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主要学校简介
一、滁州师范附属幼儿园
滁州师范附属幼儿园是直属地区教委和滁州师范管辖的幼儿园,创办于1982年。1985年5月,建筑面积为1153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同年11月首次招生6个班(大、中、小各两个班),幼儿240名。1987年6月,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的二号教学楼竣工,增招6个班(大、中、小各两个班),在园幼儿650名。1990年9月,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教职工宿舍750平方米、教学用房5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一期工程竣工,增招大班两个、小班一个,在园幼儿达810名。1992年5月,建筑面积为56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二期工程竣工,增招大班一个,并能安排七个大班小朋友在园用午餐,在园幼儿达816名。园舍建设除教学用房外,还有门卫室、仓库、保管室、厨房、小餐厅、洗衣房、医务室、活动室、音乐厅、舞蹈房、会议室等配套用房,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园舍总建筑面积为4648平方米。
为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铺设了760平方米的草坪、550多平方米的水磨石操场,新建了造型美观的喷泉和游泳池,并用土堆积了两座人造山。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加强,先后配备了1架钢琴,2架电子琴,6架手风琴,17架风琴,1台彩电,1台录放机,22台收录两用机,1台组合音响和其它大、中型玩具数10件,藏书1000多册,还有配合教学新设置的教具、体育器材等。
1987年至今,滁师附幼一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1990年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有12人获不同类型的地、市级表彰。教职工和小朋友多次参加地、市级各界举办的文娱活动,每次都获得奖励。该园曾先后接待过日本、泰国、英国朋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前来参观。
1992年有教职工57人,均为中师和幼师毕业生,其中专任教师48人,有7人达大专文化程度;共设21个班,在园幼儿1060余名。自创办以来,向小学输送了3060名合格新生。
二、滁州市琅琊乡紫薇幼儿园
滁州市琅琊乡紫薇幼儿园位于滁州市市郊夏郢生产队,创办于1990年7月,是本区唯一的一家由农民办的较大型幼儿园。全园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93平方米,设有大、中、小班11个。每个班都有一个休息室,另有家长接待室、办公室、卫生室、编织室、音体厅和可供600多儿童就餐的餐厅。园内有游泳池、花木池及娱乐场地800多平方米,钢琴、电子琴、凤琴等音乐器材及大、中型体育玩具30多件。总共投资为417.6万元。
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幼儿教师24名,园工后勤人员11名。为提高师资的素质,该园多次派员到滁州市直幼儿园及南京第三、第五幼儿园学习,并利用寒暑假,请专业能力较强的幼师来园辅导,使现有幼师都具有中等幼教业务水平。1990年开办时招生350名幼儿,到1992年,在园幼儿已达510名,每天在园就餐的幼儿有440名。1991年被滁州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教委评为先进集体。同年10月,在全市幼儿教师自制教玩具竞赛评比中获得集体奖。
三、滁州师范附属小学
滁州师范附属小学位于滁州市清流街南端,一座天桥将校园东西两部连成一体。学校现有36个班,教职工120人,学生2306人,是地区重点小学。
该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称官立初等小学堂,堂长侯光瑜。民国4年(1915年)改为县立女子高等小学,以后历称关岳庙小学、县立第二中心小学、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县立模范小学、中心镇国民小学等。滁城解放后更名为滁县实验小学,属专署领导。1952年改为滁县师范附属小学,滁师校长沈长缨兼校长。
这所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民国26年(1937年)和民国35年,该校师生两次罢教,抗议当局克扣教师薪水,均取得了胜利。
重视思想教育是附小的好传统。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国旗、国歌及中国版图教育,还坚持“心中有他人(同学、父母、教师),心中有集体(小组、班级、学校),心中有人民(邻里、街坊),心中有祖国(家乡)的教育等等。小图书角、小储蓄、小队报、小广播是学校少先队的传统项目,多年坚持分年级分层次评比“小红花”、“小红旗”、“小红星”和开展“同在一个班、共住一条街、齐步向前进”等系列主题活动,百余个红领巾学雷锋小组长期活跃在校内外。1981年,五(4)中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红花集体”荣誉称号。1985年至1988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省“少儿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红旗大队”。
教学工作成绩显著。1980年以来,有学生尹雷等4人获全国读书奖章,刘敏等3人获《小学生报》数学竞赛优胜奖,张维获《中国少年报》“读读写写”比赛二等奖。学生周广平获全国少年体操第5名,张建芳、傅安宁在省游泳比赛中各获一枚金牌。有近百幅美术、书法作品参加市、地、省及全国书画展,其中张憬等4位小朋友的作品被中国美协评为优秀作品,20多幅作品先后登在《小学时代》、《课外生活》等报刊上,部分作品分别选送南斯拉夫、日本和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儿童画展。
四、滁州中学
滁州中学位于滁城鼓楼街,面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背临“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西涧,占地122亩,校舍建筑面积20361平方米,现有24个班,学生1433人,为省属重点中学。
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民国9年(1920年)春的“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汪雨湘。以后历称安徽省立第十一中学、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安徽省滁州初级中学、安徽省立滁州中学等。1949年解放后,历称江淮一分区滁县中学、滁县县立中学、皖北滁州中学、安徽省滁县中学、滁县第一中学,1982年再度改为“安徽省滁州中学”。
滁州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九师伊始,师生即投入反对卖国贼袁世凯的斗争,高唱《国耻歌》游行示威。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师生积极参加“滁城沪案后援会”。民国16年,进步师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委取得联系,成立了滁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抗战爆发后,师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建国前18年,滁州中学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974人(高中296人,初中678人)。建国后至1992年,高、初中毕业生达17964人(高中8430人,初中9534人),是建国前的18倍多。高考升学率及升入重点大学比例,在地区年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出国深造的有33人,其中聂小宁、胡义、周伟、吴小峰、陈凯……分别在美、德、英等国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历届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奖622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17人,华东区级奖8人,省级奖199人。校友遍布国内外,仅从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毕业生中统计,高级工程师、教授、主任医师以及厅局级(部队师级)以上的干部就有125人。
从1978年开始,兴建了图书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1862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两幢,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三幢,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教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1平方米。图书馆、阅览室使用面积210平方米,藏书7.6万册。学校订阅了各种报刊杂志280份。实验楼可供各年级学生分组做生物、化学、物理实验。电教室、语音室的设备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得到更新。9760平方米的晴雨操场,大大便利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中级职称的54人。教职工中有44人次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和“省优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学校曾九次获得地区及省授予的“安徽省中等学校先进集体”、“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滁县地区行业先进单位”、“滁州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五、凤阳师范学校
凤阳师范学校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时称凤阳府官立师范学堂。民国4年(1915年)改为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17年并入凤阳中学,为高中师范科,民国23年单独设校,名为安徽省立凤阳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民国34年复校,民国37年再次停办。1956年重建,校址在蚌埠郊区双龙山(当时属蚌埠专区),改名为“淮河师范”,1959年迁至凤阳北郊九华山麓,恢复现名。1961年郭沫若为“凤阳师范学校”题写校名。
学校占地近300亩,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园林区三大块,风景树、花园、鱼塘、假山、雕塑、桥、亭、画廊遍布其中。校舍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包括数学楼、办公楼、舞蹈房、琴房、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实验楼、师生宿舍楼、礼堂、餐厅等。图书馆藏书6万册。有初步满足教学用的闭路电视、录像机、放像机、录音机、电影放映机、卫星电视教育接收天线以及理、化、生教学实验设备。
自创办以来,凤阳师范学校为安徽培养了大批师资,1956至1966年毕业1681人,1967至1976年毕业1326人,1977至1992年毕业3750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中小学的骨干(仅凤阳县中、小学校长就有凤师毕业的120多人),部分被选拔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既有副部级,也有副地厅级和正、副县处级的。1963届毕业生、淮北市相山一小教师胡淑芳,1980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1987年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8年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来,学校进行教学改革。1980年起,实行普师班和民师班并举,录取民师1409人,为他们成为国家公办教师创造了条件。1983年起,相继举办函授脱产进修,培训了在职教师1434人。1987年起,又在民师班中实行负学制,允许已具备中师学历的民师班学生报到后返回原地继续任教,待毕业时再随班参加分配。
1985—1987年,学生参加政治小论文比赛,分别获得全省第一、二等奖,华东和全国三等奖;参加全省美术作品和教学基本功比赛,分别获得第一、三等奖。1988年成为国家教委首批表彰和奖励的全国百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89年又被列为安徽省农村师范学校改革和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试点学校之一。陶行知先生曾在民国24年7月应校长沈子修之邀到校讲学,现在竖立于教学区的一座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陶先生的遗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992年有18个班级,学生800余人,教职员工100余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讲师28人,高级讲师9人,特级教师1人。
六、滁州师范学校
滁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50年春,时为“皖北滁州师范”,校址附设在“皖北滁州中学”(今滁州中学)内,招收两个中师班81人。1951年暑期迁至定远县炉桥镇,更名为“皖北区滁县师范”,并开设皖北区滁县师范师资轮训班。1952年9月迁至滁县园艺场,更名为“安徽省滁县师范学校”。1954年,新校舍在琅琊山东麓落成(今师专校址)。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调整、整顿总方针的影响,滁师每年的招生数时多时少,颇不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滁师不仅图书仪器等方面损失惨重,教学秩序也为之搞乱。1972到1977年,滁师面各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四县,从下放、回乡知识青年和中小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中选招新生。
1977年初,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附设于滁师。1979年3月,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滁县师范的校址上建立,滁师的财产、设备、教师同时转让。5月,地区决定将位于滁城琅琊东路的滁县第六中学改为滁县师范,1985年更名为“滁州师范学校”。
迁入新址后的滁州师范学校,相继兴建了教学楼、田径运动场、艺术楼宿舍楼、礼堂饭厅楼、科学宫大楼、图书办公大楼等,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可满足24个班1000多名师生员工教学和生活用房。艺术楼内设音、美教室6个,小琴房60间。科学宫内设两个理化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室、闭路电视室等。图书办公楼内有舞蹈房和可容纳300多人的阶梯教室。每班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投影幻灯机等。校园内建有植物园,设有假山、喷泉、雕塑、花圃等,翠柏、凤竹相映生辉,置身其中,心清气爽,犹如诗画之中。
学校实行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食堂划片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为延伸的三结合、四块一体的新模式。1988年在省中师微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989年获得省中师生五项基本功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1990年荣获省中师生普通话表演艺术一等奖,多人次在全国书画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教师多人在国家、省、地论文、赛课活动中获奖,一人已步入十八省油画名家行列,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多人,教职员工138人,其中高级讲师8人,讲师32人。到1992年7月止,共毕业9000多人,绝大多数已成为滁县地区小学、幼儿园的骨干。据1988年统计,担任小学教导主任以上职务的有536人,县、地优秀教师、劳动模范496人,省、国家级模范、特级教师34人。其中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来安教委副主任周惠兰,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冒维礼,有省优秀教师董良英和特级教师李家谦等。
七、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
1982年,来安二中高中部增招一个农业班。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来安二中更名为安徽省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学校占地134.5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10亩农科实验基地,图书3.5万册,电教实验室两个,一个微机房有8台微机、8台中华学习机。该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办学育人,先后设置农学、林果、养殖、机电、财会、农村经济综合经营、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电工、经济信息、公共关系等专业。招生对象以本县初中毕业生为主,部分中专班在全地区范围内选拔学生。职业高中班学制2至3年,职业中专班学制为3年。到1992年,全校有16个班,学生743人。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0人,专科学历37人,中专、高中学历15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23人。办学10年,已培养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1415人。1991年1月,国家教委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学校”称号。同年7月,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中学。
八、滁州卫生学校
滁州卫生学校的前身是淮南卫生学校。1969年11月,淮南卫生学校迁至滁县地区,教职工分三个队赴滁县、定远、天长农村搞医疗。1972年,全体人员集中到滁县施集战备医院(今滁州施集高级职业中学)筹建滁县地区卫生学校,年底迁入滁州琅琊西路现址。学校占地62.5亩,校舍建筑面积1.255万平方米。开设医士、护士、妇幼医生、助产士等专业,1973年正式招生。1984年改名为滁州卫生学校,设教学门诊部。1990年,门诊部改为滁州卫校附属医院,设内、外、儿、妇产、五官、中医等科室。学校有图书21028册。
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2400多人,此外还举办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助产、医士、护士等培训班、自费班多期,毕业、结业人数为2500多人。1992年,滁州卫校有教职工177人,其中专职教师76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职称58人。
滁州卫校全年经费1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110万元,预算外收入40万元。
九、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
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坐落在凤阳龙兴寺左侧,创建于1961年5月,当时属于省农业厅领导。1970年1月下放到滁县地区,改名为“滁县地区五·七农机校”。1978年5月恢复原校名:“安徽省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隶属于省农机管理局领导。1992年,在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评估中,被评为“B等一级学校”。
学校占地87亩,校舍建筑面积9525平方米,实习运动场地1425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2万册,有计算机20台,电动机模型2台,解剖拖拉机4台,还有油泵试验台、马力试验台、油头试验仪等。电教室9间,配有摄像、放像、投影、放映机各一台,幻灯机2台。办学30多年,规模逐渐扩大,到1992年底,共开设农机化、农机管理、机电、乡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5个专业,学制有四年、三年、二年不等。共16个班,在校生780多人,其中包括国家统招统配生、委培生、自费自主择业生等。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中专、高中学历的21人。
凤阳农机校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定期研究教学中疑难问题,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近几年来,教师集体编写出版《农机运用与安全监理》一书,发表了《谈学校思想工作》、《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等论文。
十、滁州建筑工程学校
1985年,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创办“滁县行署建筑中专班”,租用铜塘旅社上课。1986年,系统内集资60余万元,在琅琊西路兴建综合楼一幢,平房两栋,总建筑面积为4949平方米。1988年,“滁州建筑工程学校”正式成立,归属滁县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领导。
在上级没有拨款的情况下,滁州建校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范围遍及全省11个地市。开设的专业有:工民建、水泥工艺、给排水、环境保护、建筑机械、建筑机电、市政工程、建筑装璜等。到1992年已招收八届中专生共802人,现已毕业517人,同时还在本系统内招收三届职业中专班280人,开设的专业有建筑施工、建筑材料、财务会计、水电安装等,现已毕业160人。现有在校生656人,教职工59人,其中教学人员30人,基础课教师17人,专业课教师11人,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6人,初级职称的20人。
十一、滁州技工学校
滁州技工学校创建于1981年,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招收本地区城镇及农、林四场的初、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高中毕业生为2年。先后开设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电子、机电、烹调、旅游服务和卫生护理等工种(专业)。由地区劳动局主管。1992年底,在校生859名,毕业生2211人。在职培训和就业前培训692人次。有教职工96人,专兼职教学人员64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含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名)16人,助理讲师19人。
学校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教学与生活设施基本配套。主要建筑有数学楼、实验楼兼办公楼、生产实习楼、礼堂兼饭厅、职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配套设施有足球场、篮球场、浴室、花圃。教学设施有电影放映机、放像机、投影仪、幻灯机、微型计算机,有实习钳工工位100个,各类机床40多台以及电工电测仪器仪表、挂图等。学校附属工厂能同时承担150多人实习。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文化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教学。1984、1986和1990年,在全省中专、技校毕业生车工专业抽考竞赛中,取得总分第二名、个人第一名;199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300所技校电工知识竞赛中,电专业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非电专业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毕业生受到厂矿企业好评,保持“供不应求”的势头。
1989年5月,经省劳动局检查验收,首批被授予合格技校。
滁州师范附属幼儿园是直属地区教委和滁州师范管辖的幼儿园,创办于1982年。1985年5月,建筑面积为1153平方米的教学楼竣工。同年11月首次招生6个班(大、中、小各两个班),幼儿240名。1987年6月,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的二号教学楼竣工,增招6个班(大、中、小各两个班),在园幼儿650名。1990年9月,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教职工宿舍750平方米、教学用房5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一期工程竣工,增招大班两个、小班一个,在园幼儿达810名。1992年5月,建筑面积为56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二期工程竣工,增招大班一个,并能安排七个大班小朋友在园用午餐,在园幼儿达816名。园舍建设除教学用房外,还有门卫室、仓库、保管室、厨房、小餐厅、洗衣房、医务室、活动室、音乐厅、舞蹈房、会议室等配套用房,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园舍总建筑面积为4648平方米。
为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铺设了760平方米的草坪、550多平方米的水磨石操场,新建了造型美观的喷泉和游泳池,并用土堆积了两座人造山。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加强,先后配备了1架钢琴,2架电子琴,6架手风琴,17架风琴,1台彩电,1台录放机,22台收录两用机,1台组合音响和其它大、中型玩具数10件,藏书1000多册,还有配合教学新设置的教具、体育器材等。
1987年至今,滁师附幼一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1990年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有12人获不同类型的地、市级表彰。教职工和小朋友多次参加地、市级各界举办的文娱活动,每次都获得奖励。该园曾先后接待过日本、泰国、英国朋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前来参观。
1992年有教职工57人,均为中师和幼师毕业生,其中专任教师48人,有7人达大专文化程度;共设21个班,在园幼儿1060余名。自创办以来,向小学输送了3060名合格新生。
二、滁州市琅琊乡紫薇幼儿园
滁州市琅琊乡紫薇幼儿园位于滁州市市郊夏郢生产队,创办于1990年7月,是本区唯一的一家由农民办的较大型幼儿园。全园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693平方米,设有大、中、小班11个。每个班都有一个休息室,另有家长接待室、办公室、卫生室、编织室、音体厅和可供600多儿童就餐的餐厅。园内有游泳池、花木池及娱乐场地800多平方米,钢琴、电子琴、凤琴等音乐器材及大、中型体育玩具30多件。总共投资为417.6万元。
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幼儿教师24名,园工后勤人员11名。为提高师资的素质,该园多次派员到滁州市直幼儿园及南京第三、第五幼儿园学习,并利用寒暑假,请专业能力较强的幼师来园辅导,使现有幼师都具有中等幼教业务水平。1990年开办时招生350名幼儿,到1992年,在园幼儿已达510名,每天在园就餐的幼儿有440名。1991年被滁州市委评为文明单位,被市教委评为先进集体。同年10月,在全市幼儿教师自制教玩具竞赛评比中获得集体奖。
三、滁州师范附属小学
滁州师范附属小学位于滁州市清流街南端,一座天桥将校园东西两部连成一体。学校现有36个班,教职工120人,学生2306人,是地区重点小学。
该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称官立初等小学堂,堂长侯光瑜。民国4年(1915年)改为县立女子高等小学,以后历称关岳庙小学、县立第二中心小学、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县立模范小学、中心镇国民小学等。滁城解放后更名为滁县实验小学,属专署领导。1952年改为滁县师范附属小学,滁师校长沈长缨兼校长。
这所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民国26年(1937年)和民国35年,该校师生两次罢教,抗议当局克扣教师薪水,均取得了胜利。
重视思想教育是附小的好传统。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国旗、国歌及中国版图教育,还坚持“心中有他人(同学、父母、教师),心中有集体(小组、班级、学校),心中有人民(邻里、街坊),心中有祖国(家乡)的教育等等。小图书角、小储蓄、小队报、小广播是学校少先队的传统项目,多年坚持分年级分层次评比“小红花”、“小红旗”、“小红星”和开展“同在一个班、共住一条街、齐步向前进”等系列主题活动,百余个红领巾学雷锋小组长期活跃在校内外。1981年,五(4)中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红花集体”荣誉称号。1985年至1988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省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省“少儿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红旗大队”。
教学工作成绩显著。1980年以来,有学生尹雷等4人获全国读书奖章,刘敏等3人获《小学生报》数学竞赛优胜奖,张维获《中国少年报》“读读写写”比赛二等奖。学生周广平获全国少年体操第5名,张建芳、傅安宁在省游泳比赛中各获一枚金牌。有近百幅美术、书法作品参加市、地、省及全国书画展,其中张憬等4位小朋友的作品被中国美协评为优秀作品,20多幅作品先后登在《小学时代》、《课外生活》等报刊上,部分作品分别选送南斯拉夫、日本和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儿童画展。
四、滁州中学
滁州中学位于滁城鼓楼街,面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背临“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西涧,占地122亩,校舍建筑面积20361平方米,现有24个班,学生1433人,为省属重点中学。
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民国9年(1920年)春的“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汪雨湘。以后历称安徽省立第十一中学、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安徽省滁州初级中学、安徽省立滁州中学等。1949年解放后,历称江淮一分区滁县中学、滁县县立中学、皖北滁州中学、安徽省滁县中学、滁县第一中学,1982年再度改为“安徽省滁州中学”。
滁州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九师伊始,师生即投入反对卖国贼袁世凯的斗争,高唱《国耻歌》游行示威。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师生积极参加“滁城沪案后援会”。民国16年,进步师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委取得联系,成立了滁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抗战爆发后,师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建国前18年,滁州中学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974人(高中296人,初中678人)。建国后至1992年,高、初中毕业生达17964人(高中8430人,初中9534人),是建国前的18倍多。高考升学率及升入重点大学比例,在地区年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出国深造的有33人,其中聂小宁、胡义、周伟、吴小峰、陈凯……分别在美、德、英等国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历届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奖622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17人,华东区级奖8人,省级奖199人。校友遍布国内外,仅从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毕业生中统计,高级工程师、教授、主任医师以及厅局级(部队师级)以上的干部就有125人。
从1978年开始,兴建了图书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1862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两幢,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三幢,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教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1平方米。图书馆、阅览室使用面积210平方米,藏书7.6万册。学校订阅了各种报刊杂志280份。实验楼可供各年级学生分组做生物、化学、物理实验。电教室、语音室的设备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得到更新。9760平方米的晴雨操场,大大便利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中级职称的54人。教职工中有44人次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和“省优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学校曾九次获得地区及省授予的“安徽省中等学校先进集体”、“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滁县地区行业先进单位”、“滁州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五、凤阳师范学校
凤阳师范学校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时称凤阳府官立师范学堂。民国4年(1915年)改为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17年并入凤阳中学,为高中师范科,民国23年单独设校,名为安徽省立凤阳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民国34年复校,民国37年再次停办。1956年重建,校址在蚌埠郊区双龙山(当时属蚌埠专区),改名为“淮河师范”,1959年迁至凤阳北郊九华山麓,恢复现名。1961年郭沫若为“凤阳师范学校”题写校名。
学校占地近300亩,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园林区三大块,风景树、花园、鱼塘、假山、雕塑、桥、亭、画廊遍布其中。校舍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包括数学楼、办公楼、舞蹈房、琴房、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实验楼、师生宿舍楼、礼堂、餐厅等。图书馆藏书6万册。有初步满足教学用的闭路电视、录像机、放像机、录音机、电影放映机、卫星电视教育接收天线以及理、化、生教学实验设备。
自创办以来,凤阳师范学校为安徽培养了大批师资,1956至1966年毕业1681人,1967至1976年毕业1326人,1977至1992年毕业3750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中小学的骨干(仅凤阳县中、小学校长就有凤师毕业的120多人),部分被选拔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既有副部级,也有副地厅级和正、副县处级的。1963届毕业生、淮北市相山一小教师胡淑芳,1980年被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1987年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8年当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到来,学校进行教学改革。1980年起,实行普师班和民师班并举,录取民师1409人,为他们成为国家公办教师创造了条件。1983年起,相继举办函授脱产进修,培训了在职教师1434人。1987年起,又在民师班中实行负学制,允许已具备中师学历的民师班学生报到后返回原地继续任教,待毕业时再随班参加分配。
1985—1987年,学生参加政治小论文比赛,分别获得全省第一、二等奖,华东和全国三等奖;参加全省美术作品和教学基本功比赛,分别获得第一、三等奖。1988年成为国家教委首批表彰和奖励的全国百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89年又被列为安徽省农村师范学校改革和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试点学校之一。陶行知先生曾在民国24年7月应校长沈子修之邀到校讲学,现在竖立于教学区的一座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陶先生的遗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992年有18个班级,学生800余人,教职员工100余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讲师28人,高级讲师9人,特级教师1人。
六、滁州师范学校
滁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50年春,时为“皖北滁州师范”,校址附设在“皖北滁州中学”(今滁州中学)内,招收两个中师班81人。1951年暑期迁至定远县炉桥镇,更名为“皖北区滁县师范”,并开设皖北区滁县师范师资轮训班。1952年9月迁至滁县园艺场,更名为“安徽省滁县师范学校”。1954年,新校舍在琅琊山东麓落成(今师专校址)。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调整、整顿总方针的影响,滁师每年的招生数时多时少,颇不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滁师不仅图书仪器等方面损失惨重,教学秩序也为之搞乱。1972到1977年,滁师面各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四县,从下放、回乡知识青年和中小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中选招新生。
1977年初,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附设于滁师。1979年3月,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滁县师范的校址上建立,滁师的财产、设备、教师同时转让。5月,地区决定将位于滁城琅琊东路的滁县第六中学改为滁县师范,1985年更名为“滁州师范学校”。
迁入新址后的滁州师范学校,相继兴建了教学楼、田径运动场、艺术楼宿舍楼、礼堂饭厅楼、科学宫大楼、图书办公大楼等,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可满足24个班1000多名师生员工教学和生活用房。艺术楼内设音、美教室6个,小琴房60间。科学宫内设两个理化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室、闭路电视室等。图书办公楼内有舞蹈房和可容纳300多人的阶梯教室。每班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投影幻灯机等。校园内建有植物园,设有假山、喷泉、雕塑、花圃等,翠柏、凤竹相映生辉,置身其中,心清气爽,犹如诗画之中。
学校实行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食堂划片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为延伸的三结合、四块一体的新模式。1988年在省中师微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989年获得省中师生五项基本功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1990年荣获省中师生普通话表演艺术一等奖,多人次在全国书画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教师多人在国家、省、地论文、赛课活动中获奖,一人已步入十八省油画名家行列,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多人,教职员工138人,其中高级讲师8人,讲师32人。到1992年7月止,共毕业9000多人,绝大多数已成为滁县地区小学、幼儿园的骨干。据1988年统计,担任小学教导主任以上职务的有536人,县、地优秀教师、劳动模范496人,省、国家级模范、特级教师34人。其中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来安教委副主任周惠兰,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冒维礼,有省优秀教师董良英和特级教师李家谦等。
七、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
1982年,来安二中高中部增招一个农业班。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来安二中更名为安徽省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学校占地134.5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10亩农科实验基地,图书3.5万册,电教实验室两个,一个微机房有8台微机、8台中华学习机。该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办学育人,先后设置农学、林果、养殖、机电、财会、农村经济综合经营、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电工、经济信息、公共关系等专业。招生对象以本县初中毕业生为主,部分中专班在全地区范围内选拔学生。职业高中班学制2至3年,职业中专班学制为3年。到1992年,全校有16个班,学生743人。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0人,专科学历37人,中专、高中学历15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23人。办学10年,已培养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1415人。1991年1月,国家教委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学校”称号。同年7月,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中学。
八、滁州卫生学校
滁州卫生学校的前身是淮南卫生学校。1969年11月,淮南卫生学校迁至滁县地区,教职工分三个队赴滁县、定远、天长农村搞医疗。1972年,全体人员集中到滁县施集战备医院(今滁州施集高级职业中学)筹建滁县地区卫生学校,年底迁入滁州琅琊西路现址。学校占地62.5亩,校舍建筑面积1.255万平方米。开设医士、护士、妇幼医生、助产士等专业,1973年正式招生。1984年改名为滁州卫生学校,设教学门诊部。1990年,门诊部改为滁州卫校附属医院,设内、外、儿、妇产、五官、中医等科室。学校有图书21028册。
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2400多人,此外还举办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助产、医士、护士等培训班、自费班多期,毕业、结业人数为2500多人。1992年,滁州卫校有教职工177人,其中专职教师76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职称58人。
滁州卫校全年经费1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110万元,预算外收入40万元。
九、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
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坐落在凤阳龙兴寺左侧,创建于1961年5月,当时属于省农业厅领导。1970年1月下放到滁县地区,改名为“滁县地区五·七农机校”。1978年5月恢复原校名:“安徽省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隶属于省农机管理局领导。1992年,在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评估中,被评为“B等一级学校”。
学校占地87亩,校舍建筑面积9525平方米,实习运动场地1425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2万册,有计算机20台,电动机模型2台,解剖拖拉机4台,还有油泵试验台、马力试验台、油头试验仪等。电教室9间,配有摄像、放像、投影、放映机各一台,幻灯机2台。办学30多年,规模逐渐扩大,到1992年底,共开设农机化、农机管理、机电、乡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5个专业,学制有四年、三年、二年不等。共16个班,在校生780多人,其中包括国家统招统配生、委培生、自费自主择业生等。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中专、高中学历的21人。
凤阳农机校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定期研究教学中疑难问题,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近几年来,教师集体编写出版《农机运用与安全监理》一书,发表了《谈学校思想工作》、《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等论文。
十、滁州建筑工程学校
1985年,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创办“滁县行署建筑中专班”,租用铜塘旅社上课。1986年,系统内集资60余万元,在琅琊西路兴建综合楼一幢,平房两栋,总建筑面积为4949平方米。1988年,“滁州建筑工程学校”正式成立,归属滁县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领导。
在上级没有拨款的情况下,滁州建校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范围遍及全省11个地市。开设的专业有:工民建、水泥工艺、给排水、环境保护、建筑机械、建筑机电、市政工程、建筑装璜等。到1992年已招收八届中专生共802人,现已毕业517人,同时还在本系统内招收三届职业中专班280人,开设的专业有建筑施工、建筑材料、财务会计、水电安装等,现已毕业160人。现有在校生656人,教职工59人,其中教学人员30人,基础课教师17人,专业课教师11人,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6人,初级职称的20人。
十一、滁州技工学校
滁州技工学校创建于1981年,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招收本地区城镇及农、林四场的初、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高中毕业生为2年。先后开设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电子、机电、烹调、旅游服务和卫生护理等工种(专业)。由地区劳动局主管。1992年底,在校生859名,毕业生2211人。在职培训和就业前培训692人次。有教职工96人,专兼职教学人员64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含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名)16人,助理讲师19人。
学校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教学与生活设施基本配套。主要建筑有数学楼、实验楼兼办公楼、生产实习楼、礼堂兼饭厅、职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配套设施有足球场、篮球场、浴室、花圃。教学设施有电影放映机、放像机、投影仪、幻灯机、微型计算机,有实习钳工工位100个,各类机床40多台以及电工电测仪器仪表、挂图等。学校附属工厂能同时承担150多人实习。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文化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教学。1984、1986和1990年,在全省中专、技校毕业生车工专业抽考竞赛中,取得总分第二名、个人第一名;199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300所技校电工知识竞赛中,电专业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非电专业学生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毕业生受到厂矿企业好评,保持“供不应求”的势头。
1989年5月,经省劳动局检查验收,首批被授予合格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