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计划
建国后,本区商品流转开始实行计划管理。
1950年至1952年期间,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控制市场,稳定物价,国营商业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商品按系统统一经营,统一调拨,计划商品多达150多种,流转资金也由专业公司通过贸易金库统收统支,企业间资金往来通过上一级公司内部转帐。
1953年本区商业系统推行经济核算制,加强计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指令性,规定各独立核算企业都是计划编制起报单位,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计划综合编报单位,程序上采取逐级上报,逐级下达办法。到1955年底,专区和县两级国营商业企业都基本核清了资金,实行独立核算,通过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并停止了内部转帐办法,改变了不计盈亏的贸易金库制。1956年实行超计划利润分成,40%留给企业主管部门,其中一部分返还给企业使用,调动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加速了资金周转,节约了成本和费用,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本区商业实行大购大销的错误做法,提出“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哪里生产哪里收购”。到1960年发展成全面统购包销,商品流转计划失去指导作用,商业经营单位盲目签订购销合同,致使商品库存迅速膨胀,造成资金和商品严重积压,带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最后清仓中居然发现有飞机、电车零件以及用石头冒充单晶硅等怪事。
1962年后国营商业企业业务上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商业各种计划也实行双轨制管理的体制,即计划按专业公司系统和行政隶属关系两条线同时上报、同时下达的办法,基本上扭转了调度不灵局面。
“文化大革命”初期,计划工作被视为“管、卡、压”,横遭批判,名存实亡。
1979年后在商品流通中执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国营商业系统的计划商品逐年减少,从1978年的284种减至1984年的40种,1990年后计划供应的商品全部放开,商品流转计划管理退出历史舞台。
1950年至1952年期间,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控制市场,稳定物价,国营商业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商品按系统统一经营,统一调拨,计划商品多达150多种,流转资金也由专业公司通过贸易金库统收统支,企业间资金往来通过上一级公司内部转帐。
1953年本区商业系统推行经济核算制,加强计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指令性,规定各独立核算企业都是计划编制起报单位,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计划综合编报单位,程序上采取逐级上报,逐级下达办法。到1955年底,专区和县两级国营商业企业都基本核清了资金,实行独立核算,通过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并停止了内部转帐办法,改变了不计盈亏的贸易金库制。1956年实行超计划利润分成,40%留给企业主管部门,其中一部分返还给企业使用,调动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加速了资金周转,节约了成本和费用,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本区商业实行大购大销的错误做法,提出“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哪里生产哪里收购”。到1960年发展成全面统购包销,商品流转计划失去指导作用,商业经营单位盲目签订购销合同,致使商品库存迅速膨胀,造成资金和商品严重积压,带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最后清仓中居然发现有飞机、电车零件以及用石头冒充单晶硅等怪事。
1962年后国营商业企业业务上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商业各种计划也实行双轨制管理的体制,即计划按专业公司系统和行政隶属关系两条线同时上报、同时下达的办法,基本上扭转了调度不灵局面。
“文化大革命”初期,计划工作被视为“管、卡、压”,横遭批判,名存实亡。
1979年后在商品流通中执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国营商业系统的计划商品逐年减少,从1978年的284种减至1984年的40种,1990年后计划供应的商品全部放开,商品流转计划管理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