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历史上本区森林资源贫乏。据1950年《皖北淮南林木调查总结报告》记载:区内山岭多为无林荒山,仅滁县花山、嘉山县老嘉山一带有残次林8万亩左右。
建国后专区和各县人民政府在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以普遍护林为主,进行重点造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护林、造林工作,丘陵区的乡、村都成立了护林小组,订立护林公约。在有一些残次林的滁县、嘉山、凤阳等县分别设立了林业工作站,主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林业政策,指导群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1953年起,全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林业生产国营、民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出现了以互助组、初级社为单位的集体造林高潮;与此同时,全区开始兴建一大批国营林场,为消灭荒山绿化皖东奠定了基础。从1956年起至1964年全区先后建成的国营林场有白米山、孤山、岱山、马厂、大山、琅琊山、常山、曹店、鲁山、紫阳、西桃园、复兴、管店、卞庄、范岗、大金山、藕塘、长山、大银山、白云山、黄栗树、长冲、瓦山、西洋山、半塔、宝山等林场,加上1950年成立的皇甫山林场和1977年成立的泉坞山林场,全区国营林场达到34个。
1978年以后,全区在大力开展荒山造林的同时,着重加强对成林区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果。1981年至1983年,全区开展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责任制)工作,推动了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各方面的造林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全区共有造林承包专业户805户,承包山地总面积约25万亩。
从1986年起,全区国营林场开始从由单一造林营林为主转向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从单一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50年代中后期种植的马尾松已开始小面积间伐利用,同时加快黑松低产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林业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经过建国后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皖东大地已基本实现了绿化。截止1992年底,全区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0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658万立方米,群众四旁植树累计近亿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4%。滁州市、全椒县、天长县、来安县绿化均达到部颁标准,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建国后专区和各县人民政府在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以普遍护林为主,进行重点造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护林、造林工作,丘陵区的乡、村都成立了护林小组,订立护林公约。在有一些残次林的滁县、嘉山、凤阳等县分别设立了林业工作站,主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林业政策,指导群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1953年起,全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林业生产国营、民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出现了以互助组、初级社为单位的集体造林高潮;与此同时,全区开始兴建一大批国营林场,为消灭荒山绿化皖东奠定了基础。从1956年起至1964年全区先后建成的国营林场有白米山、孤山、岱山、马厂、大山、琅琊山、常山、曹店、鲁山、紫阳、西桃园、复兴、管店、卞庄、范岗、大金山、藕塘、长山、大银山、白云山、黄栗树、长冲、瓦山、西洋山、半塔、宝山等林场,加上1950年成立的皇甫山林场和1977年成立的泉坞山林场,全区国营林场达到34个。
1978年以后,全区在大力开展荒山造林的同时,着重加强对成林区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果。1981年至1983年,全区开展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责任制)工作,推动了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各方面的造林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全区共有造林承包专业户805户,承包山地总面积约25万亩。
从1986年起,全区国营林场开始从由单一造林营林为主转向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从单一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50年代中后期种植的马尾松已开始小面积间伐利用,同时加快黑松低产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林业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经过建国后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皖东大地已基本实现了绿化。截止1992年底,全区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0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658万立方米,群众四旁植树累计近亿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4%。滁州市、全椒县、天长县、来安县绿化均达到部颁标准,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