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滁城兴废述略
清光绪《滁州志》载:滁“山川之清峻、城廓之宏丽、风俗之敦庞、名宦人物之奇瑰雄杰”冠于一方,堪称名郡。唐宋著名文士如李幼卿、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王禹偁,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在此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滁古城大规模建设当首推唐代所建的州城。据《兵要地志》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筑城垣。有子城、罗城,后环门建月城。初建时城围较小,永徽年间(650~655年)向东北扩展,城周始达7里258步,呈申字式格局。
唐代城防设施完善,四门均设城楼及兵马司,四周环以深池。城中有怀嵩楼,为名宦李德裕修建。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出任滁州刺史,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取“身在江淮,心怀嵩洛”之意,命名“怀嵩楼”,因其为赞皇人,后人又称“赞皇楼”。
滁州城第二次大规模的建设在宋代。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知滁州,兴利除弊,政绩昭著。庆历六年,山僧智仙因欧阳修建醉翁亭;同年,欧阳修建丰乐亭。庆历七年,请于朝,修建城廓,动用民力6万余工;又筑南轩于怀嵩楼侧。欧公自号“醉翁”,并以名亭,留下名篇散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后,两亭成为游览胜地,滁州也成了江北文化名城。
南宋,滁州处于宋、金对峙的前沿,金兵进袭,州城萧条,市衢冷落,田园荒芜。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知滁州,修治城中街市,兴建商铺酒肆,新筑“繁雄馆”,又建“奠枕楼”。嘉定十年(1217年)建康都统司于城西建上水关一座。以后,元、明、清代均有维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兵略滁阳,“以城廓不完,辄命郭景祥董治之”重建城墙,增扩城周,“东北仍旧,惟由大圣塔左跨通济桥而南增廓,为9里18步”。明洪武十年、十六年(1377、1383年),分别重修上水关,新建下水关,扩护城河,筑滁王庙,改东西偏门。
清代的州城均在明城范围内重新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滁州知州宁鸣玉重修六门城楼。康熙七年(1668年),滁州地震,城垛口多处坍圮,知州郑帮相修葺。康熙九年仲夏,猛降暴雨,月城、罗城崩溃殆尽,濠堤溃溢,知州余国木普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州王赐魁又修。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修。咸丰年间(1851~1858年)太平军叛将李昭寿兵祸滁州,城内建筑设施毁坏甚重。
民国初年,子城、月城渐废,罗城城垣亦倾圮严重。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侵滁,城垣再遭毁坏,城内建筑亦损毁严重,以后很少修复。至民国38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城内仅存两层砖木结构楼房11幢,有各类房屋10.2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2.78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扩大城镇建设,人民政府率众于1953年打开东、南、北城门,沟通城内外交通。1954年改东门口至南门口段城墙为环城公路(现划为南湖公园)。其余城垣均建房宅、广植树木。1956年改用凤阳弹石铺筑6条街道。1958年修筑城西水库,解决城市居民食用供水。1965年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7.68万元。1969年城市向南扩展到胜利路,建成区面积达2.89平方公里。1975年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32.4万元,1978年为48.26万元。
1979年后,人民政府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开辟了护城河绿地并进行内城河截流排污工程,城市稳步向南扩展至滁州路。1983年撤县改市后,投资217万元,历时两载,建成了长2800米、宽40米的琅琊大道。接着,改造旧城,开辟新区,拓宽街道,铺平路面,架设路灯,修筑桥梁,使滁城焕然一新。1984年,国务院批准滁州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合理地布置了纺织、食品、建材、化学、电子和二轻工业,初步形成东、西、南三个工业区。至1987年底,城市有工商企业725家(含省、地属企业)。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的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之后,城市建设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在南湖砌坝筑堤,水上造亭,坡岸植树栽花,沿湖造景,营建了南湖公园;在城西湖畔,以韦应物“西涧春潮”诗意,营建西涧公园;在火车站附近旅客云集之所,营建南谯花园和广场喷泉;并分别营造了凤凰、丰乐、琅琊、紫薇等新颖别致的街头小园林。
198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8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2.16倍。1987年城市各类建筑总面积为318.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用房建筑面积129.6万平方米,非生产性用房188.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居住面积71万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9.4平方米。拥有新建、扩建道路42条,长46.87公里,面积74.19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11.72万平方米。旧有街巷73条(俗称72条半),基本上都进行了拓宽和改造。有城市供水主管道71条,总长度48.24公里;有排水管道28条,总长37.83公里。有路灯线路44条,总长2.54米,路灯764盏,白炽灯占路灯的8%。公共交通有6路公共汽车行驶。有公共绿地33.08公顷,人均占有绿地3.13平方米;建街头河边小园林10处,种植街道树木15公里,城市绿化复盖率为18%。新建厕所128座、垃圾中转站4座;配置洒水车2辆、吸粪车1辆、集运垃圾车5辆;建有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年清运垃圾约7万吨,基本做到日产日净。滁城正在向现代化轻工业城市发展。
滁古城大规模建设当首推唐代所建的州城。据《兵要地志》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筑城垣。有子城、罗城,后环门建月城。初建时城围较小,永徽年间(650~655年)向东北扩展,城周始达7里258步,呈申字式格局。
唐代城防设施完善,四门均设城楼及兵马司,四周环以深池。城中有怀嵩楼,为名宦李德裕修建。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出任滁州刺史,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取“身在江淮,心怀嵩洛”之意,命名“怀嵩楼”,因其为赞皇人,后人又称“赞皇楼”。
滁州城第二次大规模的建设在宋代。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知滁州,兴利除弊,政绩昭著。庆历六年,山僧智仙因欧阳修建醉翁亭;同年,欧阳修建丰乐亭。庆历七年,请于朝,修建城廓,动用民力6万余工;又筑南轩于怀嵩楼侧。欧公自号“醉翁”,并以名亭,留下名篇散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后,两亭成为游览胜地,滁州也成了江北文化名城。
南宋,滁州处于宋、金对峙的前沿,金兵进袭,州城萧条,市衢冷落,田园荒芜。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知滁州,修治城中街市,兴建商铺酒肆,新筑“繁雄馆”,又建“奠枕楼”。嘉定十年(1217年)建康都统司于城西建上水关一座。以后,元、明、清代均有维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兵略滁阳,“以城廓不完,辄命郭景祥董治之”重建城墙,增扩城周,“东北仍旧,惟由大圣塔左跨通济桥而南增廓,为9里18步”。明洪武十年、十六年(1377、1383年),分别重修上水关,新建下水关,扩护城河,筑滁王庙,改东西偏门。
清代的州城均在明城范围内重新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滁州知州宁鸣玉重修六门城楼。康熙七年(1668年),滁州地震,城垛口多处坍圮,知州郑帮相修葺。康熙九年仲夏,猛降暴雨,月城、罗城崩溃殆尽,濠堤溃溢,知州余国木普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州王赐魁又修。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修。咸丰年间(1851~1858年)太平军叛将李昭寿兵祸滁州,城内建筑设施毁坏甚重。
民国初年,子城、月城渐废,罗城城垣亦倾圮严重。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侵滁,城垣再遭毁坏,城内建筑亦损毁严重,以后很少修复。至民国38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城内仅存两层砖木结构楼房11幢,有各类房屋10.2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2.78平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扩大城镇建设,人民政府率众于1953年打开东、南、北城门,沟通城内外交通。1954年改东门口至南门口段城墙为环城公路(现划为南湖公园)。其余城垣均建房宅、广植树木。1956年改用凤阳弹石铺筑6条街道。1958年修筑城西水库,解决城市居民食用供水。1965年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7.68万元。1969年城市向南扩展到胜利路,建成区面积达2.89平方公里。1975年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32.4万元,1978年为48.26万元。
1979年后,人民政府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开辟了护城河绿地并进行内城河截流排污工程,城市稳步向南扩展至滁州路。1983年撤县改市后,投资217万元,历时两载,建成了长2800米、宽40米的琅琊大道。接着,改造旧城,开辟新区,拓宽街道,铺平路面,架设路灯,修筑桥梁,使滁城焕然一新。1984年,国务院批准滁州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合理地布置了纺织、食品、建材、化学、电子和二轻工业,初步形成东、西、南三个工业区。至1987年底,城市有工商企业725家(含省、地属企业)。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的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之后,城市建设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在南湖砌坝筑堤,水上造亭,坡岸植树栽花,沿湖造景,营建了南湖公园;在城西湖畔,以韦应物“西涧春潮”诗意,营建西涧公园;在火车站附近旅客云集之所,营建南谯花园和广场喷泉;并分别营造了凤凰、丰乐、琅琊、紫薇等新颖别致的街头小园林。
198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8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2.16倍。1987年城市各类建筑总面积为318.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用房建筑面积129.6万平方米,非生产性用房188.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居住面积71万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9.4平方米。拥有新建、扩建道路42条,长46.87公里,面积74.19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11.72万平方米。旧有街巷73条(俗称72条半),基本上都进行了拓宽和改造。有城市供水主管道71条,总长度48.24公里;有排水管道28条,总长37.83公里。有路灯线路44条,总长2.54米,路灯764盏,白炽灯占路灯的8%。公共交通有6路公共汽车行驶。有公共绿地33.08公顷,人均占有绿地3.13平方米;建街头河边小园林10处,种植街道树木15公里,城市绿化复盖率为18%。新建厕所128座、垃圾中转站4座;配置洒水车2辆、吸粪车1辆、集运垃圾车5辆;建有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年清运垃圾约7万吨,基本做到日产日净。滁城正在向现代化轻工业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