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区地县科协恢复后,加强农村科普网络建设,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科学种田知识的愿望。1981年初,嘉山县石坝公社、天长县郑集公社在地、县科协的帮助下,率先成立了公社科普协会。副省长杨纪珂担任了郑集公社科协的名誉会长。同年6月中旬,地委和行署在天长召开了全区农村科学种田和多种经营现场会。到1982年,全区建立公社(乡)科普协会171个,占公社总数的68%,共有会员1.4万多人,其中天长、来安、嘉山三县的区、社基本上都建立了科普协会。他们运用广播、电影、黑板报、展览等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省科协在全省科协系统推广滁县地区的经验。华东六省一市科普工作会议在本区召开,代表们参观了天长郑集、嘉山石坝、来安西武乡科协。
1983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科普红旗竞赛活动,涌现出一批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式农民和一批不计报酬,热心为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知识分子。1984年,滁县地区开展科普红旗竞赛活动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并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中国科协为本区配备科教电影放映设备、科普宣传车、科技展板,省科协也给予一定数量的科普经费。从此,地、县科协科普活动工作量加大,科普车经常下乡赶集,分发科普资料,播放科技广播讲座。
随着农村深化改革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专业技术研究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区共成立杂交稻制种、苗木、蔬菜、养殖等专业研究会158个,会员7340人。其中13个办成了经济实体,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组织和发动农村科普骨干4543人,引进推广巨峰葡萄、樱桃谷鸭、中绿1号绿豆、“早香17”等新品种52个。1984年总结推广天长县农民创造的油——瓜——稻一年三熟,在全区四干会上介绍后,很快推开,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1992年又设计和试验了高产、高效益的栽培轮作制,冬菜——春玉米——中稻一年三熟,在嘉山县和滁州市布点试验。不仅每亩可创收1500—2000元,而且有利于轮作换茬,用地养地和持续高产。
科技人员编写了大量的科普宣传资料,其中有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养牛、养鸡,糯米、花生加工和葡萄栽培等书。围绕本区“农业如何上新台阶”的重大课题,与滁州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科技兴农”有奖征文活动,收到来稿167篇,见报36篇近5万字,评出一等奖18名。与滁州报联合举办“科普之春”知识大奖赛,公布了60多道农业知识、科普常识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试题和问答,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通过滁州报,把科技星火撒向千家万户。
1985年,滁县地区科协、天长县科协、天长县郑集乡科协、来安县双塘乡科协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