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宣传鼓动
1949年6月中共皖北区滁县地方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支援前线、发展生产、救灾和民主建设等方面的宣传,积极配合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同年秋,根据中共院北区党委的要求,滁县地委宣传部拟订了《秋季发动群众宣传提纲》(草案),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宣传部门广泛开展合理负担、缴纳公粮、支持前线的宣传。同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宣传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消除他们的种种思想顾虑,使广大翻身农民积极投身于土改运动中,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全区各县都召开了庆祝大会,在庆祝活动中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妄图颠覆新中国的阴谋,同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国际主义宣传教育。
1950年下半年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全区各界群众纷纷集会和示威游行,谴责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开展保卫世界和平宣言签名运动。至9月底,短短3个月内,签名人数达到9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根据中共滁县地委《关于在和平签名运动中建立宣传鼓动员的决定》,全区各县在区、乡两级普遍建立了宣传站,村成立了宣传小组。到1951年4月,全区已建立宣传网的支部有532个,共有宣传员3908名。同年11月,全区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开展抗美援朝增产捐献运动,截止1953年底,全区共捐献人民币145.7万元,购买飞机9架,命名为“滁县空军中队”。
1954年上半年,为动员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宣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活动。同年6月,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宣传活动。地委成立《宪法》讨论委员会,组织地区一级报告员67人,宣传员61人,分成13个学习讨论组,并组织报告员和宣传员分赴各县宣传《宪法》。
1955年至1956年,全区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为了广泛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各县、区都组织了报告员、宣传员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材料,各文艺团体也深入农村演出,全区共投入各类宣传人员2万多人。为了帮助文盲群众学习和领会农业合作化的内容和政策,全区还设立了25个识字站和5个流动宣传组。全区接受宣传教育的群众累计达291万人(次)。
1957年至1961年,全区宣传工作以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宣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掀起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1963年和1964年,全区开展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的宣传。地直机关组织报告员216人,分赴全区各县以及专直单位开展宣讲活动。凤阳、全椒、嘉山、天长、滁县等县也组织报告员在本县内进行宣讲活动。地委主要负责人李彬、丁明志、吴炎武、凌云等分别在滁县城区及担子、沙河、腰铺等公社和全椒县小集公社进行宣讲试点。
1966年初,全区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3月,地委组织13名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成立讲师团到全区各地巡回作报告,听众达1.6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宣传工作受“左”的思想影响,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和政策,并以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整党建党的宣传。
从1978年开始,通过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宣传工作也开始转轨定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全区推广了定远县委宣传部宣讲试点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深入宣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思想认识领域内带头实现拨乱反正,推动了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1982年全区开展了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治理了“脏、乱、差”,绿化、美化了环境。1983年又增加了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内容,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1983年,新宪法公布后,地委宣传部与政法委员会联合举办“法制宣传月”活动,并把学习宣传新宪法和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公布后,全区组织宣讲队伍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开展了以创“三优”(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全区掀起煞“三风”(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婚嫁丧娶大操大办风)、建“三校”(党校、团校、职业技术学校)、扫“三盲”(文盲、科盲、法盲)、达“三治”(治愚、治穷、治乱)的热潮。全区共建成文明村、镇2200个,文明单位1134个,其中省、地两级命名的文明单位有201个。在农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农民自治组织。到1988年,全区共成立了3000多个这样的农民自治组织。
1989年全区宣传工作围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中心,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突出抓好两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做到有利于三个稳定(稳定经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有助于三个增强(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保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1991年至1992年,全区宣传工作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宣传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在1991年,全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各级宣传部门及时开展了以弘扬抗洪救灾精神为主题的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团结,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在抗洪救灾期间,中共滁县地委发出《关于加强当前农村宣传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区宣传系统调整思路,通力合作,建立健全一支过硬的宣传队伍,及时把中央的指示传达到千家万户。全区地、县(市)宣传部门调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对抗洪救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并组织英模报告团到各地巡回作报告,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抗洪第一线举行义演义卖活动,举办赈灾书画摄影展览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念。
二、理论培训
1949年6月中共皖北区滁县地委成立后,地委和各县委先后开办农训班、青干班、反匪反霸工作训练班、教师训练组等,共培训640人,充实了基层政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任弼时《论目前形势与任务》等。
1951年为提高全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自2月份起地委党校先后举办了三期党员干部培训班,有81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学习。各县也举办相同的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共有2043人。主要学习《党员的八大标准》,反对不问政治的和平麻痹思想。1951年至1952年,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政策法》、《镇压反革命条例》、《婚姻法》等政策法规学习,提高宣传员、报告员的理论水平,全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共有3908人参加了培训。
1955年为迎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在思想上、干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地直机关成立了干部政治业余学校,机关干部分中级组和初级组参加学习,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初级组学习《经济建设常识》。同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为在全区组织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地直单位抽调134名干部分成9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协助培训骨干,地、县两级党训班也举办了骨干培训班,共培训宣传骨干19694人。1961年5、6月间,地委组织各级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精神,纠正了“左”倾错误,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地直成立机关学习委员会,组织干部学习六十条即《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各县也全面开展学习农业“六十条”。1965年遵照省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学习讨论县委领导革命化问题的通知》精神,组织地、县两级领导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以及《人民日报》短评《关于县委领导革命化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培训完全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左右。到处设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割裂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使之简单化、庸俗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干部理论培训开始逐步走上正规。1979年6月起对地、县直党员干都进行分期分批轮训,主要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县团级以上干部还学习了科学常识,提高了科学知识水平。
从1982年起,为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地委和各县县委恢复了中心学习小组。同时恢复成立了地、县委党校,地、县委还分别成立了讲师团和讲师组,区、公社也配备了专职宣传委员。1983年全区乡、村恢复了“三员”(报告员、支部辅导员、宣传员)制度。全区已初步建立了正规的理论学习制度。
为提高全区中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1983年起地委党校开始举办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截止1992年底,共培训了5期,有261人参加了学习。
1992年7月2日至4日,地委宣传部、讲师团、地委党校、地直机关工委和滁州师专联合召开全区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理论研讨会。通过学习和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使理论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推动了皖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三、党员教育
建国初期,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区开展了整风运动,目的是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迎接土地改革运动的到来。广大党员除在职学习外,还参加各种训练班集中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贪污腐化、享乐麻痹思想以及违反政策、丧失立场等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为土地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2年1月17日,地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动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号召广大党员大胆检举揭发,积极参与这场斗争,为纯洁党的队伍做出自己的努力。
1954年全区支部教育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为中心内容。全区开展党员教育的有9个县重点支部和71区重点支部,受教育的党员共有19644人。为配合农村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地委宣传部还编印了《农村支部教育参考资料》。
1956年为迎接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各县农村党支部普遍建立了党课制度,配备了支部专职或兼职教员,结合整党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学习《全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以及勤俭办社、民主办社的方针、政策等内容。
1962年全区各县对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轮训。训练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以加强民主集中制、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如何做一个好党员的教育为主,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以加强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性质、按劳分配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政策教育为主。一年中,地委党校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党员1410人,各县党校共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党员453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各级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党员教育工作中断。
1970年全区对党员进行阶级教育,广泛开展“两忆三查”(忆阶级苦、忆民族恨,查思想、查工作、查作风)活动,采取学习文件,上党课,请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忆苦思甜,参观阶级教育展览等形式,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普遍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1979年对地直机关1800余名党员、干部分三期进行了一次轮训。同年各县也都举办了县直机关党员、干部轮训班,对基层党员着重进行了正面教育。80年代以后,为提高全区党员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地、县两级都分别举办了轮训班培训了一批党员骨干,基层党支部以“三会一课”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章修改草案》等文件。仅1980年,全区就有10多万人参加了学习。
1988年全区广泛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形势教育,1月和2月分别举办了区、镇、乡党委书记和地直副科以上干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培训班。同年冬,对全区15万名农村党员普遍进行了冬训。
1990年在全区开展了忆三史、续两谱、评功臣(忆个人成长史、家庭变化史、单位发展史,续单位创业谱、个人奉献谱,评人民功臣)教育活动,这是一次融国情、形势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教育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卓有成效的党员教育的好方法。通过这次活动,使全区党员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1991~1992年全区党员教育核心是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全区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四、党校工作
1949年12月在原淮南公学旧址——滁城夫子庙成立中共滁县地委党训班,此后名称多次变更,先后易名为中共滁县地委党校、中共滁县地委党训队、中共滁县地委党训班。1956年1月随地委一同撤销。1961年4月恢复成立中共滁县地委后,于同年9月设立中共滁县地委党校。1969年4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地委党校被撤销,直到1977年4月才重新恢复设立。1982年5月,中共滁县地委党校校址由滁县龙亭口迁至滁城琅琊古道78号。现校址占地65亩,已建成校舍1万多平方米,拥有藏书4.3万册,各类期刊700余种以及电化教学设备等。全校现设校长办公室、组织教育科、党史党建教研室、哲学科社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图书资料室、函授办公室、行政科等9个科室。1992年底共有干部、职工62人,其中专职教员17人,兼职教员7人,教员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13人,助教6人。
恢复建校以来,地委党校紧密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按照地委的部署和要求,先后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11期,共轮训、培训各级干部22896人(次)。从1983年开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党对干部的“四化”要求,地委党校着重抓了旨在使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学历培训。截至1992年底,共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中青年干部261人,函授中专班3期,共培训4114人,函授大专、本科班7期,共培训1004人。地委党校教学人员和理论工作者还先后编撰、出版理论专著和教学辅导材料近20种,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等计120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