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史料记载,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安徽即有水稻种植。但据考古发掘,安徽种植水稻的历史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主要例证有:
葛林遗址。1955年南陵县葛林乡13号土墩,发现西周晚期的碳化稻谷。
濠城镇遗址。1957年,在原五河县与灵璧县交界处(即今固镇县)濠城镇南沱河拐弯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T 2坑烧土层中出现炭灰土,并有很薄的粉面,同时在炭灰土中还发现有烧焦的稻粒。
薛家岗遗址。1979年春~1980年春,发掘潜山县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在T 22坑的第三层,发现有烧焦的稻壳痕迹,粘附在红烧土上。
仙踪遗址。1980年10月~11月,含山县仙踪公社(今仙踪乡)大城古遗址,T 4坑第六层的红烧土下面,从厚度约40厘米、面积约1平方米的黑色泥土中,发现混杂着散落的炭化稻谷。据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初步鉴定,稻粒长宽大多在1∶1.83~2.2之间。
宣城砖瓦厂遗址。1982年宣城县砖瓦厂附近发现一座战国土坑木椁墓,墓内一件陶鼎中,放置稻谷、锥栗,稻粒未炭化,认定为籼稻。
以上考古发掘,可以确定安徽省淮北、江淮、皖西及皖南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水稻种植。此外,安徽巢湖一带的野生稻,可以漂浮在深浅不同的水面上生长。稻穗有芒,籽粒短圆,易脱粒,颖片灰褐色,米粒微红,古籍中称之为禾鲁稻。《淮南子·傣族训》记载:“离先稻熟,而农夫薅之”。“离”就是“禾鲁”,意思是野生稻,比栽培的稻早熟。禾鲁稻被认为是现代粳稻的野生祖先。追本溯源,巢湖沿岸的野生浮稻,被认为是中国粳稻的祖型。
史籍中有不少对安徽种稻的记载。
《三国魏志·郑浑传》载:“郑浑文帝时(220~226年)沛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开稻田,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明正德六年(1511年)《颍州府志·山川》载:“六百丈湖,在州南一百里,淮河北,四面腴田,居民资湖,种植粳稻”。
清同治(1862~1874年)《蒙城志·岁令》载:“万历八、九年(1580、1581年)四乡生圣稻,连年水灾,生民赖此以食。”
道光元年(1875年)《宿州志·水利》载:珍珠泉在镇头寺院内,流出寺前,又一泉合流山下,溉田数百亩,产稻最佳,即后之香稻。又据《文献通考》载:相传香稻起源于陴湖禾鲁生稻,早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民即采食之。此香稻即为现今的“夹沟香稻”。[建国前,种植面积仅80余亩,亩产100公斤左右,1985~1987年种植面积达800多亩,亩产25公斤左右。]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载:“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以沛国相人刘馥为扬州刺史,广屯田,兴治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以灌稻田,官民有畜”。
东汉年间,吴国在安徽屯田,江北庐江(郡治皖县,今潜山),是吴国最大的军屯区。曹魏青龙三年(235年),孙权遣佃兵数千家来此屯田;吴大将诸葛恪也曾率兵万人佃种于此。晋咸宁四年(278年),晋军攻破吴国皖城,“焚其稻谷八十余万斛,践稻田四千余顷,毁船六百余艘”[见《资治通鉴》卷八十晋纪二]。
三国时,孙吴在安徽长江南北大规模屯田,主要地区是当涂、芜湖、宣城、庐江,这些地方正是后来圩田集中的地区。江淮地区圩田最初也出现在三国时期,而得到发展是宋代.圩田当时在农业经济中有重大影响。《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和有关地方志的记载,当时江淮间圩田就有数百所,遍及芜湖、当涂、宣城、广德、庐江、合肥、无为、怀宁、枞阳等地。宋嘉六年(1061年)重修的望春圩,周长达42公里,共有稻田12.7万亩,圩中大道长10公里,加之宋徽宗时兴筑的易泰、政和、陶新、行春四圩,芜湖圩堤周长达145公里。
民国时期,动乱的政治局面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水稻生产大起大落,一般年份水稻种植面积都在1400~1800万亩上下,主要是中稻和一季早稻或单晚。民国3年(191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324.31万亩,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6.62亿公斤。到民国中期,政治局面渐趋稳定,但水旱灾害又交相发生。民国20年遭受特大水灾,民国23年又遭罕见的旱灾,全省水稻单产只有77公斤,总产12.93亿公斤,比民国22年的单产163公斤总产28.24亿公斤,分别减少86公斤和15.31亿公斤。民国24、25年收成渐丰,到民国26年,全省水稻单产提高到178公斤,总产达到30.08亿公斤。抗日战争爆发后,水稻生产又遭受极大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民国33年,全省水稻总产仅有8.83亿公斤,比抗战前的民国26年,下降70.64%。抗日战争胜利后,水稻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民国35年、36年,全省水稻总产分别达到31.15亿公斤和30.1亿公斤,超过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民国年间安徽水稻种植情况见表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50年代中期开始在稻产区提倡种植双季稻,在淮北推广稻改,水稻种植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和发展。50~60年代大多年份水稻面积都在2600~ 2800万亩左右,70年代后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200~3400万亩上下。其中双季稻面积由50年代中期800多万亩,发展到60年代后期1000多万亩,70年代近2000万亩。1951~1987年的37年,平均每年水稻种植面积3103万亩。每年种植情况见表2—1—2。其中1978~1987年10年平均年种植面积为3252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10年平均总播种面积的35.58%。1981年以后,对双季稻面积进行了较大调减,由70年代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减为40%以下。37年平均稻谷总产为67.72亿公斤,其中1978~1987年10年平均为102.09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52.41%。水稻面积和总产均居全省各项粮食作物之首。1951~1987年,稻谷平均亩产215公斤,高于小麦、玉米、薯类等其它粮食作物的单产。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水稻单产持续稳定上升,1980年为230公斤,1981~1984年稳定在306~349公斤,1986年达373公斤,比同年小麦单产224公斤高66.52%,比玉米214公斤高74.30%,比甘薯281公斤高32.74%。
安徽稻区,兼具南北方稻区的特点,早、中、晚,籼、粳、糯品种类型齐全,是全国13个主产稻米省份之一。1987年,安徽省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九位,总产居第八位,两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总产量的比例均为6.88%。平均亩产359公斤,居南方13个主产稻谷省的第七位。
安徽省水稻种植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