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本区纺织业历史上多为家庭手工作业,生产土布。清光绪年间,“洋纱”大量销入,私人兴办手工纺织机坊逐渐兴起,木机增多。民国5年(1916年),马敦鳖兄弟三人由合肥迁至全椒县城开设马益兴机坊。嗣后,区内先后兴办私人机坊和土织布厂渐多,主要生产土布、条布、线格子花布、蚊帐布和粗毛巾等。
建国后,1950年皖北行署创建滁县地方国营协成布厂,成为滁县地区第一家纺织工业企业。当时以手工木机、铁木机生产面粉袋布、白平布、格平布等,到1959年3月才将34台人力铁木机改为用动力牵引的铁木机。1952至1956年,嘉山县针织厂、凤阳县棉织厂、嘉山县布厂相继建成投产,仍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产品有童袜、丝包头,白平布等。1960年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各厂相继“下马”。滁县协成布厂停办后,与滁县福利综合厂、三八综合厂合并,改名三八综合厂。1962年全区纺织工业产值仅86万元。
1963年,全区原纺织企业相继恢复,滁县三八综合厂改为滁县三八布厂。到1965年,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升至311万元。
70年代初,全区纺织工业仍以发展单织、色织为主。其后,滁州毛巾厂、来安县棉织厂、全椒县棉织厂、定远县染织厂等4家企业相继投产。至1975年,全区共有纺织企业8家,其中,色织布厂6家。织布机台数由60年代的几十台,增加到398台。固定资产原值379.66万元,净值282.9万元;职工总数1953人;纺织工业总产值947.21万元,比1965年增长2倍多。
1975年以后,纺织工业进入巩固发展阶段。各企业逐步淘汰老式织机,如铁木机、丰田机等,增添国产标准织机1511M型和1515型宽幅织机。1980年滁州被单厂建成投产。至此,全区共有纺织企业9家,职工总数2886人;完成产值1931.92万元,比1975年增长1倍多。纺织产品大类品种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4种。1981年天长县缫丝厂、定远县经纬编厂、嘉山县丝织厂建成投产。1982年滁州二纺厂、凤阳县针织厂、滁州针织厂、嘉山县针织二厂等企业相继投产。1983年,经安徽省纺织厅批准,滁州纺织厂1万纱锭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全区用纱长期靠外地调进的局面。1987年定远染织厂建成投产。同年,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行署决定将全区服装、鞋帽行业由二轻系统划归纺织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先后有天长县鞋厂、天长县服装一厂、天长县服装二厂、天长县服装三厂、天长县舒美鞋厂、滁州市服装一厂、滁州市服装二厂以及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嘉山县金鸡服装厂等9家服装、鞋帽企业以及天长县染织厂,由二轻系统划归行署工业局,由纺织服装科统一管理。到1989年,滁州纺织厂已达5.17万锭纺纱生产能力。至1990年,全区纺织企业达到26家。
1979至1990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入资金8729.26万元,是197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2倍。1991、1992年全区大抓纺织工业技术改造,两年间共投入改造资金2456万元。此间滁州纺织厂增添了气流纺和精梳设备,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和天长服装一厂增添了电脑绣花机,天长县缫丝厂新建100台织绸能力的织绸车间,天长县鞋厂增添了运动鞋生产线、滁州市羽绒总厂加工生产线以及定远染织厂的转移印花、水洗、沙洗设备等。
自1977年开始,全椒棉织厂生产的家俬布、病员布首次出口,全年出口31.58万米。次年,来安县棉织厂也开始以彩格布出口。当时,安徽省色织布出口有4家企业,地区占2家。1978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54.1万元,出口布完成106.62万米。1981年天长缫丝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19—22白厂丝9.5吨,其中出口4.56吨。1986年,滁州市毛巾厂生产的毛巾类产品开始出口。同年,全区纺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30.6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1倍。1987年服装产品出口。1988年,滁州羽绒总厂生产羽绒制品开始出口。1990年增加了床单出口。1992年天长县鞋厂生产的运动鞋开始出口。至此,全区纺织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有15家,占企业总数的70%。其中有天长县缫丝厂、天长县服装一厂、天长县服装二厂、来安县棉织厂、全椒县棉织厂、滁州市色织厂、滁州市羽绒总厂、滁州市毛巾厂、滁州市服装一厂、滁州市服装二厂、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嘉山县金鸡服装厂等12个企业,于1988年经安徽省商检局、安徽省纺织厅验收合格,批准发给“出口生产许可证”和“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色织布发展到白厂丝、服装、羽绒制品、毛巾、床单、运动鞋等7大类。1992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1248.38万元。比出口初期的1979年增长72倍。色织布出口577.58万米,是1979年的5.5倍,占全年色织布生产总量的62%。服装出口168.15万件,占全年生产总量的77%,纺织行业的出口,已成为全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品销往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纺织企业85家,产值3948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1%。其中独立核算的企业78家,有职工1.6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4624万元,净值10847万元;实现产值37295万元,利税11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24元/年·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制衣企业53家,产值286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98%。其中独立核算的49家,有职工6757人,固定资产原值2896万元,净值2250万元;实现产值28672万元,利税79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248元/年·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企业23家,产值521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54%。其中独立核算的企业20家。有职工1424人,固定资产原值438万元,净值525万元;实现产值1959万元,利税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917元/年·人。
建国后,1950年皖北行署创建滁县地方国营协成布厂,成为滁县地区第一家纺织工业企业。当时以手工木机、铁木机生产面粉袋布、白平布、格平布等,到1959年3月才将34台人力铁木机改为用动力牵引的铁木机。1952至1956年,嘉山县针织厂、凤阳县棉织厂、嘉山县布厂相继建成投产,仍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产品有童袜、丝包头,白平布等。1960年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各厂相继“下马”。滁县协成布厂停办后,与滁县福利综合厂、三八综合厂合并,改名三八综合厂。1962年全区纺织工业产值仅86万元。
1963年,全区原纺织企业相继恢复,滁县三八综合厂改为滁县三八布厂。到1965年,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升至311万元。
70年代初,全区纺织工业仍以发展单织、色织为主。其后,滁州毛巾厂、来安县棉织厂、全椒县棉织厂、定远县染织厂等4家企业相继投产。至1975年,全区共有纺织企业8家,其中,色织布厂6家。织布机台数由60年代的几十台,增加到398台。固定资产原值379.66万元,净值282.9万元;职工总数1953人;纺织工业总产值947.21万元,比1965年增长2倍多。
1975年以后,纺织工业进入巩固发展阶段。各企业逐步淘汰老式织机,如铁木机、丰田机等,增添国产标准织机1511M型和1515型宽幅织机。1980年滁州被单厂建成投产。至此,全区共有纺织企业9家,职工总数2886人;完成产值1931.92万元,比1975年增长1倍多。纺织产品大类品种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4种。1981年天长县缫丝厂、定远县经纬编厂、嘉山县丝织厂建成投产。1982年滁州二纺厂、凤阳县针织厂、滁州针织厂、嘉山县针织二厂等企业相继投产。1983年,经安徽省纺织厅批准,滁州纺织厂1万纱锭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全区用纱长期靠外地调进的局面。1987年定远染织厂建成投产。同年,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行署决定将全区服装、鞋帽行业由二轻系统划归纺织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先后有天长县鞋厂、天长县服装一厂、天长县服装二厂、天长县服装三厂、天长县舒美鞋厂、滁州市服装一厂、滁州市服装二厂以及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嘉山县金鸡服装厂等9家服装、鞋帽企业以及天长县染织厂,由二轻系统划归行署工业局,由纺织服装科统一管理。到1989年,滁州纺织厂已达5.17万锭纺纱生产能力。至1990年,全区纺织企业达到26家。
1979至1990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入资金8729.26万元,是197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2倍。1991、1992年全区大抓纺织工业技术改造,两年间共投入改造资金2456万元。此间滁州纺织厂增添了气流纺和精梳设备,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和天长服装一厂增添了电脑绣花机,天长县缫丝厂新建100台织绸能力的织绸车间,天长县鞋厂增添了运动鞋生产线、滁州市羽绒总厂加工生产线以及定远染织厂的转移印花、水洗、沙洗设备等。
自1977年开始,全椒棉织厂生产的家俬布、病员布首次出口,全年出口31.58万米。次年,来安县棉织厂也开始以彩格布出口。当时,安徽省色织布出口有4家企业,地区占2家。1978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54.1万元,出口布完成106.62万米。1981年天长缫丝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19—22白厂丝9.5吨,其中出口4.56吨。1986年,滁州市毛巾厂生产的毛巾类产品开始出口。同年,全区纺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30.6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1倍。1987年服装产品出口。1988年,滁州羽绒总厂生产羽绒制品开始出口。1990年增加了床单出口。1992年天长县鞋厂生产的运动鞋开始出口。至此,全区纺织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有15家,占企业总数的70%。其中有天长县缫丝厂、天长县服装一厂、天长县服装二厂、来安县棉织厂、全椒县棉织厂、滁州市色织厂、滁州市羽绒总厂、滁州市毛巾厂、滁州市服装一厂、滁州市服装二厂、嘉山县明光服装厂、嘉山县金鸡服装厂等12个企业,于1988年经安徽省商检局、安徽省纺织厅验收合格,批准发给“出口生产许可证”和“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色织布发展到白厂丝、服装、羽绒制品、毛巾、床单、运动鞋等7大类。1992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1248.38万元。比出口初期的1979年增长72倍。色织布出口577.58万米,是1979年的5.5倍,占全年色织布生产总量的62%。服装出口168.15万件,占全年生产总量的77%,纺织行业的出口,已成为全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品销往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纺织企业85家,产值3948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1%。其中独立核算的企业78家,有职工1.6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4624万元,净值10847万元;实现产值37295万元,利税115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24元/年·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制衣企业53家,产值286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98%。其中独立核算的49家,有职工6757人,固定资产原值2896万元,净值2250万元;实现产值28672万元,利税79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248元/年·人。
199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企业23家,产值521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54%。其中独立核算的企业20家。有职工1424人,固定资产原值438万元,净值525万元;实现产值1959万元,利税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917元/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