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州及地区所辖各县城(嘉山除外)设置较早,于唐、宋、明清时最为繁盛。历史上各县城池面积均很小。建国前,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
建国后,经过43年的改造建设,全区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滁州、凤阳县城作为古迹保留了部分城墙外,各县城的古城墙基本拆完。宽阔的新街道取代了昔日狭窄的“一人街”,钢筋混凝土大桥代替了木桥和石拱桥,污水横流的路边排水沟为地下排水管道代替;多数居民用上了自来水;高压汞、钠灯和白炽灯代替了“煤油天灯”;园林绿化工作逐年加强,绿化覆盖率逐年上升;卫生条件改善。
本区各县从建国初期起,即开始对老城区陆续进行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县人民政府对城乡建设制订规划、增加投资,以住宅、生产、商业服务性用房为主体的建筑面积大幅度增长。
1985年,各县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使城市建设逐步走上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之路。不仅城区规模不断延伸,而且以城区交通、通讯为骨架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通讯、排水和防洪能力都得到改善。新建了一批结构、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商场、娱乐设施和宾馆。1992年底,7县(市)城区面积已达32.62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了8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1992年人均居住6.9平方米;1992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约12平方米。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投入的逐步加大,各县建筑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设计、施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1992年底,全区施工企业中有2112人获得专业技术证书;从事工程勘察、设计的人数达到249人,年完成设计收资额1.8亿元;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地直13家建筑企业施工设备齐全,人均机械装备2.4台,基本上适应本区建筑业的发展需要。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城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80年代起,环境保护工作提到本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污染治理已取得成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