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中国国民党
一、组织
民国15年(1926年)12月,国民党员、旅外学生于祖训寒假回滁,联络吕亚雄等人在琅琊寺雪鸿洞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推选出吕亚雄、张捷先、于祖训、葛天民、万裕生为筹备委员;并联络民众,发展党员。年底,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改称为国民党滁县临时执行委员会,吕一鸣为常务委员,葛天民为宣传部长。办公地点在滁城中心桥处。民国16年,县执委会派张盛照、裴海萍、孙萍初3人到西乡筹备设立区分部。
民国16年4月,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实行“清党”,县执委会工作人员随在滁起义军撤离,该会解体。
民国16年下半年,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赵畏天、石铭勋、高骏、章书策、张捷先、吴绍文等组建国民党滁县改组委员会,会址在基督医院。后因直鲁联军南下经过滁县城,赵畏天等人逃离,改组委员会解散。该委员会仅存在两个多月。
民国16年10月,省党部改组为安徽省党务临时执监委员会,滁县相应成立国民党滁县临时执监委员会,委员为葛天民、石铭勋、彭露贞、于祖训、张正木焱等人。民国17年5月,改称为国民党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华斌、余钟耆、彭露贞、葛天民、张裕田、贺义昭等人。当年全县办理党员登记40多人。
民国19年下半年,国民党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改称为国民党滁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开始实行书记制度,书记长张继文,委员张正木焱、黄浩然、吴克骐、娄永涛。下设组织部(张继文负责)、训练部(吴克骐负责)、宣传部(张正木焱负责)。会址滁城钟鸣寺。全年征收党员119名,建立区党部3个,区分部10个。民国21年,党员发展到240名,其中城区70多名,乌衣、沙河、珠龙等地90多名,旅外学生60多名。
民国22年,国民党压缩各县党组织,滁县、来安两县合并为“滁来县党部”,设干事、书记各1人。干事张继文负责滁县党务。民国25年3月,张继文离职,由周恨一递补。县党部下设区党部7个,区分部21个,党员198名、预备党员273名。
民国26年6月,分设滁、来两县党部。干事改称特派员,负责滁县党务。另设设计委员会,由吴子良、金延生、方云帆、娄永涛为设计委员。县党部由于祖训为书纪长,内设干事1人、助理干事1人、录事1人。同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滁城,县党部人员逃离,组织随之解散。
民国27年下半年,在西乡瓦房李附近的曹村,恢复国民党滁县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党部”),刘九智为书记长,后由张继文接任。党员报到20多人,尔后发展新党员百余人,多为各级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入党手续马虎,只需经二人介绍即可。张任期内,全县有党员306人,下设区党部:第一区党部设全椒县西王集王家洼,书记杨绩成;第二区党部设施家集,书记严鸿钧。
民国28年11月,书记长为张正木焱,干事兼秘书黄馨山,组训干事汪涛,宣传干事王厚德。
民国29年春,县党部随同流亡政府到全椒县古河,下设的两个区党部随之解体。6月,进入县境内南乡吴家港。民国30年1月迁至全椒县周家岗。3月5日,周家岗被日伪军攻破,县党部驻地流动。同年6月间迁到全椒县程家市杨庄,秋后又回周家岗。
民国32年冬,张正木焱在程家市奔袭战中被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俘虏,黄馨山以秘书代书记长职。次年10月,省党部正式任命黄馨山为书记长。秘书为汪涛,组训干事施继生,宣传干事孙树东,监察干事杨学广。县党部迁至全椒县西王集,同时组建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调查统计室,由李玉崧充任特派员(后改称专员)。民国34年7月,调查室专员由傅雪樯继任,同时成立特种汇报行动队及中心组。民国36年,县调查统计室改称为“县通讯室”,对外称“新闻通讯社”,同时将原中心组领导机构易名为“统一建设委员会”支会,下设珠龙桥、黄泥岗、花山、腰铺、施家集、曲亭、常山岭、李集、滁城9个分会。
民国34年9月驻滁日军投降后,县党部随同流亡政府迁回滁城,以南街郭姓房屋为部址。初时奉令整顿。整顿后,大量征收党员,扩大基层组织。民国35年7月全县有党员526名,区分部34个。同年10月,书记长于祖训奉令审核党员,仅剩党员200多人。民国36年9月,王厚德接任书记长。
民国37年3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奉命合并成国民党滁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党团合并后,把25岁以上的三青团员集体吸收为国民党党员,并恢复执行委员会名称。同时,由县党部、县政府和县参议会组成“民众组训委员会”,强征壮丁,组织训练民众,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民国38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国民党滁县组织随之消失。
二、主要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联络民众,宣传三民主义。时逢北洋军第六军在滁县抓丁拉亻夫,国民党员于祖训利用同乡关系,策动起义。民国16年协同王金滔(西北军石友三部)率部起义,并在滁县截击东北军张宗甫撤退的部队,收编新兵,迎接北伐军到来。同年春,北伐军第七军第一、二师来到滁县,县党部协同北伐军政治工作人员积极向群众宣传鼓动,主要口号是“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绅”。并积极组织县商会的各行业公会,如米业公会,京广业公会、杂货业公会,烟茶窑山货业公会以及各类工种工会,如店员工会、骡行工会、水木漆作工会、人力车工会,在此基础上又成立滁县总工会。其后又成立县教育会、县妇女会。同时出版《革命》刊物(半月刊,铅印本)。其中葛天民的“革命的妇女和妇女的革命”一文,被转载在南京《三民导报》上。民国1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滁县的国民党组织开始走向反共产党、反人民的道路。
民国18年,对全县党员进行训练,颁发党员证书。次年,国民党强化统治,清查户口,实施保甲制度,监视共产党人。民国25年,创办《滁声周报》(社长于国光),并通过举行集会等活动,进行反共宣传。
滁县沦陷期间,县党部随县流亡政府而迁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其间,通过县内残存的国民党员和情报人员,搜集共产党和日伪军政情况,上报省党部。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县党部随流亡政府迁回滁城。配合县政府先后恢复教育会、妇女会、农会、渔会、商会以及所属同业公会等组织,作为御用工具。民国35年5至7月间趁新四军北撤时,调查室和行动队在全县范围内采取“拉网”、“清剿”等手段,搜集共产党军政情报,搜捕共产党员。在珠龙、常山等地成立10多个中心组织,管制共产党自首人员。凡自首人员均编入小组生活,限期汇报。同时在施家集一带搜捕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掉队干部,收缴遗留物资和枪支,借机进行敲诈。在滁城成立国民党总工会防奸小组,搜集情报,进行防共宣传教育。民国35年6月2日晚,在滁城西门外杀害中共党政军干部蒋干等10余人。
民国36年,为强化“党政军特种汇报”活动,严格规定每10天或半个月一次会议。其成员:主席由县长兼任、秘书由县党部书记长兼任,出席人必有调查统计室专员、三青团分团部主任、县参议会参议长和当地驻军最高长官等,专司对共产党员逮捕审讯之职,会办各种重大“案件”。淮海战役开始后,内部渐趋紊乱,成员东离西散。民国38年1月滁城解放,国民党在滁县的统治结束。
附一:中国新社会革命党
民国35年(1946年)4月,南京知行学社派唐干、杜士宏首次来滁活动,组织“知行学社滁县分社筹备处”,范经农任筹备处主任。先后在县中、省中、劳作师范等学校发展社员30多人。社员划分小组,冯光悌、胡乃林、黄均文、徐纯恒、刘庭法等分别任组长。
民国36年,范经农至南京出席改组“新社会革命党”会议,回滁之后,号召社员转党,随后成立“新社会革命党滁县支部筹备处”,范经农、李树伯任主委,刘澄、黄浩、钱如珍为委员。
民国37年,全国面临解放,“新社会革命党”布置其成员尽量潜伏进行特务活动,并大力发展游击武装,规定有秘密联络方法与暗号。同年该组织总部曾两次派视察专员何吼来滁县活动搜集民枪,没有结果,后到临淮关搜罗民枪50余支,编成一个团带回南京,滁县解放前夕,范经农、钱如珍等逃亡南京,中国新社会革命党滁县支部筹备处随之解体。
附二:伪国民党滁县党部
民国30年(1941年)1月,成立伪国民党滁县党部,主任委员李卿,常务委员祝廷翰、孙国桢,委员侯公衡、娄一农、方树江、吴林。民国33年,改设伪国民党滁县执行委员会,詹国豪任主任委员,执行委员石铭勋、魏连城。另有干事3人,助干2人,录事1人,工友1人。其主要活动不详。民国34年8月,伪国民党滁县党部逃离滁县。
“大民会”滁县支部民国27年(1938年)冬,在驻滁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大民会”滁县支部开始筹建,由侯剑痕兼任支部长,隶属于蚌埠联合支部。民国28年2月正式于滁城石狮子街29号办公。此时侯剑痕已调任蚌埠联合支部科长,王鸿久接任滁县支部长,支部下设总务、宣传2股(后增设组织股),由侯公衡、朱亚东、黄匡钧分任股长,并在乌衣、沙河组织2个区分部,由区长石正卿、刘大少兼任分支部长。4月王鸿久辞职,由总务股长侯公衡接任,侯公衡离任后先后由唐沽、王梦刘担任支部长,直至民国30年“大民会”撤销。
“大民会”的会员分“基本”、“普通”、“各誉”3种,入会者均须履行填表、宣誓等手续。会员发有会员证。
“大民会”滁县支部以伪县公署职员为基本会员,同时在警察、教员、群众中广泛发展会员。当时日伪规定:凡在伪机关供职者均要参加“大民会”。因此,入会形式多为集体填表登记、集体加入。
主要活动是争取群众、联络伪各团体,进行卖国宣传,以达亲日之目的。曾在滁城夫子庙及体育场召集过3次宣传会议,并经常在街头巷尾以及派人随日军下乡张贴反动标语、漫画,进行反动宣传。为了获得日军欢心,还举办过日语训练班。
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该局前身为“滁县特工站”,建于民国30年(1941年),隶属于伪特工总部安徽区蚌埠站,站址滁城石狮子街29号(原大民会滁县支部址),站长陈九龄。内部有总务、组训、情报、侦行、警卫等分工,并于全椒、来安、滁城等地分设通讯员1至2人。
“特工站”担负着搜集情报、迫害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等任务,站内设有拘留所,随意捕押进步人士。民国32年1月“特工站”更名为“特工组”,同年秋又扩大改组为“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隶属伪政治保卫局第二局蚌埠分局。局内辖4股:第一股(总务股)负责机关日常事务;第二股(组训股)从事考核吸收新员、审讯及办理自新等活动;第三股(情报股)负责搜集、编写情报;第四股(侦行股)负责侦察、逮捕、刑讯、看守,设有警卫班。各股设股长1人,股员1至3人。
“滁县支局”的基层组织——全椒、水口、乌衣、滁城等组,于民国33年相继成立并逐步扩展。同年9月滁城组划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4个小组并均取有代号。同时建立沙河组。各组设组长1人,组员不等。
“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成立时,支局长为丁友梅,副支局长陈九龄。民国33年5月丁友梅调任蚌埠分局三科科长,由二局第三组副组长殷士巷接任;陈九龄辞职,由陈梁充接任。同年9月,殷士巷调回二局,由吴强华接任。民国34年3月吴调往南京,由高坚吾继任。日本投降后,该组织解体。
该局主要活动除在城镇及邻县地区设立小组发展情报网外,还组织“青年文艺研究社”做外围组织,从事情报特务活动。副支局长陈九龄、股长张葆新、夏之浓,则渗入清帮“琅琊山”组织,掩护活动。此外,还在伪警察系统中发展关系扩大情报来源。民国33年,该支局就是利用与伪警察的关系,获得中共路西组织派往上海工作的赵志甫行踪而将赵逮捕的。新中国建立后,该组织的一些主要成员受到了人民政府应有的法律惩罚。
民国15年(1926年)12月,国民党员、旅外学生于祖训寒假回滁,联络吕亚雄等人在琅琊寺雪鸿洞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推选出吕亚雄、张捷先、于祖训、葛天民、万裕生为筹备委员;并联络民众,发展党员。年底,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改称为国民党滁县临时执行委员会,吕一鸣为常务委员,葛天民为宣传部长。办公地点在滁城中心桥处。民国16年,县执委会派张盛照、裴海萍、孙萍初3人到西乡筹备设立区分部。
民国16年4月,国民党背叛革命后实行“清党”,县执委会工作人员随在滁起义军撤离,该会解体。
民国16年下半年,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赵畏天、石铭勋、高骏、章书策、张捷先、吴绍文等组建国民党滁县改组委员会,会址在基督医院。后因直鲁联军南下经过滁县城,赵畏天等人逃离,改组委员会解散。该委员会仅存在两个多月。
民国16年10月,省党部改组为安徽省党务临时执监委员会,滁县相应成立国民党滁县临时执监委员会,委员为葛天民、石铭勋、彭露贞、于祖训、张正木焱等人。民国17年5月,改称为国民党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华斌、余钟耆、彭露贞、葛天民、张裕田、贺义昭等人。当年全县办理党员登记40多人。
民国19年下半年,国民党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改称为国民党滁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开始实行书记制度,书记长张继文,委员张正木焱、黄浩然、吴克骐、娄永涛。下设组织部(张继文负责)、训练部(吴克骐负责)、宣传部(张正木焱负责)。会址滁城钟鸣寺。全年征收党员119名,建立区党部3个,区分部10个。民国21年,党员发展到240名,其中城区70多名,乌衣、沙河、珠龙等地90多名,旅外学生60多名。
民国22年,国民党压缩各县党组织,滁县、来安两县合并为“滁来县党部”,设干事、书记各1人。干事张继文负责滁县党务。民国25年3月,张继文离职,由周恨一递补。县党部下设区党部7个,区分部21个,党员198名、预备党员273名。
民国26年6月,分设滁、来两县党部。干事改称特派员,负责滁县党务。另设设计委员会,由吴子良、金延生、方云帆、娄永涛为设计委员。县党部由于祖训为书纪长,内设干事1人、助理干事1人、录事1人。同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滁城,县党部人员逃离,组织随之解散。
民国27年下半年,在西乡瓦房李附近的曹村,恢复国民党滁县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党部”),刘九智为书记长,后由张继文接任。党员报到20多人,尔后发展新党员百余人,多为各级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入党手续马虎,只需经二人介绍即可。张任期内,全县有党员306人,下设区党部:第一区党部设全椒县西王集王家洼,书记杨绩成;第二区党部设施家集,书记严鸿钧。
民国28年11月,书记长为张正木焱,干事兼秘书黄馨山,组训干事汪涛,宣传干事王厚德。
民国29年春,县党部随同流亡政府到全椒县古河,下设的两个区党部随之解体。6月,进入县境内南乡吴家港。民国30年1月迁至全椒县周家岗。3月5日,周家岗被日伪军攻破,县党部驻地流动。同年6月间迁到全椒县程家市杨庄,秋后又回周家岗。
民国32年冬,张正木焱在程家市奔袭战中被全椒县抗日民主政府俘虏,黄馨山以秘书代书记长职。次年10月,省党部正式任命黄馨山为书记长。秘书为汪涛,组训干事施继生,宣传干事孙树东,监察干事杨学广。县党部迁至全椒县西王集,同时组建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调查统计室,由李玉崧充任特派员(后改称专员)。民国34年7月,调查室专员由傅雪樯继任,同时成立特种汇报行动队及中心组。民国36年,县调查统计室改称为“县通讯室”,对外称“新闻通讯社”,同时将原中心组领导机构易名为“统一建设委员会”支会,下设珠龙桥、黄泥岗、花山、腰铺、施家集、曲亭、常山岭、李集、滁城9个分会。
民国34年9月驻滁日军投降后,县党部随同流亡政府迁回滁城,以南街郭姓房屋为部址。初时奉令整顿。整顿后,大量征收党员,扩大基层组织。民国35年7月全县有党员526名,区分部34个。同年10月,书记长于祖训奉令审核党员,仅剩党员200多人。民国36年9月,王厚德接任书记长。
民国37年3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奉命合并成国民党滁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党团合并后,把25岁以上的三青团员集体吸收为国民党党员,并恢复执行委员会名称。同时,由县党部、县政府和县参议会组成“民众组训委员会”,强征壮丁,组织训练民众,企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民国38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国民党滁县组织随之消失。
二、主要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党滁县党务筹备委员会联络民众,宣传三民主义。时逢北洋军第六军在滁县抓丁拉亻夫,国民党员于祖训利用同乡关系,策动起义。民国16年协同王金滔(西北军石友三部)率部起义,并在滁县截击东北军张宗甫撤退的部队,收编新兵,迎接北伐军到来。同年春,北伐军第七军第一、二师来到滁县,县党部协同北伐军政治工作人员积极向群众宣传鼓动,主要口号是“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绅”。并积极组织县商会的各行业公会,如米业公会,京广业公会、杂货业公会,烟茶窑山货业公会以及各类工种工会,如店员工会、骡行工会、水木漆作工会、人力车工会,在此基础上又成立滁县总工会。其后又成立县教育会、县妇女会。同时出版《革命》刊物(半月刊,铅印本)。其中葛天民的“革命的妇女和妇女的革命”一文,被转载在南京《三民导报》上。民国1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滁县的国民党组织开始走向反共产党、反人民的道路。
民国18年,对全县党员进行训练,颁发党员证书。次年,国民党强化统治,清查户口,实施保甲制度,监视共产党人。民国25年,创办《滁声周报》(社长于国光),并通过举行集会等活动,进行反共宣传。
滁县沦陷期间,县党部随县流亡政府而迁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其间,通过县内残存的国民党员和情报人员,搜集共产党和日伪军政情况,上报省党部。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县党部随流亡政府迁回滁城。配合县政府先后恢复教育会、妇女会、农会、渔会、商会以及所属同业公会等组织,作为御用工具。民国35年5至7月间趁新四军北撤时,调查室和行动队在全县范围内采取“拉网”、“清剿”等手段,搜集共产党军政情报,搜捕共产党员。在珠龙、常山等地成立10多个中心组织,管制共产党自首人员。凡自首人员均编入小组生活,限期汇报。同时在施家集一带搜捕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掉队干部,收缴遗留物资和枪支,借机进行敲诈。在滁城成立国民党总工会防奸小组,搜集情报,进行防共宣传教育。民国35年6月2日晚,在滁城西门外杀害中共党政军干部蒋干等10余人。
民国36年,为强化“党政军特种汇报”活动,严格规定每10天或半个月一次会议。其成员:主席由县长兼任、秘书由县党部书记长兼任,出席人必有调查统计室专员、三青团分团部主任、县参议会参议长和当地驻军最高长官等,专司对共产党员逮捕审讯之职,会办各种重大“案件”。淮海战役开始后,内部渐趋紊乱,成员东离西散。民国38年1月滁城解放,国民党在滁县的统治结束。
附一:中国新社会革命党
民国35年(1946年)4月,南京知行学社派唐干、杜士宏首次来滁活动,组织“知行学社滁县分社筹备处”,范经农任筹备处主任。先后在县中、省中、劳作师范等学校发展社员30多人。社员划分小组,冯光悌、胡乃林、黄均文、徐纯恒、刘庭法等分别任组长。
民国36年,范经农至南京出席改组“新社会革命党”会议,回滁之后,号召社员转党,随后成立“新社会革命党滁县支部筹备处”,范经农、李树伯任主委,刘澄、黄浩、钱如珍为委员。
民国37年,全国面临解放,“新社会革命党”布置其成员尽量潜伏进行特务活动,并大力发展游击武装,规定有秘密联络方法与暗号。同年该组织总部曾两次派视察专员何吼来滁县活动搜集民枪,没有结果,后到临淮关搜罗民枪50余支,编成一个团带回南京,滁县解放前夕,范经农、钱如珍等逃亡南京,中国新社会革命党滁县支部筹备处随之解体。
附二:伪国民党滁县党部
民国30年(1941年)1月,成立伪国民党滁县党部,主任委员李卿,常务委员祝廷翰、孙国桢,委员侯公衡、娄一农、方树江、吴林。民国33年,改设伪国民党滁县执行委员会,詹国豪任主任委员,执行委员石铭勋、魏连城。另有干事3人,助干2人,录事1人,工友1人。其主要活动不详。民国34年8月,伪国民党滁县党部逃离滁县。
“大民会”滁县支部民国27年(1938年)冬,在驻滁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大民会”滁县支部开始筹建,由侯剑痕兼任支部长,隶属于蚌埠联合支部。民国28年2月正式于滁城石狮子街29号办公。此时侯剑痕已调任蚌埠联合支部科长,王鸿久接任滁县支部长,支部下设总务、宣传2股(后增设组织股),由侯公衡、朱亚东、黄匡钧分任股长,并在乌衣、沙河组织2个区分部,由区长石正卿、刘大少兼任分支部长。4月王鸿久辞职,由总务股长侯公衡接任,侯公衡离任后先后由唐沽、王梦刘担任支部长,直至民国30年“大民会”撤销。
“大民会”的会员分“基本”、“普通”、“各誉”3种,入会者均须履行填表、宣誓等手续。会员发有会员证。
“大民会”滁县支部以伪县公署职员为基本会员,同时在警察、教员、群众中广泛发展会员。当时日伪规定:凡在伪机关供职者均要参加“大民会”。因此,入会形式多为集体填表登记、集体加入。
主要活动是争取群众、联络伪各团体,进行卖国宣传,以达亲日之目的。曾在滁城夫子庙及体育场召集过3次宣传会议,并经常在街头巷尾以及派人随日军下乡张贴反动标语、漫画,进行反动宣传。为了获得日军欢心,还举办过日语训练班。
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该局前身为“滁县特工站”,建于民国30年(1941年),隶属于伪特工总部安徽区蚌埠站,站址滁城石狮子街29号(原大民会滁县支部址),站长陈九龄。内部有总务、组训、情报、侦行、警卫等分工,并于全椒、来安、滁城等地分设通讯员1至2人。
“特工站”担负着搜集情报、迫害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等任务,站内设有拘留所,随意捕押进步人士。民国32年1月“特工站”更名为“特工组”,同年秋又扩大改组为“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隶属伪政治保卫局第二局蚌埠分局。局内辖4股:第一股(总务股)负责机关日常事务;第二股(组训股)从事考核吸收新员、审讯及办理自新等活动;第三股(情报股)负责搜集、编写情报;第四股(侦行股)负责侦察、逮捕、刑讯、看守,设有警卫班。各股设股长1人,股员1至3人。
“滁县支局”的基层组织——全椒、水口、乌衣、滁城等组,于民国33年相继成立并逐步扩展。同年9月滁城组划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4个小组并均取有代号。同时建立沙河组。各组设组长1人,组员不等。
“政治保卫局滁县支局”成立时,支局长为丁友梅,副支局长陈九龄。民国33年5月丁友梅调任蚌埠分局三科科长,由二局第三组副组长殷士巷接任;陈九龄辞职,由陈梁充接任。同年9月,殷士巷调回二局,由吴强华接任。民国34年3月吴调往南京,由高坚吾继任。日本投降后,该组织解体。
该局主要活动除在城镇及邻县地区设立小组发展情报网外,还组织“青年文艺研究社”做外围组织,从事情报特务活动。副支局长陈九龄、股长张葆新、夏之浓,则渗入清帮“琅琊山”组织,掩护活动。此外,还在伪警察系统中发展关系扩大情报来源。民国33年,该支局就是利用与伪警察的关系,获得中共路西组织派往上海工作的赵志甫行踪而将赵逮捕的。新中国建立后,该组织的一些主要成员受到了人民政府应有的法律惩罚。