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市区乡镇
一、滁城
滁城为皖东名城,位于市境中部偏东。地理座标:北纬32°16.5′~32°20′,东经118°17′~118°20.5′;城市面积12平方公里。
晋,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南北朝,置新昌城。
唐武德三年(620年),筑州城,有双重城垣,内有子城,周围1里162步;外有罗城,周围3里320步。宋建隆二年(961年),筑关城,周围7里258步,后历经兵燹,“颓废不治”。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克滁州,“以城廓不完”命郭景祥修治。明代州城周围9里18步,城墙高2丈7尺。罗城原有6门,门外各有城墙,曰“月城”。民国初年,子城、月城渐废,罗城依旧,但城垣多倾圮。至1949年,城区面积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7万人。
明代,城内旧有13坊,左厢:兴贤、来远、招福、义门、长宁、济远;右厢:来贤、来苏、观巷、长寿、时雍、丰渠、新兴。明永乐三年(1405年)冬,知州陈琏改为四坊:崇礼(东)、宣化(西)、迎薰(南)、宁远(北)。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左右,城内改为一坊,辖十二都。清代,城厢又增设10保。民国初年,城厢为第一自治区,辖10保。民国35年(1946年),城内设中心、阳明、东关3镇,辖21保。
新中国建立后,滁城设东门、南门、西门、北门4个办事处,1953年6月改设遵阳、鼓楼、胜利、南桥4镇。1957年2月合并建立城关镇。1984年8月撤销城关镇,划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琅琊5个办事处和南谯乡,辖32个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城市总户数31150户,总人口105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708人,农业人口13083人。
新中国建立前,城内仅有东关街、中心桥街、东街、西街、南街、北关街6条街和72条半巷。
新中国建立后,历经改建扩建,城市现有20条街、36条路、64条巷、20个新村。
1949年,城市仅有1家面粉厂。1987年已发展成为具有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造纸印刷、化工塑料、食品酿造、建筑材料等行业的轻工业城市。城内有中央所属工业企业:滁州卷烟厂;安徽省属工(矿)企业:第二纺织机械厂、琅琊山铜矿;地区所属工业企业:中国扬子电器公司电冰箱厂、滁州电扇总厂、滁州电视机厂、滁州报社印刷厂、地区面粉厂、地区粮油食品厂、地区肉联厂、滁州制药厂、地区水泥厂、地区建筑材料机械厂。市属企业有:全民工业企业27家,集体工业53家,其中滁州纺织厂已形成具有3.2万纱锭生产能力的新型纺织企业。1987年工业总产值(含地直)7.43亿元。主要工业产品达200余种,其中:棉纱、床单、饮料酒、胶鞋等20多种产品行销国内市场,蔺草工艺席、画席、羽绒制品、服装、毛巾、玉雕等10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城市北郊有农田4309亩,现已有3105亩建成蔬菜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399吨,基本满足城市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需要。
城市自鲜鱼巷口向南,已形成中心街、南大街、南谯路和胜利路、滁州路、琅琊东、西路交叉构成的商业繁华区;逐步形成城市东部的工业区、城市西部的工矿区、城市南部的工业区、琅琊东路—凤凰新村居民区和老城区的居民区、城市西南部的旅游区。丰乐路、文德桥、东关、北大街、交通路、站前路都已建成蔬菜副食品、果品农贸市场,王桥建成小商品市场。
滁城交通便利,津浦铁路纵贯其中,滁河、清流河水运通达滁城。市区于琅琊东、西路新修3条混凝土出站路,每日有客车直达合肥、南京、扬州、安庆、杭州、明光、定远等地。
市区文化设施有: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滁县地区分校;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5所、普通中学7所、小学21所、幼儿园12所、文化馆、图书馆各1座,影剧院8座,医院7所,体育场1处。地、市现有广播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台1座。
城市西南的醉翁亭、琅琊山开化律寺,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滁城是皖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新兴的轻工业城市。
二、乡镇概况
乌衣镇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17公里。距江苏省南京市42公里,津浦铁路纵贯其境,合浦、滁宁公路交汇其间,清流河由此通达滁河、长江,水陆交通便利,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乌衣地名有二说:一说,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侨寄移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坊。一说,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宋德祐二年(1276年),乌衣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新中国建立后,初置乌衣区、乌衣乡和乌衣镇,1959年成立乌衣公社,1962年划出乌衣镇,翌年又划出法华、白庙、担子公社,1969年复置乌衣公社,1975年划置乌衣镇,1984年乡、镇合并设置乌衣镇为建制镇。全镇总面积81.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一、二、三段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1个蔬菜村,含125个村民小组,5个蔬菜队,5837户,237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58人,菜农846人。现有耕地40674亩,1987年粮食产量2104.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04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元。乡村办林场12个,有林地面积462亩;养殖水面4119亩,专业菜地371亩。乌衣是有名的“大蒜之乡”,年种植大蒜面积499亩,产量167.6吨。蒜苔、蒜头远销至东北、京津和山东、山西、上海、广东等地。全镇主要工业企业有38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1150.3万元。罐头厂利用本地土特产优势,生产21种产品远销国内11个省市。茶干厂生产的“乌衣茶干”为地方传统名产。新中国建立前,这里即商贾云集,“马顺兴”板鸭和大米远销沪宁一线。1979年新镇向三里岗迁移,商业发展较快。1983年兴建“鸿宾”商场,日营业额达2.2万元;1984年开设了粮食、禽畜、蔬菜等专业市场,建立商业网点197家。传统的“王义兴烤鸭”、板鸭畅销于乌衣和滁城。1986年5月1日,在全省集镇中首家开通装机容量500门的自动电话。镇区供水自1983年以来新建4口深井,日供自来水计790吨。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4所、医院2所,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各1所。
沙河镇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北15公里,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铁路通轨后,建沙河车站,使之更为繁荣。新中国建立后,为沙河区、镇、乡所在地。1955年将沙东、广成、白米、石万乡、沙河镇合并为沙河乡。1959年设立沙河公社。1965年划置沙河镇。1969年沙河镇并入沙河公社。1983年复置沙河乡。1985年撤销沙河乡,设立沙河镇为建制镇。现辖5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1个蔬菜队),4011户,1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人(另有中央、省直属单位、铁路职工,居民2149户,人口4707人)。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2.9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804.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3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元。镇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11.36万亩。养殖面积4492亩,1987年水产品产量18.3万公斤。经济作物:年产席(蔺)草154.72万公斤,西瓜22.31万公斤。50年代在境西部兴修沙河集水库,库容量7000万立方米。境内有丰富的优质石灰石、大理石、黄砂等矿产资源。镇办工业企业的橡胶、五金、丝织、服装、针织、水泥、石料、轮窑厂等27家,从业人员1487人。1987年工业产值1000.2万元。丝织厂为安徽省丝绸公司定点包销企业。沙河镰刀厂生产的“沙河镰刀”为传统的名优产品。全镇现有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各类商业网点287个(个体工商户290个),1985年后兴建有农贸商品市场,新建各类商业、综合服务楼房35幢,6.32万平方米;农民进镇建房291幢,1.37万平方米。已开通装机容量为500门的自动电话。镇有中学4所,小学15所,文化中心站、电影院、广播站各1所,体育场1处,中心卫生院1所,镇属卫生院6所。
章广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里。原名章官集。“章”、“官”系当地两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移居于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广集。抗日时期称章广乡,民国37年(1948年)与马厂合称章马乡,同年9月复为章广乡。1956年与马厂乡合并为马厂乡。1959年成立章广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广乡,1985年改为章广镇。辖1个街道居委会,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2795户,13462人。全镇总面积64.8平方公里,耕地2.55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15.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9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元。孟洼花生为滁州土特名产,年产量达150万公斤。境内兴建有水库12座,总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镇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1.79万亩。镇办工业企业有刨花板厂、编织厂、丝织厂、五金厂、复合肥厂和粮食加工厂等14家。1987年工业产值281.9万元。镇内兴建贸易市场1个,新建街道3条,总长1.5公里,宽24米,供排水设备齐全。新建楼房1.31万平方米,瓦房1.22万平方米。有中学1所,小学12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
南谯乡因“南谯州”而名。位于滁城北郊,总面积12.87平方公里。乡政府在北门转盘路。原属城关镇,1984年9月建乡,辖城关、沿河、石马、白庵4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2455户,9045人。1987年耕地面积4252亩,其中菜地3053亩;以“四通”(水、电、路、肥)为标准的菜地占总面积的60%。1987年蔬菜产量1495万公斤,粮食产量38.65万公斤。养殖业有池塘精养鱼池、养蟹、水库网箱养鱼等,1987年养殖面积564亩,水产品年产量74.3吨,年产珍珠55公斤,鱼种80万尾。蔬菜、副食品生产已列入市人民政府“菜篮子”工程发展计划。乡办工业企业有建筑材料、建筑安装、汽车修理、针织加工、服务运输等行业,1987年总产值408万元。境内有丰富的黄砂、粘土等资源。
乡境有小学4所,医院1所。有古迹石马王何文辉墓等。旧有西方寺、三里庙、白云庵,今废。
琅琊乡因琅琊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三岔路,位于城南2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初为琅琊、陡岗、十三里店3乡,1956年合并为琅琊乡。1958年成立琅琊公社,1983年复置琅琊乡。辖7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3547户,14158人。全乡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2.2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9万亩。50年代起,先后修建凤凰洼、余洼、黑洼、军民水库4座和城西水库南干渠及洼岗、新桥电灌站2座。1987年粮食总产量1356.6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5.70万元,人均纯收入852元。陈桥、花园、十三里店村共有乡村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291亩。乡办工业企业17家,村组办企业17家,主要产品有水泥、白云石、石灰石和建筑材料、电扇底座、轧钢、玻璃器皿等。1987年工业产值1000.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腰铺乡古名仁义铺。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蒲州人崔韬,投宿仁义铺,遇虎脱其皮变女,结为夫妇……”,后人据传闻称此为“妖铺”,谐音称腰铺。乡政府驻地腰铺街,位于滁城南14公里。1955年将庙山乡、梅铺乡合并置腰铺乡;1958年属琅琊公社,1961年划置腰铺公社,1983年复置腰铺乡。辖8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2396户,9950人。总面积5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9万亩。境内建有长洼、二郎、农中等水库和王家洼、范桥、团结、孙庄等电灌站。1987年粮食产量1382.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乡村办林场10个,有林地面积6397亩。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厂、农机修配厂、服装厂、面粉加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等22家。1987年工业产值307.8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境内有薄阳城古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逢会期,远近农民云集于此,交易耕牛、农具等,成为习俗。
大王乡以大王郢村取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9公里,俗称十八里店。新中国建立初为大王乡,1958年属滁东公社,1961年5月划置大王公社,1983年复置大王乡。辖8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2639户,11569人。全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万亩。境内建有金歪桥水库,蓄水量701万立方米;并建有河东高、东升、枯洼山电灌站,可沿清流河提引(长)江水灌溉。1987年粮食产量1774.9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27.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元。乡村办林场3个,有林地面积1201亩。1987年种植席(蔺)草2955亩,瓜类1147亩,大蒜292亩,年产席(蔺)草300.2万公斤,西瓜206.8万公斤,大蒜11.9万公斤。乡办工业企业有画席、羊毛衫、彩印、农机修配、窑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582万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境内旧有“双城寺”,位于大王中村民小组,已圮。现存古银杏树1株,树围径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物之一。林楼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东乡乡政府驻地五里庵,位于滁城东2.5公里。1955年将官山、陈湾、菱溪、高庙合并为官山、菱溪2乡;1958年成立滁东公社(后划出设置官山公社、大王公社),1983年复置滁东乡。辖14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4876户,2.07万人。全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4.3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2446.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32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元。乡村办林场12个,有林地面积2337亩。1965年后建立老鹰窝、大官塘、双拥等小型水库9座和大官塘电灌站、三、四级引(长)江提水站,沙河水库渠道纵贯中部,旱涝保收。境内有地、市植保站,利于科学种田和植物保护。1987年,种植席(蔺)草1944亩,产量300.2万公斤;西瓜3280亩,产量404.25万公斤。乡办工业有轮窑、黄砂、采石、水泥预制、服装等厂。中国扬子电器公司于此兴建分厂,已建有“扬子一条街”。村组企业有20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903.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文化站、医院各1所。境内有皇道山、秦皇塘。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昔秦始皇曾途经此山。该乡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讳吴王杨荇密改名。北宋欧阳修作《菱溪石记》,用“三牛曳菱溪石立于丰乐亭旁”。明尹梦璧作诗画“菱溪夜雨”,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境内东风村三刘村民组,有古“闪州城遗址”。
三官乡旧有古庙“三官殿”,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余冲,位于滁城北9公里。1955年将新集乡并入三官乡。1961年划置三官公社,1983年复置三官乡。辖7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2366户,10148人。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2.1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32.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7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6元。乡村办林场5个,有林地面积1420亩。50年代以来,先后建成老虎庄、徐郢、新集、兴队、范郢、合山等小型水库6座,及7座电力排灌站。清流河、沙河集水库渠道贯穿西南部,灌溉面积达1.17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综合厂、轮窑、黄砂、联营钢套、水泥预制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417.7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文化站有“齐乐园”、“庆丰亭”各1座;乡有影剧院、医院各1所。
黄泥乡乡内土壤黄瘠,岗地起伏,古称黄泥岗,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位于城北24公里。1955年由独山乡、黄泥乡和石万乡部分村合并为黄泥乡。1961年划置黄泥公社,1983年复置黄泥乡。辖11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3127户,13674人。总面积59.2平方公里,耕地2.56万亩。1987年粮食总产量1592.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18.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1957年兴建了独山水库,蓄水量1620万立方米。大塘、姚塘、大郢村建有容量30至6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各1座。有机电排灌站6座。乡村办林场9个,有林地面积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黄砂、服装、罐头、布厂等21家,村办企业11家,联办企业28家。1987年工业产值530.9万元。境内有陶土矿产,正待开发。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队曾在此与日军战斗。1965年10月建立了黄泥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黄泥岗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张浦营乡据传,三国时张飞曾率兵在此扎过大营,故名张飞营,后演变为张浦营,乡因此得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北38.5公里。1974年从嘉山县划入张浦营、罗田、保桥3个大队合并黄泥公社上洪大队,设立张浦营公社,1983年改为张浦营乡。辖4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896户,4187人。全乡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5325亩。境内多溪涧,兴建有陈郢、方家洼等水库,蓄水量近100万立方米。1987年粮食产量326.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3.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元。有林地面积1.11万亩。张浦营因低丘多云雾,土质适宜种茶,茶叶品质颇优,现有茶园628亩,年产茶叶1.25万公斤,建有精制茶厂。芝麻,年产量约3.2万公斤,小磨麻油为当地土特名产。乡办工业有小磨麻油厂、粮食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17家,村组办企业有小磨麻油坊、豆腐坊2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103.4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据清道光《来安县志》记载:张浦营原为集市,旧有金容宫1所。
城郊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郊9.5公里处的十二里头。新中国建立后,初为关山、山林、城西3乡(1956年山林乡并入关山乡),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划出,1969年复并入),1983年改为城郊乡。辖10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3210户,14004人。总面积81.3平方公里,耕地2.43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4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0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1963年建有戴家洼水库,库容量106万立方米。乡村办林场10个,有林地面积1.26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造纸厂、石灰窑厂、轮窑厂、水泥预制厂、黄砂厂、面粉加工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190.3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市农技校在其境内。乡境西部有“古清流关”遗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龙乡原名济川铺,历史上为“九省通衢”的古驿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叶露新于此建“珠龙桥”,从此,济川铺改称珠龙桥,简称珠龙。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22公里。新中国建立后,设立珠龙区及珠龙、广卫等乡。1955年北关、兴珠、广卫、清流等乡并入珠龙乡。1959年设立珠龙公社,1983年复置珠龙乡。辖10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3505户,1.57万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2.76万亩。1987年粮食总产量1663.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3.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元。建有丁家坝、绕子官塘、对面黄3座水库、12座机电排灌站。乡村办林场8个,有林地面积3.04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构件、农机修配厂等14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280.1万元。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文化中心站、电影院、龙珠公园各1座,医院1所。为纪念民国34年(1945年)坚守南山头战斗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回民支队第五连二排烈士,1966年于南山头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座。
曲亭乡旧名曲亭店。《隋书》:清流县有曲亭山。因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42公里。新中国建立初为曲亭、三星、大柳3乡,1955年合并为曲亭乡。1959年属珠龙公社,1961年划置曲亭公社,1983年复置曲亭乡。辖7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2179户,1.04万人。总面积107.53平方公里,耕地1.88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20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8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元。50年代起,先后兴建有九板桥、烂泥冲、小油坊、倒庄、岳河、燕窝狼等12座水库和6座电灌站。乡村茶林场7个,有林地面积1.89万亩;茶园408亩,年可产茶叶2.3万公斤。名产“南谯贡茶”即产于境内弥陀寺,面积约10亩。境内有皇甫山林场,占地面积8.67万亩,为著名的鹭鸟自然保护区。乡办工业企业有地毯厂,皮革化工厂、机修厂、窑厂、粮食加工厂等11家,村组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120.2万元。境内大柳村有瓷土矿产,正待开发。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各1座,医院2所。
花山乡乡政府驻地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境内群山簇拥,状若花朵。据清光绪《滁州志》:花山瓚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乡因花山得名。新中国建立后,初为花山乡,1955年太平、丰山2乡并入。1959年设花山公社,1983年复置花山乡。辖9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609户,1.08万人。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1.9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409.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4.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乡村办林场5个,有林地面积4.07万亩。有茶园251亩,年产茶叶3000公斤。境内多苎麻,年产30万公斤;并有金针菜、香菇、木耳、银耳等土特产品。50年代起,先后建有红花桥、大英洼、秦分岭、朱冲、龙泉、大山洼、龙丰等水库,总库容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乡办工业企业有造纸厂、复合肥厂、涂料厂、化工厂、水泥预制厂、石灰厂、特种保温材料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34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251.1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敬老院各1所。乡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为琅琊山森林公园旅游景点。“龙蟠叠翠”,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龙蟠,即花山乡龙蟠村。
施集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25公里。因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1955年合并施集、孤山、曹山、孙岗等乡为施集乡。1959年设施集公社,1983年复置施集乡。辖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70个村民小组,2470户,1.12万人。总面积6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0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元。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4.37万亩。毛竹、油桐、板栗、茶叶为地方土特产。国营茶厂有茶园573亩,年产茶叶3.8万公斤。“施集春茶”为市境名优产品。年播种苎麻5197亩,产量51万公斤。50年代起,先后兴建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座,总蓄水量400万立方米。乡办工业企业有机械修配、水泥预制、铁木家具、服装厂等10余家,村组办企业14家。1987年工业产值185.0万元。乡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农科职业学校1所。有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农科所、科技咨询站各1所。
李集乡旧名李都司营、李家集,因名李集。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南29公里。新中国建立初,设置李集乡,1961年建立李集公社,1983年复置李集乡。辖6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1630户,7607人。总面积63.4平方公里,耕地1.12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79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2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元。乡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2.19万亩。50年代起,先后兴建大林水库,蓄水容量264万立方米及小水库8座。乡办工业企业有机械修配厂、粮食加工厂、造纸厂等11家。1987年工业产值180.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有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1973年于境内大韩村建有革命烈士墓。
常山乡乡政府驻地大包,位于滁城西37公里。相传,元末红巾军将领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后称此为“常山岭”,今名常山。新中国建立初,为常山、鸦窝2乡,1955年合并为常山乡,1961年设立常山公社,1983年复置常山乡。辖6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405户,7042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耕地1.23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765.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34.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4元。乡村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7063亩。50年代起,先后兴建下王等8座水库,蓄水容量611万立方米。乡办工业有水泥厂、砖瓦厂、石灰厂等13家,村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261.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皇甫乡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时,皇甫晖屯兵于此,改称皇甫山。乡政府驻地大冒,位于滁城西北56公里。该乡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曾住瓦屋薛;徐海东曾住窝子李、太平集等地,发起并指挥军民修建大坝,解决军民生产生活用水,群众称之为“海东大坝”。新中国成立后,初为皇甫乡,1961年设皇甫公社,1983年复置皇甫乡。辖4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984户,4624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9150亩。1987年粮食产量48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5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元。1970年兴建肥章水库,库容量120万立方米;1974年兴建了烟墩水库,库容量160万立方米。建有排灌站3座。水产养殖面积3080亩,年产鱼6.9万公斤。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1.51万亩。乡办工业企业10家,1987年工业产值70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
担子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9公里。相传,明朱元璋路经此地,见街道短窄狭小,象扁担,称此为担子街,因以为名。新中国成立后,初建担子乡,后并入乌衣公社。1963年从乌衣公社划出,置担子公社,1966~1977年改名“红光公社”。1983年复置担子乡。辖7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734户,1.21万人。地处清流河西部平原,总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3.1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658.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6.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213亩。水产养殖面积4417亩,水产品产量17.76万公斤,年种植大蒜919亩,产量71.85万公斤。50年代起,先后加固了清流河堤防,新建了胜利、七一、邓圩等排灌站8座,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乡办工业企业有农机厂、服装厂、食品厂、酱醋厂等2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251.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8所,文化站、医院各1所。境内旧有高皇庙、大圣庵、玉皇庙等古迹,今废。
汪郢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25公里。相传,山头有井,为汪姓占有,称“汪井”,后衍为村庄,因名汪郢。新中国建立后,建立汪郢乡,1963年设立汪郢公社,1983年复置汪郢乡。辖6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157户,9418人。地处圩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耕地2.3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88.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8.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7元。乡境河网密布,盛产鹅鸭鱼蟹、菱角鲜藕。水产养殖面积6257亩,年产水产品189.2吨。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215亩。境内建有7座电力排灌站,提水流量为12.9立方米/秒。乡办工业有羽绒、农机、粮食加工、水泥预制厂等1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313.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黄圩乡乡政府位于滁城东南24公里。地处滁河北侧圩区,古时为大片沼泽地,名“燕子湖”。相传,朱元璋倡导垦植,曾派员治理此湖,筑圈成圩,获得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1956年将吴港、贯龚2乡并入成立黄圩乡。1958年属乌衣公社,1961年划置黄圩公社,1983年复置黄圩乡。辖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2117户,9095人。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2.52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54.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7.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1973年驷马山引江配套工程建成后,境内兴建了赵桥、芦庄、黄沟、解放、陈葛5座电力排灌站。内圩沟渠成网。乡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535亩。1987年种植西瓜2143亩,产量345.55万公斤;水产养殖面积5100亩,水产品产量12.92万公斤。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厂、造纸厂等20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460.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附:各街道办事处概况
东门办事处位于市区东部,1984年撤销城关镇析置。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共辖:桥东、路东、路北、路西、城河、遵阳6个居民委员会;遵阳街、桥东街、新街、路东街4条街;五孔桥路、西方寺路、仓库路、工人路、滁东路、滁河路、体育路、创业路、卫民路、胜利路(东段)10条路;水泵巷、光明巷、曹家巷、三岔巷、团结巷、天龙池巷、码头巷、孟公桥巷、河沿巷9条巷;铁路东村、铁路一、二、三村、工人新村、建筑新村和东后园7村。有居民5523户,总人口2.07万人。京沪铁路以东,为城市东部工业区,遵阳街为老城区商业服务区。所属工业企业有印刷、标牌、电子元件、胶木塑料、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厂等9家,1987年工业产值117.5万元。
西门办事处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1984年析城关镇置。共辖:中心、四牌、文德、清流、鼓楼5个居民委员会;东大街(南段)、中心街、鼓楼街、文德街、菜市街、西大街(南侧)、清流街(南侧)、四牌楼街和古马路共9条街、路;前进巷、杨家巷、公管巷、四牌东巷、钟楼巷(南侧)、盐局巷、棋盘巷、金刚巷、莫家巷、官家巷、忠佑巷、诸葛营巷、挑水巷、李家巷、太平桥南巷、丰乐桥巷、水井巷、中心巷、火神庙、龙兴寺21条巷。有居民3801户,总人口1.32万人。自鲜鱼巷口至南桥,为城市老城中心商业区,其余为老城居民区。所属工业企业有羊毛衫厂、布厂、手帕厂、服装厂、文化用品厂等6家。1987年工业产值222.6万元。
南门办事处位于新老城区结合处,面积约2平方公里。共辖:南东、南西、南台、南小、高巷、龙池6个居民委员会:有南大街、龙池街2条街;胜利路(西段)、水库南路、环城路、育新路、南谯路(北段)、丰乐路(北段)、环山路、西涧路、紫薇路、西环路(北段)10条路;马巷、渔场巷、高巷、育新南巷、育新北巷、三八巷、乐园巷、小东桥巷、丰山巷、曲井巷、上台巷、南湖巷、物资局巷、南小村、宝善坊(巷)、唐牌坊(巷)、植保巷、西城埂等26条巷。有居民5564户,总人口2.04万人。辖区中部为城市商业区,西部为城市工矿区。所属主要工业企业有食品、家具制造、日用化工、皮革制品、树脂、采石、特种混凝土厂等9家,1987年工业产值140.5万元。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4家,饮食业有老字号“醒园饭店”。辖区内建有南湖公园1座。
北门办事处位于市区北部,面积1.5平方公里。共辖:东大、北大、太平、胜利4个居民委员会;东大街(北侧)、西大街(北侧)、东后街、西后街、北大街、胜利街、北小街、清流街(北段)等8条街和水库北路;张家巷、一人巷、蓝家巷、县府西巷、长巷、财神巷、半条巷、丰乐桥北巷、太平桥北巷、仓库巷、金刚巷(北段)、钟楼巷(北侧)、韩家古堆、西菜园、东城埂等15条巷。有居民3760户,总人口1.35万人。所属工业企业有化工、服装、家具、皮革、工艺制品、电焊机械、建材厂等1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220.2万元。新建有商业楼1座。辖区有东、西城河,年可产淡水鱼25万公斤。
琅琊办事处位于滁城新市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共辖:沿渠、工农、交通、路南、路北、新建、凤凰一、二、三村,琅琊、采石、卫校12个居民委员会;有花园街、丰乐路(南段)、南谯路(南段)、四合路、交通路、工农路、建设路、滁州路、矿山路、琅琊东路、琅琊西路、琅琊古道、站前路、清流东路、清流西路、凤凰路、野芳路;白云巷、站北一、二、三巷、卫校巷、盈福巷、五金巷、康乐巷、莲花巷、墩塘巷;采石新村、竹园村、沿渠村、凤凰一、二、三村、紫薇新村、杏花新村等街巷和新村。有居民15073户,总人口5.62万人。自丰乐菜场以南,南谯路与滁州路、琅琊东路交叉成城市南部商业区,琅琊路以南为城市南部工业区。所属工业企业有化工、建筑材料、沙发制作等行业和厂家。1987年工业产值500.3万元。
滁城为皖东名城,位于市境中部偏东。地理座标:北纬32°16.5′~32°20′,东经118°17′~118°20.5′;城市面积12平方公里。
晋,涂中为江淮军事重地。南北朝,置新昌城。
唐武德三年(620年),筑州城,有双重城垣,内有子城,周围1里162步;外有罗城,周围3里320步。宋建隆二年(961年),筑关城,周围7里258步,后历经兵燹,“颓废不治”。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克滁州,“以城廓不完”命郭景祥修治。明代州城周围9里18步,城墙高2丈7尺。罗城原有6门,门外各有城墙,曰“月城”。民国初年,子城、月城渐废,罗城依旧,但城垣多倾圮。至1949年,城区面积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7万人。
明代,城内旧有13坊,左厢:兴贤、来远、招福、义门、长宁、济远;右厢:来贤、来苏、观巷、长寿、时雍、丰渠、新兴。明永乐三年(1405年)冬,知州陈琏改为四坊:崇礼(东)、宣化(西)、迎薰(南)、宁远(北)。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左右,城内改为一坊,辖十二都。清代,城厢又增设10保。民国初年,城厢为第一自治区,辖10保。民国35年(1946年),城内设中心、阳明、东关3镇,辖21保。
新中国建立后,滁城设东门、南门、西门、北门4个办事处,1953年6月改设遵阳、鼓楼、胜利、南桥4镇。1957年2月合并建立城关镇。1984年8月撤销城关镇,划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琅琊5个办事处和南谯乡,辖32个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城市总户数31150户,总人口105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708人,农业人口13083人。
新中国建立前,城内仅有东关街、中心桥街、东街、西街、南街、北关街6条街和72条半巷。
新中国建立后,历经改建扩建,城市现有20条街、36条路、64条巷、20个新村。
1949年,城市仅有1家面粉厂。1987年已发展成为具有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造纸印刷、化工塑料、食品酿造、建筑材料等行业的轻工业城市。城内有中央所属工业企业:滁州卷烟厂;安徽省属工(矿)企业:第二纺织机械厂、琅琊山铜矿;地区所属工业企业:中国扬子电器公司电冰箱厂、滁州电扇总厂、滁州电视机厂、滁州报社印刷厂、地区面粉厂、地区粮油食品厂、地区肉联厂、滁州制药厂、地区水泥厂、地区建筑材料机械厂。市属企业有:全民工业企业27家,集体工业53家,其中滁州纺织厂已形成具有3.2万纱锭生产能力的新型纺织企业。1987年工业总产值(含地直)7.43亿元。主要工业产品达200余种,其中:棉纱、床单、饮料酒、胶鞋等20多种产品行销国内市场,蔺草工艺席、画席、羽绒制品、服装、毛巾、玉雕等10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城市北郊有农田4309亩,现已有3105亩建成蔬菜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15399吨,基本满足城市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需要。
城市自鲜鱼巷口向南,已形成中心街、南大街、南谯路和胜利路、滁州路、琅琊东、西路交叉构成的商业繁华区;逐步形成城市东部的工业区、城市西部的工矿区、城市南部的工业区、琅琊东路—凤凰新村居民区和老城区的居民区、城市西南部的旅游区。丰乐路、文德桥、东关、北大街、交通路、站前路都已建成蔬菜副食品、果品农贸市场,王桥建成小商品市场。
滁城交通便利,津浦铁路纵贯其中,滁河、清流河水运通达滁城。市区于琅琊东、西路新修3条混凝土出站路,每日有客车直达合肥、南京、扬州、安庆、杭州、明光、定远等地。
市区文化设施有: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滁县地区分校;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5所、普通中学7所、小学21所、幼儿园12所、文化馆、图书馆各1座,影剧院8座,医院7所,体育场1处。地、市现有广播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台1座。
城市西南的醉翁亭、琅琊山开化律寺,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滁城是皖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新兴的轻工业城市。
二、乡镇概况
乌衣镇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17公里。距江苏省南京市42公里,津浦铁路纵贯其境,合浦、滁宁公路交汇其间,清流河由此通达滁河、长江,水陆交通便利,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乌衣地名有二说:一说,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侨寄移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坊。一说,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宋德祐二年(1276年),乌衣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新中国建立后,初置乌衣区、乌衣乡和乌衣镇,1959年成立乌衣公社,1962年划出乌衣镇,翌年又划出法华、白庙、担子公社,1969年复置乌衣公社,1975年划置乌衣镇,1984年乡、镇合并设置乌衣镇为建制镇。全镇总面积81.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一、二、三段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1个蔬菜村,含125个村民小组,5个蔬菜队,5837户,237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58人,菜农846人。现有耕地40674亩,1987年粮食产量2104.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04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元。乡村办林场12个,有林地面积462亩;养殖水面4119亩,专业菜地371亩。乌衣是有名的“大蒜之乡”,年种植大蒜面积499亩,产量167.6吨。蒜苔、蒜头远销至东北、京津和山东、山西、上海、广东等地。全镇主要工业企业有38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1150.3万元。罐头厂利用本地土特产优势,生产21种产品远销国内11个省市。茶干厂生产的“乌衣茶干”为地方传统名产。新中国建立前,这里即商贾云集,“马顺兴”板鸭和大米远销沪宁一线。1979年新镇向三里岗迁移,商业发展较快。1983年兴建“鸿宾”商场,日营业额达2.2万元;1984年开设了粮食、禽畜、蔬菜等专业市场,建立商业网点197家。传统的“王义兴烤鸭”、板鸭畅销于乌衣和滁城。1986年5月1日,在全省集镇中首家开通装机容量500门的自动电话。镇区供水自1983年以来新建4口深井,日供自来水计790吨。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4所、医院2所,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各1所。
沙河镇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北15公里,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铁路通轨后,建沙河车站,使之更为繁荣。新中国建立后,为沙河区、镇、乡所在地。1955年将沙东、广成、白米、石万乡、沙河镇合并为沙河乡。1959年设立沙河公社。1965年划置沙河镇。1969年沙河镇并入沙河公社。1983年复置沙河乡。1985年撤销沙河乡,设立沙河镇为建制镇。现辖5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1个蔬菜队),4011户,1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人(另有中央、省直属单位、铁路职工,居民2149户,人口4707人)。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2.9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804.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3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元。镇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11.36万亩。养殖面积4492亩,1987年水产品产量18.3万公斤。经济作物:年产席(蔺)草154.72万公斤,西瓜22.31万公斤。50年代在境西部兴修沙河集水库,库容量7000万立方米。境内有丰富的优质石灰石、大理石、黄砂等矿产资源。镇办工业企业的橡胶、五金、丝织、服装、针织、水泥、石料、轮窑厂等27家,从业人员1487人。1987年工业产值1000.2万元。丝织厂为安徽省丝绸公司定点包销企业。沙河镰刀厂生产的“沙河镰刀”为传统的名优产品。全镇现有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各类商业网点287个(个体工商户290个),1985年后兴建有农贸商品市场,新建各类商业、综合服务楼房35幢,6.32万平方米;农民进镇建房291幢,1.37万平方米。已开通装机容量为500门的自动电话。镇有中学4所,小学15所,文化中心站、电影院、广播站各1所,体育场1处,中心卫生院1所,镇属卫生院6所。
章广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里。原名章官集。“章”、“官”系当地两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移居于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广集。抗日时期称章广乡,民国37年(1948年)与马厂合称章马乡,同年9月复为章广乡。1956年与马厂乡合并为马厂乡。1959年成立章广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广乡,1985年改为章广镇。辖1个街道居委会,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2795户,13462人。全镇总面积64.8平方公里,耕地2.55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15.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9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元。孟洼花生为滁州土特名产,年产量达150万公斤。境内兴建有水库12座,总蓄水量1400万立方米。镇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1.79万亩。镇办工业企业有刨花板厂、编织厂、丝织厂、五金厂、复合肥厂和粮食加工厂等14家。1987年工业产值281.9万元。镇内兴建贸易市场1个,新建街道3条,总长1.5公里,宽24米,供排水设备齐全。新建楼房1.31万平方米,瓦房1.22万平方米。有中学1所,小学12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
南谯乡因“南谯州”而名。位于滁城北郊,总面积12.87平方公里。乡政府在北门转盘路。原属城关镇,1984年9月建乡,辖城关、沿河、石马、白庵4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2455户,9045人。1987年耕地面积4252亩,其中菜地3053亩;以“四通”(水、电、路、肥)为标准的菜地占总面积的60%。1987年蔬菜产量1495万公斤,粮食产量38.65万公斤。养殖业有池塘精养鱼池、养蟹、水库网箱养鱼等,1987年养殖面积564亩,水产品年产量74.3吨,年产珍珠55公斤,鱼种80万尾。蔬菜、副食品生产已列入市人民政府“菜篮子”工程发展计划。乡办工业企业有建筑材料、建筑安装、汽车修理、针织加工、服务运输等行业,1987年总产值408万元。境内有丰富的黄砂、粘土等资源。
乡境有小学4所,医院1所。有古迹石马王何文辉墓等。旧有西方寺、三里庙、白云庵,今废。
琅琊乡因琅琊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三岔路,位于城南2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初为琅琊、陡岗、十三里店3乡,1956年合并为琅琊乡。1958年成立琅琊公社,1983年复置琅琊乡。辖7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3547户,14158人。全乡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2.2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9万亩。50年代起,先后修建凤凰洼、余洼、黑洼、军民水库4座和城西水库南干渠及洼岗、新桥电灌站2座。1987年粮食总产量1356.6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5.70万元,人均纯收入852元。陈桥、花园、十三里店村共有乡村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291亩。乡办工业企业17家,村组办企业17家,主要产品有水泥、白云石、石灰石和建筑材料、电扇底座、轧钢、玻璃器皿等。1987年工业产值1000.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腰铺乡古名仁义铺。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蒲州人崔韬,投宿仁义铺,遇虎脱其皮变女,结为夫妇……”,后人据传闻称此为“妖铺”,谐音称腰铺。乡政府驻地腰铺街,位于滁城南14公里。1955年将庙山乡、梅铺乡合并置腰铺乡;1958年属琅琊公社,1961年划置腰铺公社,1983年复置腰铺乡。辖8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2396户,9950人。总面积5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9万亩。境内建有长洼、二郎、农中等水库和王家洼、范桥、团结、孙庄等电灌站。1987年粮食产量1382.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乡村办林场10个,有林地面积6397亩。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厂、农机修配厂、服装厂、面粉加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等22家。1987年工业产值307.8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境内有薄阳城古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逢会期,远近农民云集于此,交易耕牛、农具等,成为习俗。
大王乡以大王郢村取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9公里,俗称十八里店。新中国建立初为大王乡,1958年属滁东公社,1961年5月划置大王公社,1983年复置大王乡。辖8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2639户,11569人。全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2万亩。境内建有金歪桥水库,蓄水量701万立方米;并建有河东高、东升、枯洼山电灌站,可沿清流河提引(长)江水灌溉。1987年粮食产量1774.9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27.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元。乡村办林场3个,有林地面积1201亩。1987年种植席(蔺)草2955亩,瓜类1147亩,大蒜292亩,年产席(蔺)草300.2万公斤,西瓜206.8万公斤,大蒜11.9万公斤。乡办工业企业有画席、羊毛衫、彩印、农机修配、窑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582万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境内旧有“双城寺”,位于大王中村民小组,已圮。现存古银杏树1株,树围径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物之一。林楼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东乡乡政府驻地五里庵,位于滁城东2.5公里。1955年将官山、陈湾、菱溪、高庙合并为官山、菱溪2乡;1958年成立滁东公社(后划出设置官山公社、大王公社),1983年复置滁东乡。辖14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4876户,2.07万人。全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4.3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2446.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32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元。乡村办林场12个,有林地面积2337亩。1965年后建立老鹰窝、大官塘、双拥等小型水库9座和大官塘电灌站、三、四级引(长)江提水站,沙河水库渠道纵贯中部,旱涝保收。境内有地、市植保站,利于科学种田和植物保护。1987年,种植席(蔺)草1944亩,产量300.2万公斤;西瓜3280亩,产量404.25万公斤。乡办工业有轮窑、黄砂、采石、水泥预制、服装等厂。中国扬子电器公司于此兴建分厂,已建有“扬子一条街”。村组企业有20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903.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文化站、医院各1所。境内有皇道山、秦皇塘。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昔秦始皇曾途经此山。该乡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讳吴王杨荇密改名。北宋欧阳修作《菱溪石记》,用“三牛曳菱溪石立于丰乐亭旁”。明尹梦璧作诗画“菱溪夜雨”,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境内东风村三刘村民组,有古“闪州城遗址”。
三官乡旧有古庙“三官殿”,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余冲,位于滁城北9公里。1955年将新集乡并入三官乡。1961年划置三官公社,1983年复置三官乡。辖7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2366户,10148人。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2.1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32.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7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6元。乡村办林场5个,有林地面积1420亩。50年代以来,先后建成老虎庄、徐郢、新集、兴队、范郢、合山等小型水库6座,及7座电力排灌站。清流河、沙河集水库渠道贯穿西南部,灌溉面积达1.17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综合厂、轮窑、黄砂、联营钢套、水泥预制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417.7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文化站有“齐乐园”、“庆丰亭”各1座;乡有影剧院、医院各1所。
黄泥乡乡内土壤黄瘠,岗地起伏,古称黄泥岗,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位于城北24公里。1955年由独山乡、黄泥乡和石万乡部分村合并为黄泥乡。1961年划置黄泥公社,1983年复置黄泥乡。辖11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3127户,13674人。总面积59.2平方公里,耕地2.56万亩。1987年粮食总产量1592.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18.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1957年兴建了独山水库,蓄水量1620万立方米。大塘、姚塘、大郢村建有容量30至6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各1座。有机电排灌站6座。乡村办林场9个,有林地面积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黄砂、服装、罐头、布厂等21家,村办企业11家,联办企业28家。1987年工业产值530.9万元。境内有陶土矿产,正待开发。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队曾在此与日军战斗。1965年10月建立了黄泥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黄泥岗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张浦营乡据传,三国时张飞曾率兵在此扎过大营,故名张飞营,后演变为张浦营,乡因此得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北38.5公里。1974年从嘉山县划入张浦营、罗田、保桥3个大队合并黄泥公社上洪大队,设立张浦营公社,1983年改为张浦营乡。辖4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896户,4187人。全乡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5325亩。境内多溪涧,兴建有陈郢、方家洼等水库,蓄水量近100万立方米。1987年粮食产量326.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3.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元。有林地面积1.11万亩。张浦营因低丘多云雾,土质适宜种茶,茶叶品质颇优,现有茶园628亩,年产茶叶1.25万公斤,建有精制茶厂。芝麻,年产量约3.2万公斤,小磨麻油为当地土特名产。乡办工业有小磨麻油厂、粮食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17家,村组办企业有小磨麻油坊、豆腐坊2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103.4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据清道光《来安县志》记载:张浦营原为集市,旧有金容宫1所。
城郊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郊9.5公里处的十二里头。新中国建立后,初为关山、山林、城西3乡(1956年山林乡并入关山乡),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划出,1969年复并入),1983年改为城郊乡。辖10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3210户,14004人。总面积81.3平方公里,耕地2.43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4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0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1963年建有戴家洼水库,库容量106万立方米。乡村办林场10个,有林地面积1.26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造纸厂、石灰窑厂、轮窑厂、水泥预制厂、黄砂厂、面粉加工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190.3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市农技校在其境内。乡境西部有“古清流关”遗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龙乡原名济川铺,历史上为“九省通衢”的古驿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叶露新于此建“珠龙桥”,从此,济川铺改称珠龙桥,简称珠龙。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22公里。新中国建立后,设立珠龙区及珠龙、广卫等乡。1955年北关、兴珠、广卫、清流等乡并入珠龙乡。1959年设立珠龙公社,1983年复置珠龙乡。辖10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3505户,1.57万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2.76万亩。1987年粮食总产量1663.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3.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元。建有丁家坝、绕子官塘、对面黄3座水库、12座机电排灌站。乡村办林场8个,有林地面积3.04万亩。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构件、农机修配厂等14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280.1万元。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文化中心站、电影院、龙珠公园各1座,医院1所。为纪念民国34年(1945年)坚守南山头战斗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回民支队第五连二排烈士,1966年于南山头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座。
曲亭乡旧名曲亭店。《隋书》:清流县有曲亭山。因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42公里。新中国建立初为曲亭、三星、大柳3乡,1955年合并为曲亭乡。1959年属珠龙公社,1961年划置曲亭公社,1983年复置曲亭乡。辖7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2179户,1.04万人。总面积107.53平方公里,耕地1.88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20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8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元。50年代起,先后兴建有九板桥、烂泥冲、小油坊、倒庄、岳河、燕窝狼等12座水库和6座电灌站。乡村茶林场7个,有林地面积1.89万亩;茶园408亩,年可产茶叶2.3万公斤。名产“南谯贡茶”即产于境内弥陀寺,面积约10亩。境内有皇甫山林场,占地面积8.67万亩,为著名的鹭鸟自然保护区。乡办工业企业有地毯厂,皮革化工厂、机修厂、窑厂、粮食加工厂等11家,村组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120.2万元。境内大柳村有瓷土矿产,正待开发。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文化站、影剧院各1座,医院2所。
花山乡乡政府驻地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境内群山簇拥,状若花朵。据清光绪《滁州志》:花山瓚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乡因花山得名。新中国建立后,初为花山乡,1955年太平、丰山2乡并入。1959年设花山公社,1983年复置花山乡。辖9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609户,1.08万人。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1.9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409.7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4.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乡村办林场5个,有林地面积4.07万亩。有茶园251亩,年产茶叶3000公斤。境内多苎麻,年产30万公斤;并有金针菜、香菇、木耳、银耳等土特产品。50年代起,先后建有红花桥、大英洼、秦分岭、朱冲、龙泉、大山洼、龙丰等水库,总库容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乡办工业企业有造纸厂、复合肥厂、涂料厂、化工厂、水泥预制厂、石灰厂、特种保温材料厂等13家,村组办企业34家。1987年工业总产值251.1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敬老院各1所。乡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为琅琊山森林公园旅游景点。“龙蟠叠翠”,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龙蟠,即花山乡龙蟠村。
施集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25公里。因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1955年合并施集、孤山、曹山、孙岗等乡为施集乡。1959年设施集公社,1983年复置施集乡。辖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70个村民小组,2470户,1.12万人。总面积6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0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元。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4.37万亩。毛竹、油桐、板栗、茶叶为地方土特产。国营茶厂有茶园573亩,年产茶叶3.8万公斤。“施集春茶”为市境名优产品。年播种苎麻5197亩,产量51万公斤。50年代起,先后兴建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座,总蓄水量400万立方米。乡办工业企业有机械修配、水泥预制、铁木家具、服装厂等10余家,村组办企业14家。1987年工业产值185.0万元。乡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农科职业学校1所。有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农科所、科技咨询站各1所。
李集乡旧名李都司营、李家集,因名李集。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南29公里。新中国建立初,设置李集乡,1961年建立李集公社,1983年复置李集乡。辖6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1630户,7607人。总面积63.4平方公里,耕地1.12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79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2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元。乡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2.19万亩。50年代起,先后兴建大林水库,蓄水容量264万立方米及小水库8座。乡办工业企业有机械修配厂、粮食加工厂、造纸厂等11家。1987年工业产值180.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有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1973年于境内大韩村建有革命烈士墓。
常山乡乡政府驻地大包,位于滁城西37公里。相传,元末红巾军将领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后称此为“常山岭”,今名常山。新中国建立初,为常山、鸦窝2乡,1955年合并为常山乡,1961年设立常山公社,1983年复置常山乡。辖6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405户,7042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耕地1.23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765.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34.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4元。乡村林场6个,有林地面积7063亩。50年代起,先后兴建下王等8座水库,蓄水容量611万立方米。乡办工业有水泥厂、砖瓦厂、石灰厂等13家,村办企业6家。1987年工业产值261.2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皇甫乡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时,皇甫晖屯兵于此,改称皇甫山。乡政府驻地大冒,位于滁城西北56公里。该乡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曾住瓦屋薛;徐海东曾住窝子李、太平集等地,发起并指挥军民修建大坝,解决军民生产生活用水,群众称之为“海东大坝”。新中国成立后,初为皇甫乡,1961年设皇甫公社,1983年复置皇甫乡。辖4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984户,4624人。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9150亩。1987年粮食产量48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5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元。1970年兴建肥章水库,库容量120万立方米;1974年兴建了烟墩水库,库容量160万立方米。建有排灌站3座。水产养殖面积3080亩,年产鱼6.9万公斤。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1.51万亩。乡办工业企业10家,1987年工业产值70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文化站、影剧院、医院各1所。
担子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9公里。相传,明朱元璋路经此地,见街道短窄狭小,象扁担,称此为担子街,因以为名。新中国成立后,初建担子乡,后并入乌衣公社。1963年从乌衣公社划出,置担子公社,1966~1977年改名“红光公社”。1983年复置担子乡。辖7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734户,1.21万人。地处清流河西部平原,总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3.11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658.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6.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面积213亩。水产养殖面积4417亩,水产品产量17.76万公斤,年种植大蒜919亩,产量71.85万公斤。50年代起,先后加固了清流河堤防,新建了胜利、七一、邓圩等排灌站8座,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乡办工业企业有农机厂、服装厂、食品厂、酱醋厂等2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251.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8所,文化站、医院各1所。境内旧有高皇庙、大圣庵、玉皇庙等古迹,今废。
汪郢乡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25公里。相传,山头有井,为汪姓占有,称“汪井”,后衍为村庄,因名汪郢。新中国建立后,建立汪郢乡,1963年设立汪郢公社,1983年复置汪郢乡。辖6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157户,9418人。地处圩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耕地2.36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88.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38.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7元。乡境河网密布,盛产鹅鸭鱼蟹、菱角鲜藕。水产养殖面积6257亩,年产水产品189.2吨。乡村办林场4个,有林地215亩。境内建有7座电力排灌站,提水流量为12.9立方米/秒。乡办工业有羽绒、农机、粮食加工、水泥预制厂等1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313.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
黄圩乡乡政府位于滁城东南24公里。地处滁河北侧圩区,古时为大片沼泽地,名“燕子湖”。相传,朱元璋倡导垦植,曾派员治理此湖,筑圈成圩,获得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1956年将吴港、贯龚2乡并入成立黄圩乡。1958年属乌衣公社,1961年划置黄圩公社,1983年复置黄圩乡。辖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2117户,9095人。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2.52万亩。1987年粮食产量1354.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667.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元。1973年驷马山引江配套工程建成后,境内兴建了赵桥、芦庄、黄沟、解放、陈葛5座电力排灌站。内圩沟渠成网。乡村办林场6个,有林地535亩。1987年种植西瓜2143亩,产量345.55万公斤;水产养殖面积5100亩,水产品产量12.92万公斤。乡办工业企业有轮窑厂、造纸厂等20家,村组办企业7家。1987年工业产值460.5万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文化站、电影院、医院各1所。附:各街道办事处概况
东门办事处位于市区东部,1984年撤销城关镇析置。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共辖:桥东、路东、路北、路西、城河、遵阳6个居民委员会;遵阳街、桥东街、新街、路东街4条街;五孔桥路、西方寺路、仓库路、工人路、滁东路、滁河路、体育路、创业路、卫民路、胜利路(东段)10条路;水泵巷、光明巷、曹家巷、三岔巷、团结巷、天龙池巷、码头巷、孟公桥巷、河沿巷9条巷;铁路东村、铁路一、二、三村、工人新村、建筑新村和东后园7村。有居民5523户,总人口2.07万人。京沪铁路以东,为城市东部工业区,遵阳街为老城区商业服务区。所属工业企业有印刷、标牌、电子元件、胶木塑料、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厂等9家,1987年工业产值117.5万元。
西门办事处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1984年析城关镇置。共辖:中心、四牌、文德、清流、鼓楼5个居民委员会;东大街(南段)、中心街、鼓楼街、文德街、菜市街、西大街(南侧)、清流街(南侧)、四牌楼街和古马路共9条街、路;前进巷、杨家巷、公管巷、四牌东巷、钟楼巷(南侧)、盐局巷、棋盘巷、金刚巷、莫家巷、官家巷、忠佑巷、诸葛营巷、挑水巷、李家巷、太平桥南巷、丰乐桥巷、水井巷、中心巷、火神庙、龙兴寺21条巷。有居民3801户,总人口1.32万人。自鲜鱼巷口至南桥,为城市老城中心商业区,其余为老城居民区。所属工业企业有羊毛衫厂、布厂、手帕厂、服装厂、文化用品厂等6家。1987年工业产值222.6万元。
南门办事处位于新老城区结合处,面积约2平方公里。共辖:南东、南西、南台、南小、高巷、龙池6个居民委员会:有南大街、龙池街2条街;胜利路(西段)、水库南路、环城路、育新路、南谯路(北段)、丰乐路(北段)、环山路、西涧路、紫薇路、西环路(北段)10条路;马巷、渔场巷、高巷、育新南巷、育新北巷、三八巷、乐园巷、小东桥巷、丰山巷、曲井巷、上台巷、南湖巷、物资局巷、南小村、宝善坊(巷)、唐牌坊(巷)、植保巷、西城埂等26条巷。有居民5564户,总人口2.04万人。辖区中部为城市商业区,西部为城市工矿区。所属主要工业企业有食品、家具制造、日用化工、皮革制品、树脂、采石、特种混凝土厂等9家,1987年工业产值140.5万元。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4家,饮食业有老字号“醒园饭店”。辖区内建有南湖公园1座。
北门办事处位于市区北部,面积1.5平方公里。共辖:东大、北大、太平、胜利4个居民委员会;东大街(北侧)、西大街(北侧)、东后街、西后街、北大街、胜利街、北小街、清流街(北段)等8条街和水库北路;张家巷、一人巷、蓝家巷、县府西巷、长巷、财神巷、半条巷、丰乐桥北巷、太平桥北巷、仓库巷、金刚巷(北段)、钟楼巷(北侧)、韩家古堆、西菜园、东城埂等15条巷。有居民3760户,总人口1.35万人。所属工业企业有化工、服装、家具、皮革、工艺制品、电焊机械、建材厂等10余家。1987年工业产值220.2万元。新建有商业楼1座。辖区有东、西城河,年可产淡水鱼25万公斤。
琅琊办事处位于滁城新市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共辖:沿渠、工农、交通、路南、路北、新建、凤凰一、二、三村,琅琊、采石、卫校12个居民委员会;有花园街、丰乐路(南段)、南谯路(南段)、四合路、交通路、工农路、建设路、滁州路、矿山路、琅琊东路、琅琊西路、琅琊古道、站前路、清流东路、清流西路、凤凰路、野芳路;白云巷、站北一、二、三巷、卫校巷、盈福巷、五金巷、康乐巷、莲花巷、墩塘巷;采石新村、竹园村、沿渠村、凤凰一、二、三村、紫薇新村、杏花新村等街巷和新村。有居民15073户,总人口5.62万人。自丰乐菜场以南,南谯路与滁州路、琅琊东路交叉成城市南部商业区,琅琊路以南为城市南部工业区。所属工业企业有化工、建筑材料、沙发制作等行业和厂家。1987年工业产值50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