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鱼水面
境内养殖水面广阔。池塘一般水深1至1.5米,水库水深2至10米,含氧量较高,水中浮游生物丰富,萍藻种类繁多,天然饵料富足,境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鱼类繁衍生长。若正常年景管理得宜,春天投放“大片”鱼种,冬季即可捕捞成鱼。1954年全县可养水面45000亩,其中:水库400亩,塘坝44600亩;实养水面8371亩,其中:水库400亩,塘坝7971亩。1959年全县可养水面发展至74600亩,其中:水库21600亩,塘坝53000亩;实养殖水面64000亩,其中:水库21400亩,塘坝42600亩。1964年全县可养水面105620亩,其中:水库60786亩,塘坝44834亩;实养水面38500亩,其中水库38000亩,塘坝500亩。1987年全市可养水面109097亩,其中:水库45234亩,塘坝63773亩;实养殖水面106548亩,其中:水库42785亩,塘坝63763亩。1987年全市利用稻田养鱼1709亩。
部分年份滁州市水面分类可养、已养表

二、鱼类品种
境内家鱼有鲲、鲢、青、鲤四色,均系人工放养。野鱼种类颇多,常见者有鲫鱼、乌鱼、黄尖、鲶鱼、鱼参鱼、鱼厥鱼等,均为自然鱼种。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明初,曾贡鲫,万历间免。今城濠所产,犹以为珍味。”民国初年《滁县乡土志》记载:“介类,若虾、若蟹,所产为多;鱼类,若鲫,味极鲜美,其产於孟公坝者,金鳞乌臂,尤为嗜者所珍。城濠一带,产鱼称盛,近有组织公司,就其地以兴渔业者,颇称获利焉。”新中国建立后,据水产部门调查,境内鱼类品种共有13科50多种。养殖地方品种鱼有青、草、鲢、鳙、鲤、鲫、鳊等。80年代初,引进推广的有细鳞斜颌鲴、大板鲫、异育银鲫,团头鲂、尼罗罗非鱼、革胡子鲶、加州鲈鱼、锦鲤等品种。其余均为自然繁殖的鱼类,如乌鳢、鲶鱼、黄尖、泥鳅、鱼、黄鳝、红鱼白、翘嘴鱼白、鳜鱼、鳑鲏、鳗鱼等,经济价值颇高。非人工饲养常见上市的鱼类还有鱼参鱼、鳟鱼,各种鳡鱼,黄颡、马口鱼等。虾类有海虾,60年代鲜见,80年代境内稻田、河沟皆有;此外有日本沼虾、秀利白虾、草虾等。并引进罗氏沼虾等新品种。市水产研究所首创人工半咸水培育蟹苗获得成功后,境内池塘、水库养蟹渐多。蚌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螺蚬类,引进品种有福寿螺等。各类品种列表如下:
滁州市鱼类品种情况表

三、鱼苗培育 鱼苗人工繁殖1956年以前,境内培育鱼种,主要依靠从江苏省和安徽省无为、和县等江段张捕或采购天然鱼苗。鱼苗运输,需桶箱木船,晃荡不息,花工费时成本高,成活率低。1956年,县内首次由孙照林设计“鲤鱼人工繁殖”,于北门鱼池埂上,砌6平方米鱼苗砖池2个,雌雄鲤鱼分池饲养,待产卵期,合池饲养,置鱼巢,供鲤鱼产卵,5至7天即孵出鱼苗。翌年,又将鱼巢上的鱼卵放入鱼苗池内孵化,效果很好。1965年利用池塘育鲢、鳙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翌年,推广至4个国营渔场,繁殖鱼苗1968万尾。1972年8月,国营沙河渔场进行一组鳙鱼一年二次催产成功,获鱼苗46万尾。是年,全县人工繁殖鱼苗达2亿尾。1974年人工繁殖鱼苗技术推广到社队,大王、滁东等公社渔场经试验均获成功。1978年,国营滁县渔场进行青鱼人工繁殖,获鱼苗30万尾。之后,县内鱼苗繁殖由单一品种发展至白鲢与花鲢、草鱼与团头鲂、草鱼与青鱼、鲫鱼与鲤鱼、镜鲤与红鲤、本地鲤与红鲤的人工杂交。1982年8月,国营乌衣渔场首次进行白鲢一年2次人工繁殖获得成功,8月24日催产白鲢5组,雌鱼体重17公斤,催产率60%,产卵60万粒,孵化鱼苗30万尾;催产花鲢2组,雌鱼体重18公斤,催产率50%,产卵90万粒,孵化鱼苗50万尾。至1987年,全市已有8个人工繁殖苗场(组、所),有亲鱼培育池95亩,培育亲鱼2400组(不含鲤鱼),年人工繁殖鱼苗可达6亿尾,其中:市渔场、沙河渔场均有年产鱼苗2亿尾的生产能力。人工繁殖的鱼苗40%为本地养殖渔业投放;60%运销到邻县及京沪铁路沿线各地投放。
鱼种培育渔池育种1952年,滁县渔业管理处从无为三官殿请来渔工开挖鱼池,培育鱼种,向城河水面投放。是年,乌衣、大同、施集亦有3至5户私家渔户从事培育鱼种,户有鱼池2至3个。同年,国营渔场培育鱼种220万尾;私营渔户培育鱼种16万尾;互助组培育鱼种14万尾。1954年,滁县专区鱼苗场在滁城北城河开挖鱼池,采购长江鱼苗500万尾,培育夏花鱼种250万尾,自养180万尾,出售70万尾。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个体渔民纷纷加入集体,养殖鱼种均为农业合作社经营。计有乌衣、大同、滁城3处,每处有鱼池3至5个,年可育鱼种100万尾。1958年大搞群众运动,采取“养捕、采孵”并举的办法,普遍推广鲤鱼繁殖。1959年全县培育鱼种11762万尾,其中:国营渔场9174万尾,公社渔场2588万尾。至1979年全县有社队渔场19个,有鱼苗鱼种池356亩。1987年全市有国营渔场(组、所)9个,乡办渔场22个,共有鱼苗种池1000亩;1987年培育鱼种产量8028万尾,自养30%,出售70%,并培育大规格鱼种2200万尾,供给市境内自养。
70年代起,育种方式普遍采用“小池改大池,浅水池改深水池,漏水池改保水池”的措施,“三改”后的鱼池年可育3寸以上鱼种300至400万尾。鱼种的饲养方法沿用传统的豆浆饲养法,80年代后稍有改进,用豆浆、粪肥、化肥配合饲养。一些地方利用稻田培育鱼种。
网箱育种1976年国营滁县渔场及沙河鱼场引进外地培育大鱼种经验后,利用8只网箱,面积416平方米,在水库培育花、白鲢鱼种。7月下旬投放1.1寸鲢、鳙鱼种11万尾;8月中旬收获3寸以上鱼种8万尾。翌年,全县网箱发展到35只,面积3496平方米,培育花、白鲢3寸以上鱼种20.6万尾,2至3寸鱼种15万尾。1987年底,全市鱼种网箱5.4亩,其中国营滁州市渔场利用0.26亩网箱,培育4寸以下鲤鱼种,收获大规格鱼种4000公斤,个体均重60克,折合亩产鱼种14800公斤。
四、河蟹育苗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螃、毛蟹、螃蟹,为本地的特产。
1958年以前,凡通江的河流、水域都有河蟹,滁河、清流河流域盛产。1958年后,因兴修水利拦河建闸,河蟹无法溯行,产量锐减。1974年技术人员赵乃刚开始在国营乌衣渔场主持人工半咸水培育蟹苗试验。是年,只有17只第一期氵蚤状幼体脱皮进入二期。之后,仅有2只二期氵蚤状幼体进入三期后死亡。1975年两次配制人工半咸水(市售食盐加盐卤),首次育成蟹苗1957只,其中:室内循环水池(淋雨)中育成蟹苗123只,室外土池中育成蟹苗1834只,单产达培育蟹苗123只/立方米。1976年,按设计的人工半咸水配方配制成人工半咸水,育成蟹苗849只,其中:模拟工厂化流水池最高单产638只/立方米;充气式静水池最高单产511只/立方米。1977年,进一步改进人工半咸水配方,改造模拟工厂化流水池,育成蟹苗19307只,其中:流水池育成蟹苗19165只,最高单产12605只/立方米。同年,通过小试鉴定,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78年因水质等原因,河蟹育苗试验迁至城西水库内“螃蟹岛”。同年,赵乃刚主持的“人工半咸水繁殖蟹苗”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之后,成立“滁县水产试验场”,1980年3月改为“滁县水产科学研究所”。1981年育成蟹苗706万只,最高单产培育蟹苗41861只/立方米。同年,通过中试鉴定。1983、1984年经国家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委托安徽省科委作鉴证单位,水产研究所与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内蒙、新疆、天津、河北、辽宁、广东、福建、安徽等12个省(市)、自治区27个单位签订了保密推广协议,并组织技术培训,先后均育苗成功。
五、养殖
塘坝养鱼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多为私人池塘养鱼。民国8年(1919年),滁县有可养殖水面13.5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21.4%。渔业人口4036人,占直接生产人口6.9%。年产鲤鱼567担,鲫鱼173担,青鱼223担,鳝鱼93担,鲢鱼130担,乌鱼12担,鳊鱼8担,虾5担,蟹80担,鳖30担。有养殖场所7所,面积152亩,养殖资本1200元。194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33吨。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1955年全县可养殖塘坝面积4.46万亩,实际养殖面积7490亩,占可养殖面积16.7%。是年,滁县专区水产养殖场利用滁城城河养殖成鱼,亩产250公斤;并出席了“全国水产工作会议”。1959年,全县粗放养殖水面42600亩,水产品产量1260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养殖水面下降。70年代后逐步恢复,并推广“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养鱼法”,实行人工精养,合理密养,菜草喂养,常年管理,亩产成鱼达200至250公斤。
8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水面养殖也实行了联户或分户承包,池塘养鱼有了新发展。1981年全市塘坝可养水面63773亩,实际养殖面积47495亩。1984年,为了“粮食转化”,全市利用荒滩、浅塘、低洼田开挖鱼池1122亩(地方财政每亩补助30元,共投资3.37万元)。后因鱼池标准低,又大都返田种粮。1985年,大力发展开发性渔业生产,全市共开挖精养鱼池2500亩,6.37万亩塘坝落实承包到户。是年产成鱼1570吨,占总养殖产量的70%,平均亩产成鱼25公斤。其中:精养池塘1000亩,平均亩产62公斤。1986年,汪郢农场被列入安徽省商品鱼基地,投资4万元,开挖鱼池166.82亩;其中:鱼种池106.82亩,成鱼池60亩。1987年,市渔场利用城河83亩精养成鱼,亩产成鱼542公斤。是年,全市可养水面10.91万亩,其中,塘坝面积6.37万亩。全市已养殖水面10.65万亩,其中:塘坝养殖面积6.37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303吨,其中:养殖产量2110吨。国营场站养殖面积2.2万亩,养殖产量296吨。乡镇养殖面积8.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07吨,其中,养殖产量2114吨。
水库养鱼1954年境内建成凤凰洼水库,7月,开始在水库养鱼。至1964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42座,总面积60946亩,实际养殖水面38000亩,年产成鱼350吨,占全县水产总量的37.23%,平均亩产成鱼9公斤。1981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357座,面积81212亩,可养水面45324亩,实际养殖面积42785亩,年产成鱼450吨,占水产品总量39.7%,平均亩产成鱼10.5公斤。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除三官乡老虎庄水库、大王乡金歪桥水库、黄圩乡赵桥水库、乌衣镇白庙水库、花山乡红花桥水库属乡镇集体经营外,其余水库大都承包到户。1987年,全市水库357座,总面积81212亩,可养殖面积45324亩,实际养殖面积45324亩。共产成鱼784吨,平均亩产成鱼17公斤。
网箱养鱼1976年,在滁县渔场和沙河渔场试行网箱养鱼成功后,1978年滁县渔场在城西水库进行“网箱养鱼一条龙”生产试验,利用网箱培育白鲢亲鱼,繁殖鱼苗10万尾,培育鲢、鳙大规格鱼种45万尾,养殖鲢、鳙成鱼亩产2150公斤(不投饵);精养鲢、鳙鱼5040公斤(投饵)。沙河渔场培育鲢、鳙大规格鱼种26.2万尾。同年11月10至14日,安徽省网箱养鱼经验交流会在滁城召开,与会代表参观现场。1978、1979年渔场派员两次出席全国召开的网箱养鱼会议。1978年,沙河渔场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网箱培育大规格鱼种”科学实验奖。1984年5月4日,沙河渔场利用10只网箱,面积300平方米,养殖罗非鱼,9月25日收获成鱼2343.2公斤,亩净产3794公斤,成活率89%,创全地区网箱养鱼单产最高记录。同年,获地区科委颁发的“技术进步”三等奖。1987年5月,市水产局在南谯乡石马养殖场蟹塘,利用1只15目网箱,面积22.9平方米,投放人工繁育蟹苗0.45公斤,计61200只,培育24天,产幼蟹2.16公斤,14168只,成活率23.15%,个体均重152.5毫克。此项“暂养幼蟹”项目经过滁县地区水产局、市科委组织鉴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之后,全市网箱养鱼面积达6.82亩(含鱼种网箱5.4亩)。市渔场承担国家农牧渔业部“网箱养鲤丰收计划”,面积1亩,投放鱼种5750公斤,亩净产鱼23416公斤,单箱折合亩产33901.4公斤,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稻田养鱼1983年春,市水产局首次在三官乡邓坝村赵郢队利用2.4亩稻田进行养鱼试验,获得成功。1984年,市水产局举办了稻田养鱼培训班,当年发展稻田养鱼542亩,成鱼产量8.25吨,亩产成鱼15公斤。1985年全市有10个乡镇推广稻田养鱼,养鱼面积1776亩(其中:养成鱼1700亩),当年产成鱼44.5吨,亩产成鱼26公斤;稻田培育鱼种76亩,培育苗种15万尾。稻田养鱼,鱼粪肥田,稻谷产量也有提高。1987年全市稻田养鱼面积1709亩。
六、珍贵水产养殖
河蟹人工放养1973至1981年,水产部门从上海崇明岛购蟹苗932.7公斤,投放于境内17座大中小型水库中。1974年全县捕获成蟹5吨。1986年人工放养天然和人工培育幼蟹150.3公斤于7座小型水库,面积1380亩,1987年全市水产品蟹类产量70.3吨。
池塘养蟹80年代中期,养殖专业户兴起,农村池塘养蟹渐多。1986年全市有8个乡镇,3个国营渔场开始兴办池塘养蟹,面积121亩,投放幼蟹625.1公斤,亩产成蟹25公斤。同年9月,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确定滁州市为河蟹养殖基地,投资6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建设养蟹池塘1000亩。1987年1月,全市建成养蟹池塘850亩,投放幼蟹3199公斤,后因遭受洪水灾害,仅存南谯乡池塘100亩(养蟹水面47.2亩),秋后,收获成蟹1517.5公斤,亩产32.2公斤。但池塘养蟹继续发展。当年全市共建成养蟹池塘面积1015亩,其中:南谯乡石马养殖场,黄圩乡养殖场分别承担国家农牧渔业部“池塘养蟹丰收计划”,面积197.2亩。
河蚌繁殖1972年,城西、沙河、乌衣三个国营渔场,利用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开始育珠生产。翌年,因国际市场珍珠滞销,城西、沙河渔场停止育珠生产。1980年6月,为解决河蚌育珠的蚌源,乌衣渔场史树繁、高本立等开始对三角帆蚌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利用网箱繁育河蚌,仅获小三角帆蚌1只。1981至1985年利用河蚌育苗池繁殖三角帆蚌,年产幼蚌30万只左右。1982年最高单产2万只/平方米。同年,水产科学研究所和乌衣渔场进行人工培育彩色珍珠试验;1984年产珍珠26.65公斤。1985年国际市场珍珠价格回升,乌衣镇发展个体河蚌育珠户2户,年均插蚌2000只左右。1987年乌衣、沙河渔场和6个乡镇共繁殖幼蚌200万只,年产各种贝类77.60吨。1987年全市9个乡镇河蚌育珠,共育蚌10万余只,年产珍珠145.5公斤。
鳖、鳝(鳅)暂养鳖民国8年(1919年),境内年产销鳖30担。1985年,城郊、花山、黄泥、南谯、琅琊等乡农民建起鳖暂养池,利用普通池塘塘底少量淤泥,四周砌起防逃墙,上加飞檐,自捕和购买鳖鱼实行暂养。后城郊乡等地出现养鳖专业户。1987年,全市有养鳖(含鳝)池面积8730平方米,年可产鳖700公斤。
黄鳝(鳅)民国8年,境内产鳝鱼93担,都是自然繁殖,自由捕钓。1987年黄泥乡独山村董郢队一户农民自费建起400平方米的黄鳝暂养池,池底水泥地坪,四周建防逃墙,当年投放黄鳝340公斤,冬令起捕黄鳝480公斤。此后,黄泥乡有8户农民自建黄鳝暂养池,面积共5.2亩。
七、捕捞
历史上捕鱼一般采用简单的网具和钓具,如拉网、撒网、丝网、滚钩、卡子、鱼叉等;少数用鳝笼、鱼罩、鱼鹰等捕获。据民国8年(1919年)调查,滁县有舢板600只,拉网100具,钓钩120杆,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4000余人。一般采用激荡捕捞方法,即渔民在舢板上排列起来,摇晃、敲打,呼喊着号子,将鱼撵到一方,然后用网具捕捞。多为一家一只小船或舢板,进行联户船舢捕捞作业,随水漂泊,到处为家。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春,县人民政府组织专业渔民100余户540余人,分别成立乌衣、滁城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50年代,渔具依旧。60年代初,因建立城西、独山水库,在滁县红旗渔业社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北关(城西)渔场、乌衣渔场、沙河渔场、独山渔场。至1966年,4个渔场有职工175人。渔民由天然捕捞转为人工养殖,水库捕捞以库下拦捕为主,下库张捕为辅。1964年,沙河、城西、独山水库先后改“库下拦捕”为“库内拦阻,冬令下库张捕”。1965年后,全县渔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渔具材料合成纤维化,渔船动力机械化,水库捕捞先后淘汰了小钩、小卡、滚钩、麻套等渔具。1966年水产品产量1320吨,比1949年33吨增长40倍。70年代初期,城西、沙河水库从外地引进“赶、拦、刺、张”联合捕鱼方法,水库中上层成鱼捕捞产量明显上升。1976年,滁县渔场一畚箕网起捕成鱼2.72万公斤。是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796吨,创70年代最高生产水平。同年在城西、沙河水库进行交流电捕鱼试验,并取得成功。1978年,电捕电赶在水库渔业中应用,荣获滁县地区科委技术改进三等奖。1985年水产品产量2264吨;1987年水产品产量3303吨,其中捕捞产量达892.8吨。市渔场,沙河、乌衣渔场共有职工225人。
1949~1987年滁州市产品、苗种、产值利润表

八、渔政
民国2年(1913年)滁城东门外有景记渔业公司,西门外有亚信渔业公司。民国7年南乡七都蒿子圩建有民生渔业公司,均“就其地以兴渔业者,颇称获利。”民国8年,滁县有渔户800户,男3160人,女900人,专业者3000人。以后渐减少。民国25年时,全县有渔户250户,1170人,其中:滁城143户,631人;乌衣70户,329人;其余零星分散于沙河、珠龙等地。至1949年,全县有渔民100户,470人,其中:滁城65户,300人;乌衣26户,120人。新中国建立前,渔民大多租用大渔户网具、舢船,租制“劳四主六”分利。渔霸、鱼行扣斤压价,坐收渔利。
解放后于民国38年6月成立滁县渔业管理处,负责渔业管理。其后,人民政府将南城河及津浦铁路沿线较大塘坝划为渔民养殖捕捞基地。1954年3月,成立滁县专区水产养殖场(后划属蚌埠专区和滁县)。1956年4月,成立滁县红旗渔业生产合作社,共有渔民108户,424人。1957年设立国营独山(水库)渔场。翌年,先后设立国营乌衣、沙河、大同渔场。1959年后,各人民公社先后建立社办(集体)渔场,至1979年,全县共有社办渔场19个,水库、塘坝的水面使用权归属集体,个体户养鱼基本绝迹。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全县农村形成“塘随田走、联户养鱼、专人负责、固定补贴”的既管水又养鱼的渔业生产方式。不久又发展为“小水面独立承包,较大水面联户养殖”以及重点户、专业户“承包养鱼、固定上缴、超产归己”的渔业生产形式。1984年全市有渔业养殖专业户21户,劳动力68人。1985年1月,市内贯彻执行“全面放开鱼货市场,取消水产品派购,实行自产自销,价格随行就市”的政策。1986年10月成立滁州市水产局(1978年先后为滁县水产站、局),主管监督全市渔政管理。1987年,全市各乡、镇、渔场、水库均成立渔政管理组织,有专职渔政管理人员40余人,制定乡规民约,对偷毒鱼者轻者罚款,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基本上实现“以法治渔”。1987年市有国营滁州渔场,沙河、乌衣渔场和市水产研究所,渔业专业户48户,劳动力107人。全市渔业产值429万元,其中鱼类产值365万元。
附:渔业场、所简介 滁州市渔场原名滁县城西渔场,1961年创建,1965年10月,滁县专区水产养殖场(1954年创建)划交给地方合并成立滁县渔场,1984年改为滁州市渔场。1987年有职工102人,其中干部9人。有养殖水面8352.2亩,其中水库面积8000亩,东、南城河204亩,亲鱼池28.5亩,鱼种池60亩,鱼苗池59.7亩。具有自繁、自育,自捕的生产能力。同年,人工繁殖鱼苗20514万尾,培育鱼种1623万尾,投放库塘鱼种130万尾,生产成鱼154.5吨。并承担国家农牧渔业部“网箱养鲤丰收计划”,面积1亩,经省级鉴定,亩净产鱼23416公斤,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乌衣渔场位于乌衣镇津浦铁路西南侧200米处。原属红旗渔业生产合作社。1987年有职工41人,房屋1426平方米,水面162亩,其中亲鱼池28亩,鱼种池21亩,成鱼池塘113亩。是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全民所有制综合渔场。该场1959年开挖鱼苗、种池80亩,养殖成鱼水面150亩。1961年改为滁县城西渔场乌衣繁殖场,为城西水库提供鱼种。1971年7月改为滁县渔场乌衣分场,之后定名为“滁县乌衣鱼种繁殖场。”1972年进行河蚌育珠生产。1974年赵乃刚等在此进行“人工半咸水繁殖蟹苗”的研究试验。1980年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获得成功。1981年改为滁县乌衣渔场,1984年改为滁州市乌衣渔场。1987年繁育鱼苗10364万尾,培育鱼种274万尾,捕获成鱼6.5吨,采收珍珠1公斤。
1985年新建经营土产、珍珠和工艺美术品营业楼1座,面积535平方米。
沙河渔场位于沙河镇西1公里处。建于1958年10月,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至1987年有养殖面积1万亩,鱼种池42.7亩,亲鱼池57.3亩,机动船5只,快艇1艘,职工82人。捕捞网具齐全,具有自繁、自育、自捕生产能力。1959年春,开始从长江张捕鱼苗,培育鱼种。1965年人工繁殖鲢鱼成功,获鱼苗37万尾。1966年1月至1967年3月独山渔场划属沙河渔场。1974年在水库使用“赶、拦、刺、张”捕捞法捕捞成鱼。同年进行青、草鱼杂交成功,获鱼苗10万尾。1976年利用电捕在水库清除野杂鱼,同年利用网箱在水库培育花鲢鱼种,获得成功。1978年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网箱培育大规格鱼种》科学试验奖。1980年实行渔业生产责任制,制定“五定一奖赔、超利润‘二八’分成”的奖惩制度。1981年捕捞成鱼98.4吨,使多年亏损企业转为盈利17238元。1984年利用0.45亩网箱,养殖尼罗罗非鱼,产成鱼2343.3公斤,合亩产成鱼5206.5公斤,创同期滁县地区网箱养殖成鱼最高水平。1985年渔场于沙河镇盈福路建营业楼1座,面积476平方米,开展多种经营。1987年人工繁殖鱼苗18400万尾,培育鱼种223万尾,投放水库鱼种35665公斤,捕获成鱼97吨。
独山渔场位于黄泥乡独山水库旁。1957年2月,因兴建独山水库而创办。1965年改为滁县沙河渔场独山水产管理站。1966年改为滁县沙河渔场独山分场。1967年与沙河渔场分别独立核算。1969年底独山渔场撤销,改为独山水库管理所渔业组。1987年有养殖水面3500亩,亲鱼池12亩,鱼苗池33亩,鱼种池60亩。
1957至1987年共张捕和繁殖鱼苗5亿尾,培育鱼种7000万尾,年平均培育鱼种225万尾;投放水库鱼种1900万尾。年平均投放鱼种61万尾;水库捕捞成鱼总产量880吨,年平均捕捞成鱼28吨。
市水产研究所位于城郊乡城西水库中,俗称“螃蟹岛”。占地693亩。1987年有职工48人,其中技术干部11人。试验楼建筑面积730.8平方米,河蟹养殖技术培训楼建筑面积702平方米,河蟹育苗厂房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它配套建筑面积4170平方米。有养殖水面500亩,其中:亲蟹暂养池30亩,养成蟹池60亩。全部固定资产171万元。1978年河蟹育苗试验场由乌衣迁至此处,先后建成河蟹育苗厂房,试验楼和鱼池。同年成立滁县水产试验场。1980年3月改名为滁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简称水产研究所),赵乃刚任所长。1981年培育蟹苗70.6万只,最高产量41861只/立方米,并通过了中试鉴定。1983年兴建生产性试验厂房1座,面积1000平方米,并新建配水系统、活饵料车间、亲蟹池、交配池等。当年生产蟹苗9.5公斤。1984年,同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国家计委在滁州市有偿投资60万元,其中水产研究所36万元,新建河蟹养殖基地、河蟹技术服务中心、更新育苗厂房、供热设备及改造养蟹池塘等。该所现已成为以研究河蟹育苗为主,兼生产鱼苗、鱼种、成鱼和技术培训的综合性水产研究中心。
1979年社(队)渔场统计表

1950~1987年滁州市渔业生产组织人口养殖水面表


上一篇:第二节 副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