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代武装组织
清代军事组织不断更迭。顺治年间,清军事体制沿袭明制,地区设兵备道,并置道员,协理省抚督办军务,督士卒,整饬兵备。康熙年间,安徽设池太、徽宁、庐凤兵备道。本区全椒、天长、来安、凤阳、定远等县为庐凤兵备道所领。乾隆四年(1739年),庐凤兵备道改为庐凤颍兵备道。同治四年(1865年),皖中地区调整为安庐滁和兵备道。清地方部队为绿营,以招降归附的明军编成部队,镇守地方。清地方绿营,因清朝的兴衰而不断变更,编制不统一,一般绿营下分哨,哨下分左、右、前、后:而有的地方(如安徽中部地区),哨以下分司,两级编制与城守营、分防营的讯地相结合,一哨或一司的千总、把总领一讯。讯兵实际编制分营、讯两级。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绿营是清政府赖以维系封建统治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尤以清朝前期、中期,绿营起到重要作用。鸦片战争期间,绿营在滁州设防城守千总一员,后改称把总。隶属督标浦口营参将管辖。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捻军兴起,本区绿营望风溃败,几乎散亡殆尽。光绪九年(1883年),绿营才陆续恢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绿营为巡警军,巡警军在编制形式上与绿营大体一致,基本编制单位为营。巡警军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解体。
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武装组织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成立军事指挥机构,称“都督府”,由于战事连年不断,本区无固定军事机构。民国3年,北洋军阀在安徽设皖南、皖北镇守使。皖北镇守使驻寿县,统辖包括本区在内的皖北军事事宜。镇守使下编制为:参谋长1人,参谋2人,副官长1人,副官2人,军需官1人,军械官1人,法官1人,军医官1人,一等秘书1人,书记官2人,司书生2人,收发员2人。
民国1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通令华南各省设置绥靖公署。次年,安徽省绥靖公署成立,民国21年10月(1932年),省在各行政督察区设立保安司令部。由专员兼任司令,各县成立保安队。民国27年(1938年),保安司令部与专署合并为专员公署,内设秘书室行政、军事二科,分管行政督导和军事。行政督察保安司令部成立时,安徽划为10个区,本区定远、凤阳隶属第四区,滁县、来安、全椒、天长隶属第五区。
国民党中央规定,国民党县武装力量指挥机构为人民自卫团,由于各县情况不同,人民自卫团有的成立,有的没有成立。成立的名称、编制也不够统一。民国21年(1932年),按照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颁发的《民团整理条例》的规定,将各县名称不一的警备队、自卫队、商团、民团等有供给的部队,一律统称为保安大队,民国23年冬(1934年),县保安大队改编为保安团,由区保安司令部指挥调遣。民国26年春,保安团改为保安警察队。民国27年1月(1938年),为发动全民抗日,遵照第五战区长官部命令,各县成立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下辖常备、后备队,县长任司令。民国28年1月,各县人民自卫军改为国民自卫总队,县长兼任总队长。民国29年春,各县自卫总队改为国民兵团,县长改兼团长。民国34年10月,裁撤国民兵团,改国民兵团为自卫总队,县长兼任总队长。
为推行政令、维护地方治安,招募壮丁,各县还成立一些地方武装,天长县巡防营、来安县团防总局、来安县警备队、定远县人民自卫团(后改称保卫团)、全椒县人民自卫团、天长县清乡总局等地方武装。
附:汪伪政权武装组织
民国27年,伪嘉山县“维新”政府成立,组建自卫团,约80余人,枪60支,驻明光中心街。民国30年,自卫团改名为“防共自卫团”,辖4个中队,共700余人。
民国27年2月,凤阳维新政权以保护地方为名成立自卫队,发展到900人,后改为“和平救国军”,驻临淮、南冈、总铺、殷涧、陈巷、小溪河、黄湾、三铺、枣巷一带。
民国28年,全椒维新政权成立警察局中队,发展步枪百余支。民国29年4月,汉奸侯堂生任来安伪县长,成立了“反共自卫团”(又称自卫大队),自任总团长,下辖四个区团、11个中队,计370余人,分驻水口、板桥、权河、相官及县城内外。
民国29年夏,全椒县界首乡八子湾红枪会会长陈长乐投靠日军,被滁县国民党县长镇压,留下步枪四支,汪伪全椒政府一区区长侯仁甫利用这几条枪成立了自卫大队,不久二区、三区、四区仿效,先后成立了自卫大队,自卫大队下设中队和分队,活动均在本区范围之内,自筹资金,人员枪械各区不等。量多扩充到近300人枪。
民国32年,汪伪安徽省政府成立省保安司令部,各县奉命组成县保安大队。全椒县伪政府遂将曾在年初调往滁县伪保安训练团受训三个月的县自卫队一区队两个分队直接转为伪保安大队,伪保安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大队部设全椒县城,全大队300人枪。嘉山县伪保安大队下辖四个中队,一个修械所,大队部及一中队驻明光,二中队驻管店,三中队驻三和集,四中队驻三界,全大队有460人枪。天长县伪保安大队,有200人枪。民国34年2月19日夜,伪县长兼伪保安大队长杨春率领伪保安大队随日军逃往扬州。后被流亡扬州的天长县董铨收编为天长县保安大队。
民国32年,汪伪政权安徽省长高冠吾,为了镇压安徽人民正义的抗日斗争,遂成立汪伪安徽省保安司令部,自兼司令。次年将全省沦陷区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凤阳等县为一区,天长、嘉山等县为二区,专员公署设明光;滁县、来安、全椒、定远等县为三区,专员公署设滁县。各区成立专区保安司令部,加强各地对抗日军民的镇压,以维护日本侵略军及其汪伪政权的统治。
三、抗日时期人民武装组织
民国26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随即渡江北犯,民国27年6月,本区的滁县、全椒、凤阳、定远,嘉山县相继沦陷。由红28军和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下辖第7、8、9团和手枪团。于民国28年5月初,进驻本区定远县藕塘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第4支队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依靠和发动群众,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镇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简称路西);以老八团为基础组建的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民国30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于1月20日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不久又按照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军改编为7个师,江北指挥部所属皖东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下辖4、5、6旅及地方武装。民国31年2月,淮南军区成立,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紧缩机关,主力部队进行缩编,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第5、6旅分别兼管淮南津浦路东、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民国32年10月,撤销第6旅建制,由第4旅兼管路东军分区,第5旅兼管路西军分区。民国34年2月,扩建第4旅和第4旅12团,此时,新四军二师兼管淮南军区,下辖第4、5、6旅兼路西军分区、路东军分区。
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加强地方武装,进行深入持久的游击战争,又分别建立4个抗日武装组织。
(一)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民国39年4月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和江北指挥部到津浦路东后,津浦路东各县县长联席会议根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决定成立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是年八月,联防司令部撤销。民国30年3月,重建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民国31年1月,改称淮南苏皖边区军区。
(二)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民国29年3月至6月,新四军江北部队在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定远、滁县、凤阳、全椒等县抗日民主政权。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为了加强路西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根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民国29年6月在定远县建立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民国32年2月改称路西军分区。
(三)路东、路西军分区
民国32年2月成立路东军分区,军分区不单独设机关,而由新四军第二师第5旅兼军分区。民国32年10月,改由新四军二师第4旅兼军分区。军分区领导嘉山、来安、六合、盱眙、仪征、冶山等县军事工作。
民国32年2月成立路西军分区。军分区不单设机关,由新四军二师第6旅兼军分区。民国34年2月,改由新四军二师第6旅兼军分区。军分区领导滁县、全椒、定远、凤阳、肥东、定凤嘉、定凤怀、定合等县军事工作。
四、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武装组织
民国34年8月15口,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此时,蒋介石公开发动全面内战。新四军二师部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民国34年8月19日,奉命成立淮南独立旅,先后收复定远、盱眙、来安、天长等县城。10月18日,新四军第二师第四、五旅奉命北上和第九旅于山东省峄县组成第二纵队。10月25日,根据华中局指示,重新组建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
(一)淮南军区
民国34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华中军区决定成立新的淮南军区,作为华中军区的派出机关。辖淮南独立旅和华中第三军分区(由淮南军区兼)、第四军分区(由第6旅兼)。民国35年7月初,新四军原第5旅南下与第6旅、淮南独立旅合编为新四军新第二师,师领导机关由淮南军区领导机关兼。同年9月,奉华中分局电令,淮南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撤出淮南路东、路西,转移至运河以东苏中、苏北解放区。主力撤退后,杨效椿率一支武装,在淮宝地区坚持斗争。周依冰、孙化民率一支武装,在凤阳山坚持斗争。民国36年7月上旬,李世农、魏然率部由山东进入淮南,与杨效椿支队,张百锷、徐速之支队会合,成立淮南工委和淮南支队。民国37年3月,在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中,为全面恢复淮南根据地,华东军区第十二纵队陈庆先司令员串第34旅两个团,自苏北南下,2月在张公铺成立淮南军区,以统一淮南路东、路西的军事领导。5月成立江淮军区时,淮南军区结束工作。
民国34年10月,新成立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周骏鸣(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政委肖望东(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4年10月~35年7月)。民国35年7月,淮南军区兼新四军第二师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兼师长周骏鸣(民国35年7月~9月),政委肖望东(民国35年7月~9月),副司令员成钧(民国35年7月~9月),副政委赵启民(民国35年7月~9月),副参谋长朱云谦(民国35年7月~9月)。
民国37年2月,新恢复的淮南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3月~5月),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3月~5月),副司令员梁从学(民国37年3月~5月),副政委孙仲德(民国37年3月~5月)。
1.华中第三军分区:民国34年,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路东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三军分区。领来安、天高、盱嘉、仪扬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朱云谦(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李世农(民国34的10月~35年9月)。
2.华中第四军分区:民国34年10月,华中军区决定将原淮南路西军分区改为华中第四军分区。领定远、定凤嘉、定凤怀、滁县,全椒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政委黄岩(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司令员李国厚(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副政委刘毓标(民国34年10月~35年9月)。
3.路西军分区:民国37年4月,杨效椿支队与路西艾明山、孙传家部队会合后,成立路西军分区。司令员李士怀,政委由地委书记杨效椿兼,副司令员孙传家,副政委刘健挺,参谋长赵凯,副参谋长周依冰,政治部主任王善甫。
4.路东军分区:民国37年5月3日,成立路东军分区,由淮南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分区机关。司令员李元(未到职,后为艾明山),政委由地委书记陈雨田兼,副司令员傅以明、副政委张雷平,参谋长魏然,政治部主任徐速之。
(二)江淮军区
为了更好地巩固淮北根据地,扩大淮南路东、路西根据地,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民国37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淮南军区与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民国38年4月,成立皖北军区,江淮军区结束工作。
江淮军区领导人及任职时间如下:
司令员陈庆先(民国37年5月~38年3月),政委曹荻秋(民国37年5月~38年3月),副司令员饶子健、梁从学(民国37年5月~38年3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光池(民国37年5月~38年3月),参谋长赵汇川(民国37年5月~38年3月),政治部副主任张力雄(民国37年5月~38年3月)。
1.第一军分区:民国37年6月成立。领天高、盱嘉、高宝、六合、仪扬、来安等县军事工作。司令员艾明山(民国37年6月~38年3月),政委陈雨田(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傅以明(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政委张雷平(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参谋长魏然(民国37年6月~38年3月),政治部主任徐速之(民国37年6月~38年3月)。
2.第四军分区:民国37年6月成立。领定凤怀、定凤嘉、定滁全、寿合、定合等地军事工作。司令员李世农(民国37年6月~38年3月),政委杨效椿(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司令员孙传家(民国37年6月~38年3月),副政委刘健挺(民国37年6月~28年3月)。
3.滁县军分区:1949年4月,皖北军区党委决定,原江淮一分区、四分区合并成立滁县军分区。未合并前,原江淮一分区改为皖北一分区;原江淮四分区改为定远军分区。6月,滁县军分区正式成立,隶属皖北军区领导。分区领定远、凤阳、肥东、嘉山、滁县、来安、全椒、天长(炳辉)、盱眙、江浦等9个县68个区的军事工作。分区辖三个团、5个直属营、10个县大队、40多个区中队。分区机关编制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处、卫生处、教导队。分区司令员艾明山(1949年6月~9月),政委陈雨田(1949年6月~9月),副司令员孙传家(1949年6月~9月),副政委魏然(1949年6月~9月),参谋长孙传家(兼),政治部主任魏然(兼),分区驻滁县县城。
上面记述的是本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军事组织。此外,还有地方军事武装组织活动在本区各县。
地方抗日武装:以陈文为团长的“江都抗日游击支队(后改称“苏鲁皖游击指挥部第三路军第二团”)、以孙传家为首的凤阳抗日游击大队;以叶品三为大队长的来安县第一游击大队;以谈先知为大队长、蔡家璋为政治处主任的珠龙游击大队;以夏雨时为营长的天长县杨村后备营,以徐万炳为大队长的滁县第三游击大队(主要活动在滁县花山);以夏云廷为大队长的来安县第二游击大队等。
民国29年4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指示成立的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先后下辖独立第三、四、五团,来江独立团、天长县抗日自卫总队(亦称天长独立团)、嘉山县总队、六合县常备总队、路东第二、第三、第四直属区总队、冶山独立营等。
民国29年6月成立的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皖东津浦路西各县的抗日武装全部归其领导。辖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团,藕塘中心区自卫军大队,滁县自卫大队、定远县自卫军大队、全椒县总队、滁县独立营、定东南县总队、凤阳县独立营、定凤嘉县总队、定凤怀县总队、定远县总队、定合县总队等武装组织。
民国32年2月,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成立,将原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苏皖边区军区)部队划归其领导。辖地方武装主要有:来六支队、天高支队、盱嘉支队、来安支队,嘉山县总队、甘泉支队、东南支队等。
民国32年2月,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成立,将原皖东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划归其领导。辖滁全县总队、滁县总队、全椒县总队、定凤嘉县总队、定凤怀县总队、定远县总队、定全县总队等地方武装。
解放战争期间地方武装有:淮南独立旅,华中第三军分区,下辖嘉山支队、来安支队、天高游击队、甘泉支队等(今属江苏的高邮、盱眙、仪征等县支队也在辖内),华中第四军分区,下辖滁全县支队、定滁全县支队、定远县支队、定凤怀县支队、定合县支队等(巢北支队也在辖内)。滁县军分区:1949年6月,滁县军分区成立,原江淮第一、四军分区所辖部队改编归其领导,辖定远县独立团、炳辉县独立团、滁县总队、来安县大队、全椒县大队、凤阳县大队、嘉山县大队、盱眙县大队、江浦县大队、警卫营、侦通连。
五、建国后主要军事武装组织
(一)滁县军分区
滁县军分区前身为江淮一分区、四分区。1949年4月,江淮军区改编为皖北军区。同月,皖北军区党委决定,将原江淮一分区、四分区合并成滁县军分区,6月份组建完毕,隶属于皖北军区。军分区机关驻滁县县城。领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盱眙、江浦等9县军事工作。1949年8月,军分区组成路东、路西两个剿匪指挥部。路东剿匪指挥部以炳辉(天长)县独立团为基础组成,指挥部设在半塔,重点清剿盱眙、来安、嘉山等地山区的残匪。路西剿匪指挥部以军分区警备第5团为基础组成,指挥部设在藕塘,重点清剿定远、滁县、全椒、凤阳、嘉山各县交界处的残匪。1950年10月,为加强对路西地区的剿匪,又成立两个县剿匪指挥所。一个由军分区警备一营和巢湖军分区驻黄山里的一个营组成,指挥所驻古河;另一个由军分区警备第三营与巢湖军分区驻梁园的一个营组成,指挥所驻梁园。1952年1月,安徽行政区划变更,皖北军区、皖南军区合并为安徽军区,滁县军分区隶属于安徽军区。是年4月,军分区增领肥东县军事工作。1953年6月,江浦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苏军区建制。1955年3月,盱眙县兵役局划归江苏淮阴军分区建制。1956年4月,因行政区划的变更,滁县军分区和宿县军分区合并为蚌埠军分区,领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肥东、宿县、肖县、灵壁、怀远、砀山、泗县、五河、濉溪等16县和蚌埠市军事工作。隶属于安徽军区。1960年4月19日,安徽军区改名为安徽省军区。1961年3月,因行政区划的变更,蚌埠军分区撤销,重新恢复滁县军分区建制,领滁县、来安、全椒、天长(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定远、凤阳、肥东等8县军事工作。1965年8月,肥东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巢湖军分区建制。1983年11月17日,成立滁县陆军预备役师,与滁县军分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86年4月,预备役师与军分区分开办公。1992年12月,滁县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省辖滁州市,领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等6县和南谯、琅琊两区的军事工作。
(二)县(市)军事指挥机构
1948年12月12日至1949年1月25日,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盱眙、凤阳、定远、炳辉(天长)、嘉山、肥东、来安、滁县、全椒、江浦等县城。各县人民政府相继进驻县城。到1950年9月,各人民武装部全部建立。定远县人民武装部于1949年6月成立。滁县、来安、全椒、盱眙县人民武装部于1950年1月成立。炳辉(天长)、凤阳、江浦、肥东县人民武装部于1950年3月成立。嘉山县人民武装部于1950年9月成立。1950年9月,滁县军分区成立人武科,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盱眙、江浦等9个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军分区建制。各县人民武装部下辖区人武部,区人武部计68个。1952年4月,肥东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滁县军分区建制。此时,区人武部为92个。1953年6月,江浦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江苏扬州军分区建制。区人武部为79个。1954年10月,根据全国兵役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关于省以下各级兵役机构编制方案》,各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兵役局,仍隶属于滁县军分区领导。1955年3月,盱眙县兵役局划归江苏军分区建制。1956年4月,滁县、宿县两军分区合并为蚌埠军分区时,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天长)、定远、凤阳、嘉山、肥东等8个县人民武装划归蚌埠军分区建制。1958年5月,奉安徽省军区令,各县兵役局改为人民武装部。1961年3月,滁县军分区重建时,原军分区所领8县归其建制。计有区人武部42个,人民公社(镇、农场、林场)人武部311个。1965年8月,肥东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巢湖军分区建制。计有区人武部35个,人民公社(镇、农场,林场)人武部254个。1984年1月,滁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滁州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6)中发5号文件规定,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嘉山等6县和滁州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实行地方军队双重领导。99名干部(其中团职15人、营职28人、连以下56人)随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作集体转业。
1949年6月,滁县军分区成立时,所辖部队先后有警备第5团,警备第42团、滁县军分区警卫营等。滁县军分区司令员、第一政委、政委及任职时间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