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业成份
一、私营及个体工业
清末,滁州私营工业主要有酿酒、织土布和制米、制粉、制油、制麻、制药、制竹器及开采山石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石生在滁城西门兴办乾丰机米厂,从业人员22人,资金4000元。
民国6年(1917年),沙河集陶介民创办明时机米厂,从业人员28人,资金3000元。民国8年调查,滁县私营工业,直接生产人员52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8%。其中:编制竹器约有30余户,从业人员100余人。民国15年,王德才创办大成面粉厂,首开机械化生产,有厂房6间,工人14人,投入资金500银元。之后,滁城私营工业惨淡经营,其中规模较大的工厂(场)、作坊,据民国22年调查:糟坊有訾姓和刘越湖等5家,从业人员各10余人。粮食加工业16家,从业人员各10至20人。糕点副食作坊较著名的有“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10余家,从业人员各7至16人。酱园有“益大”(徐子冕)、“金城酱园”(王献国)2家,从业人员1至3人。卷烟业有“章三益”、张容斋、王干臣等14家。从业人员各3至5人,计有47人。花爆业有“刘永兴”、“靳鸿盛”、“张泰兴”、“陈德兴”等12家,从业人员各2至5人,计有31人。染砰业有“同鑫”、“萃华”、“大纶”等染坊7家,从业人员各2至5人,计有18人。木业有“刘复泰”、“张人和”、“胡泰森”等13家,从业人员3至5人,计43人。鞋业有陈荣峰、严尚荣、岳士昌等20余家,从业人员68人。屠宰业有程兆恒,张培文等28家,从业人员34人。全县私营工业、手工业24个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634人。民国26年后,因日军侵滁,大部分作坊停业。至民国37年,全县仅有铁、木、竹、卷烟、花爆、食品、织布等行业20个,从业人员1125人。
1949年底,全县私营工业企业24户,从业人员109人,个体手工业872户、1891人。此后,个人投资联办的私营工厂不断增多。县城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有胡泰森、贾春和、石宏昌、李祥丰、薛永新、刘敬南、“新中国”等7户机米坊。据1952年统计,全县私营工业企业32户,从业人员212人,联营合作组织4户,106人。其中沙河集杨继赞等4名铁匠办起的铁业生产小组,较为著名。个体手工业者开始走集体化道路,按行业组织生产合作社(小组)。1956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组)62个。此后,私营工业企业均过渡到地方国营和集体经营。农村手工业者加入人民公社。
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县个体工业62户,工业总产值5.98万元。1987年,全市个体工业420户,工业总产值1285万元;农村个体工业1389户,工业总产值2071万元;1987年全市农村工业劳动力9047人。
二、公私合营工业
1949年,商会在乌衣合股开设“大众机米厂”,后负债停业,由县财委会接收,改为乌衣机米厂;1952年4月由县供销合作总社接管。1950年初,由滁县军分区司令部生产股租用私商章玉清机器、房屋,继办北门机米厂。1952年4月移交县供销合作总社。两厂共有职工38人。 1953至1954年,由孟荣记、刘恒记、林国胜印刷店,民主书店联合成立联营印刷店。1956年,联营印刷店部分成员迁至定远县,民主书店旧址改为县印刷厂。
同年,通过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工业企业全部改组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公私合营企业先后转并为地方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
80年代,城乡合作经营企业相继恢复,并出现一些联合体实业企业。1987年城镇合作经营工业企业21户,产值278万元,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企业173户,产值479万元。
三、国营工业
创办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国营企业,主要有市(县)属工业、商业、粮食、城乡(基本)建设系统工业,另有滁州纺织厂和滁州化纤厂(在建)等。
滁城解放后,仅有一家国营大成面粉厂,之后相继建立起县酒厂、县协成布厂、县淮上烟厂、县发电厂、县印刷厂、县第一米厂。初建时,多数隶属于滁县专区,1956年1月因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将各厂下放给滁县,此后,又先后建立起县皮革厂、沙河集砂石厂、县砂石厂、县油厂、县食品厂等。1957年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3家(全民所有制),职工2430人,工业总产值1211.6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1958年大多数集体工业并入全民工业企业。
60年代前期,经调整,部分企业又转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前后,大成面粉厂、烟厂、县农机厂、水泥厂、印刷厂相继划属专区。至1965年,全县计有全民工业企业15家,固定资产原值994万元,职工12063人,其中:县属8家,新增固定资产160.29万元,职工927人。
1971年,全县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至17家,固定资产原值347万元,职工1744人。1978年,全县全民工业企业有19家,固定资产1075万元,职工2900人。主要企业有:县化肥厂、县磷肥厂、县造纸厂、县酒厂、县石粉厂、县农机一厂、县农机二厂、县变压器厂、县黄砂厂、县采石厂、县自来水厂等。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49%。
80年代,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7家,其中市属全民独立核算企业21家,固定资产原值481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270万元,职工630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89万元/人,工业总产值11935万元。
1987年滁州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1978~1987年滁州市工业生产情况表
四、集体工业
市(县)内集体工业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主要为第二轻工业、纺织工业、乡镇工业、供销社办工业、校办工业及其它工业。1987年,全市共有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21家,固定资产原值6509.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963.3万元。职工20759人。其中:城市(镇)街道企业76家,固定资产原值1041.9万元,职工3802人;农村乡办企业187家,固定资产原值2288.5万元,职工7123人。
二轻工业1954年4月以前属县供销合作社管理,后划归县人民政府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12月,成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后更名手工业管理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由该社管理。1976年11月起,设于县城的集体工业属县手工业管理局,设于农村社队的集体工业属县社队企业局(1984年改为市乡镇企业局)管理。
1954年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合作组10个,从业人员579人,固定资产24.25万元,流动资金5.37万元,年产值61.58万元。1956年完成对私营手工业改造后,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个,社员1585人,小组19个,从业人员196人,固定资产7.51万元,流动资金23.90万元,年产值202.2万元。二轻系统所属主要企业有:县电机厂、县农具厂、县工艺社、县服装社、县竹器社、县五金厂、县化工厂、县皮革厂等。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952年为89%;1956年占97%。至60年代,二轻系统所属集体工业有:县电机厂、县农具厂、县眼镜厂、县橡胶厂、县工艺社、县服装厂、县胶鞋厂、县纸箱厂、县竹器社、县五金厂、县化工厂、县衡器社、县皮革厂等。1965年二轻集体工业企业有32家,职工1442人,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4.58万元。70年代,二轻工业企业增至27个,职工2922人,固定资产原值441.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25.9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75.7万元,年产值1633.2万元。1987年,二轻集体工业有:市家具厂、市电机厂、市制钉厂、市塑料一厂、市工程塑料厂、市光学仪器厂、市橡胶厂、市胶鞋厂、市家用电器厂、市轻工机械厂、市印刷厂、市皮鞋厂、市草制品工艺一厂、二厂、三厂、市工艺美术一厂、二厂、三厂、市纸箱厂、市玉雕厂、市衡器社、市轧钢厂、市乌衣拉丝厂、市乌衣五金厂、市乌衣家具厂、市沙河镰刀厂、市沙河家具厂、市沙河服装厂、市沙河预制厂共29家,职工4951人,固定资产原值1692.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505.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41.8万元,年产值5094.9万元。
纺织工业滁州市纺织工业有棉纺织、针织复制、色织、服装、羽绒制品、麻、毛纺等。1987年全市共有纺织工业企业25家,其中集体所有制的23家。
50年代初,滁县专区工商科创办协成布厂,初建时,布机8台,工人8人。1956年划属滁县,增加铁织机23台,职工56人,改名县协成布厂,属地方国营,1962年与县三八布厂、福利综合厂合并改为县三八布厂(集体)。1969年建立毛巾厂。
70年代初,建立回纺厂,旋即停产。1979年建立针织厂。这一年纺织行业共有职工814人。
1980年创建县被单厂。同年9月,由县原硫酸厂厂房改建县棉纺织厂(后改名市第二棉纺织厂)。1985年1月,市第二棉纺织厂与汪郢乡横向联营成立市羽绒总厂。1987年4月,市服装一厂、二厂由市二轻局划归市纺织工业局实行行业管理,至此,市纺织工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市色织布厂、市毛巾厂、市针织厂、市被单厂、市纺织二厂、市毛纺织厂、市羽绒总厂、市服装一厂、二厂;二轻系统有沙河服装厂;商业系统有百货服装厂。其余为城、镇办集体工业,有:羊毛衫二厂、艳红童装厂、东风服装厂、手帕厂、第一织布厂、纺织配件厂和沙河丝绸厂、服装厂、乌衣服装厂等。
1987年,纺织工业全部职工4063人,工业总产值3752.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36元/人。
校办工业1958年,根据“勤工俭学”的精神,各学校大办工厂(场),花山辅导区利用山区栎树果建立淀粉厂,成果显著。以后相继创办胡集小学篾器厂、木工厂、大柳小滚珠厂。1959年7月,全县中、小学共办小工厂321家。是年,全系统工业产值14.6万元。1960年后相继停办。
70年代,学校勤工俭学由劳动教育转向企业化发展。1972年,滁县二中创办再生油脂厂,之后相继创办起四中塑料厂、施集中学砖瓦厂等。70年代后期校办工业均改为集体企业。至1985年,全市校办工业企业发展至72家,年产值达100万元。
1987年,全市校办工业企业主要有:曙光线带厂、印刷厂、二中再生油脂厂、沙河中学服装厂、三中塑料制品厂、四中塑料制品厂、沙河中学彩印厂、六中食品厂、曲亭中学粮食加工厂、工人子弟小学墨水厂、施集中学砖瓦厂、大王中学热工仪器厂、七一小学沙发厂、枫叶画席厂、五中修配厂等。全部校办工厂职工217人,产值220万元。
清末,滁州私营工业主要有酿酒、织土布和制米、制粉、制油、制麻、制药、制竹器及开采山石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石生在滁城西门兴办乾丰机米厂,从业人员22人,资金4000元。
民国6年(1917年),沙河集陶介民创办明时机米厂,从业人员28人,资金3000元。民国8年调查,滁县私营工业,直接生产人员52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8%。其中:编制竹器约有30余户,从业人员100余人。民国15年,王德才创办大成面粉厂,首开机械化生产,有厂房6间,工人14人,投入资金500银元。之后,滁城私营工业惨淡经营,其中规模较大的工厂(场)、作坊,据民国22年调查:糟坊有訾姓和刘越湖等5家,从业人员各10余人。粮食加工业16家,从业人员各10至20人。糕点副食作坊较著名的有“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10余家,从业人员各7至16人。酱园有“益大”(徐子冕)、“金城酱园”(王献国)2家,从业人员1至3人。卷烟业有“章三益”、张容斋、王干臣等14家。从业人员各3至5人,计有47人。花爆业有“刘永兴”、“靳鸿盛”、“张泰兴”、“陈德兴”等12家,从业人员各2至5人,计有31人。染砰业有“同鑫”、“萃华”、“大纶”等染坊7家,从业人员各2至5人,计有18人。木业有“刘复泰”、“张人和”、“胡泰森”等13家,从业人员3至5人,计43人。鞋业有陈荣峰、严尚荣、岳士昌等20余家,从业人员68人。屠宰业有程兆恒,张培文等28家,从业人员34人。全县私营工业、手工业24个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634人。民国26年后,因日军侵滁,大部分作坊停业。至民国37年,全县仅有铁、木、竹、卷烟、花爆、食品、织布等行业20个,从业人员1125人。
1949年底,全县私营工业企业24户,从业人员109人,个体手工业872户、1891人。此后,个人投资联办的私营工厂不断增多。县城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有胡泰森、贾春和、石宏昌、李祥丰、薛永新、刘敬南、“新中国”等7户机米坊。据1952年统计,全县私营工业企业32户,从业人员212人,联营合作组织4户,106人。其中沙河集杨继赞等4名铁匠办起的铁业生产小组,较为著名。个体手工业者开始走集体化道路,按行业组织生产合作社(小组)。1956年全县有手工业合作社(组)62个。此后,私营工业企业均过渡到地方国营和集体经营。农村手工业者加入人民公社。
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县个体工业62户,工业总产值5.98万元。1987年,全市个体工业420户,工业总产值1285万元;农村个体工业1389户,工业总产值2071万元;1987年全市农村工业劳动力9047人。
二、公私合营工业
1949年,商会在乌衣合股开设“大众机米厂”,后负债停业,由县财委会接收,改为乌衣机米厂;1952年4月由县供销合作总社接管。1950年初,由滁县军分区司令部生产股租用私商章玉清机器、房屋,继办北门机米厂。1952年4月移交县供销合作总社。两厂共有职工38人。 1953至1954年,由孟荣记、刘恒记、林国胜印刷店,民主书店联合成立联营印刷店。1956年,联营印刷店部分成员迁至定远县,民主书店旧址改为县印刷厂。
同年,通过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工业企业全部改组为公私合营企业。1958年,公私合营企业先后转并为地方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
80年代,城乡合作经营企业相继恢复,并出现一些联合体实业企业。1987年城镇合作经营工业企业21户,产值278万元,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企业173户,产值479万元。
三、国营工业
创办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国营企业,主要有市(县)属工业、商业、粮食、城乡(基本)建设系统工业,另有滁州纺织厂和滁州化纤厂(在建)等。
滁城解放后,仅有一家国营大成面粉厂,之后相继建立起县酒厂、县协成布厂、县淮上烟厂、县发电厂、县印刷厂、县第一米厂。初建时,多数隶属于滁县专区,1956年1月因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将各厂下放给滁县,此后,又先后建立起县皮革厂、沙河集砂石厂、县砂石厂、县油厂、县食品厂等。1957年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3家(全民所有制),职工2430人,工业总产值1211.6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1958年大多数集体工业并入全民工业企业。
60年代前期,经调整,部分企业又转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前后,大成面粉厂、烟厂、县农机厂、水泥厂、印刷厂相继划属专区。至1965年,全县计有全民工业企业15家,固定资产原值994万元,职工12063人,其中:县属8家,新增固定资产160.29万元,职工927人。
1971年,全县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至17家,固定资产原值347万元,职工1744人。1978年,全县全民工业企业有19家,固定资产1075万元,职工2900人。主要企业有:县化肥厂、县磷肥厂、县造纸厂、县酒厂、县石粉厂、县农机一厂、县农机二厂、县变压器厂、县黄砂厂、县采石厂、县自来水厂等。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49%。
80年代,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7家,其中市属全民独立核算企业21家,固定资产原值4816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270万元,职工630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89万元/人,工业总产值11935万元。
1987年滁州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1978~1987年滁州市工业生产情况表
四、集体工业
市(县)内集体工业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主要为第二轻工业、纺织工业、乡镇工业、供销社办工业、校办工业及其它工业。1987年,全市共有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21家,固定资产原值6509.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963.3万元。职工20759人。其中:城市(镇)街道企业76家,固定资产原值1041.9万元,职工3802人;农村乡办企业187家,固定资产原值2288.5万元,职工7123人。
二轻工业1954年4月以前属县供销合作社管理,后划归县人民政府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12月,成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后更名手工业管理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由该社管理。1976年11月起,设于县城的集体工业属县手工业管理局,设于农村社队的集体工业属县社队企业局(1984年改为市乡镇企业局)管理。
1954年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合作组10个,从业人员579人,固定资产24.25万元,流动资金5.37万元,年产值61.58万元。1956年完成对私营手工业改造后,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个,社员1585人,小组19个,从业人员196人,固定资产7.51万元,流动资金23.90万元,年产值202.2万元。二轻系统所属主要企业有:县电机厂、县农具厂、县工艺社、县服装社、县竹器社、县五金厂、县化工厂、县皮革厂等。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952年为89%;1956年占97%。至60年代,二轻系统所属集体工业有:县电机厂、县农具厂、县眼镜厂、县橡胶厂、县工艺社、县服装厂、县胶鞋厂、县纸箱厂、县竹器社、县五金厂、县化工厂、县衡器社、县皮革厂等。1965年二轻集体工业企业有32家,职工1442人,固定资产原值34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4.58万元。70年代,二轻工业企业增至27个,职工2922人,固定资产原值441.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25.9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75.7万元,年产值1633.2万元。1987年,二轻集体工业有:市家具厂、市电机厂、市制钉厂、市塑料一厂、市工程塑料厂、市光学仪器厂、市橡胶厂、市胶鞋厂、市家用电器厂、市轻工机械厂、市印刷厂、市皮鞋厂、市草制品工艺一厂、二厂、三厂、市工艺美术一厂、二厂、三厂、市纸箱厂、市玉雕厂、市衡器社、市轧钢厂、市乌衣拉丝厂、市乌衣五金厂、市乌衣家具厂、市沙河镰刀厂、市沙河家具厂、市沙河服装厂、市沙河预制厂共29家,职工4951人,固定资产原值1692.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505.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41.8万元,年产值5094.9万元。
纺织工业滁州市纺织工业有棉纺织、针织复制、色织、服装、羽绒制品、麻、毛纺等。1987年全市共有纺织工业企业25家,其中集体所有制的23家。
50年代初,滁县专区工商科创办协成布厂,初建时,布机8台,工人8人。1956年划属滁县,增加铁织机23台,职工56人,改名县协成布厂,属地方国营,1962年与县三八布厂、福利综合厂合并改为县三八布厂(集体)。1969年建立毛巾厂。
70年代初,建立回纺厂,旋即停产。1979年建立针织厂。这一年纺织行业共有职工814人。
1980年创建县被单厂。同年9月,由县原硫酸厂厂房改建县棉纺织厂(后改名市第二棉纺织厂)。1985年1月,市第二棉纺织厂与汪郢乡横向联营成立市羽绒总厂。1987年4月,市服装一厂、二厂由市二轻局划归市纺织工业局实行行业管理,至此,市纺织工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市色织布厂、市毛巾厂、市针织厂、市被单厂、市纺织二厂、市毛纺织厂、市羽绒总厂、市服装一厂、二厂;二轻系统有沙河服装厂;商业系统有百货服装厂。其余为城、镇办集体工业,有:羊毛衫二厂、艳红童装厂、东风服装厂、手帕厂、第一织布厂、纺织配件厂和沙河丝绸厂、服装厂、乌衣服装厂等。
1987年,纺织工业全部职工4063人,工业总产值3752.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36元/人。
校办工业1958年,根据“勤工俭学”的精神,各学校大办工厂(场),花山辅导区利用山区栎树果建立淀粉厂,成果显著。以后相继创办胡集小学篾器厂、木工厂、大柳小滚珠厂。1959年7月,全县中、小学共办小工厂321家。是年,全系统工业产值14.6万元。1960年后相继停办。
70年代,学校勤工俭学由劳动教育转向企业化发展。1972年,滁县二中创办再生油脂厂,之后相继创办起四中塑料厂、施集中学砖瓦厂等。70年代后期校办工业均改为集体企业。至1985年,全市校办工业企业发展至72家,年产值达100万元。
1987年,全市校办工业企业主要有:曙光线带厂、印刷厂、二中再生油脂厂、沙河中学服装厂、三中塑料制品厂、四中塑料制品厂、沙河中学彩印厂、六中食品厂、曲亭中学粮食加工厂、工人子弟小学墨水厂、施集中学砖瓦厂、大王中学热工仪器厂、七一小学沙发厂、枫叶画席厂、五中修配厂等。全部校办工厂职工217人,产值2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