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镇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主要集镇有乌衣镇、沙河镇、张八岭(后划属嘉山县)、珠龙桥、广武卫、大柳镇、施家集等。主要集镇的房屋多为草房和瓦房,少数酒肆富户建有简易木楼。街道路面或为“青石板小街”,或为麻条石铺路;亦有碎砖、石所砌。房屋建筑布局多为进叠院、三进二院、或四进三院,大多前店后坊。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集镇建设重点向政府机关驻地集中发展,国营、集体商业网点均在集镇建有平瓦房或楼房。1984年后,部分农民进入集镇经商务工,自筹资金兴建二、三层楼房或平房,村镇建设形成新的格局。1978至1986年,各乡镇采用“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单位、乡镇筹集,群众个人拿一点”的三结合方法,总计投资4706.2万元,共兴建2~4层各类楼房总建筑面积109.2万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性建筑16.7万平方米,文化教育卫生性建筑19.7万平方米,乡镇企业建筑43.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性建筑29.4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道路1982年以前全市集镇有主要道路23条(含过境公路),总长度9350米。至1987年底,全市集镇共新建街道16条,长7300米;拓宽老街12条,长5950米。现共有主要街道39条,全面改造路面1.66万米,其中沥青路面占67%,混凝土路面占15.5%,砂石路面占17.5%。
供水1987年底,全市各集镇办起了5家自来水厂,供水主管道(100毫米以上)共长1.2万米。其中:乌衣镇4300米,沙河镇3800米。村办小自来水厂7家,乡镇居民3万余人可饮用自来水。
排水1987年底全市已有9个乡镇在主要街道铺设下水道,总长4.23万米,砌筑明暗沟3.34米,初步改变了污水四溢的旧貌。
村镇绿化全市22个乡镇的庭院绿化各具特色,尤以三官、珠龙的游园建设为佳。各乡镇街道共植行道树6600株,建公共绿地3.75公顷。集镇人均占有绿地达25平方米,集镇绿化覆盖率2%。
邮电全市自办代办邮电所29个。1986年乌衣镇将供电式电话机改为纵横式500门自动电话机,成为全省第一个安装自动电话的乡镇。沙河镇现已开通双方向自动电话。
文化设施各乡镇已建成18个影剧院。其中1985年乌衣镇自筹资金38万元兴建的1座大型影剧院,能容纳1100人。
集镇简介1978至1987年,乌衣、沙河、章广等集镇建设有很大的发展。
乌衣镇集镇占地面积由1978年的1.7平方公里扩建成2.2平方公里。新镇铺成4条“井”字街道,共修建水泥、砂石路面2.12万平方米,新开挖排水沟2231米。1984至1986年,新建筑房屋2403间,建筑面积6.83万平方米。建有提取深井水的自来水厂,集镇居民3500人可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商业建筑物“鸿宾楼”,坐落于新街中心区,1983年破土动工,翌年3月竣工,三层楼房,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袁振题写“鸿宾楼”名,吴炎武题《登鸿宾楼》诗:“惨澹经营此楼中,天塔云衢两相通。飞轮滚滚山中路,云帆片片海外风。清流河光浮紫翠,琅琊山色映青红。千年古镇展新貌,长夜秋光看惊鸿”。“鸿宾楼”原为明末清初乌衣镇的第一座酒楼店号。镇内较大的新建筑还有清流影剧院,1985年兴建;邮电大楼,1984年兴建,1985年竣工。
1987年全镇新办、扩建企业38家,农民集资进镇办企业1116人。是年底,农民进镇入户811户3555人。
沙河镇原名沙河集,改为建制镇后,拓宽改造了铁路以西的南大街、中心街、公路街、路东街。1985年10月在铁路以东开辟新镇区,兴建东湖、粮仓、市场、大桥4条新路,新建楼房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新辟农贸市场8600平方米。至1986年,新建公共厕所3座,修砂石路15条,总长4580米,面积5.5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4470米,新辟盈福路全长1095米,宽30米,架设1690米低压线路。建成自来水厂1座。1984至1986年共建筑楼房35幢、3161间,6.32万平方米;平房731间,1.57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物有综合服务楼、财税楼、沙河中心医院楼、商业百货大楼等。至1987年,农民进镇兴建楼房291幢,685间,1.37万平方米。有镇办工业企业27家,各类商业网点387个。文化设施有广播站、体育场、溜冰场等。
章广镇1985年7月自筹资金7万元修建了水泥路面,全长800米,宽12米。1983至1986年共筹资金127.1万元,新建楼房48幢,9110平方米,其中:农民进镇建房33幢,4030平方米。同时兴建了轮窑厂、构件厂、汽水厂、粮食加工厂等,使原来贫穷的山区小集镇改变成具有工业、商业、农科教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的集镇。
此外,相继兴建初具规模的小集镇还有皇甫(大冒)、常山(大包)、施集、李集、花山(黄石坝)、腰铺、担子、城郊(十二里头)、珠龙、曲亭(大柳)、大王(十八里店)、三官、黄泥、张浦营、汪郢、黄圩(陶村)等乡。隔二、三日逢集的村级集镇有胡集、新集、法华、马厂、吴港等。
二、乡村建设
旧时境内农民居住分散,或以宗姓为村,或以主佃为庄,或多姓杂居,或单庄独户。房屋建筑多为土墙、草顶,壁间留隙为窗。琅琊、花山、施集、章广、珠龙、曲亭、沙河等地临近山区,多石砌墙体。屋顶一般为木质梁柁(或以杂树)、竹椽(或高梁秸、芦苇)、泥灰笆。少数富户盖有少量砖瓦结构平房。
70年代起,农民建新房多用砖瓦结构。1979年后农户建房多改为砖瓦结构平房或混合结构(混凝土结构)楼房。
旧时农房布局一般为正房2至3间、厢房1间连接式建筑;富户有院墙、门楼,或二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每院正房3至5间,厢房1至2间,屋宇栉比,院落环扣。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改变为单门独户,一般正房3至4间,侧房2间,围墙、门楼自成院落。1983年后依据农房规划,建设新村和居民点。一般以户为单元或二户为单元。建筑上二间下二间,或下三间上二间,下四间上三间等朝阳二层以上小楼房,侧建厨房或耕牛卧房。1980至1986年统计,全市农户建筑新瓦房、小楼房共有35573户,总建筑面积231.2万平方米,占全市55851户的60.7%。人均住房面积达18.9平方米。
为了加强对农村建房管理,减少滥占耕地,1983年10月,城乡基本建设局初次将全市2520个自然村划为村庄2450个、村民点(生产队)1788个;1986年第二次将2450个自然村规划为村庄1983个,村民点1771个,有效地节约土地767亩。
下一篇:第五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