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质量管理
建国初期,邮电业务技术管理为,验证、查单、处理公电、稽核电报底。对邮件进出口进行监督和检查,出口根据邮件检查并在封发清单上加盖圆形检查章,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力求少出或不出差错,因此,检查章有“1”、“2”、“3”等号,各自使用,对所检查过的邮件,各自负责。班组内有班组长现场检查,工人互查,质量情况按日公布。农村邮政则配有乡邮检查员一名(1957年改为乡村邮电工作指导员),每月有20天以上时间在农村检查邮电局所和邮路,检查乡邮投递员是否脱班、丢点、延误和积压信报等。电报由班长逐日稽核报底,话务班长跟班测定话务员的工作效率,测报员审核报话计时计费等。
1958年后,通信质量管理稍有放松,一度发生个别思想不纯分子,私拆邮件,窍取粮票和财物。1960年在开展反偷窍斗争中,查出犯有偷窍行为的邮递人员4名,私拆信件102件,毁灭信件48封,窍取粮票210斤。布票24尺,贪污及挪用报刊费130余元,在处理中2人被开除,2人受到刑事处罚。
1961年专区邮电局成立后,设立邮政、电信、机要等生产科室,加强业务技术的专业管理,整顿机构,调整人员,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生产奖励;发生通信差错和事故,即扣发个人或班组一至数月奖金,通信质量监督检查逐步严格起来。
1962年后,按季下达班组和个人通信质量(差错和时限)指标、结合劳动竞赛逐日检查登记,并以插“红旗”形式公布,按月进行统计、评比。
“文化大革命”初期,通信质量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被说成“管、卡、压”,企业管理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71年8—10月,根据上级通知,开展邮政通信质量大检查;查思想、查纪律、查制度、查领导,逐步恢复和加强了通信质量的管理。
1974年从省至县重新整顿、修订了业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对通信中的差错、事故和机线障碍的记录、统计严格起来。1977年组织第二次通信质量大检查和大打机线设备升级仗。1978年5月,安徽省邮电局“开展质量月”活动,9月滁县地区邮电局的长话班、增音站等被评为质量信得过先进集体。
1979年下半年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邮件加强检查责任制,严格把关;机线实行包机包线责任制。同时,把全局质量指标分解“小指标”下达班组和支局,并且采取调查走访用户,召开用户座谈会,广泛听取用户意见,提高通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1981年开始进行企业整顿,加强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长途电信科配备专职报话业务指导员和兼职质量检查员;市话、农话进一步健全包机包线制。邮政亦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加强检查复核工作,每日对平常邮件格眼检查不少于50%,给据邮件全部检查,各科室、班组和个人都制订岗位责任制、健全原始记录等。1981年以后,曾连续不断地开展“质量月”、“百日服务良好”、“安全月”活动。1983年开展“文明礼貌月”和“创三优”(即优秀的服务质量,优良的工作秩序,优美的工作环境)活动,整顿企业,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各种制度,不断开展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促进通信质量的提高。
1986年—1987年地区邮电局开展“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的劳动竞赛,连续二年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奖状。1987年获全省邮电系统“四创”即“创最好最快的建设制度、最佳的服务水平、最优的通信质量、最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名。
1986年要求农村邮电支局、所逐步达到标准化,滁州市乌衣、沙河、珠龙等支局先后通过标准化验收。根据1986年省邮电管理局公布《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5月,成立滁县地区质量管理协会邮电局分会,加强了邮电企业全面业务技术管理工作。在省局的统一部署下,地区邮电局历经一年半的电信设备整治工作,于1991年底全面结束。通过整治,电信各专业通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次设备整治耗资203142元。
从1992年开始,地区局在电信上开展了“电信设备维护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并成立了网络管理小组。邮政上开展了“邮件规格、时限检查考评活动”,并于5月建立了监督岗制度,设监督岗人员两名,负责全局进出口邮件的规格、时限检查工作。
1991年和1992年间,质量管理活动有新的发展。1992年3月9日,滁县地区质管协会邮电分会举行首届T.QC战果发布会,共发表成果9项。至1992年末,累计培训全面质量管理人员为260名。
1958年后,通信质量管理稍有放松,一度发生个别思想不纯分子,私拆邮件,窍取粮票和财物。1960年在开展反偷窍斗争中,查出犯有偷窍行为的邮递人员4名,私拆信件102件,毁灭信件48封,窍取粮票210斤。布票24尺,贪污及挪用报刊费130余元,在处理中2人被开除,2人受到刑事处罚。
1961年专区邮电局成立后,设立邮政、电信、机要等生产科室,加强业务技术的专业管理,整顿机构,调整人员,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生产奖励;发生通信差错和事故,即扣发个人或班组一至数月奖金,通信质量监督检查逐步严格起来。
1962年后,按季下达班组和个人通信质量(差错和时限)指标、结合劳动竞赛逐日检查登记,并以插“红旗”形式公布,按月进行统计、评比。
“文化大革命”初期,通信质量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被说成“管、卡、压”,企业管理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71年8—10月,根据上级通知,开展邮政通信质量大检查;查思想、查纪律、查制度、查领导,逐步恢复和加强了通信质量的管理。
1974年从省至县重新整顿、修订了业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对通信中的差错、事故和机线障碍的记录、统计严格起来。1977年组织第二次通信质量大检查和大打机线设备升级仗。1978年5月,安徽省邮电局“开展质量月”活动,9月滁县地区邮电局的长话班、增音站等被评为质量信得过先进集体。
1979年下半年在质量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邮件加强检查责任制,严格把关;机线实行包机包线责任制。同时,把全局质量指标分解“小指标”下达班组和支局,并且采取调查走访用户,召开用户座谈会,广泛听取用户意见,提高通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1981年开始进行企业整顿,加强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长途电信科配备专职报话业务指导员和兼职质量检查员;市话、农话进一步健全包机包线制。邮政亦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加强检查复核工作,每日对平常邮件格眼检查不少于50%,给据邮件全部检查,各科室、班组和个人都制订岗位责任制、健全原始记录等。1981年以后,曾连续不断地开展“质量月”、“百日服务良好”、“安全月”活动。1983年开展“文明礼貌月”和“创三优”(即优秀的服务质量,优良的工作秩序,优美的工作环境)活动,整顿企业,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各种制度,不断开展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促进通信质量的提高。
1986年—1987年地区邮电局开展“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的劳动竞赛,连续二年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奖状。1987年获全省邮电系统“四创”即“创最好最快的建设制度、最佳的服务水平、最优的通信质量、最好的经济效益”第二名。
1986年要求农村邮电支局、所逐步达到标准化,滁州市乌衣、沙河、珠龙等支局先后通过标准化验收。根据1986年省邮电管理局公布《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5月,成立滁县地区质量管理协会邮电局分会,加强了邮电企业全面业务技术管理工作。在省局的统一部署下,地区邮电局历经一年半的电信设备整治工作,于1991年底全面结束。通过整治,电信各专业通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次设备整治耗资203142元。
从1992年开始,地区局在电信上开展了“电信设备维护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并成立了网络管理小组。邮政上开展了“邮件规格、时限检查考评活动”,并于5月建立了监督岗制度,设监督岗人员两名,负责全局进出口邮件的规格、时限检查工作。
1991年和1992年间,质量管理活动有新的发展。1992年3月9日,滁县地区质管协会邮电分会举行首届T.QC战果发布会,共发表成果9项。至1992年末,累计培训全面质量管理人员为2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