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武术
滁县地区武术运动源远流长。朱元璋(凤阳人)少年习武,后与徐达(定远人)等人参加郭子兴(定远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后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定远人),著有《纪效新书》等武术著作多种。戚继光从小接受父亲“报效祖国”的教育,立志保卫祖国,荡平倭寇。他熟读经史,练习武艺,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武术技能,同时从实战出发,武为战用,训练戚家军。他对宋太祖时的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猴拳等作深入研究、探讨,取其长、避其短,创编了一套拳术,共三十二式,被后人称为“戚氏长拳”。此拳的主要特点是:式式相承,克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还留有图文并茂的资料,成为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
清康熙年间,邓家成,号寿亭(全椒县人),家传少林武功,特别是绳镖百发百中,为安徽东路镖头。捕头李名跃(全椒东门人)武艺精湛,与邓家成一起在两湖、江苏、安徽等地连破大案,后因不愿为虎作伥,用石灰烧瞎双目告退还乡,虽双目失明,仍能在十数步内镖打金钱。同治年间,全椒人禹成荣得三皇太极真传,武功精湛,在长江中下游颇负盛名,号称“长江一条龙”。他87岁时,在日军押送民夫途中,赤手空拳力毙3个日军士兵,后死于敌乱枪之下。
民国22年(1933年)10月,定远人王德华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术会考中获第14名,考试项目是地趟拳、八卦刀、四路查拳。凤阳临淮人饶良臣考入中央国术馆后回凤阳任国术教师,他的主项是武松鸳鸯腿、子母鸳鸯腿。民国23年(1934年),嘉山县成立武术研究馆(地址在今县委党校),馆长汪道涵。民国24年,凤阳成立国术馆,馆址设在某小学校内,后迁至蚌埠。
建国后,民间武术拳师积极主动教拳传艺。定远县的王树彭,天长县的王贵伦,嘉山县的宋云龙、方兴国、刘青海、甄玉书等拳师均为广大青少年所爱戴。滁县的拳师李恒富,系全省优秀武术教练,其徒弟在省内武术比赛中成绩显著。1960年至1965年间,武术运动被作为重点体育运动项目,省武术集训队经常到滁县地区巡回表演,推动了全区武术运动的发展。1976年4月,滁县组织了有400人参加的武术训练班。1977年,地区在定远举行了小学生武术比赛,滁县男女队分获第一名。1988年,全省武术工作会议在滁县地区召开,会议期间,地区武术协会成立。1985年7月,凤阳县少林武术学校创办于凤阳城北尖子营,校长剑风波,聘请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官饶良臣任武术顾问,有教练员3人。
清康熙年间,邓家成,号寿亭(全椒县人),家传少林武功,特别是绳镖百发百中,为安徽东路镖头。捕头李名跃(全椒东门人)武艺精湛,与邓家成一起在两湖、江苏、安徽等地连破大案,后因不愿为虎作伥,用石灰烧瞎双目告退还乡,虽双目失明,仍能在十数步内镖打金钱。同治年间,全椒人禹成荣得三皇太极真传,武功精湛,在长江中下游颇负盛名,号称“长江一条龙”。他87岁时,在日军押送民夫途中,赤手空拳力毙3个日军士兵,后死于敌乱枪之下。
民国22年(1933年)10月,定远人王德华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术会考中获第14名,考试项目是地趟拳、八卦刀、四路查拳。凤阳临淮人饶良臣考入中央国术馆后回凤阳任国术教师,他的主项是武松鸳鸯腿、子母鸳鸯腿。民国23年(1934年),嘉山县成立武术研究馆(地址在今县委党校),馆长汪道涵。民国24年,凤阳成立国术馆,馆址设在某小学校内,后迁至蚌埠。
建国后,民间武术拳师积极主动教拳传艺。定远县的王树彭,天长县的王贵伦,嘉山县的宋云龙、方兴国、刘青海、甄玉书等拳师均为广大青少年所爱戴。滁县的拳师李恒富,系全省优秀武术教练,其徒弟在省内武术比赛中成绩显著。1960年至1965年间,武术运动被作为重点体育运动项目,省武术集训队经常到滁县地区巡回表演,推动了全区武术运动的发展。1976年4月,滁县组织了有400人参加的武术训练班。1977年,地区在定远举行了小学生武术比赛,滁县男女队分获第一名。1988年,全省武术工作会议在滁县地区召开,会议期间,地区武术协会成立。1985年7月,凤阳县少林武术学校创办于凤阳城北尖子营,校长剑风波,聘请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官饶良臣任武术顾问,有教练员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