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文化界
崔白
崔白,字子西,北宋濠(今凤阳)人。善画花竹、芰荷,凫雁、道释、鬼神等,尤长写生。极工于鹅,所画无不精绝。宋神宗命与艾宣、丁岘等共画“夹竹海棠鹤图”,艺冠诸人。补图画院艺学。曾作《谢安登东山》、《王子猷访戴》二图,为世所传。
丁贶
丁贶,北宋濠(今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宋神宗(1068~1077)时,命与崔白等共画《重拱御图》,荣极一时。
李升
李升,字子云,号紫筼生,濠(今属凤阳)人。元代画家。晚年定居淀山湖畔。善画墨竹、山水,喜作窠石平远之景,颇富清趣。传世作品有至正元年(1346年)作《淀湖送别图卷》,一名《送茶高士图》。
朱耷朱耷(1626~1705),谱名统暠,号八大山人。朱元璋后裔。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以花鸟画称善于世,笔墨简括,形象夸张,多画孤鸟而白眼向人。所画山水意境冷寂,借物抒情,以寄寓家国之痛。明亡后,在先人封地南昌建立“青云谱道院”,终生过着亦僧亦道生活。工诗书画印。存世作品颇多,代表作有《河上花图卷》、《松下鸣禽图》、《荷花水鸟图》、《藤月图》等。画风对后世写意影响很大,在图内外画坛享有盛誉。
方浚颐
方浚颐(生卒年月不详),定远县炉桥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土。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志书局。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达修
达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字赞泉,俗姓李后又改姓姚,滁州西乡将军集(今属肥东县)人。少时因家境贫寒顶他人名在准提庵剃度为僧。由于他学习很用功,谙熟四书五经,18岁受戒后即成为准提庵住持。
清光绪三十年,应滁州知州特邀州西南琅琊山中开化律寺任住持。为重修寺院,达修奔波游说于军阀显贯、富商豪门间,并四处奔走化缘,募得巨金,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复建大雄宝殿、韦驮殿、明月观、藏经楼等殿宇亭榭近百间,并建造驰道磴道多处,使开化律寺得以复兴。
民国17年(1928年),他会同县人章心培编纂《琅琊山志》。
民国29年达修圆寂后由他的大弟子根如督工监造修墓塔于琅琊山深秀湖北侧山坡。达修墓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杨尘因
杨尘因,号雪门、烟生,全椒县城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曾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担任《申报》副刊编辑,结识了在沪做寓公的的北洋政府外交次长唐有壬,根据唐提供的有关袁世凯称帝活动的电文及新华宫内的一些内幕写成章回体小说《新华春梦记》,民国5年(1916年)春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由于该书揭露了袁世凯在新华宫内的丑恶生活,因之影响很大。
民国26年8月,日军侵占上海,杨尘因回全椒避难。12月,任县临时参议会秘书。民国28年应聘任教于“省立三临中”、霍邱师范。抗战胜利后任嘉山中学教员,教授国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应旧友周信芳、欧阳子倩之邀,出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剧。该院撤销后改任上海戏曲学校顾问,在编研处从事资料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他参加了上海作家协会,并与苏雪安、伍月华等人合写过剧本。
杨尘因生前与梅兰芳、周信芳、苏曼殊、柳亚子、欧阳子倩等文学、艺术大师有很深交往,他能编能唱,善评京剧,还懂武术、气功,曾著有《江湖廿四侠》在《申报》副刊上连载。
1961年杨尘因病逝于上海。
王王孙
王王孙,原名硕智,滁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11岁以大草书对联,被南京市某日报称之为“滁州神童书王王孙”。州人马豹章时为北平小学家,闻神童有奇赋异秉,及着乡人携之北平,除安排其逐日往北海北平图书馆研究小学、金石外,常与北平艺界名流如齐白石,寿石工切磋,齐、寿皆断曰:二十年后,王王孙将压倒一切金石艺术家。日本考古学家大村西崖嘱其治印。因其对日人印象不佳,不愿刻,不得已而刻变体“痛饮倭奴血”,大村不识印文,久悟未得其解。日本人封王王孙为“印圣”。
抗战军兴,王王孙随国民政府入川。沿途,颇为汉口及四川之五老七贤所赏识。民国29年3月,王王孙在成都中华书局三楼举办金石书法展览,酬金分文不取,悉捐赈公益、教育,“正气歌刻石”得款1200万元(法币),悉捐赈民国30年河南水灾。流落西南之男女艺人,屡得王王孙资助,总计8年中遗落西南之印3万方。
王王孙金石艺术,一洗元明以来纤细柔媚之风,除金石独步当代外,其书法清秀脱俗,均非一般人所可望其项背。民国38年,王王孙去台湾,至今在台定居。
戴帮
戴帮,天长县城人,民国6年(1917年)5月出生。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拂晓报》记者,解放战争时期至建国初为《雪枫报》、《开封日报》、《江西日报》社副社长、新华社淮北前线分社、豫皖分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湖南分社、中南分社社长。1955年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1978年调任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党组书记),继为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有著作多篇。著有《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主编)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国新闻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新闻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新闻工作手册》(编委)198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王天峰
王天峰,天长县人,生于民国6年(1917年)9月。抗战时期先后在抗大马列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学习和任教;解放战争时期在基层任职,长期从事宣传工作,1949年后历任中南局宣传处长、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长、书记,河南省委理论刊物编辑主任、中南局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厅主任、《南方日报》副总编,1978年任《人民日报》编辑主任、记者。主要作品有《布尔什维克党的作风》、《提高党的工作水准》、《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河南许昌地委宣传工作的新发展》、《列宁和斯大林的友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人合编)。
汪刃锋
汪刃锋,原名汪亦伦,全椒县赤镇人,民国7年(1918年)9月生。著名木刻艺术家。民国27年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主办《大别山画报》,任中国木刻研究会理事、中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长、中原大学文研室教授、第四野战军随军特派记者等职。1952年转业到北京市文联,从事美术创作兼《北京文艺》编委,并兼管中国画研究会工作。1979年,调北京画院从事版画、国画、书法及美术理论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常委、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委员。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集,其版画作品《失踪者》、《高尔基像》被日本、法国、苏联等国家博物馆收藏。
金光群
金光群,曾用名元申,全椒县城人,民国10年(1921年)5月生。中共党员。民国35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任南京、北京《新民报》记者、编辑等职。1952年4月,调任《北京日报》编辑、工会副主席。1956年9月至今,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审。曾任学苑出版社旅游编辑部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理事。著有《北京》、《旅京便览》、《北京十六景》、《北京旅游手册》等10多种;发表新闻、通讯、论文、游记、散文千余篇。
金光群人物小传已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录》(1992年15版),美国传记研究院选入《世界5000名人传》和国内编纂出版的《中国人物年鉴》、《当代中国名人录》和《当代文学艺术家辞典》等。
景家栋
景家栋,民国11年(1922年)出生于来安县施官乡。中共党员。高级记者。民国37年7月毕业于安徽学院,1949年初先后任来安县初级中学和黄山临时中学梅林分校教员;1949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建军报》和新华社第十八支社记者;1952年2月至1983年5月,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北京分社、浙江分社、福建分社记者;1983年5月起,再次任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
在解放大西南进军中和解放昌都战役中,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60年,他拍摄的反映西藏民主改革后翻身农奴喜庆春耕的新闻照片,在柏林国际新闻摄影作品展览中获铜质奖。
江晓天
江晓天,原名靳家宝,定远县朱湾乡人。文艺评论家。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任当地小学教员。民国35年突围北撤后,进华中教育大学做教育干事(即助教)。民国37年5月调到山东《新潍坊日报》当编辑。同年9月调到华东局青委,主持创办《青年文化报》,后又任《山东青年报》总编。1951年调到中央出版委员会工作,直到1977年。这期间,帮助姚雪垠修改完《李自成》第二卷。此后,调到国家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化艺术研究院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82年调中国文联任书记处书记,分管文艺理论研究和各协会报刊出版工作。发表评论、散文、回忆录等,计有六七十万字。
张思恺
张思恺,民国13年(1924年)8月出生于来安县独山乡埝塘村。剧作家、导演。民国28年在来安县参加新四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空军文工团团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工团政委及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编导各类剧目10多个,发表战地文艺通讯及散文、特写50多篇。其间因创作歌剧《血肉相连》荣立三等功。在赴朝抗美时编导的话剧《毛泽东之鹰》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6年编导的话剧《另一种钥匙》获空军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创作、演出两个二等奖,1978年创作的歌剧《星光啊星光》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此外,著有《怎样打腰鼓》一书,发表文艺评论若干篇。
刘子善
刘子善,全椒县小集乡人,民国15年(1926年)11月出生。当代著名书法家。4岁启蒙,从父学书法。民国35年7月,于安徽省立黄麓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曾任小学校长。1949年2月参加革命,从事文艺宣传。从事水利和工业的展览陈列设计工作时间最长,现在安徽省政协书面社从事书法创作。一级美术师、世界金奖艺术家、研究馆员。曾任安徽省书法金石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政协安徽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展和国际书展。整理汇成《刘子善书法选集》和《刘子善书正气歌楷草两体》,均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何仿
何仿,天长县何庄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大众剧团从事文艺工作,民国35年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音乐组长。建国后曾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合唱训练班。1961年起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副团长、团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民兵之歌》、《练兵》(获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创作奖);《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获华东军区政治部创作奖);《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获文化部、全国文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五个炊事员》(获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曲奖);《郭兴福教学方法好》、《硬骨头六连战旗红》组歌(分别在全军第三、第四届文艺会演中获总政歌曲创作奖)、《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等。
徐天敏
徐天敏,原名徐天民。天长铜城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出生。民国30年入淮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班学习,其后,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宣传工作。建国初期,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其油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省美展,并在巴基斯坦、苏联、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展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东生
东生,原名李问沂,天长县城人,民国18年(1929年)9月出生。抗日战争期间在《淮南日报》社当印刷工人,解放战争时期在新华通讯社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3至1958年入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61至1968年任胡乔木秘书,1976至1984年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当记者。198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副主任,中国三S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作品:《自由幸福的苏联青年》(翻译、与人合作)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是苏维埃制度的生命基础》(翻译)1953年三联书店出版,《武装力量》(《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苏维埃土地上》(与人合著)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看愚公怎样移山》1963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部出版,《无产者》(电影文学剧本)196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昆仑纵队》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巍巍昆仑》(电影文学剧本)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曹玉模
曹玉模,来安县水口人,民国18年(192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处女作《两朵红花》曾获全国青年创作奖。1956年,加入华东区上海作家协会。1957年到1979年,因被错划成“右派”创作中断。1980年初,在安徽省文联《清明》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及小说组组长,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久调至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任专业作家。1984年,任安徽省文学院副院长。1988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编审。同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埃及、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等国访问。1953年以来,共发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80多篇。另有电影、话剧剧本及散文若干部(篇),共计约400万字。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七月的长江》(短篇小说集)、《春天并不遥远》(长篇小说)、《寄情长江泪》(长篇小说)、《远去的鼓声》(中篇小说集)、《鼓乡春晓》(电影剧本,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追踪的爱神》、《莽莽凤阳山》、《故乡酒河》、《桂花庵来信》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姬树明
姬树明,凤阳县人,民国20年(1931年)生。中共党员。初入私塾读书,后读小学、中学。194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教育、文化、农业、水利、新闻等项工作。曾任《滁州报》、《滁州日报》总编辑。爱好文学创作与书法,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多种。与他人合作编著有《朱元璋故事》、《刘伯温与朱元璋》、《古今妙联趣事》、《洪武奇观》等著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员,安徽省新闻学会理事。在《滁州报》任职期间,曾获“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退休。
何孝充
何孝充,天长县何庄人,民国21年(1932年)8月出生。曾任中国评剧院编剧、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1956年执笔创作舞台戏曲片《刘巧儿》文学剧本。以后陆续创作的剧本有10余种,主要作品有《贺兰香》(剧本,与人合作)195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少安赶船》(剧本)1961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朱痕记》(剧本,与人合作)196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槟榔树下的战斗》(剧本,与人合作)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会计姑娘》(剧本,与人合作)196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梅岭春》(剧本)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等。
江曾培
江曾培,曾用名晓江、田晨,全椒县城人,民国22年(1933年)10月出生,1950至1966年,先后任华东团校校刊编辑和新民晚报记者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劳动。1972年以后,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创作组长、文艺编辑室负责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戏曲电影编辑室主任、文学室主任。《艺术世界》负责人。现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小说界》主编。同时,被聘为《中篇小说选刊》、《野草》、《风城》顾问,被选为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出版协会理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春夏秋冬集》等书五部;此外,在京、沪、浙、苏等地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文艺鉴赏“正”、“反”观》获1980年《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奚秀兰
奚秀兰,女,1950年生,全椒县人。12岁到香港。17岁开始在电视台担任艺员。以演唱《绿岛小夜曲》,获香港业余歌唱冠军。所灌唱片曾荣获白金奖、黄金奖。先后在香港“无线”、“丽的”等电视台主持《欢乐今宵》、《群星会》、《星期六晚会》、《秀兰歌声处处闻》等综合性艺术节目。擅长演唱中国民歌小调,被誉为“民族歌后”、“小调歌后”。1979年国际创造民歌比赛中获得最佳表演奖。
陈源斌
陈源斌,天长铜城人,195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曾为天长县邮局职工,任过省文学杂志编辑、专业作家、省文学院副院长、院长。1982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共安徽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现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
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22部,计500万字。代表作《万家诉讼》在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评论界认为作品“创造了‘秋菊’这一难忘独特的妇女形象,赋予了‘说法’一词以新的张力和内涵”,“讨个说法”现已成为社会上流行词汇。曾被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庄重文学奖,被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授予第21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生平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等词典。
余俊武
余俊武,定远县城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留校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入澳大利亚国籍。他艰苦创业,发奋努力,成为澳州文艺舞台上硕果累累的当代著名导演。先后导演了《雷雨》、《吴王金戈越王剑》、《长城谣》、《寸草心》、《游子情》等十多台大型话剧,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显著成绩。1990年8月,澳州华人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他被推选为主席。入澳以来,曾两次获澳国家艺术委员会专业艺术家创作基金奖。
滁县地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简表
滁县地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简表
滁县地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简表
崔白,字子西,北宋濠(今凤阳)人。善画花竹、芰荷,凫雁、道释、鬼神等,尤长写生。极工于鹅,所画无不精绝。宋神宗命与艾宣、丁岘等共画“夹竹海棠鹤图”,艺冠诸人。补图画院艺学。曾作《谢安登东山》、《王子猷访戴》二图,为世所传。
丁贶
丁贶,北宋濠(今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宋神宗(1068~1077)时,命与崔白等共画《重拱御图》,荣极一时。
李升
李升,字子云,号紫筼生,濠(今属凤阳)人。元代画家。晚年定居淀山湖畔。善画墨竹、山水,喜作窠石平远之景,颇富清趣。传世作品有至正元年(1346年)作《淀湖送别图卷》,一名《送茶高士图》。
朱耷朱耷(1626~1705),谱名统暠,号八大山人。朱元璋后裔。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以花鸟画称善于世,笔墨简括,形象夸张,多画孤鸟而白眼向人。所画山水意境冷寂,借物抒情,以寄寓家国之痛。明亡后,在先人封地南昌建立“青云谱道院”,终生过着亦僧亦道生活。工诗书画印。存世作品颇多,代表作有《河上花图卷》、《松下鸣禽图》、《荷花水鸟图》、《藤月图》等。画风对后世写意影响很大,在图内外画坛享有盛誉。
方浚颐
方浚颐(生卒年月不详),定远县炉桥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土。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志书局。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达修
达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字赞泉,俗姓李后又改姓姚,滁州西乡将军集(今属肥东县)人。少时因家境贫寒顶他人名在准提庵剃度为僧。由于他学习很用功,谙熟四书五经,18岁受戒后即成为准提庵住持。
清光绪三十年,应滁州知州特邀州西南琅琊山中开化律寺任住持。为重修寺院,达修奔波游说于军阀显贯、富商豪门间,并四处奔走化缘,募得巨金,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复建大雄宝殿、韦驮殿、明月观、藏经楼等殿宇亭榭近百间,并建造驰道磴道多处,使开化律寺得以复兴。
民国17年(1928年),他会同县人章心培编纂《琅琊山志》。
民国29年达修圆寂后由他的大弟子根如督工监造修墓塔于琅琊山深秀湖北侧山坡。达修墓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杨尘因
杨尘因,号雪门、烟生,全椒县城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曾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担任《申报》副刊编辑,结识了在沪做寓公的的北洋政府外交次长唐有壬,根据唐提供的有关袁世凯称帝活动的电文及新华宫内的一些内幕写成章回体小说《新华春梦记》,民国5年(1916年)春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由于该书揭露了袁世凯在新华宫内的丑恶生活,因之影响很大。
民国26年8月,日军侵占上海,杨尘因回全椒避难。12月,任县临时参议会秘书。民国28年应聘任教于“省立三临中”、霍邱师范。抗战胜利后任嘉山中学教员,教授国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应旧友周信芳、欧阳子倩之邀,出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剧。该院撤销后改任上海戏曲学校顾问,在编研处从事资料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他参加了上海作家协会,并与苏雪安、伍月华等人合写过剧本。
杨尘因生前与梅兰芳、周信芳、苏曼殊、柳亚子、欧阳子倩等文学、艺术大师有很深交往,他能编能唱,善评京剧,还懂武术、气功,曾著有《江湖廿四侠》在《申报》副刊上连载。
1961年杨尘因病逝于上海。
王王孙
王王孙,原名硕智,滁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11岁以大草书对联,被南京市某日报称之为“滁州神童书王王孙”。州人马豹章时为北平小学家,闻神童有奇赋异秉,及着乡人携之北平,除安排其逐日往北海北平图书馆研究小学、金石外,常与北平艺界名流如齐白石,寿石工切磋,齐、寿皆断曰:二十年后,王王孙将压倒一切金石艺术家。日本考古学家大村西崖嘱其治印。因其对日人印象不佳,不愿刻,不得已而刻变体“痛饮倭奴血”,大村不识印文,久悟未得其解。日本人封王王孙为“印圣”。
抗战军兴,王王孙随国民政府入川。沿途,颇为汉口及四川之五老七贤所赏识。民国29年3月,王王孙在成都中华书局三楼举办金石书法展览,酬金分文不取,悉捐赈公益、教育,“正气歌刻石”得款1200万元(法币),悉捐赈民国30年河南水灾。流落西南之男女艺人,屡得王王孙资助,总计8年中遗落西南之印3万方。
王王孙金石艺术,一洗元明以来纤细柔媚之风,除金石独步当代外,其书法清秀脱俗,均非一般人所可望其项背。民国38年,王王孙去台湾,至今在台定居。
戴帮
戴帮,天长县城人,民国6年(1917年)5月出生。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拂晓报》记者,解放战争时期至建国初为《雪枫报》、《开封日报》、《江西日报》社副社长、新华社淮北前线分社、豫皖分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湖南分社、中南分社社长。1955年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1978年调任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党组书记),继为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有著作多篇。著有《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主编)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国新闻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新闻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新闻工作手册》(编委)198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王天峰
王天峰,天长县人,生于民国6年(1917年)9月。抗战时期先后在抗大马列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学习和任教;解放战争时期在基层任职,长期从事宣传工作,1949年后历任中南局宣传处长、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长、书记,河南省委理论刊物编辑主任、中南局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厅主任、《南方日报》副总编,1978年任《人民日报》编辑主任、记者。主要作品有《布尔什维克党的作风》、《提高党的工作水准》、《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河南许昌地委宣传工作的新发展》、《列宁和斯大林的友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人合编)。
汪刃锋
汪刃锋,原名汪亦伦,全椒县赤镇人,民国7年(1918年)9月生。著名木刻艺术家。民国27年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主办《大别山画报》,任中国木刻研究会理事、中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长、中原大学文研室教授、第四野战军随军特派记者等职。1952年转业到北京市文联,从事美术创作兼《北京文艺》编委,并兼管中国画研究会工作。1979年,调北京画院从事版画、国画、书法及美术理论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常委、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委员。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集,其版画作品《失踪者》、《高尔基像》被日本、法国、苏联等国家博物馆收藏。
金光群
金光群,曾用名元申,全椒县城人,民国10年(1921年)5月生。中共党员。民国35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任南京、北京《新民报》记者、编辑等职。1952年4月,调任《北京日报》编辑、工会副主席。1956年9月至今,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审。曾任学苑出版社旅游编辑部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理事。著有《北京》、《旅京便览》、《北京十六景》、《北京旅游手册》等10多种;发表新闻、通讯、论文、游记、散文千余篇。
金光群人物小传已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录》(1992年15版),美国传记研究院选入《世界5000名人传》和国内编纂出版的《中国人物年鉴》、《当代中国名人录》和《当代文学艺术家辞典》等。
景家栋
景家栋,民国11年(1922年)出生于来安县施官乡。中共党员。高级记者。民国37年7月毕业于安徽学院,1949年初先后任来安县初级中学和黄山临时中学梅林分校教员;1949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建军报》和新华社第十八支社记者;1952年2月至1983年5月,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北京分社、浙江分社、福建分社记者;1983年5月起,再次任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
在解放大西南进军中和解放昌都战役中,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60年,他拍摄的反映西藏民主改革后翻身农奴喜庆春耕的新闻照片,在柏林国际新闻摄影作品展览中获铜质奖。
江晓天
江晓天,原名靳家宝,定远县朱湾乡人。文艺评论家。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任当地小学教员。民国35年突围北撤后,进华中教育大学做教育干事(即助教)。民国37年5月调到山东《新潍坊日报》当编辑。同年9月调到华东局青委,主持创办《青年文化报》,后又任《山东青年报》总编。1951年调到中央出版委员会工作,直到1977年。这期间,帮助姚雪垠修改完《李自成》第二卷。此后,调到国家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化艺术研究院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82年调中国文联任书记处书记,分管文艺理论研究和各协会报刊出版工作。发表评论、散文、回忆录等,计有六七十万字。
张思恺
张思恺,民国13年(1924年)8月出生于来安县独山乡埝塘村。剧作家、导演。民国28年在来安县参加新四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空军文工团团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工团政委及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编导各类剧目10多个,发表战地文艺通讯及散文、特写50多篇。其间因创作歌剧《血肉相连》荣立三等功。在赴朝抗美时编导的话剧《毛泽东之鹰》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6年编导的话剧《另一种钥匙》获空军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创作、演出两个二等奖,1978年创作的歌剧《星光啊星光》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此外,著有《怎样打腰鼓》一书,发表文艺评论若干篇。
刘子善
刘子善,全椒县小集乡人,民国15年(1926年)11月出生。当代著名书法家。4岁启蒙,从父学书法。民国35年7月,于安徽省立黄麓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曾任小学校长。1949年2月参加革命,从事文艺宣传。从事水利和工业的展览陈列设计工作时间最长,现在安徽省政协书面社从事书法创作。一级美术师、世界金奖艺术家、研究馆员。曾任安徽省书法金石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政协安徽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展和国际书展。整理汇成《刘子善书法选集》和《刘子善书正气歌楷草两体》,均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何仿
何仿,天长县何庄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大众剧团从事文艺工作,民国35年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音乐组长。建国后曾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合唱训练班。1961年起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副团长、团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民兵之歌》、《练兵》(获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创作奖);《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获华东军区政治部创作奖);《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获文化部、全国文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五个炊事员》(获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曲奖);《郭兴福教学方法好》、《硬骨头六连战旗红》组歌(分别在全军第三、第四届文艺会演中获总政歌曲创作奖)、《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等。
徐天敏
徐天敏,原名徐天民。天长铜城人,民国17年(1928年)2月出生。民国30年入淮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班学习,其后,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宣传工作。建国初期,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其油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省美展,并在巴基斯坦、苏联、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展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东生
东生,原名李问沂,天长县城人,民国18年(1929年)9月出生。抗日战争期间在《淮南日报》社当印刷工人,解放战争时期在新华通讯社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3至1958年入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61至1968年任胡乔木秘书,1976至1984年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当记者。198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副主任,中国三S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作品:《自由幸福的苏联青年》(翻译、与人合作)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是苏维埃制度的生命基础》(翻译)1953年三联书店出版,《武装力量》(《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苏维埃土地上》(与人合著)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看愚公怎样移山》1963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部出版,《无产者》(电影文学剧本)196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昆仑纵队》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巍巍昆仑》(电影文学剧本)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曹玉模
曹玉模,来安县水口人,民国18年(192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处女作《两朵红花》曾获全国青年创作奖。1956年,加入华东区上海作家协会。1957年到1979年,因被错划成“右派”创作中断。1980年初,在安徽省文联《清明》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及小说组组长,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久调至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任专业作家。1984年,任安徽省文学院副院长。1988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编审。同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埃及、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等国访问。1953年以来,共发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80多篇。另有电影、话剧剧本及散文若干部(篇),共计约400万字。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七月的长江》(短篇小说集)、《春天并不遥远》(长篇小说)、《寄情长江泪》(长篇小说)、《远去的鼓声》(中篇小说集)、《鼓乡春晓》(电影剧本,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追踪的爱神》、《莽莽凤阳山》、《故乡酒河》、《桂花庵来信》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姬树明
姬树明,凤阳县人,民国20年(1931年)生。中共党员。初入私塾读书,后读小学、中学。194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教育、文化、农业、水利、新闻等项工作。曾任《滁州报》、《滁州日报》总编辑。爱好文学创作与书法,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多种。与他人合作编著有《朱元璋故事》、《刘伯温与朱元璋》、《古今妙联趣事》、《洪武奇观》等著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员,安徽省新闻学会理事。在《滁州报》任职期间,曾获“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退休。
何孝充
何孝充,天长县何庄人,民国21年(1932年)8月出生。曾任中国评剧院编剧、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1956年执笔创作舞台戏曲片《刘巧儿》文学剧本。以后陆续创作的剧本有10余种,主要作品有《贺兰香》(剧本,与人合作)195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少安赶船》(剧本)1961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朱痕记》(剧本,与人合作)196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槟榔树下的战斗》(剧本,与人合作)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会计姑娘》(剧本,与人合作)196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梅岭春》(剧本)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等。
江曾培
江曾培,曾用名晓江、田晨,全椒县城人,民国22年(1933年)10月出生,1950至1966年,先后任华东团校校刊编辑和新民晚报记者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劳动。1972年以后,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创作组长、文艺编辑室负责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戏曲电影编辑室主任、文学室主任。《艺术世界》负责人。现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小说界》主编。同时,被聘为《中篇小说选刊》、《野草》、《风城》顾问,被选为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出版协会理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春夏秋冬集》等书五部;此外,在京、沪、浙、苏等地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文艺鉴赏“正”、“反”观》获1980年《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奚秀兰
奚秀兰,女,1950年生,全椒县人。12岁到香港。17岁开始在电视台担任艺员。以演唱《绿岛小夜曲》,获香港业余歌唱冠军。所灌唱片曾荣获白金奖、黄金奖。先后在香港“无线”、“丽的”等电视台主持《欢乐今宵》、《群星会》、《星期六晚会》、《秀兰歌声处处闻》等综合性艺术节目。擅长演唱中国民歌小调,被誉为“民族歌后”、“小调歌后”。1979年国际创造民歌比赛中获得最佳表演奖。
陈源斌
陈源斌,天长铜城人,195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曾为天长县邮局职工,任过省文学杂志编辑、专业作家、省文学院副院长、院长。1982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共安徽省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现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
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22部,计500万字。代表作《万家诉讼》在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评论界认为作品“创造了‘秋菊’这一难忘独特的妇女形象,赋予了‘说法’一词以新的张力和内涵”,“讨个说法”现已成为社会上流行词汇。曾被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庄重文学奖,被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授予第21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生平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等词典。
余俊武
余俊武,定远县城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留校任教。1987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入澳大利亚国籍。他艰苦创业,发奋努力,成为澳州文艺舞台上硕果累累的当代著名导演。先后导演了《雷雨》、《吴王金戈越王剑》、《长城谣》、《寸草心》、《游子情》等十多台大型话剧,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显著成绩。1990年8月,澳州华人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他被推选为主席。入澳以来,曾两次获澳国家艺术委员会专业艺术家创作基金奖。
滁县地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简表
滁县地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简表
滁县地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