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土特产收购
一、棉花
全区各县均有生产,其中以天长、全椒、滁州市为重点产区。棉花是供销社系统的主要收购商品,建社初期为国家代购,1957年以后,由供销社系统专营。1950年全区收购2119担,1952年增加到4648担,1955年达15043担,比上年翻一倍。单产也由解放初的5公斤左右,增加到25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50公斤以上。1974年全椒县单产皮棉50公斤,总产达390万公担,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产棉县之一。为发展棉花生产,供销社配合农业部门,组织调进优良棉种。1965年由上海引进岱子棉,1968年由湖北引进鄂光棉,1982年又引进山东鲁棉等。生产的发展使供销社的收购总量也相应增加。1957年全区收棉20733担,1967年增加到136048担,197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区收购242290担。此后由于粮棉比价不合理和种棉费工费时,棉花产量和收购量一直徘徊不前,呈阶梯形下降。1977年收购201546担,1980年为153008担,1992年为127740担。
二、烤菸
本区烤菸生产主要在凤阳、定远、嘉山三县。其中以凤阳县产量排序第一、菸叶质量最好,平均年产量750万公斤左右。定远烤菸则产在炉桥、吴圩、张桥等地,其中以炉桥烤菸产量在县内排序第一,菸叶质量最好。
1950年开始建立凤定菸产区办事处,武店菸叶专业供销合作社,经营菸叶业务,制定了合理价格,同时组织进口复合肥,大小菸杆供应,发放预购定金,改建炕房,扶持菸农恢复烤菸生产,促进了烤菸生产发展。1950年全区收购烤菸47347担,1953年增至258760担。1960~1962年烤菸生产受到严重损害,产量大为减少,1960年仅收购63409担。国民经济计划实行调整之后,菸叶生产于1963年回升到193679担。1978年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又出现重粮轻菸的现象,因而烤菸生产面积减少,收购量下降,1978年为164924担。1980年以后,烤菸业务从供销社划出,由滁州烟草分公司专营。
三、麻类
本区全椒、滁县两地盛产苎麻、顷麻,1949年仅全椒一地就有麻地4450亩,总产达3350担,顷麻生产以自用为主,供销社只收购苎麻。1965年引进黄麻,并由供销社从浙江请来黄麻技术员多人分赴各地,指导生产。由于麻类与粮争地以及近期麻类在纺织工业上逐步为化纤产品代替,产大于销,影响收购,也限制了生产,从而供销社的收购量时多时少,呈下降趋势。仅以苎麻为例,全区1950年收购162担,1952年收购1330担,1954年达3731担,1956年为历史收购最高水平达4766担。此后逐渐下降,到1978年收购527担,1983年收购406担,1985年收购287担,1991年仅收购200担。
四、茶叶
本区以滁州市、全椒县、嘉山县为集中产区。其中又以滁州市施集茶场、全椒县瓦山茶场和嘉山县张八岭茶场的茶叶品质最好。全椒县从1971年开始种茶,1981年发展到13个乡、37个村茶场和1个国营茶场,以马厂区为集中产区。为了扶持生产,扩大收购,供销社先后投放茶种和资金进行扶持,并代购杀青机,揉茶机,烘茶机等及动力机械,扶持茶场生产。为了提高茶叶收购质量,产茶区的供销社派出收购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适应收茶的需要,制茶场聘请老茶技师到本区指导生产,提高制茶质量,茶叶产量也不断增加。1971年全区收购茶叶180担,1975年为745担,1978年达2979担,1982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3611担,此后,产量和收购量都不断下降。1983年仅收购1086担,1992年基本未收。
五、蚕茧
是本区农副产品的一个骨干品种,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早在民国27年(1938年)春,天长县安乐乡的苏桥村就有人从江苏省引进蚕种,开始养蚕。中间断断续续,数量很小。解放后,蚕茧生产逐步推开,天长、来安、滁县、嘉山等地都有生产,其中以天长、来安、嘉山为重点产区。1957年全区收购桑蚕鲜茧1136担,1965年增加为2117担,1976年增加到3014担,1977年达到近年最高水平为3723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放开搞活的农业政策,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蚕茧的生产量不断扩大,到1982年全区鲜蚕收购3930担,1983年收购3723担,1992年达到15466担。
六、大蒜
本区主要产区集中在来安县水口、相官和天长县汊涧及定远县东桑涧,其中以来安产大蒜苔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来安的大蒜苔每年大约在五月初上市,产量在1500万公斤左右,主要销往东北的沈阳和京、津等地。由于产量大,上市集中,经常发生“蒜苔大战”,造成蒜农和客户的损失。1990年以后,为了协调蒜农和客户的关系,由政府出面,成立“蒜苔收购指挥部”,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较好地解决了收购中的矛盾,既维护了外地客户的利益,也调动了蒜农的生产积极性,产量不断增加,近几年年平均收购量都在1000万公斤以上。
七、黑瓜籽
本区黑瓜籽主要产区集中在天长县的乔田、安乐、铜城和全椒县的广平、卜集及嘉山县的涧溪等地,这些地方产的黑瓜籽纯净、粒饱、个大、仁香,伴奶油、糖醋炒后,可同著名的“傻子瓜籽”相媲美,历史上很有名气。全区的黑瓜籽1957年收购1790担,1959年增加到2072担。三年困难时期产量下降,1963年只收购34担,后期逐浙扩大,1967年收购量达11482担,1979年达20100担,1982年增为53361担,1983年起供销社收购至下降,1992年仅收购1624担。
八、蜂蜜
本区的蜂蜜生产主要集中在天长县的杨村、铜城、龙岗、龙集一带。最高年产量的1982年,全区收蜂蜜17000担。此后,供销社收购量有所下降,1983年全区收购7349担,1992年收购12770担。
全区各县均有生产,其中以天长、全椒、滁州市为重点产区。棉花是供销社系统的主要收购商品,建社初期为国家代购,1957年以后,由供销社系统专营。1950年全区收购2119担,1952年增加到4648担,1955年达15043担,比上年翻一倍。单产也由解放初的5公斤左右,增加到25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50公斤以上。1974年全椒县单产皮棉50公斤,总产达390万公担,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产棉县之一。为发展棉花生产,供销社配合农业部门,组织调进优良棉种。1965年由上海引进岱子棉,1968年由湖北引进鄂光棉,1982年又引进山东鲁棉等。生产的发展使供销社的收购总量也相应增加。1957年全区收棉20733担,1967年增加到136048担,197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区收购242290担。此后由于粮棉比价不合理和种棉费工费时,棉花产量和收购量一直徘徊不前,呈阶梯形下降。1977年收购201546担,1980年为153008担,1992年为127740担。
二、烤菸
本区烤菸生产主要在凤阳、定远、嘉山三县。其中以凤阳县产量排序第一、菸叶质量最好,平均年产量750万公斤左右。定远烤菸则产在炉桥、吴圩、张桥等地,其中以炉桥烤菸产量在县内排序第一,菸叶质量最好。
1950年开始建立凤定菸产区办事处,武店菸叶专业供销合作社,经营菸叶业务,制定了合理价格,同时组织进口复合肥,大小菸杆供应,发放预购定金,改建炕房,扶持菸农恢复烤菸生产,促进了烤菸生产发展。1950年全区收购烤菸47347担,1953年增至258760担。1960~1962年烤菸生产受到严重损害,产量大为减少,1960年仅收购63409担。国民经济计划实行调整之后,菸叶生产于1963年回升到193679担。1978年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又出现重粮轻菸的现象,因而烤菸生产面积减少,收购量下降,1978年为164924担。1980年以后,烤菸业务从供销社划出,由滁州烟草分公司专营。
三、麻类
本区全椒、滁县两地盛产苎麻、顷麻,1949年仅全椒一地就有麻地4450亩,总产达3350担,顷麻生产以自用为主,供销社只收购苎麻。1965年引进黄麻,并由供销社从浙江请来黄麻技术员多人分赴各地,指导生产。由于麻类与粮争地以及近期麻类在纺织工业上逐步为化纤产品代替,产大于销,影响收购,也限制了生产,从而供销社的收购量时多时少,呈下降趋势。仅以苎麻为例,全区1950年收购162担,1952年收购1330担,1954年达3731担,1956年为历史收购最高水平达4766担。此后逐渐下降,到1978年收购527担,1983年收购406担,1985年收购287担,1991年仅收购200担。
四、茶叶
本区以滁州市、全椒县、嘉山县为集中产区。其中又以滁州市施集茶场、全椒县瓦山茶场和嘉山县张八岭茶场的茶叶品质最好。全椒县从1971年开始种茶,1981年发展到13个乡、37个村茶场和1个国营茶场,以马厂区为集中产区。为了扶持生产,扩大收购,供销社先后投放茶种和资金进行扶持,并代购杀青机,揉茶机,烘茶机等及动力机械,扶持茶场生产。为了提高茶叶收购质量,产茶区的供销社派出收购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适应收茶的需要,制茶场聘请老茶技师到本区指导生产,提高制茶质量,茶叶产量也不断增加。1971年全区收购茶叶180担,1975年为745担,1978年达2979担,1982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3611担,此后,产量和收购量都不断下降。1983年仅收购1086担,1992年基本未收。
五、蚕茧
是本区农副产品的一个骨干品种,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早在民国27年(1938年)春,天长县安乐乡的苏桥村就有人从江苏省引进蚕种,开始养蚕。中间断断续续,数量很小。解放后,蚕茧生产逐步推开,天长、来安、滁县、嘉山等地都有生产,其中以天长、来安、嘉山为重点产区。1957年全区收购桑蚕鲜茧1136担,1965年增加为2117担,1976年增加到3014担,1977年达到近年最高水平为3723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放开搞活的农业政策,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蚕茧的生产量不断扩大,到1982年全区鲜蚕收购3930担,1983年收购3723担,1992年达到15466担。
六、大蒜
本区主要产区集中在来安县水口、相官和天长县汊涧及定远县东桑涧,其中以来安产大蒜苔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来安的大蒜苔每年大约在五月初上市,产量在1500万公斤左右,主要销往东北的沈阳和京、津等地。由于产量大,上市集中,经常发生“蒜苔大战”,造成蒜农和客户的损失。1990年以后,为了协调蒜农和客户的关系,由政府出面,成立“蒜苔收购指挥部”,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较好地解决了收购中的矛盾,既维护了外地客户的利益,也调动了蒜农的生产积极性,产量不断增加,近几年年平均收购量都在1000万公斤以上。
七、黑瓜籽
本区黑瓜籽主要产区集中在天长县的乔田、安乐、铜城和全椒县的广平、卜集及嘉山县的涧溪等地,这些地方产的黑瓜籽纯净、粒饱、个大、仁香,伴奶油、糖醋炒后,可同著名的“傻子瓜籽”相媲美,历史上很有名气。全区的黑瓜籽1957年收购1790担,1959年增加到2072担。三年困难时期产量下降,1963年只收购34担,后期逐浙扩大,1967年收购量达11482担,1979年达20100担,1982年增为53361担,1983年起供销社收购至下降,1992年仅收购1624担。
八、蜂蜜
本区的蜂蜜生产主要集中在天长县的杨村、铜城、龙岗、龙集一带。最高年产量的1982年,全区收蜂蜜17000担。此后,供销社收购量有所下降,1983年全区收购7349担,1992年收购12770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