,成立滁县地区农机管理总站,负责全地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组织领导,农机管理、供应、维修、技术培训、科研、推广工作。1984年,各县成立县农机管理站。1985年8月,滁县地区农机管理总站改为滁县地区农机管理局;此后各县相应成立县农机管理局,乡镇成立农机管理站,至1992年,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基本没有变化。
二、机务管理
1950年起,各国营拖拉机站根据国家和省农机管理部门颁发的“农机机务规章制度”,建立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机站设有站长、副站长;机耕队配有行政队长、机务队长;机车配有车长、驾驶员、农具手。机站副站长即机务站长,负责全站机务技术管理,技术员负责机务技术工作。车长负责机车使用、保养及全机车管理工作,农具手负责农具使用、保养工作,驾驶员负责机车使用、保养工作。1964年,根据专区农业局的要求,各机站都建立了农机具档案,对拖拉机的使用年限、保修次数、工作与油耗变更、技术状况、事故情况等,均做详细记载,存档备查。1976年,来安县张山机站的建档工作突出,被评为地区、省先进单位。1973年,根据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各地建立了机车岗位责任制,实行定机车、定人员,轮式机车一般定员2人,链式机车一般定员3—人,小型拖拉机和作业农具统一由驾驶员负责。80年代,农业机械走进千家万户,机务管理工作重点转向抓农机务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农机监理
50年代至60年代,链式拖拉机不挂牌证,轮式拖拉机行驶市区或公路,驾驶员必须经过技术考核鉴定,技术鉴定作为向交通监理部门申请拖拉机行驶市区或公路的临时证之用。1963年起,轮式拖拉机驾驶员接受交通监理部门考核发驾驶证。1965年,拖拉机参加社会运输一定要经过当地交通监理部门检验,车有牌照,驾驶员有执照,并定期交纳养路费。1974年,根据安徽省机械工业局通知,全地区农机管理部门开始对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进行考核,发给农用驾驶证。1978年,滁县地区农机监理所成立,各县成立农机监理站,对大中型拖拉机进行监理工作。1985年,全地区各县开始对农用小型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年检年审、换发牌证。1986年9月,地区农机局开始在全地区开展农用动力机操作年检审发证工作。对国营农、林、渔场农村集体、联产、个体户经营的柴油机、汽油机、无正式拖车的小型拖拉机及操作手进行检审发证工作。1989年,针对本地区12马力以下手扶拖拉机无号牌、无行驶证、无驾驶证,农机事故频繁发生的严重情况,开始加强对小拖拉机和驾驶员的管理工作,凡配挂半吨以上正式拖车的小手扶都必须入户,经检验合格,核发号牌,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用拖拉机行驶证》,没有正式拖车的,经检验合格后核发《农机检验证》,小手扶机手必须参加培训、发证工作。1990年11月,地区农机局要求各地对专门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及驾驶员实行牌证管理。1991年11月1日起,凡上道路行驶的专门从事运输或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从事运输的拖拉机,必须核发公安机关规定的全国统一号牌,行驶证和驾驶证,全地区农机监理机关全面进行一次牌证换发工作。
附:农业区划
1980年,滁县地区及所属县市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1985年5月,滁县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现行生产状况及农业发展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地区划定为低山丘陵林农牧区、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沿湖河农牧水产区、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等四个一级农业区和9个二级农业区,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一、低山丘陵林农牧区
低山丘陵林农牧区包括老嘉山、皇甫山、凤阳山三个小山系的丘陵地带。依据三个小山系又划分为三个二级农业区。老嘉山丘陵区系嘉山县东南部和来安县西北部;皇甫山丘陵区系滁州市、全椒县西北部和定远县东南部;凤阳山丘陵区系凤阳、定远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区域面积4411.5平方公里,含六县市的64个乡镇和38个农林牧场,515个行政村、5338个生产队;18.4万户84.02万人口,其中农业户14.81万户72.99万人,农业劳动力27.9万人。区域内耕地面积130.65万面,占全地区耕地面积的21%,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82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4.44亩;林业用地204.28万亩,其中现有林地143.72万亩,占全地区现有林地75.24%;余为荒山、草地和水域等。土壤为黄棕壤,适宜多种乔木、灌木、草木植物以及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薯类、果类、茶叶、烟叶、籽瓜、大蒜、生姜等农作物生长。水库、山塘星罗棋布,草料丰盛,是饲养家畜和养殖水产品的好地方。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候鸟栖息,现有鸟约6万只。琅琊山风景区既是驰名的游览胜地,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该一级农业区农业发展总的方向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尤其是发展奶牛、肉牛、役牛、山羊、绵羊和家兔。相应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三个二级农业区资源优势,特点不同,农业发展方向各异。老嘉山丘陵区。纯林面积大,荒山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种植业以小麦、水稻为主其是著名的明绿(豆)产区。其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做好抚育间伐,提高经济效益,建设明绿良种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
皇甫山丘陵区。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生态环境优越,有大面积的阔叶林和少量杉木林。水库、塘坝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4%,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料作物为主,油料总产占本一级农业区50%左右。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油料生产基地。
凤阳山丘陵区。有大面积黑松纯林,荒山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50%;种植业以小麦、水稻为主,是著名的烤烟产区,烤烟产量占本一级农业区产量的85.3%。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区,加强幼林抚育和荒山绿化,建设烤烟生产基地。
二、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
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包括境内被低山丘陵分隔的四大片浅丘岗地,即位于天长县东北部的天长浅丘岗地,位于滁州、来安、全椒三县、市南部的来全滁浅丘岗地,位于凤阳北部和嘉山县东北部的凤嘉浅丘岗地,位于定远东北部的定远浅丘岗地,每个大片为一个二级农业区,四大片总面积为7056.5平方公里。该区域内共有全地区7个县市的156个乡镇,16个林、牧、园艺场,1299个行政村,13978个生产队,43.99万户197.93万人口,其中农业户36.19万户177.88万人,农业劳动力72.2万人。耕地面积391.72万亩,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62.5%,其中水田230.06万亩,水田率58.7%,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2.22亩,每个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5.14亩。该区域地处河流沿岸,旱地主要是黄棕壤;农田大部分为水稻土,土壤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耕作年限长,保蓄性能好,适宜水稻、小麦、豆类、油料等农作物生长。区域内有大中型水库43座,小型水库、塘坝约11万处。干旱年份可引江、河、湖水源灌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1万亩,占本区域耕地面积84.5%,可谓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是滁县地区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占有量、粮食产量、化肥用量、农业用电、乡村企业等,均占全地区60%以上。农业发展方向是主要抓好粮食、油料和畜牧业生产,积极恢复和发展烤烟、明绿等传统产品和多种经济作物,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发挥猪禽生产优势;发展蚕桑和水产养殖,逐步将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沂湖、洋湖建成以养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基地,大中型水库建成养鱼基地。大办乡镇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利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
三、沿湖河农牧水产区
沿湖河农牧水产区包括天长、来安、滁州、全椒四县市,地处高邮湖、滁河沿岸的圩田水网地区,该一级区又划分为高邮湖圩田区、滁河圩田区两个二级农业区。有39个乡镇、9个农场、园艺场。面积13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4万亩,占全地区耕地11.3%,其中水田58.01万亩,水田率82.4%,260个行政村,3130个生产队;8.03万户41.41万人口;其中农业户7.85万户37.55万人,农业劳力15.02万人,每人平均耕地1.89亩,每个劳力平均耕地4.37亩。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较好,具有一定的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部分土壤为湖河冲积物和潜育型水稻土,土地肥沃,生产潜力很大。适宜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生长。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稻麦两熟。水稻种植面积占本一级农业区耕地面积的76.7%,小麦占41%,油菜占20%。稻、麦、油、棉单产均位居全地区之首。畜牧业生产以猪、鸡、鹅、鸭为主,饲养量和出栏率均列全地区第一位。两个二级农业区相比,高邮湖圩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均优越于滁河圩田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兴修水利,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改土治水,建设高产稳产保收农田。认真搞好水稻、小麦、油菜的生产,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禽生产,普遍种桑养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将圩区建设成粮、油、鱼、猪、禽、蛋生产基地。
四、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
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包括凤阳、嘉山两县沿淮河的低洼行洪地区,面积546.8平方公里,耕地32.21万亩,占该地区面积5.2%,其中水田6.22万亩,水田率19.3%,123个行政村,1356个生产队,4.2万户20.01万人口,其中农业户3.88万户19.03万人,农业劳力7171万人;每人平均耕地1.07亩,每个劳力平均耕地4.07亩。该地区地势低洼平坦,水资源丰富,但地下水位高,农田常受渍涝。通过大力兴修水利、建设机电排灌站,治水改土,改善了生产条件。土壤是河湖冲积物形成的潮土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旱粮作物生长。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油菜、花生、山芋为主。80年代以来,部分地方开始种植水稻、玉米、高粱、棉花。1983年,粮食作物单产224公斤,比全地区粮食平均单产低36.6%,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畜牧业以猪、禽、黄牛为主。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200万公斤,平均每亩水面产鱼42公斤3其中螃蟹年产量15万公斤;银鱼是该地区特产。水生植物有菱、藕、芡实、芦苇等。嘉山县境部分淮河堤段和凤阳花园湖闸周围营造了护堤防浪林,黄湾、枣巷、柳巷等地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并种植了经济林木。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固堤防,治理淹涝,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生产。秋季作物应以大豆、花生为主,扩大杂交高粱种植面积;积极创造条件,使低洼易涝的耕地逐步改种水稻。午季作物应扩大小麦、大麦、豌豆、油菜种植面积。力争适应生态环境,综合开发水产资源,改以捕为主为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发展多种经营,将沿河湖滩地,以及已经垦植的低产不保收的圩区,划分为养鱼区和水生植物种植区,增加经济效益。在以农业、水产业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种植林、果、桑和其它经济林木。积极办好加工工业和多种副业生产,迅速改变低产贫穷面貌,尽快富裕起来。
50年代初,滁县专署建设科负责农具改革和推广工作,各县的农具引进和推广工作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后来,排灌机械划归水电部门管理。1955年起,滁县专区的农机管理工作由滁县专署农业局负责。1957年起,原属安徽省农业厅领导的凤阳门台子、定远两个国营拖拉机站划归蚌埠专署农业局管理。1961年,滁县专署农业局下设的滁县专区农机供应站负责全地区的农机管理工作。是年,除滁县外,本地区其它各县都建立了国营拖拉机管理站。1963年7月在调整全地区拖拉机布局时,仅保留定远、凤阳、嘉县国营拖拉机站。国营拖拉机站由专署农业局领导和管理。196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后,开始建立公社拖拉机站。是年4月,凤阳县城东公社拖拉机站建立,这是本地区第一个公社拖拉机站。1969年4月,滁县专区革命委员会农机管理站成立,负责全地区农业机械研究、经营管理、计划分配供应、技术推广等。1970年县办国营拖拉机站撤销,拖拉机下放到公社,公社拖拉机站陆续成立,至1972年,农机管理工作先后由地区工业局和机械工业局负责。1973年后,全地区各县先后成立区、社农机管理站。1975年,全地区各县成立了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全县农机管理工作。1976年,滁县地区机械工业局改为滁县地区农业机械局。1981年,有的县农机局被撤并,成立县农机公司,实行政企合一,有的县农机管理工作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1983年,成立滁县地区农机管理总站,负责全地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组织领导,农机管理、供应、维修、技术培训、科研、推广工作。1984年,各县成立县农机管理站。1985年8月,滁县地区农机管理总站改为滁县地区农机管理局;此后各县相应成立县农机管理局,乡镇成立农机管理站,至1992年,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基本没有变化。
二、机务管理
1950年起,各国营拖拉机站根据国家和省农机管理部门颁发的“农机机务规章制度”,建立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机站设有站长、副站长;机耕队配有行政队长、机务队长;机车配有车长、驾驶员、农具手。机站副站长即机务站长,负责全站机务技术管理,技术员负责机务技术工作。车长负责机车使用、保养及全机车管理工作,农具手负责农具使用、保养工作,驾驶员负责机车使用、保养工作。1964年,根据专区农业局的要求,各机站都建立了农机具档案,对拖拉机的使用年限、保修次数、工作与油耗变更、技术状况、事故情况等,均做详细记载,存档备查。1976年,来安县张山机站的建档工作突出,被评为地区、省先进单位。1973年,根据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各地建立了机车岗位责任制,实行定机车、定人员,轮式机车一般定员2人,链式机车一般定员3—人,小型拖拉机和作业农具统一由驾驶员负责。80年代,农业机械走进千家万户,机务管理工作重点转向抓农机务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农机监理
50年代至60年代,链式拖拉机不挂牌证,轮式拖拉机行驶市区或公路,驾驶员必须经过技术考核鉴定,技术鉴定作为向交通监理部门申请拖拉机行驶市区或公路的临时证之用。1963年起,轮式拖拉机驾驶员接受交通监理部门考核发驾驶证。1965年,拖拉机参加社会运输一定要经过当地交通监理部门检验,车有牌照,驾驶员有执照,并定期交纳养路费。1974年,根据安徽省机械工业局通知,全地区农机管理部门开始对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进行考核,发给农用驾驶证。1978年,滁县地区农机监理所成立,各县成立农机监理站,对大中型拖拉机进行监理工作。1985年,全地区各县开始对农用小型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年检年审、换发牌证。1986年9月,地区农机局开始在全地区开展农用动力机操作年检审发证工作。对国营农、林、渔场农村集体、联产、个体户经营的柴油机、汽油机、无正式拖车的小型拖拉机及操作手进行检审发证工作。1989年,针对本地区12马力以下手扶拖拉机无号牌、无行驶证、无驾驶证,农机事故频繁发生的严重情况,开始加强对小拖拉机和驾驶员的管理工作,凡配挂半吨以上正式拖车的小手扶都必须入户,经检验合格,核发号牌,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用拖拉机行驶证》,没有正式拖车的,经检验合格后核发《农机检验证》,小手扶机手必须参加培训、发证工作。1990年11月,地区农机局要求各地对专门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及驾驶员实行牌证管理。1991年11月1日起,凡上道路行驶的专门从事运输或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从事运输的拖拉机,必须核发公安机关规定的全国统一号牌,行驶证和驾驶证,全地区农机监理机关全面进行一次牌证换发工作。
附:农业区划
1980年,滁县地区及所属县市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1985年5月,滁县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现行生产状况及农业发展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地区划定为低山丘陵林农牧区、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沿湖河农牧水产区、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等四个一级农业区和9个二级农业区,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一、低山丘陵林农牧区
低山丘陵林农牧区包括老嘉山、皇甫山、凤阳山三个小山系的丘陵地带。依据三个小山系又划分为三个二级农业区。老嘉山丘陵区系嘉山县东南部和来安县西北部;皇甫山丘陵区系滁州市、全椒县西北部和定远县东南部;凤阳山丘陵区系凤阳、定远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区域面积4411.5平方公里,含六县市的64个乡镇和38个农林牧场,515个行政村、5338个生产队;18.4万户84.02万人口,其中农业户14.81万户72.99万人,农业劳动力27.9万人。区域内耕地面积130.65万面,占全地区耕地面积的21%,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82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4.44亩;林业用地204.28万亩,其中现有林地143.72万亩,占全地区现有林地75.24%;余为荒山、草地和水域等。土壤为黄棕壤,适宜多种乔木、灌木、草木植物以及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薯类、果类、茶叶、烟叶、籽瓜、大蒜、生姜等农作物生长。水库、山塘星罗棋布,草料丰盛,是饲养家畜和养殖水产品的好地方。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候鸟栖息,现有鸟约6万只。琅琊山风景区既是驰名的游览胜地,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该一级农业区农业发展总的方向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尤其是发展奶牛、肉牛、役牛、山羊、绵羊和家兔。相应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三个二级农业区资源优势,特点不同,农业发展方向各异。老嘉山丘陵区。纯林面积大,荒山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种植业以小麦、水稻为主其是著名的明绿(豆)产区。其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做好抚育间伐,提高经济效益,建设明绿良种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
皇甫山丘陵区。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生态环境优越,有大面积的阔叶林和少量杉木林。水库、塘坝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4%,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料作物为主,油料总产占本一级农业区50%左右。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油料生产基地。
凤阳山丘陵区。有大面积黑松纯林,荒山较多。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50%;种植业以小麦、水稻为主,是著名的烤烟产区,烤烟产量占本一级农业区产量的85.3%。农业发展方向是建设用材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区,加强幼林抚育和荒山绿化,建设烤烟生产基地。
二、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
浅丘岗地农牧多经区包括境内被低山丘陵分隔的四大片浅丘岗地,即位于天长县东北部的天长浅丘岗地,位于滁州、来安、全椒三县、市南部的来全滁浅丘岗地,位于凤阳北部和嘉山县东北部的凤嘉浅丘岗地,位于定远东北部的定远浅丘岗地,每个大片为一个二级农业区,四大片总面积为7056.5平方公里。该区域内共有全地区7个县市的156个乡镇,16个林、牧、园艺场,1299个行政村,13978个生产队,43.99万户197.93万人口,其中农业户36.19万户177.88万人,农业劳动力72.2万人。耕地面积391.72万亩,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62.5%,其中水田230.06万亩,水田率58.7%,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2.22亩,每个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5.14亩。该区域地处河流沿岸,旱地主要是黄棕壤;农田大部分为水稻土,土壤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耕作年限长,保蓄性能好,适宜水稻、小麦、豆类、油料等农作物生长。区域内有大中型水库43座,小型水库、塘坝约11万处。干旱年份可引江、河、湖水源灌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1万亩,占本区域耕地面积84.5%,可谓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是滁县地区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占有量、粮食产量、化肥用量、农业用电、乡村企业等,均占全地区60%以上。农业发展方向是主要抓好粮食、油料和畜牧业生产,积极恢复和发展烤烟、明绿等传统产品和多种经济作物,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发挥猪禽生产优势;发展蚕桑和水产养殖,逐步将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沂湖、洋湖建成以养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基地,大中型水库建成养鱼基地。大办乡镇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利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
三、沿湖河农牧水产区
沿湖河农牧水产区包括天长、来安、滁州、全椒四县市,地处高邮湖、滁河沿岸的圩田水网地区,该一级区又划分为高邮湖圩田区、滁河圩田区两个二级农业区。有39个乡镇、9个农场、园艺场。面积13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4万亩,占全地区耕地11.3%,其中水田58.01万亩,水田率82.4%,260个行政村,3130个生产队;8.03万户41.41万人口;其中农业户7.85万户37.55万人,农业劳力15.02万人,每人平均耕地1.89亩,每个劳力平均耕地4.37亩。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较好,具有一定的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部分土壤为湖河冲积物和潜育型水稻土,土地肥沃,生产潜力很大。适宜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生长。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稻麦两熟。水稻种植面积占本一级农业区耕地面积的76.7%,小麦占41%,油菜占20%。稻、麦、油、棉单产均位居全地区之首。畜牧业生产以猪、鸡、鹅、鸭为主,饲养量和出栏率均列全地区第一位。两个二级农业区相比,高邮湖圩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均优越于滁河圩田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兴修水利,提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改土治水,建设高产稳产保收农田。认真搞好水稻、小麦、油菜的生产,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禽生产,普遍种桑养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将圩区建设成粮、油、鱼、猪、禽、蛋生产基地。
四、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
沿淮洼地农副水产区包括凤阳、嘉山两县沿淮河的低洼行洪地区,面积546.8平方公里,耕地32.21万亩,占该地区面积5.2%,其中水田6.22万亩,水田率19.3%,123个行政村,1356个生产队,4.2万户20.01万人口,其中农业户3.88万户19.03万人,农业劳力7171万人;每人平均耕地1.07亩,每个劳力平均耕地4.07亩。该地区地势低洼平坦,水资源丰富,但地下水位高,农田常受渍涝。通过大力兴修水利、建设机电排灌站,治水改土,改善了生产条件。土壤是河湖冲积物形成的潮土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旱粮作物生长。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油菜、花生、山芋为主。80年代以来,部分地方开始种植水稻、玉米、高粱、棉花。1983年,粮食作物单产224公斤,比全地区粮食平均单产低36.6%,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畜牧业以猪、禽、黄牛为主。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200万公斤,平均每亩水面产鱼42公斤3其中螃蟹年产量15万公斤;银鱼是该地区特产。水生植物有菱、藕、芡实、芦苇等。嘉山县境部分淮河堤段和凤阳花园湖闸周围营造了护堤防浪林,黄湾、枣巷、柳巷等地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并种植了经济林木。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固堤防,治理淹涝,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生产。秋季作物应以大豆、花生为主,扩大杂交高粱种植面积;积极创造条件,使低洼易涝的耕地逐步改种水稻。午季作物应扩大小麦、大麦、豌豆、油菜种植面积。力争适应生态环境,综合开发水产资源,改以捕为主为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发展多种经营,将沿河湖滩地,以及已经垦植的低产不保收的圩区,划分为养鱼区和水生植物种植区,增加经济效益。在以农业、水产业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种植林、果、桑和其它经济林木。积极办好加工工业和多种副业生产,迅速改变低产贫穷面貌,尽快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