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一
新编《滁州市志》经编纂者多年的辛勤劳作,又得到安徽省志办和修志专家们的帮助,博采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精心考订和编写,终于付梓问世。这是滁州文化建设史上一项重要的成果,我谨致以衷心的祝贺!
滁州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我翻阅着这部系统记载滁州历史和现实的新志,感到欣慰不己,思绪如潮。在出版之前,遵编委会负责同志之嘱,草成下文,权当作序。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代代赓续。滁州修志,溯源甚早,见于著录者,宋代已撰有《永阳郡志》和《永阳图经》。而成书传世于今者,当以明万历《滁阳志》14卷为肇端。其后有清康熙《滁州志》30卷,《滁州续志》2卷及光绪《滁州志》10卷。此外,未刊者尚有民国初年的《滁县乡土志》。新中国建立后,滁州新志之修,始于1960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付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滁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盛世修志,顺理成章。1982年编纂新方志,1983年滁县易县为市,以滁州为市,于是定名为《滁州市志》。该志工程浩繁,修志工作者不畏艰难困苦,乐于清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考微据隐,广涉旁搜。此外,尚不知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修志以来,历届党委、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和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无疑都是志书成功的有利条件和强大动力。在此,我谨向所有关心本志并为本志作出贡献的修志工作者、专家、学者、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历史上滁州虽数次修志,但无论在思想性或科学性方面,都没有跳出旧志窠臼。而《滁州市志》却以新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思想性和科学性都是旧志所不能比拟的。且在突出地方性和时代性上具有四个特点:(一)志书实事求是,“不隐恶,不虚美”,客观地记述了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既记述成绩,也不回避失误;既写出了优势,也指出了劣势。(二)志书注重了经济内容的记述,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滁州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突破了旧志书重人文、轻经济的藩篱。(三)志书在总体设计上挣脱了旧志书的束缚,体例上有很大的创新,如单设《琅琊山》章,充分体现滁州地方特色。(四)志书的下限,原定1987年,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撤地改市,原市析为琅琊、南谯两区,县级市的行政建制载入史册。此时《滁州市志》已定稿,为弥补1988至1993年之时差,特增《志余辑要》。
《滁州市志》的确称得上“一方之百科全书”,结构宏大,内容繁富,融百科于一体,览万事于一书。一卷在手,犹如“滁州”在胸。其价值和意义,毋庸美言。为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领导施政决策提供现实咨询;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的乡土教材;也为工作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滁州籍乡亲,送去一份桑梓之情和共谋振兴家乡的信息之源。我们深信,《滁州市志》的“资治、教化、存史”的功用,必将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滁州市志》属于过去,属于今天,属于历史,属于未来。我们期望着明天的滁州,一如渤海旭日,喷薄东升。滁州人民将为滁州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篇章。
1997年4月8日
*作者系《滁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共滁州市委书记。
滁州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我翻阅着这部系统记载滁州历史和现实的新志,感到欣慰不己,思绪如潮。在出版之前,遵编委会负责同志之嘱,草成下文,权当作序。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代代赓续。滁州修志,溯源甚早,见于著录者,宋代已撰有《永阳郡志》和《永阳图经》。而成书传世于今者,当以明万历《滁阳志》14卷为肇端。其后有清康熙《滁州志》30卷,《滁州续志》2卷及光绪《滁州志》10卷。此外,未刊者尚有民国初年的《滁县乡土志》。新中国建立后,滁州新志之修,始于1960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付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滁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盛世修志,顺理成章。1982年编纂新方志,1983年滁县易县为市,以滁州为市,于是定名为《滁州市志》。该志工程浩繁,修志工作者不畏艰难困苦,乐于清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考微据隐,广涉旁搜。此外,尚不知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修志以来,历届党委、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和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无疑都是志书成功的有利条件和强大动力。在此,我谨向所有关心本志并为本志作出贡献的修志工作者、专家、学者、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历史上滁州虽数次修志,但无论在思想性或科学性方面,都没有跳出旧志窠臼。而《滁州市志》却以新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思想性和科学性都是旧志所不能比拟的。且在突出地方性和时代性上具有四个特点:(一)志书实事求是,“不隐恶,不虚美”,客观地记述了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既记述成绩,也不回避失误;既写出了优势,也指出了劣势。(二)志书注重了经济内容的记述,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滁州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突破了旧志书重人文、轻经济的藩篱。(三)志书在总体设计上挣脱了旧志书的束缚,体例上有很大的创新,如单设《琅琊山》章,充分体现滁州地方特色。(四)志书的下限,原定1987年,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撤地改市,原市析为琅琊、南谯两区,县级市的行政建制载入史册。此时《滁州市志》已定稿,为弥补1988至1993年之时差,特增《志余辑要》。
《滁州市志》的确称得上“一方之百科全书”,结构宏大,内容繁富,融百科于一体,览万事于一书。一卷在手,犹如“滁州”在胸。其价值和意义,毋庸美言。为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领导施政决策提供现实咨询;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的乡土教材;也为工作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滁州籍乡亲,送去一份桑梓之情和共谋振兴家乡的信息之源。我们深信,《滁州市志》的“资治、教化、存史”的功用,必将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滁州市志》属于过去,属于今天,属于历史,属于未来。我们期望着明天的滁州,一如渤海旭日,喷薄东升。滁州人民将为滁州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历史篇章。
1997年4月8日
*作者系《滁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共滁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